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三 (17)
卷三十三 (17)
1. 聶氏痧疹論(麻疹同)
痧疹形如沙痘,疹形如豆,皆象其形而名之也。痧痘俱胎毒,而痘出五臟,臟屬陰,陰主閉藏,其毒深而難散;痧出六腑,腑屬陽,陽主發散,其毒淺而易散。臟陰多虛寒,故痘可溫補;腑陽多實熱,故痧宜解散。然痧雖屬腑,而其熱毒之氣上蒸於肺,肺主皮毛,實受其毒,是以發熱之初,雖似傷寒,而肺家見證獨多,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眼胞腫,眼淚汪溢,面腫腮赤是也。身體微汗潮潤,則出最輕;若氣喘鼻乾作嘔驚狂者最重。
初見如疥如米尖;再後成片紅色者輕,紫色者險,黑色者逆。不可視為泛常,不可用藥失序,又不可過為攻表。攻表太過則胃氣受傷,毒氣不能達,反令停毒攻肺,務宜辨寒熱虛實,察淺深而治之。治之之法,惟在宣發其毒,以盡出之於外。雖紅腫之甚,狀如漆瘡,亦不足慮,以其既發於外,即可免內攻,不若痘家之必顧其收結也。此證若調治得法,十可十全,而調治失宜,則殺人亦如反掌。
大抵初發熱時,必當發表,見形即宜清涼,其用藥最忌酸斂溫補燥熱。古云痧要清涼痘要溫。清涼者清肺熱也,溫者溫補生漿也。一種初起眼白赤色,聲啞唇腫作渴,腰疼腹脹,人事不清,口鼻出血,煩亂狂叫不安,此係閉塞不出,名曰閉證,最為難治。服藥後若能現出者或可得生。
鼻內流血者毒重,口內出血者毒尤重。初起手足心如火熱非常者,毒亦重。若初時失於清解,以致毒蘊於胃,口鼻出氣腥臭,則生牙疳;身熱不退,餘毒流入大腸,則成痢證;或過於發散,後來元氣虛弱,骨瘦不堪則成疳疾。種種壞證不可不慎。此證日出三次,三日九次為順。
總宜出透,毒氣得淨,即無他患。又有一種奶痧風疹,此類感風熱而出,乃皮膚小疾,服藥疏風清熱即愈,不在此痧證中論也。正景痧疹,有所大忌,病家犯其所忌,則至於殺人,醫家犯其所忌,亦至於殺人也。其所忌不同,皆忌閉塞其毒,不得發泄也。
朱純嘏曰:《易曰》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又曰: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姿始者,氣之始也,資生者,形之始也,萬物者,合天地中之物而統言之也。即以人言之,亦天地中之一物也。但人為萬物之靈,得天地陰陽五行之正氣以生成,因以得其所賦之理,以為健順五常之德。
人雖天地中之一物,而不與萬物同其形,而同其性也。故三才之道,合天地人而並言之也。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二五之類妙合而凝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在胎之中,先有命門,則父精母血之毒藏於命門,真且確矣。外形則先長鼻,內如五臟六腑,外如百骸九竅,俱從逐日逐月漸次生長。
惟命門凝成於有形之初,則胎毒亦蘊蓄於有形之始。命門人身之太極也,陰陽五行包裹於命門之中。痘於疹胎毒之陰陽也,胎毒藏於命門,無聲臭之可覓,必俟外感痘之氣,發出而為痘,外感疹之氣,發出而為疹。何世人不推本求源,而乃隨聲附和曰:痘出五臟,疹出六腑。
白話文:
痧疹外觀像沙粒般的痘疹,疹子形狀像豆子,都是根據其外形來命名的。痧痘都是胎毒,但痘疹出自五臟,五臟屬陰,陰主閉藏,其毒性深且難以消散;痧疹出自六腑,六腑屬陽,陽主發散,其毒性淺且容易消散。五臟陰氣多虛寒,因此痘疹可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六腑陽氣多實熱,因此痧疹宜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然而,雖然痧疹屬六腑,但其熱毒之氣會上蒸至肺部,肺主皮毛,會受到毒氣的影響,因此發熱初期,雖然看似傷寒,但肺部症狀特別多,例如咳嗽、噴嚏、流清鼻涕、眼瞼腫脹、眼淚汪汪、臉腫腮紅等。身體微微出汗潮濕,則病情較輕;如果氣喘、鼻乾、嘔吐、驚狂,則病情最重。
初期疹子像疥瘡或米粒大小;之後成片紅色者病情較輕,紫色者危險,黑色者病情危急。不可掉以輕心,不可用藥失誤,也不可過度攻表。攻表過度會傷及胃氣,毒氣無法排出,反而會使毒氣停留在肺部,務必辨別寒熱虛實,觀察病情深淺來治療。治療方法,只在於宣洩其毒氣,讓它完全排出體外。即使紅腫嚴重,像漆瘡一樣,也不必擔心,因為毒氣已發於外,即可避免內部受損,不像痘疹那樣必須注意其收斂。此病若治療得當,十個病人就能痊癒十個,但若治療不當,致人於死也輕而易舉。
大體上,初發熱時,必須先發表,疹子出現後就應該清涼處理,用藥最忌諱酸斂、溫補、燥熱。古人說痧疹要清涼,痘疹要溫。清涼是指清肺熱,溫是指溫補生津。有一種情況是初期眼白發紅,聲音嘶啞,嘴唇腫脹,口渴,腰痛腹脹,神志不清,口鼻出血,煩躁狂叫不安,這是因為毒氣閉塞不出,稱為閉證,最難治療。服藥後如果疹子能出現,或許能得救。
鼻內出血者毒性重,口內出血者毒性更重。初期手足心像火一樣熱的人,毒性也很重。如果初期未能清解毒氣,導致毒氣蘊積於胃部,口鼻排出氣體腥臭,就會生牙疳;身體持續發熱,餘毒流入大腸,就會形成痢疾;或者過度發散,導致後期元氣虛弱,骨瘦如柴,就會形成疳疾。種種不良後果不可不慎。此病每天發疹三次,三日九次為正常。
總之,要讓疹子完全長出,毒氣排淨,就不會有其他問題了。還有一種奶痧風疹,這類是因感受風熱而發病,只是皮膚的小病,服用疏風清熱的藥物即可痊癒,不在此痧疹的討論範圍內。正宗痧疹,有一些大忌,病人犯了禁忌,就會導致死亡;醫生犯了禁忌,也會導致病人死亡。這些禁忌各不相同,但都忌諱閉塞毒氣,使其無法發洩。
朱純嘏說:《易經》說: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」又說: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」資始是指氣的開始,資生是指形的開始,萬物是指天地間所有的事物。以人而言,也是天地間的一物。但人為萬物之靈,獲得天地陰陽五行之正氣而生成,因此具有其所賦予的道理,以維持五常之德的健順。
人雖然是天地間的一物,但其形狀與萬物不同,而其本性卻與萬物相同。所以三才之道,是將天地人合在一起論述的。人的生命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父母精血的陰陽妙合而凝結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在胎兒發育過程中,先有命門,因此父母精血的毒素就藏在命門,這是真實確切的。外形則先長鼻子,內如五臟六腑,外如百骸九竅,都隨著日子月份逐漸生長。
唯有命門在成形之初就凝結了,胎毒也從成形之初就蘊藏其中。命門是人體的太極,陰陽五行都包容在命門之中。痘疹是胎毒的陰陽之氣,胎毒藏在命門,沒有聲音和氣味可尋,必須等到外感痘疹之氣,發出來才成為痘疹。為什麼世人不追究根本原因,而隨聲附和說:痘疹出自五臟,痧疹出自六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