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生氣通天論篇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(人之有陽,若天之有日,天失其所則日不明,人失其所則陽不固,人壽夭折。)故天運當以日光明,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(此以明陽氣運行之部分,輔衛人身之正用也。)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(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,然陽氣者,內化精微,養於神氣,外為柔軟,以固其筋。
)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(晝則陽氣在外,周身行二十五度。)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(隆,高也,盛也。夫氣之有者,皆自少而之壯,積暖以成炎,炎極又涼,物之理也。故陽氣平曉生,日中盛,日西而已減虛也。氣門,謂玄府也,發泄經脈榮衛之氣,故謂氣門。
)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,反此三時,形乃困薄。(皆所以順陽氣也。陽出則出,陽藏則藏,暮陽氣衰,內行陰分,故宜收斂以拒虛邪,擾筋骨則逆陽精耗,見霧露則寒濕俱侵,故順此三時,乃天真久遠也。)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,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(言在人之用也。
)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(薄疾,謂極虛而急數也。並,謂盛實也。狂,謂狂走也。陽並於四肢則狂,四肢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登高而歌。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如是者,皆為陰不勝其陽也。)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,(九竅者,內屬於臟,外設為官,五臟氣爭,則九竅不通。)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
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(邪氣不克,故真氣獨立而如常。)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(陽自強而不能閉密,則陰泄瀉而精氣竭絕矣。)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(陰氣和平,陽氣閉密,則精神日益治也。)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(陰不和平,陽不閉密,強用施瀉,損耗天真,則精氣不化,乃絕流通也。
)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(因於露體,觸冒風邪,風氣外侵,陽氣內拒,風陽相薄,故寒熱生。)是以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(風氣通肝,春肝木王,木勝脾土,故洞瀉生也。)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(夏熱已甚,秋陽復收,陽熱相攻,則為痎瘧,痎,老也,亦曰瘦也。
)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(秋濕既勝,冬水復王,水來乘肺,故咳逆病生。)發為痿厥。(濕氣內攻則咳逆,外散筋脈則痿弱。)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(冬寒且凝,春陽氣發,寒不為釋,陽怫於中,寒怫相持,故為溫病。)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。(寒暑溫涼,遞相勝負,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之和。
)
白話文:
生氣通天論篇
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,如果失去它應有的位置,就會折損壽命,失去光彩。(人體的陽氣,如同天上的太陽,天體失去它的位置,太陽就不明亮;人體失去它應有的位置,陽氣就不穩固,人就會夭折。)所以天體的運行,要依靠太陽的光明,因此陽氣向上運行,以保衛外體。(這段說明陽氣運行的部分,輔助衛護人體的正常功能。)陽氣充足則能滋養神魂,溫和則能滋養筋骨。(這段再次說明陽氣的滋養作用,陽氣內化精微物質,滋養神氣,外在則使筋骨柔軟,以保持筋骨的強健。)
所以陽氣一天之中主要作用於體外,(白天陽氣在外,周身運行二十五度。)清晨人體陽氣開始生發,中午陽氣最盛,傍晚陽氣已衰弱,氣門開始閉合。(隆,指高漲、盛大。氣的生長,都是從少到壯,積累溫熱而達到旺盛,旺盛到極點又開始衰退,這是萬物的規律。所以陽氣清晨生發,中午最盛,傍晚就開始衰弱。氣門,指玄府,是發泄經脈榮衛之氣的地方,所以稱之為氣門。)
所以傍晚就要收斂身心,不要勞累筋骨,不要接觸霧露,違背這三點,身體就會虛弱。(這些都是順應陽氣的道理。陽氣外出就讓它外出,陽氣收斂就讓它收斂,傍晚陽氣衰弱,內行陰分,所以要收斂以拒絕外邪,勞累筋骨就會逆行陽氣,耗損精氣;接觸霧露就會受寒濕之侵,所以順應這三時,才能保持天真之氣長久。)陰氣,是藏精蓄銳的;陽氣,是保衛外體而使之堅固的。(這是指它們在人體中的作用。)
陰氣不能勝過陽氣,就會脈象微弱急促,甚至發狂。(薄疾,指極度虛弱而脈象急數;並,指盛實;狂,指狂躁不安。陽氣盛於四肢則發狂,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,陽氣盛則四肢強健,強健則會登高唱歌。陽熱盛於身,所以會脫衣狂奔。這些都是陰氣不能勝過陽氣的表現。)陽氣不能勝過陰氣,就會五臟氣機紊亂,九竅不通。(九竅,指與臟腑相通的孔竅,五臟氣機紊亂,則九竅不通。)所以聖人調和陰陽,使筋脈協調,骨髓堅固,氣血充足。
這樣內外就能調和,邪氣就不能侵害,耳聰目明,精神飽滿。(邪氣不能入侵,所以真氣充足如常。)陽氣過盛而不能收斂,陰氣就會衰竭,(陽氣過盛而不能收斂,則陰氣洩漏,精氣耗竭。)陰平陽秘,精神才能調和,(陰氣平和,陽氣收斂,則精神日益調和。)陰陽離決,精氣就會衰竭。(陰氣不平和,陽氣不收斂,強行瀉泄,損耗天真之氣,則精氣不能化生,就會衰竭。)因為風露侵襲,就會產生寒熱。(因為身體受露風侵襲,風邪外侵,陽氣內拒,風陽相搏,所以產生寒熱。)所以春天受風邪侵害,邪氣停滯不散,就會導致泄瀉。(風邪通於肝,春天肝氣旺盛,肝氣勝過脾土,所以會泄瀉。)夏天受暑邪侵害,秋天就會患瘧疾。(夏天暑熱過盛,秋天陽氣又收斂,陽熱相搏,就會患瘧疾,痎,指年老,也指消瘦。)
秋天受濕邪侵害,就會向上逆傳而咳嗽,(秋天濕邪過盛,冬天水氣又旺盛,水氣乘犯肺金,所以會咳嗽。)發展成痿厥。(濕邪內攻則咳嗽,外散筋脈則痿弱。)冬天受寒邪侵害,春天就會患溫病。(冬天寒邪凝結,春天陽氣發動,寒邪不能消散,陽氣鬱結於內,寒邪與陽氣互相搏鬥,所以患溫病。)四季之氣,都會損傷五臟。(寒暑溫涼,互相消長,四季之氣,都會損傷五臟的協調。)
2. 金匱真言論篇
《金匱真言論》曰:春氣者病在頭,(肝之應也。)夏氣者病在臟,(心之應也。)秋氣者病在肩背,(肺之應也。)冬氣者病在四肢。(四肢氣少,寒毒善傷,隨所受邪,則為病處。)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。(冬則精氣伏藏,陽不妄升,故春無溫病也。
)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;日中至黃昏,天之陽,陽中之陰也;(日中陽盛,故曰陽中之陽,黃昏陰盛,故曰陽中之陰。陽氣主晝,故平旦至黃昏,皆為天之陽,而中復有陰陽之殊也。)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;雞鳴至平旦,天之陰,陰中之陽也。(雞鳴陽氣未出,故曰天之陰,平旦陽氣已升,故曰陰中之陽。
)故人亦應之。夫言人之陰陽,則外為陽,內為陰。言人身之陰陽,則背為陽,腹為陰。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,則臟者為陰,腑者為陽。(臟謂五神臟,腑謂六化腑。)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皆為陰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六腑皆為陽。故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;(心為陽臟,位處上焦,以陽居陽,故謂陽中之陽。
《靈樞》曰:心為牡臟。牡,陽也。)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;(肺為陰臟,位於上焦,以陰居陽,故謂陽中之陰。《靈樞》曰:肺為牝臟。牝,陰也。)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;(腎為陰臟,位於下焦,以陰居陰,故謂陰中之陰。《靈樞》曰:腎為牝臟。牝,陰也。)腹為陰,陰中之陽,肝也;(肝為陽臟,位處中焦,以陽居陰,故謂陰中之陽。
《靈樞》曰:肝為牡臟。牡,陽也。)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(脾為陰臟,位處中焦,以太陰居陰,故謂陰中之至陰。《靈樞》曰:脾為牝臟。牝,陰也。)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,相輸應也,故以應天之陰陽也。(以其氣象參合,故能上應於天。)
白話文:
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春天生病,症狀會出現在頭部(這是肝臟的反應)。夏天生病,症狀會出現在內臟(這是心臟的反應)。秋天生病,症狀會出現在肩背部(這是肺臟的反應)。冬天生病,症狀會出現在四肢(因為四肢的氣血較少,容易受寒邪侵襲,所以病症會出現在這裡)。人體精氣是生命的根本。所以,精氣充足的人,春天不會得溫病(冬天精氣潛藏,陽氣不會妄動,所以春天不會得溫病)。
從平旦到中午,是天的陽氣,是陽氣中最盛的陽氣;從中午到黃昏,是天的陽氣,卻是陽氣中偏陰的時期;(中午陽氣最盛,所以稱為陽中之陽;黃昏陰氣漸盛,所以稱為陽中之陰。陽氣主宰白天,所以平旦到黃昏都是天的陽氣,但其中又各有陰陽的差別。)從黃昏到雞鳴,是天的陰氣,是陰氣中最盛的陰氣;從雞鳴到平旦,是天的陰氣,卻是陰氣中偏陽的時期。(雞鳴時陽氣尚未升起,所以是天的陰氣;平旦時陽氣已開始升起,所以是陰中之陽。)
人體也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律。說到人體的陰陽,則外為陽,內為陰。說到人體背腹的陰陽,則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。說到人體臟腑的陰陽,則臟器為陰,腑器為陽。(臟器指五臟,腑器指六腑。)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都屬陰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六腑都屬陽。所以,背部為陽,陽中之陽,就是心臟;(心臟屬陽,位於上焦,陽在陽位,所以稱為陽中之陽。《靈樞》說:心為牡臟。牡,指陽。)背部為陽,陽中之陰,就是肺臟;(肺臟屬陰,位於上焦,陰在陽位,所以稱為陽中之陰。《靈樞》說:肺為牝臟。牝,指陰。)腹部為陰,陰中之陰,就是腎臟;(腎臟屬陰,位於下焦,陰在陰位,所以稱為陰中之陰。《靈樞》說:腎為牝臟。牝,指陰。)腹部為陰,陰中之陽,就是肝臟;(肝臟屬陽,位於中焦,陽在陰位,所以稱為陰中之陽。《靈樞》說:肝為牡臟。牡,指陽。)腹部為陰,陰中之至陰,就是脾臟。(脾臟屬陰,位於中焦,是太陰在陰位,所以稱為陰中之至陰。《靈樞》說:脾為牝臟。牝,指陰。)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、雌雄相互應和的關係,所以能與天地的陰陽相呼應。(因為氣象的互相配合,所以才能與天象相應。)
3. 陰陽應象大論篇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(謂變化生成之道也。)萬物之綱紀,(滋生之用也,陽與之正氣以生,陰為之主持以立,故為萬物之綱紀也。)變化之父母,(異類之用也。何者?鷹化為鳩,田鼠化為鴽,腐草化為螢,雀入大水為蛤,雉入大水為蜃,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。)生殺之本始,(寒暑之用也。
萬物假陽氣溫而生,因陰氣寒而死,故生殺本始,是陰陽之所運為也。)神明之府也,(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,以神明居其中也。)治病必求於本。(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,在於人身,同相參合,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。)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,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
(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。神農曰: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坤者,陰也。位西南隅,時在六月七月之交,萬物之所盛長也,安謂陰無長之理。乾者,陽也。位戌亥之分,時在九月十月之交,萬物之所收殺也,孰謂陽無殺之理。以是明之,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。)陽化氣,陰成形。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;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。(陰凝上結,則合以成云,陽散下流,則注而為雨,雨從云以施化,故言雨出地,云憑氣以交合,故言云出天。天地之理且然,人身清濁,亦如是也。
)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(氣本乎天者親上,氣本乎地者親下,各從其類也。上竅,謂耳目鼻口。下竅,謂前陰後陰。)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(腠理,謂滲泄之門,故清陽可以發散;五臟為包藏之所,故濁陰可以走之。)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(四肢外動,故清陽實之。
六腑內化,故濁陰歸之。)水為陰,火為陽,(水寒而靜,故為陰。火熱而躁,故為陽。)陽為氣,陰為味。(氣惟散布,故陽為之,味日從形,故陰為之。)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(形食味,故味歸形,氣養形,故形歸氣,精食氣,故氣歸精,化生精,故精歸化。)精食氣,形食味,(氣化則精生,味和則形長,故云食之也。
)化生精,氣生形。(精微之液,惟血化而成,形質之有,資氣行營立,故斯二者各奉生乎。)味傷形,氣傷精,(過其節也。)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(精承化養則食氣,精若化生則不食氣,精血內結,郁為穢腐攻胃,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。女人重身,精化百日,皆傷於味也。
)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(味有質,故下流於便瀉之竅,氣無形,故上出於呼吸之門。)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。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(陽為氣,氣厚者為純陽。陰為味,味厚者為純陰。故味薄者,為陰中之陽,氣薄者,為陽中之陰。)味厚則泄,薄則通。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
(陰氣潤下,故味厚則泄利;陽氣炎上,故氣厚則發熱。味薄為陰少,故通泄,薄為陽少,故汗出。發泄,謂汗出也。)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(火之壯者,壯已必衰。火之少者,少已則壯。)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,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(氣生壯火,故云壯火食氣;少火滋氣,故云氣食少火。
以壯火食氣,故氣得壯火則耗散;以少火益氣,故氣得少火則生長。)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(勝則不病,不勝則病。)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(物極則反,猶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也。)寒傷形,熱傷氣。(寒則衛氣不利,故傷形;熱則榮氣內消,故傷氣。
)氣傷痛,形傷腫。(氣傷則熱結於肉分,故痛;形傷則寒薄於皮腠,故腫。)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(先氣證而病形,故曰氣傷形;先形證而病氣,故曰形傷氣。)風勝則動,(風勝則庶物皆搖故曰動。)熱勝則腫,(熱勝則陽氣內結,故浮腫暴作,甚則榮氣逆於肉裡,聚為癰膿之腫。
)燥勝則乾,(燥勝則津液竭涸,故皮膚乾燥。寒勝則浮,(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,玄府閉密,陽氣內攻,故為浮。)濕勝則濡瀉。(濕勝則內攻於脾胃,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,故大腸傳道而注瀉也。)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,(喜怒之所生,皆生於氣,故云喜怒傷氣,寒暑之所勝,皆勝於形,故云寒暑傷形。細而言之,則熱傷於氣,寒傷於形。
)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(怒則氣上,喜則氣下,故暴卒氣上則傷陰,暴卒氣下則傷陽。)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,(厥,氣逆也。逆氣上行,滿於經絡,則神氣浮越,故滿離形骸也。)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(《靈樞經》曰: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,安居處。
若喜怒不常,寒暑過度,天真之氣何可久長也。)故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(言傷寒,傷暑亦如是。)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(觀其覆載,而萬物之上下可知矣。)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;(陰主血,陽主氣。陰生女,陽生男。)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(陰陽間氣,左右循環,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。
陰氣右行,陽氣左行。)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(觀水火之氣,則陰陽徵兆可知矣。)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故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(陰靜故為陽之鎮守,陽動故為陰之役使。)年四十,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(人年四十,腠理始疏,榮華稍落,發斑白,起居衰之次也。
)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(衰之漸也。)年六十,陽痿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(衰之甚也。)故曰: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。(知,謂知七損八益,全形保生之道也。)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,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淡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(聖人不為無益,以害有益,不為害性而順性,故壽命長遠,與天地終。
)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(在上故法天。)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(在下故法地。)東方陽也,陽者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,則上明而下虛,故使耳目聰明,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陰也,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,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聰明,而手足便也。
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(陰陽之應天地,猶水之在器,器圓則水圓,器曲則水曲。人之血氣亦如是,故隨不足,則邪氣留居之。)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理,(陽為天,降精氣以施化,陰為地,布和氣以成形,五形為生育之井理,八風為變化之綱紀。八紀,為八歲之紀。
五理,謂五行化育之理。)故能為萬物之父母。(陽天化氣,陰地成形,五理運行,八風鼓折,收藏生長,無替時宜,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。)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,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。(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,然其動靜,蓋由神明之綱紀耳。)天氣通於肺,(以納至清之氣,以象天。
)地氣通於嗌,(以納水穀之濁,以象地。)風氣通於肝,(風生木故。)雷氣通於心,(雷象火之有聲故。)穀氣通於脾,(谷空虛脾受納故。)雨氣通於腎,(腎注水故。)六經為川,(流注不息故。)腸胃為海,(以皆受納也。)九竅為水注之氣。(清明者,象水之內明。
流注者,象水之流注。)以天地為之陰陽,(以人事配象,則近指天地,以為陰陽。)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;(夫人汗泄於皮腠者,是陽氣之發泄耳。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,則云騰雨降而相似也。)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(陽氣散發疾風飛揚,故以應之。)暴風象雷,逆氣象陽,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
(背天之紀,違地之理,則六經反作,五氣更傷,真氣既傷,災害之至可知矣。)
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(八風發邪,以為經風,觸五臟,邪氣發病,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。)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腑;(熱傷胃及膀胱;寒傷腸及膽氣。)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(濕氣勝,則榮衛之脈不行,故感則害於皮膚筋脈也。)故因其輕而揚之,(輕者發揚則邪去。
)因其重而減之,(重者則減去之。)因其衰而彰之。(因病氣衰,攻令邪去,則真氣堅固,血色彰明。)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(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,故衛氣溫,則形分足矣。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五臟盛,乃能瀉,由此則精不足者,補五臟之味也。
)其高者,因而越之;(越,謂越揚也。)其下者,引而竭之;(引,謂泄引也。)中滿者,瀉之於內。(內,謂腹內。)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;(邪,謂風邪之氣,風中於表,則汗而發之。)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;(在外,故汗發泄也。)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;(慓,疾也。
悍,利也,氣候疾利,則按之以收斂。)其實者,散而瀉之。(陽實則發散,陰實則宣瀉。)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(陰曰柔,陽曰剛。)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。(所謂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也。)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,血實宜決之,(決,謂決破其血。
)氣虛宜掣引之。(掣,讀為導。導,引也。則氣行條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