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五臟生成篇
《五臟生成篇》曰:諸脈者,皆屬於目;(脈者,血之臟,久視傷血。明諸脈皆屬於目也。)諸髓者,皆屬於腦;(腦為髓海,故諸髓屬之。)諸筋者,皆屬於節;(筋氣之堅結者,皆絡於骨節之間也。久行傷筋,明諸筋皆屬於節也。)諸血者,皆屬於心:(血居脈內,屬於心也。
白話文:
《五臟生成篇》中說:所有的脈絡,都與眼睛相連;(脈絡是血液的藏身之地,長時間注視某物會損傷血液。由此可知所有的脈絡都與眼睛相連。)所有的髓,都與大腦相連;(大腦是髓的海洋,因此所有的髓都屬於它。)所有的筋,都與關節相連;(筋氣堅固的地方,都在骨節相連之處。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,由此可知所有的筋都與關節相連。)所有的血,都與心臟相連:(血在脈絡中流動,屬於心臟。
血氣者,人之神。然神者,心之主,由此故謂血皆屬於心也。)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(肺臟主氣故也。)故人臥血歸於肝,(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臟,何者?肝主血海故也。)肝受血而能視,(言其用也。目為肝之官,故肝受血而能視。)足受血而能步,(氣行乃血流,故足受血而能行步也。
白話文:
血氣是人的根本。神是心的主宰,所以說血都歸屬於心。所有的氣息,都屬於肺。(因為肺臟主管氣息。)所以人睡覺時,血會回到肝臟。(肝臟儲藏血液,心臟運行血液,人體運動時,血液運行到各個經脈,人體靜止時,血液會回到肝臟,這是因為肝臟是血液的海洋。)肝臟得到血液就能視物,(這指肝臟的功能。眼睛是肝臟的器官,所以肝臟得到血液就能視物。)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。(氣息運行,血液才能流動,所以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。)
)掌受血而能握,(以當把握之用。)指受血而能攝。(以當攝受之用也。血氣者,人之神,故所以受血者,皆能運用。)
白話文:
手掌可以接受血液並且能夠握住東西,(以應對握持和拿取的需要。)手指可以接受血液並且能夠拿捏。(以應對拿捏和接受的需要。血液和氣息是人體的精神,因此能夠接受血液的地方都能夠運用。)
2. 五臟別論篇
《五臟別論篇》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(腦、髓、骨、脈雖名為腑,不正與神臟為表裡。膽與肝合,而不同六腑之傳瀉。胞雖出納,納則受納精氣,出則化出形容,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。然出納之用,有殊於六腑,藏而不瀉,其臟為奇,有恆不變,名曰奇恆之腑也。
白話文:
《五臟別論篇》說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性子宮,這六者是地氣所生,都藏於陰中而象徵地,所以收藏而不瀉下,稱爲奇恆之腑。(腦、髓、骨、脈雖名為腑,但它並不是正的與神臟是表裏。膽與肝相合,但不同於六腑的傳導和瀉下。子宮雖有納出,納則接受精氣,出則化育形體,形體之出意味著化育到極點而產生出來。但納出的作用,有別於六腑,收藏而不瀉下,它的臟爲奇特,有恆定不變,所以稱爲奇恆之腑。
)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腑,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能久藏。(魄門者,即肛門也。以肺主魄,通於大腸,故名之。)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。
白話文:
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五個臟腑是天之氣所化生的,其氣態與天相似,所以洩瀉而不能藏納,這些臟腑接受五臟的濁氣,叫做傳化之腑,這些臟腑不能長時間地積留並輸瀉。肛門也為五臟所役使,水穀不能長時間地儲藏在其中。(肛門,就是魄門。因為肺主魄,與大腸相通,所以稱肛門為魄門。)五臟,貯藏精氣而不瀉,所以充盈而不能完全。
(精氣為滿,水穀為實,但藏精氣,故滿而不能實。)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(以其不藏精氣,而受水穀故也。)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。(以未下也。)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(水穀下也。)故曰實而不能滿,滿而不實也。
白話文:
精氣充盛,水谷充滿,但精氣只能儲藏,所以充盈但不能充實。六腑負責傳輸和消化食物,但不能儲藏,所以充實但不能充盈。(因為六腑不儲藏精氣,而是接受水谷。)所以當水谷入口,胃部充實而腸胃空虛。(因為食物還沒有往下。)食物下行,腸胃充實而胃部空虛。(因為水谷往下運行。)因此,六腑是充實但不能充盈,充盈卻不充實。
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(氣口,則寸口也,亦謂脈口。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,可以切脈之動靜,故云脈口。)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(人有四海,水穀之海則其一也。受水穀,營養四旁,故以其當運化之源者,所以為六腑之大源也。)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白話文:
為什麼脈搏獨自可以代表五臟的狀況呢?(脈搏,就是寸口的脈搏,也稱為脈口。因為寸口可以觀察氣盛衰的狀況,所以稱它為氣口,可以切脈搏的動靜,所以稱它為脈口。)胃是水穀之海,也是六腑的大源啊。(人體有四海,其中之一是水穀之海。飲食進入胃中,營養四肢百骸,所以將胃當成是運輸轉化的源頭,因此說它是六腑的大源。)五味入口,儲存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之氣,所以脈搏也屬於太陰。
(氣口之所候,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陰也。)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此明氣口之脈,獨為五臟主。氣口者,右手之寸口脈,即手太陰經肺經太淵穴也。《靈樞》名曰脈口,皆以脈氣必會於此也。
白話文:
(氣口是指脈動的地方,它屬於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部位,所以稱氣口也屬於太陰。)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,都出於胃,並變化顯現在氣口上。所以五種氣味進入鼻子,收藏在心肺中,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不舒服。(這說明氣口的脈絡,是五臟的主要脈絡。氣口指的是右手的寸口脈,也就是手太陰經肺經的太淵穴。《靈樞》中稱之為脈口,都是因為這裡是脈氣必經的地方。)
名之曰寸口,以此部即太淵穴,去魚際僅一寸也。其左手寸部,則《內經》諸篇皆謂之人迎耳。脈之動靜,氣之盛衰,人之生死,雖見氣口,而實本之於脾胃也。胃者,足陽明也;脾者,足太陰也。足陽明為六腑之先,足太陰為五臟之本,胃主納受,凡水穀以是為市,為六腑之大源。
白話文:
把它稱之為寸口,因為這部位正是太淵穴,它距離魚際穴只有一寸遠。左手寸部就是《內經》諸篇都說的「人迎」。脈搏的動靜、精氣的盛衰、人的生死,雖然與氣口相關,但實際上要以脾胃為根源。胃是足陽明經,脾是足太陰經。足陽明經是六腑之首,足太陰經是五臟之本,胃主納受,所有水穀都以胃為集散之地,它是六腑之大的來源。
五味入口,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,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。則是脾者,足太陰也。肺者,手太陰也。其氣本相為流通。谷入於胃,氣傳於肺,而肺氣行於氣口,故云變見於氣口也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云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,蓋言胃而脾可知矣。
白話文:
食物入口之後,儲存在胃裡,由脾臟消化吸收,輸送給五臟,五臟的氣血都依靠脾胃的運化來滋養。脾臟屬於足太陰,肺臟屬於手太陰,它們的氣機本質上是流通的。食物進入胃中,氣機傳遞給肺,肺氣運行到氣口,所以說變化出現在氣口。《玉機真臟論》說:五臟的氣血都由胃而來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臟腑的氣血不能直接作用於手太陰經,必須藉助胃氣才能作用於手太陰經,所以說脾胃的狀態可以從肺臟的變化上看出來。
五味入口,入於腑,五氣入鼻,入於五臟,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,故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矣,然則脾有病者,安能辨其五味哉。)
白話文:
五種味覺通過嘴巴進入人體,進入胃腑;五種氣味通過鼻子進入人體,進入五臟。五臟中只有心肺位於橫膈膜以上,受到這五種氣味的影響。所以心肺有病,而鼻子就會出現問題。那麼,脾臟有病的人,怎麼能辨別出五味呢?
3. 移精變氣論篇
《移精變氣論》曰: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故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(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,變化相移之要妙者何?以色脈故也。)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(言脈應月色應日者,占候之期准也,常求色脈之差忒,則是平人之診要也。)粗工凶凶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,(謂粗工不料事宜,非病妄治,則其害反增矣。)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
白話文:
《移精變氣論》寫道:觀察事物是如何變化推移的,進而觀察其中的奧妙,理解其要點,要了解要點,則可以觀察氣色和脈象。(想要了解四季五行之氣,變化推移奧妙的地方是哪裡?觀察氣色和脈象就可以知道。)氣色應和太陽的變化,脈象應和月亮的變化,經常探求其中的要點,就是關鍵所在。(氣色應和太陽變化,脈象應和月亮變化,這是觀察診斷的時機準確,經常探求顏色、脈象的變化和差異,是平民診斷疾病的要點。)粗糙冒失的醫工認為可以輕率治療,所以病還沒好,新的疾病又產生了。(指粗糙冒失的醫工不考慮適宜情況,不是生病就亂治療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。)治療的要點極為重要,不能失去氣色和脈象,運用治療方法就不會疑惑,是治療的大法則。
(惑,謂惑亂。則,謂法則也。言色脈之應,昭然不欺,但順用而不亂紀綱,則治病極當之大法也。)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(此詳言治法,以色脈為要之極,而其要之一,唯在於得神而已。神者,病者之神氣也。)
白話文:
惑,指的是混亂。則,就是法則。講到疾病的顏色和脈象,昭然不欺,只須順序應用,而不破壞法則,那麼治病就是最恰當的法則。
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這句話詳細說明治病法則,是將顏色和脈象當作首要。而首要之中,只在得神而已。神,也就是病人的神氣。
4. 湯液醪醴論篇
《湯液醪醴論》曰:精神不進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(動離於道,耗散天真故耳。)精壞神去,榮衛不可復收,何者?嗜欲無窮,而憂患不止,精神弛壞,榮泣衛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。(精神者,生之源;榮衛者,氣之主。氣主不輔,生源復消,神不內居,病何能愈!)
白話文:
《湯液醪醴論》中說: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不穩定,意志決心不堅定,因此疾病不會康復。(因為違反了規律,消耗了正氣。)精氣受損,神去體衰,榮血和衛氣都無法再次聚集。為什麼呢?因為沉迷於嗜好慾望,憂慮和煩惱不斷,精神萎靡衰弱,榮血和衛氣減少,所以神離開了身體,疾病也無法康復。(精神是生命的源泉;榮血和衛氣是氣的重要部分。如果氣的主輔作用不足,生命源泉就會枯竭,精神不能內守,疾病怎能康復呢!)
其有不從毫毛生,而五臟陽以竭也。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於內,氣耗於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於內,而形施於外,治之奈何?(不從毫毛,言生於內也。陰氣內盛,陽氣竭絕,不得入於腹中,故言五臟陽以竭也。津液者,水也。充,滿也。郭,皮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些人毛髮不生長,那麼是五臟的陽氣已經枯竭了。津液充斥於皮膚,魂魄獨自存在,陰精存在於體內,陽氣耗散於體外,形體不能與衣服相互保護,這四肢急促地運動而動搖五臟的功能,是陽氣拒絕於體內,而形體散佈於體外,要如何治療呢?(「不從毫毛」是指毛髮生長於體內,陰氣在體內盛行,陽氣枯竭,不能進入腹中,所以說五臟的陽氣枯竭。津液是指水。充,是飽滿的意思,郭,是指皮膚。)
陰槒於中,水氣脹滿,上攻於肺,肺氣孤危,鼻者,肺神,腎為水害,子不救母,故云其魄獨居也。夫陰精損削於內,陽氣耗減於外,則三焦閉溢,水道不通,水滿皮膚,身體痞腫,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。凡此之類,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脈中也。肺動者,謂氣急而咳也。
言如是者,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,而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,欲窮標本,其可得乎?四極言四末,則四肢也。)
白話文:
陰邪積聚在體內,水濕之氣在體內脹滿,上攻到肺部,肺氣孤獨無依、虛弱不堪,鼻子是肺的表徵,腎臟水氣旺盛為害,子水不能制約母水,所以說肺魄獨居。陰精虧損於內,陽氣散失於外,則三焦閉塞溢滿,水道不通,水液充滿皮下,身體浮腫,所以說身體不能和衣服相容。凡是這種情況,都是四肢脈搏數急而有力,內在鼓動於脈中。肺臟受邪動,是指氣急咳嗽。
平治於權衡,去宛陳莝,是以微動四極,溫衣繆刺其處,以復其形。開鬼門,潔淨腑,精以時服,五陽已布,疏滌五臟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(平治權衡,察脈之輕重浮沉,宛積也。陳莝,陳草也。邪氣之在人身,猶草莝之陳積,五陽五臟,皆有陽氣。
白話文:
用平和的治療方法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,祛除體內積存的陳舊病邪,從而使四肢百骸微微運動,用溫暖的衣服和精細的針刺方法來治療疾病,從而恢復人體的正常形體。打開鬼門(即臟腑之門),清潔臟腑,按時服用精華之物,五臟的陽氣已經布滿全身,疏通滌蕩五臟,所以精華自然產生,形體自然充盛,骨肉相互依存,巨大的氣息才能平和。(平治權衡,觀察脈搏的輕重浮沉。宛積也。陳莝,陳草也。邪氣之在人身,猶草莝之陳積,五陽五臟,皆有陽氣。)
巨氣,大氣也,正氣也。脈浮在表宜汗,沉在裡宜泄,如去宛積之陳草,又微動四肢以導引入,溫暖其衣以流通之,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體,蓋經脈滿則絡脈溢,繆刺之以調其經脈,開鬼門以發其汗,潔淨腑以利其水,使五臟之精,漸以時復,五臟之陽,漸以宣布,疏滌五臟,邪氣去而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)
白話文:
巨氣,是指整體的元氣、正氣。
脈浮在表,宜發汗;脈沉在裡,宜泄利。好像去除積累已久的陳草,又輕輕活動四肢以導引入內,溫暖他的衣服以使元氣流通,用針刺在相應的穴位上以恢復體形。
蓋經脈滿了,絡脈就會溢出,用針刺在相應的穴位上以調和經脈,打開鬼門關以發出汗液,潔淨腑臟以利水,使五臟之精漸漸地按時恢復,五臟之陽漸漸地宣佈(疏通)。
疏通滌蕩五臟,邪氣排出去了精氣自然產生,形體自然健盛,骨肉互相保衛,元氣才能平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