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五臟生成篇
《五臟生成篇》曰:諸脈者,皆屬於目;(脈者,血之臟,久視傷血。明諸脈皆屬於目也。)諸髓者,皆屬於腦;(腦為髓海,故諸髓屬之。)諸筋者,皆屬於節;(筋氣之堅結者,皆絡於骨節之間也。久行傷筋,明諸筋皆屬於節也。)諸血者,皆屬於心:(血居脈內,屬於心也。
血氣者,人之神。然神者,心之主,由此故謂血皆屬於心也。)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(肺臟主氣故也。)故人臥血歸於肝,(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臟,何者?肝主血海故也。)肝受血而能視,(言其用也。目為肝之官,故肝受血而能視。)足受血而能步,(氣行乃血流,故足受血而能行步也。
)掌受血而能握,(以當把握之用。)指受血而能攝。(以當攝受之用也。血氣者,人之神,故所以受血者,皆能運用。)
白話文:
五臟生成篇
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;(經脈是血液的通道,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,所以說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。)所有骨髓都屬於腦;(腦是骨髓的匯集之處,所以所有骨髓都屬於腦。)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;(筋腱堅韌的連結,都連接著骨骼關節之間。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腱,所以說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。)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;(血液在經脈中運行,屬於心臟。血氣是人的精氣神,而精氣神由心臟主宰,因此說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。)所有氣都屬於肺;(肺臟主宰呼吸之氣。)所以人睡覺時血液回歸肝臟,(肝臟貯藏血液,心臟運行血液,人活動時血液流遍全身經脈,人靜止時血液回歸肝臟,這是因為肝臟是血液的貯藏庫。)肝臟接受血液就能夠視物,(說明肝臟的功能。眼睛是肝臟的官竅,所以肝臟接受血液就能夠視物。)腳接受血液就能夠行走,(氣血運行才能血液流通,所以腳接受血液就能夠行走。)手掌接受血液就能夠握物,(說明手掌的功能。)手指接受血液就能夠拿取東西。(說明手指的功能。血氣是人的精氣神,所以凡是接受血液的部位,都能夠發揮其功能。)
2. 五臟別論篇
《五臟別論篇》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(腦、髓、骨、脈雖名為腑,不正與神臟為表裡。膽與肝合,而不同六腑之傳瀉。胞雖出納,納則受納精氣,出則化出形容,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。然出納之用,有殊於六腑,藏而不瀉,其臟為奇,有恆不變,名曰奇恆之腑也。
)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腑,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能久藏。(魄門者,即肛門也。以肺主魄,通於大腸,故名之。)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。
(精氣為滿,水穀為實,但藏精氣,故滿而不能實。)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(以其不藏精氣,而受水穀故也。)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。(以未下也。)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(水穀下也。)故曰實而不能滿,滿而不實也。
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(氣口,則寸口也,亦謂脈口。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,可以切脈之動靜,故云脈口。)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(人有四海,水穀之海則其一也。受水穀,營養四旁,故以其當運化之源者,所以為六腑之大源也。)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(氣口之所候,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陰也。)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此明氣口之脈,獨為五臟主。氣口者,右手之寸口脈,即手太陰經肺經太淵穴也。《靈樞》名曰脈口,皆以脈氣必會於此也。
名之曰寸口,以此部即太淵穴,去魚際僅一寸也。其左手寸部,則《內經》諸篇皆謂之人迎耳。脈之動靜,氣之盛衰,人之生死,雖見氣口,而實本之於脾胃也。胃者,足陽明也;脾者,足太陰也。足陽明為六腑之先,足太陰為五臟之本,胃主納受,凡水穀以是為市,為六腑之大源。
五味入口,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,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。則是脾者,足太陰也。肺者,手太陰也。其氣本相為流通。谷入於胃,氣傳於肺,而肺氣行於氣口,故云變見於氣口也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云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,蓋言胃而脾可知矣。
五味入口,入於腑,五氣入鼻,入於五臟,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,故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矣,然則脾有病者,安能辨其五味哉。)
白話文:
五臟別論篇闡述了臟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係。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這些器官由地氣生成,藏於陰,如同大地般,故藏而不瀉,稱為奇恆之腑。雖然腦、髓、骨、脈名為腑,但與五臟並非表裡關係;膽與肝相合,也不參與六腑的傳化和瀉泄;女子胞雖有出納功能,但其出納與六腑不同,納精氣,出則化生形體,藏而不瀉,故為奇恆之腑。
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則由天氣生成,其氣象徵天,故瀉而不藏,負責傳化五臟的濁氣,稱為傳化之腑。這些腑不能久留,需及時傳輸和瀉泄。魄門(肛門)也為五臟服務,水穀不能久留其中。肺主魄,與大腸相通,故名魄門。
五臟藏精氣而不瀉,故而滿而不實;六腑傳化而不藏,故而實而不滿。這是因為水穀入口,胃實而腸虛;食物下行,則腸實而胃虛。因此,六腑是實而不滿,五臟是滿而不實。
寸口(脈口)為何獨為主宰五臟氣機呢?因為它可以診斷氣之盛衰。胃是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,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滋養五臟之氣,寸口脈亦屬太陰。五臟六腑的氣味皆由胃而出,並在寸口脈上反映出來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則鼻竅不通。
寸口脈(右手寸口脈,即手太陰肺經太淵穴)獨為主宰五臟,是因為脈氣彙集於此。左手寸口則為人迎。脈象的動靜、氣的盛衰、人的生死,雖可從寸口脈觀察,但根本源於脾胃。胃屬足陽明,脾屬足太陰,足陽明為六腑之首,足太陰為五臟之本。胃主納受,水穀在此運化,為六腑之大源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並由脾運化,以滋養五臟,脾與肺的氣機相通。谷物入胃,氣傳於肺,肺氣運行於寸口,故在寸口脈上可以觀察到變化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也說,五臟皆受氣於胃,胃為五臟之本。五味入腑,五氣入鼻,入於五臟,其中心肺位於膈上,直接受五氣影響,故心肺有病,則鼻竅不通。但若脾臟有病,則難以分辨五味。
3. 移精變氣論篇
《移精變氣論》曰: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故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(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,變化相移之要妙者何?以色脈故也。)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(言脈應月色應日者,占候之期准也,常求色脈之差忒,則是平人之診要也。)粗工凶凶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,(謂粗工不料事宜,非病妄治,則其害反增矣。)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
(惑,謂惑亂。則,謂法則也。言色脈之應,昭然不欺,但順用而不亂紀綱,則治病極當之大法也。)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(此詳言治法,以色脈為要之極,而其要之一,唯在於得神而已。神者,病者之神氣也。)
白話文:
移精變氣論篇
《移精變氣論》說:事物的變化互相轉移,觀察它的奧妙,就能了解它的關鍵。所以想要了解關鍵,就要觀察顏色和脈象。(意思是說,如何得知四季五行之氣的變化和轉移的關鍵?答案就是觀察顏色和脈象。)顏色反映每日的變化,脈象反映每月的變化,經常探求其關鍵所在,就能掌握其關鍵。(意思是說,脈象應月的變化,顏色應日的變化,是診斷時機準確的依據,經常探求顏色和脈象的細微變化,這就是一般醫生診斷的關鍵。)粗心的醫生魯莽地認為可以攻邪,所以疾病還沒痊癒,新的疾病又產生了。(意思是說,粗心的醫生不考慮病情適合與否,胡亂治療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)治療的關鍵在於掌握顏色和脈象,運用得當就不會迷惑,這就是治療的大法則。(迷惑,指混亂;法則,指規律。意思是說,顏色和脈象的反應非常明顯,不會欺騙人,只要順著這個法則治療,而不違背規律,那就是治療疾病最正確的大法。)掌握了病人的精神狀態就能成功治療,失去了病人的精神狀態就會失敗。(這段詳細說明治療方法,以顏色和脈象為關鍵,而關鍵中的關鍵,就在於掌握病人的精神狀態。精神狀態,指病人的神氣。)
4. 湯液醪醴論篇
《湯液醪醴論》曰:精神不進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(動離於道,耗散天真故耳。)精壞神去,榮衛不可復收,何者?嗜欲無窮,而憂患不止,精神弛壞,榮泣衛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。(精神者,生之源;榮衛者,氣之主。氣主不輔,生源復消,神不內居,病何能愈!)
其有不從毫毛生,而五臟陽以竭也。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於內,氣耗於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於內,而形施於外,治之奈何?(不從毫毛,言生於內也。陰氣內盛,陽氣竭絕,不得入於腹中,故言五臟陽以竭也。津液者,水也。充,滿也。郭,皮也。
陰槒於中,水氣脹滿,上攻於肺,肺氣孤危,鼻者,肺神,腎為水害,子不救母,故云其魄獨居也。夫陰精損削於內,陽氣耗減於外,則三焦閉溢,水道不通,水滿皮膚,身體痞腫,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。凡此之類,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脈中也。肺動者,謂氣急而咳也。
言如是者,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,而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,欲窮標本,其可得乎?四極言四末,則四肢也。)
平治於權衡,去宛陳莝,是以微動四極,溫衣繆刺其處,以復其形。開鬼門,潔淨腑,精以時服,五陽已布,疏滌五臟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(平治權衡,察脈之輕重浮沉,宛積也。陳莝,陳草也。邪氣之在人身,猶草莝之陳積,五陽五臟,皆有陽氣。
巨氣,大氣也,正氣也。脈浮在表宜汗,沉在裡宜泄,如去宛積之陳草,又微動四肢以導引入,溫暖其衣以流通之,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體,蓋經脈滿則絡脈溢,繆刺之以調其經脈,開鬼門以發其汗,潔淨腑以利其水,使五臟之精,漸以時復,五臟之陽,漸以宣布,疏滌五臟,邪氣去而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)
白話文:
湯液醪醴論篇
精神不振,意志消沉,疾病自然難以痊癒,這是因為行為違背自然法則,耗損了先天之精造成的。精氣耗損,神氣衰敗,營衛之氣再也無法恢復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縱慾無度,憂愁煩惱不斷,導致精神衰弱,營氣虧損,衛氣消散,所以神氣離散,疾病無法痊癒。精神是生命的根本,營衛之氣是氣血的根本,氣血的根本不調和,生命的根本就衰敗了,神氣不能內守,疾病怎麼能痊癒呢!
有些疾病從毛髮的生長就能看出端倪,而五臟的陽氣卻已經耗竭。體液充盈於皮膚,而魂魄獨處,精氣內虛,氣血外耗,身體瘦弱不堪,無法保暖。這種情況下,四肢末端急促顫動,氣血阻塞於內,而形體消瘦於外,應該如何治療呢?(從毛髮生長就能看出端倪,說明疾病的根源在內。陰氣內盛,陽氣衰竭,陽氣無法進入腹部,所以說五臟的陽氣耗竭。體液,就是水;充盈,就是充滿;皮膚,就是包裹身體的皮。)
陰寒之邪在內,水氣脹滿,上衝於肺,肺氣虛弱,鼻子是肺的竅穴,腎臟受水的損害,孩子救不了母親,所以說魂魄獨處。陰精損傷於內,陽氣耗損於外,則三焦阻塞,水道不通,水液充盈於皮膚,身體浮腫,所以說身體瘦弱不堪。凡是這種情況,都是四肢脈搏跳動急促,而且內部脈象搏動有力。肺部活動過度,就是指呼吸急促而咳嗽。
像這樣的情況,都是水氣阻塞於腹膜內部,而浮腫膨脹於身體外部,想要徹底根治標本,可能嗎?(四肢末端指的就是四肢。)
治療要像衡量輕重一樣謹慎,去除體內積聚的邪氣,所以要輕輕活動四肢末端,溫暖衣物,針刺患處,以恢復體形。要開通陽氣的通路,淨化腸胃,適時服用補益藥物,五臟的陽氣得以布散,疏通五臟,這樣精氣就能自行滋生,形體就能自行強盛,骨肉就能互相滋養,正氣就能恢復平順。(衡量輕重,是指察看脈象的輕重浮沉;積聚,指邪氣的積聚;陳舊的草,指陳舊的邪氣;五臟的陽氣,指五臟都具有陽氣。
正氣,指人體的正氣;脈象浮在體表宜用汗法,沉在裡邊宜用瀉法,像去除積聚的邪氣一樣,又要輕輕活動四肢以引導邪氣外出,溫暖衣物以促進氣血流通,針刺患處以恢復體形,因為經脈充盈則絡脈就會溢出,針刺可以調節經脈,開通陽氣的通路以發汗,淨化腸胃以利水,使五臟的精氣,逐漸恢復,五臟的陽氣,逐漸布散,疏通五臟,邪氣去除,精氣就能自行滋生,形體就能自行強盛,骨肉就能互相滋養,正氣就能恢復平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