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陰陽離合論篇

《陰陽離合篇》曰: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,藏精於肝。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,藏精於心。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。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。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(處陰之中,故曰陰處,形未動出,亦是為陰,以陰居陰,故曰陰中之陰。)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

(形動出者,是則為陽,以陽居陰,故曰陰中之陽。)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(陽施正氣,萬物方生,陰為主持,群形乃立。)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(失其常道,則四時之氣閉塞,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。)

白話文:

陰陽離合論篇

東方是青色,與肝臟相通,眼睛是肝臟的竅穴,肝臟藏精。南方是赤色,與心臟相通,耳朵是心臟的竅穴,心臟藏精。中央是黃色,與脾臟相通,嘴巴是脾臟的竅穴,脾臟藏精。西方是白色,與肺臟相通,鼻子是肺臟的竅穴,肺臟藏精。北方是黑色,與腎臟相通,兩個陰部(尿道及肛門)是腎臟的竅穴,腎臟藏精。

天覆蓋著地,萬物才能生長。未出於地下的,稱為陰處,也稱為陰中之陰(因為在陰處之中,形體尚未動,所以是陰中之陰)。而已經出於地上的,稱為陰中之陽(因為形體已經動,已經出來,所以是陽,陽氣在陰處,所以是陰中之陽)。陽氣提供正氣,陰氣主導萬物。所以萬物生長於春天,茂盛於夏天,收斂於秋天,收藏於冬天。如果失去常規,天地就會閉塞。

2. 陰陽別論篇

《陰陽別論》曰: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(深知謂備識其變易。)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(凡陽經有五,正以一腑之中,包藏五腑之脈,故五五有二十五陽,由此推之,則一臟之中,包藏五臟之脈,亦五五有二十五陰。)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則必死也。

(所謂陰者,五臟之真脈也,真臟來現,其臟已敗,敗者必至於死也,故曰:真臟脈見者死。)所謂陽者,胃院之陽也。(胃脘之陽,謂人迎之氣也,察其氣脈動靜大小,與脈口應否也。人迎在結喉兩旁,脈動應手,其脈之動,常左小而右大,左小常以候臟,右大常以候腑,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雖有五五二十五陽之異,而實不外乎胃脈之見耳。若吉者,為有胃氣也,若至於凶,則無胃氣者也。

)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(陽者衛外而為固,然外邪所中,別於陽則知病處,陰者藏神而內守,若考真正成敗,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。)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(頭,謂人迎。手,謂氣口。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小大齊等者,名曰平人,故云所謂一也。

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,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,皆可以候臟腑之氣。)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;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(此言脈體分陰陽,脈有去來,即去至而陰陽分;脈有動靜,即動靜而陰陽分;脈有遲數,即遲數而陰陽分。)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謂之生陽,(得陽則生,失陽則死,故曰生陽死陰也。

自肝傳心,以木生火,得之生氣,是謂生陽,不過四日而愈。)心之肺謂之死陰,(心傳肺者,為火剋金,故謂死陰,不過三日死。)肺之腎謂之重陰,(肺金腎水,雖曰子母相傳,而金水俱病,則重陰而陽絕矣。)腎之脾謂之闢陰,死不治。(土本制水,而水反侮脾,是謂闢陰,闢陰者放僻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別論篇

脈象有陰陽之分,懂得陽脈就能懂得陰脈,懂得陰脈就能懂得陽脈。(深入了解就能掌握其變化。)陽脈共有五種,五種陽脈互相聯繫,總共二十五種陽脈的變化。(因為一條陽經脈絡中,包含了五臟的脈氣,所以五種陽經各有五種變化,共二十五種。以此類推,一條陰經脈絡中也包含了五臟的脈氣,同樣也有二十五種陰脈的變化。)所謂陰脈,是指臟腑的真氣,如果陰脈出現,表示臟腑已受損,若損傷嚴重則必死無疑。(五臟的真脈若顯現,則表示臟腑已受損,受損必致死亡,故陰脈出現則死。)所謂陽脈,指的是胃氣的脈象。(胃氣的脈象,指的是人迎脈的氣息,觀察其氣息的盛衰、強弱以及與脈搏是否相應。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,脈動可觸摸到,通常左側較弱,右側較強。左側弱常反映臟腑狀況,右側強常反映腑臟狀況。胃為五臟六腑之主,雖然有二十五種陽脈的變化,但實際上都體現在胃脈的變化上。脈象良好,則表示胃氣充足;脈象危急,則表示胃氣衰竭。)區別陽脈,可以知道疾病的位置;區別陰脈,可以知道疾病的生死期限。(陽脈負責衛護體表,外邪入侵,通過觀察陽脈變化可以判斷病灶位置;陰脈藏於內部,通過觀察陰脈的真正變化,可以判斷患者的生死期限。)三陽脈在頭部(人迎脈),三陰脈在手腕(氣口脈),這兩者是相互對應的。(頭部指的是人迎脈,手腕指的是氣口脈。兩者相應,彼此影響,如果脈象的強弱都一致,就稱為健康之人,所以說這兩者是一體兩面的。)氣口脈位於手腕魚際穴後一寸處,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,都可以用來觀察臟腑的氣息。所謂陰陽,是指脈象的去和來,靜和動,遲和數。(脈象有去來,去則為陰,來則為陽;脈象有動靜,動則為陽,靜則為陰;脈象有遲數,數則為陽,遲則為陰。)所謂生陽死陰,是指肝氣傳至心氣為生陽,(得到陽氣則生,失去陽氣則死,故稱生陽死陰。肝氣傳至心氣,木生火,得到生機,稱為生陽,一般四天就能痊癒。)心氣傳至肺氣為死陰,(心氣傳至肺氣,火剋金,故稱為死陰,一般三天內會死亡。)肺氣傳至腎氣為重陰,(肺金腎水,雖然是子母相傳,但如果金水都病變,則為重陰,陽氣衰竭。)腎氣傳至脾氣為闢陰,無法治癒。(土本應制水,但水反過來傷害脾土,這稱為闢陰,闢陰指放縱、乖張。)

3. 靈蘭秘典論篇

《靈蘭秘典論》曰:十二臟之相使,貴賤何如?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(任治於物,故為君主之官。清靜棲靈,故曰神明出焉。)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(位高非君,故官為相傅。主行營衛,故治節由之。)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(勇而能斷,故曰將軍。

潛發未萌,故謀慮出焉。)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(剛正果決,故官為中正。直而不疑,故決斷出焉。)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(膻中者,在胸中兩乳間,為氣之海。心主為君,以敷宣教令,膻中主氣,以氣布陰陽,氣和志適,則喜樂由此而生,分布陰陽,故官為臣使也。)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

(包容五穀,是為倉廩之官。營養四旁,故云五味出焉。)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(傳道,謂傳不潔之道;變化,謂變化物之形,故云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)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(承奉胃司,受盛糟粕,受已復化,傳入大腸,故云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

)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(強於作用,故曰作強。造化形容,故云伎巧,在女則當其伎巧,在男則正曰作強。)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(引導陰陽,開通閉塞,故官司決瀆,水道出焉。)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(位當孤腑,故謂都官。

居下而藏津液,若得氣海之氣施化,則溲便注泄,故曰氣化則能出矣。)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(失則災害至,故不得相失。)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。

白話文:

靈蘭秘典論篇

《靈蘭秘典論》說:十二臟腑的職能和地位高低如何呢?

心臟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生。 (它統治著全身,所以是君主之官;它清淨平和,所以說神明由此而生。)肺臟是相傅之官,調理氣血的功能由此而生。(地位雖高但非君主,所以是相傅之官;它主管運行氣血,所以調理氣血的功能由此而生。)肝臟是將軍之官,謀略由此而生。(它勇猛果斷,所以是將軍之官;它潛藏並發揮功能,所以謀略由此而生。)膽臟是中正之官,決斷由此而生。(它剛正果決,所以是中正之官;它正直無疑,所以決斷由此而生。)膻中(胸部兩乳之間)是臣使之官,喜樂由此而生。(膻中位於胸部兩乳之間,是氣的匯聚之處。心臟為主,發布指令;膻中主管氣機,通過氣機調節陰陽,氣機調和,精神舒暢,喜樂就會產生,它負責氣機的運行調節,所以是臣使之官。)脾胃是倉廩之官,五味由此而生。(它包容五穀,是倉廩之官;它營養全身,所以說五味由此而生。)大腸是傳導之官,轉化糟粕由此而生。(傳導是指傳送不潔之物;轉化是指改變食物的形態,所以是大腸是傳導之官,轉化糟粕由此而生。)小腸是受盛之官,消化吸收由此而生。(它承接胃的消化,吸收食物的精華,然後傳送到大腸,所以是小腸是受盛之官,消化吸收由此而生。)腎臟是作強之官,巧妙的功能由此而生。(它功能強大,所以是作強之官;它具有化育的功能,所以說巧妙的功能由此而生,女性則體現在技巧方面,男性則體現在強壯方面。)三焦是決瀆之官,水道由此而生。(它疏通陰陽,調暢氣血,所以是決瀆之官,水道由此而生。)膀胱是州都之官,貯藏津液,氣化則能排出。(它位於下焦,所以是州都之官;它位於下焦貯藏津液,如果得到氣海之氣的運化,就能排泄小便,所以說氣化則能排出。)

總而言之,這十二個臟腑,都不能互相虧損。(如果虧損,就會導致疾病,所以不能互相虧損。)所以,君主之官(心臟)功能明盛,則下屬器官(其它臟腑)就安寧;以此方法養生就能長壽;君主之官功能衰弱,則十二臟腑就會危險,氣機阻滯不通,身體就會受到重大損傷,以此方法養生就會招致災禍。

4. 六節臟象論篇

《六節臟象論》曰:天以六六之節,以成一歲,人以九九制會,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。(六六之節,謂六竟於六甲之日,以成一歲之節限。九九制會,謂九周於九野之數,以制人形之會通也。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,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。)夫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者,所以正天之度,氣之數也。

(六六之節,天之度也。九九制會,天之數也。所謂氣數者,生成之氣也。周天之分,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以十二節氣均之,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,兼之小月,日又不足其數矣。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矣。何者?以其積差分故也。天地之生育,本阯於陰陽,人神之運為,始終於九氣,然九之為用,豈不大哉!《律書》曰:黃鐘之律,管長九寸,冬至之日,氣應灰飛,由此則萬物之生,咸因於九氣矣。古之九寸,即今之七寸三分,大小不同,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異也。

)天度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。氣數者,所以紀化生之用也。(制,謂準度。紀,謂綱紀。准日月之行度者,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;紀化生之為用者,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。氣應無差,則生成之理不替,遲速以度,大小之月生焉。故日異長短,月移寒暑,收藏生長,無失時宜也。

)天為陽,地為陰;日為陽,月為陰;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奇,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余而盈閏矣。(日行遲,故晝夜行天之一度,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,而猶有度之奇分矣。月行速,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余,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。

言有奇者,謂十三度外,復行十九分度之七,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。《禮義》及漢《律曆志》云:二十八宿及諸星,皆從東而循天西行,日月及五星,皆從西而循天東行,今太史說云:並循天而東行,從東而西轉也。

諸歷家說:月一日至四日,月行最疾,日夜行十四度余,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,日夜行十三度余,自九日至十九日,其行遲,日夜行十二度余,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,日夜行十三度余,二十四日至晦日,行又大疾,日夜行十四度余。今太史說:月行之率不如此矣,月行有十五日前疾,十五日後遲者,有十五日前遲,有十五日後疾者,大率一月四分之,而皆有遲疾,遲速之度固無常准矣。雖爾,終以二十七日,月行一周天,凡行三百六十一度。

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,月行二百八十七度,少七度而不及日也,至三十日,日復遷,計率至十三分,日之八,月方及日矣,此大盡之月也。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,亦大盡法也。其計率至十三分之五之六而及日,小盡之月也。故云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。正言之者,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,法以奇不成者,故舉六以言之。

若通以六小為法,則一歲止有三百五十四日,歲少十一日余矣。取月所少之辰,加歲外余之日,故從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。《尚書》曰: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閏月定四時以成歲,則其義也。積余盈閏者,盡以月之大小,不盡天度故也。)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余於終,而天度畢矣。

(立端於始,言先王之正時也。履端於始,以冬至之日為歲首也。表正於中,舉中氣以正月。推余於終,月有餘日,則歸之於終,積而為之閏月,故能令天度畢焉。)天以六六為節,地以九九制會,天有十日,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復而終歲,三百六十日法也。(十日,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。

十者,天地之至數也。《易·繫辭》曰:天九地十,則其義也。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,甲子六周而復始,則終一歲之日,是三百六十五日之歲法也。)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,其氣九州九竅,皆通乎天氣。(元氣,即天真也。形假地生,命惟天賦,故奉生之氣,通繫於天,稟於陰陽,而為根本也。

故曰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也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地列九州,人施九竅,精神往復,氣與參同。)故其生五,其氣三,(形之所存,假五行而運用,徵其本始,從三氣以生成,故云其生五、其氣三也。)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(非惟人獨由三氣以生,天地之道亦如是矣。

故《易》乾、坤諸卦,皆必三矣。)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,(九野者,應九臟而為邑也。邑外為郊,郊外為甸,甸外為牧,牧外為林,林外為坰,坰外為野,此之謂九野也。)故形臟四,神臟五,合為九臟以應之也。(形臟四者,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也。

形合於外,故以名焉。神臟五者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也。神藏於內,故以名焉。所謂神臟者,肝魂、心神、脾意、肺魄、腎志也。)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(五氣食人者:臊氣湊肝,焦氣湊心,香氣湊脾,腥氣湊肺,腐氣湊腎也。五味食人者;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也。

清陽化氣而上為天,濁陰成味而下為地,故天食人以氣,地食人以味也。)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聲音能彰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(心榮面色,肺主音聲,故氣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潔分明,音聲彰著。

氣為水母,故味藏於腸胃,內養五氣,五氣合化,津液方生,津液與氣,相副化成,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。)臟象何如?(象謂所見於外,可閱者也。)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,為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。(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萬物系之以興亡。

故曰心者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火氣炎上,故華在面,心養血,其主脈,故充在血脈,心主於夏,氣合太陽,以太陽居夏火之中,故曰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。)肺者,氣之本,魄之處也。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為陽中之太陰,通於秋氣。

(肺藏氣,其神魄,其養皮毛,故曰肺者氣之本,魄之處,華在毛,充在皮也,肺臟為太陰之氣,上主於秋,晝日為陽氣所行,位非陰處,以太陰居於陽分,故曰陽中之太陰,通於秋氣。)腎者,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,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冬氣。

(地戶封閉,蟄蟲深藏,腎又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腦者,髓之海,腎主骨髓。發者,腦之所養,故華在發,充在骨也。以盛陰居冬陰之分,故曰陰中之少陰,通於冬氣。)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。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以生血氣,為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

(夫人之運動者,皆筋力之所為,肝主筋,其神魂,故曰肝者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。爪者筋之餘,筋者肝之養,故華在爪,充在筋,東方為發生之始,故以生血氣也。以少陽居於陽位,而王於春,故曰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)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入出者也。(皆可受盛而轉運不息,故為倉廩之本,名曰器。

營起於中焦,中焦為脾胃之位,故云營之居也。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,脾胃糟粕轉化其味,出於三焦膀胱,故曰轉味而入出者也。)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。(口為脾官,脾主肌肉,故曰華在唇四白,充在肌也。四白,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。脾藏土氣,上合至陰,故曰至陰之類也,通於土氣。

)凡十一臟,取決於膽也。(上從心臟,下至於膽,為十一也。膽者,中正剛斷無偏,此明十一臟象,總取決於膽也。夫臟在內而形之於外者可閱,斯之謂臟象也。天之在我者,德也。地之在我者,氣也。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

故生之來謂之精,兩精相搏謂之神,隨神往來者謂之魂,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,所以任物者謂之心,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之所存謂之志,因志而存變謂之思,因思而遠慕謂之慮,因慮而處物謂之智。)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已上為格陽。(陽脈法也。

少陽,膽脈也。太陽,膀胱脈也。陽明,胃脈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一盛而躁在手少陽,二盛而躁在手太陽,三盛而躁在手陽明、手少陽,三焦脈;手太陽,小腸脈;手陽明,大腸脈;一盛者,謂人迎之脈,大於寸口一倍也,余盛同法。四倍以上,陽盛之極,故拒而食不得入也。

《正理論》曰:格則吐也。)寸口一盛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已上為關陰。(陰脈法也。厥陰,肝脈也。少陰,腎脈也。太陰,脾脈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一盛而躁在手厥陰,二盛而躁在手少陰,三盛而躁在手太陰。手厥陰,心包絡也。手少陰,心脈也。

手太陰,肺脈也。盛法同陽。四倍已上,陰盛之極,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閉則不得溺溲小便也。)人迎與寸口俱盛,四倍已上為關格,關格之脈羸,(羸當作盈。)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(俱盛,謂俱大於平常四倍之脈也。物不可以久盛,極則衰敗,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。

《靈樞經》曰: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,故曰關格,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