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三 (5)
卷三十三 (5)
1. 痘疹門主方
痘初熱驚風,加殭蠶、天麻、烏梅、硃砂。痘咬牙,加人參、丁香三粒。痘頂陷,加紫草、蟬蛻去頭、足,糯米四十九粒。痘頭足冷,加附子二片,廣木香二分。痘手指冷,加附子、乾薑各三分。痘鼻流清涕,加蘇葉、桔梗各一錢。痘泄瀉,加訶子、肉桂、麥冬。痘痰壅嘔吐,加藿香、生薑各五分,杏仁三分。
痘鼻中出血,加犀角、赤芍、生地、天門冬。痘汗出不幹,加黃耆一錢,浮小麥四十粒。痘初出遍身黑色者,加丁香一粒,陳皮、白朮、砂仁。痘唇口相連者,加麥冬、梔子酒炒用。痘前後舌疼者,加麥冬、石膏、知母。痘大小便結,加木通、燈心、車前子。痘手足拘痙,加木瓜、牛膝、桑寄生,量日期加減。
痘牙黑,加黃連、香白芷。痘發疔毒,加荊芥、梔子、牛蒡子。痘後失音,加訶子皮、桔梗、麥冬、五味子。痘後夜啼,加麥冬、青皮、生地、茯神、硃砂。痘後中風不語,加天南星、天麻、辰砂,春秋加麥冬、五味子。痘後腰痛,加地膚子、破故紙,量日期加此二味。痘吐蛔蟲,加附子一片,丁香一個,人參二分,再將蛔蟲燒灰,共研細末和服。
孕婦痘,加苧根、砂仁各五分。)
和中散,白朮,陳皮(各一錢),人參,藿香,白茯苓,甘草(各五分),半夏(八分),姜引煎服。
托裡千金散,人參,當歸(各一錢),廣木香,厚朴,甘草,香附(各五分),川芎,
白芍藥(各七分),白芷(八分),桔梗(四分),糯米(四十九粒),雞汁一盅,筍二兩,煎服。
熱痘未出者。
升麻,紫草,蘇葉,白芍,牛蒡子,甘草,山楂
蔥白一根煎服。如表之仍不出,其痘勢重可加敗毒散,一歲用一分。
稀痘湯,看耳後紅筋枝葉者,乃兩經齊發未出者。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(各等分)
水煎服。如一經發者加牛蒡子。
罩胎法,妊婦出痘,先護其胎,後再治痘。
人參,白朮,當歸,枳殼,赤茯苓,甘草,陳皮,防風,白芍,條芩,荊芥,桔梗,紫草,赤芍,白芷,柴胡,葛根,阿膠,砂仁,懷山藥,川芎,糯米(各等分),乾柿蒂(七個),野苧根(七寸),甜瓜蒂(一個)
金器一件為引。入罐內以薄荷葉封口煎,空心服。如大熱加鬱金。
換痘法,服之壞痘換為好痘,即痘之狼狽時亦可服。
穿山甲(先以紫草汁煮過,再用甘草汁煮過,焙乾研細,每用一兩),綠萼梅(淨瓣六錢),西牛黃,麝香(各少許)
共乳細末,瓷瓶貯。年長者每服八九分,小者服五六分,俱用綠豆、赤豆、黑豆、蔥姜煎湯服。
救痘不灌漿,一服即灌。粉甘草不拘多少,切片入青竹筒內,上留一孔,以竹針塞住,外以荷葉油紙包紮數層,冬至日放入糞坑內,至春取起,陰乾掛風頭,每用三錢,研細,以參朮湯調下,即發臭汗一身,其漿即灌。
白話文:
以下為
[痘疹門主方]
-
痘疹初期發熱、出現驚風症狀時,加入殭蠶、天麻、烏梅、硃砂。
-
痘疹出現咬牙情況時,加入人參、丁香三粒。
-
痘疹頂端凹陷時,加入紫草、去除頭足的蟬蛻,以及糯米四十九粒。
-
痘疹頭部和足部冰冷時,加入附子二片、廣木香二分。
-
痘疹手指冰冷時,加入附子、乾薑各三分。
-
痘疹流鼻涕時,加入蘇葉、桔梗各一錢。
-
痘疹腹瀉時,加入訶子、肉桂、麥冬。
-
痘疹痰多、嘔吐時,加入藿香、生薑各五分,杏仁三分。
-
痘疹鼻出血時,加入犀角、赤芍、生地、天門冬。
-
痘疹出汗不止時,加入黃耆一錢,浮小麥四十粒。
-
痘疹初起全身發黑時,加入丁香一粒,陳皮、白朮、砂仁。
-
痘疹唇部和嘴角連在一起時,加入麥冬、梔子(酒炒)。
-
痘疹前後舌頭疼痛時,加入麥冬、石膏、知母。
-
痘疹大小便不通暢時,加入木通、燈心草、車前子。
-
痘疹手腳抽筋時,加入木瓜、牛膝、桑寄生,並根據病程長短調整用量。
-
痘疹牙齒發黑時,加入黃連、香白芷。
-
痘疹長出疔瘡時,加入荊芥、梔子、牛蒡子。
-
痘疹後聲音沙啞時,加入訶子皮、桔梗、麥冬、五味子。
-
痘疹後夜間啼哭時,加入麥冬、青皮、生地、茯神、硃砂。
-
痘疹後中風失語時,加入天南星、天麻、辰砂,春秋兩季再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-
痘疹後腰痛時,加入地膚子、破故紙,並根據病程長短調整用量。
-
痘疹吐出蛔蟲時,加入附子一片,丁香一個,人參二分,再將蛔蟲燒成灰,與藥末一同服用。
-
孕婦長痘疹時,加入苧麻根、砂仁各五分。
和中散:白朮、陳皮(各一錢),人參、藿香、白茯苓、甘草(各五分),半夏(八分),加生薑引子煎服。
托裡千金散:人參、當歸(各一錢),廣木香、厚朴、甘草、香附(各五分),川芎、白芍(各七分),白芷(八分),桔梗(四分),糯米(四十九粒),加入雞汁一盅、筍二兩煎服。
熱痘未發出者:升麻、紫草、蘇葉、白芍、牛蒡子、甘草、山楂,加蔥白一根煎服。如果痘疹仍然無法透發,病情嚴重者可以加入敗毒散,一歲孩童使用一分。
稀痘湯:觀察耳後出現紅色筋脈,像是樹枝分叉狀,表示是兩條經脈同時發病、痘疹未發出。使用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(各等分)水煎服。如果只有一條經脈發病,則加入牛蒡子。
罩胎法:孕婦長痘疹時,先保護胎兒,再治療痘疹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枳殼、赤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防風、白芍、黃芩、荊芥、桔梗、紫草、赤芍、白芷、柴胡、葛根、阿膠、砂仁、懷山藥、川芎、糯米(各等分),乾柿蒂(七個),野苧麻根(七寸),甜瓜蒂(一個),用金屬器皿作為藥引。將藥材放入罐內,用薄荷葉封口煎煮,空腹服用。如果發熱嚴重,則加入鬱金。
換痘法:服用此藥可以使壞痘轉為好痘,即使痘疹情況不佳也可服用。使用穿山甲(先用紫草汁煮過,再用甘草汁煮過,烘乾研磨成粉,每次使用一兩),綠萼梅(取淨花瓣六錢),西牛黃、麝香(各少量),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裝入瓷瓶中。年長者每次服用八九分,年幼者服用五六分,均以綠豆、赤豆、黑豆、蔥、薑煎湯服用。
救痘不灌漿:服用一次藥,痘疹就能開始化膿。取粉甘草不限用量,切片後放入青竹筒內,上方留一個孔,用竹針塞住。外層用荷葉油紙包紮數層,在冬至日放入糞坑內,到春季取出,陰乾後掛在通風處。每次使用三錢,研磨成粉,用人參、白朮湯調服。服藥後會大量出汗,痘疹就會開始化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