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二 (22)
卷三十二 (22)
1. 五經治法
以上痘疹治法,諄切明白,時時參悟,要在隨證處方,對證用藥,加之眼力觀看,以決生死,無不驗也。
諸經傳於腎經,夾熱見標而毒極盛,必轉寒戰而死也。痘當收不收,宜均氣收漿湯,再加人參四物湯治之。痘十餘朝不能大便者,用木通白朮散治之,不然變寒戰而死。痘癢塌無膿,七真湯加何首烏、麥冬治之。痘後頭痛,加川芎、白芷、升麻在霪羊均氣二湯內服。痘後聲啞,用七真湯,或昇天散、霪羊均氣湯內加訶子、桔梗,其功甚大。
痘後灰白泄瀉,用昇天散加人參、訶子、白豆蔻治之。痘後腹脹,用霪羊均氣二湯,內加茯苓、香附、神麯治之。痘便青糞,用均氣湯加白朮、附子、川芎治之。室女出痘行經,用四物湯,仍加炒赤芍治之。痘出完,泄瀉發腫,乃毒復入內,急用托裡千金散治之,如不早治,內攻必死。
如天庭有地而成者,如綠豆潤澤,其痘必有風寒,略為疏散皮膚,去其風寒助氣,乃上吉之痘也。如天庭痘密而黃色,根窠紅者,雖有後變灰色,須扶表裡,免成陷伏之證。如天庭痘稀者,各部甚多,不必服藥而自愈也。此痘要氣血補足,如大意因循,後必變為癢塌泄瀉而亡。
(宜用麝靈丹。小兒天靈蓋一具,米泔水洗淨,將真麝香少許塗上,炙令黃色,研細薑湯調下。)
聶九吾曰:大凡調治痘瘡,自發熱之初,見點之時,即須思及如何起發,如何灌漿,如何收結,一動手用藥,便要顧首顧尾,慎其初以善其後,然後次第調治,可保萬全也。
痘有夾斑而出者,有紅赤點而無頭粒,多隨出而隨沒。又有夾丹而出者,紅赤成片如雲頭而突起,此皆毒火浮游散漫於皮膚之間也。遇此者不必驚慌,但用元參升麻湯一二劑,散其遊火,其癍丹自退。(元參、升麻、甘草、防風、牛蒡子、荊芥煎溫服。)有夾麻疹而出者,用前方加桔梗、黃芩。令其麻疹先退,痘瘡自當起發也。
痘瘡初見一二日細小,四五日漸大頂平,至六七日腳漸闊,頂愈平陷,其色金白,形如豆殼者,名曰倒靨,此氣血大虛而漿不行也。宜用參歸鹿茸湯加官桂、白朮、川芎、南木香。大便溏泄者,兼用參朮散;痘癢者,表虛也,此為危證,宜參耆實表湯。(蜜炙黃耆、人參、官桂、炙草、防風、白芷、當歸、厚朴、南木香、川芎、桔梗,煎溫服。
一方外治痘癢,用荊芥穗為末,紙裹紮緊,糊黏紙頭令不散,仍烘乾,燈上燃之,卻於桌上舂去灰,指定癢痘,用荊芥火點癢處一下,患者自以為妙,每癢痘悉點之立止。)
痘癢必定屬虛,管橓乃謂氣盛,血熱而癢者,此無稽謬說也。又有謂因血上行氣分,血味本咸,醃螫皮肉作癢,似為近理,然灰白之痘,不為氣虛,而血虛亦甚矣。豈能上行而醃皮肉癢塌最甚,則此說亦未必然也。有穢氣觸犯而癢者,急燒蒼朮、紅棗,或黃茶葉以闢之,甚者內服平和湯。
白話文:
以上關於痘疹的治療方法,講得非常詳細明白,要時常思考領悟,重點在於根據病症開藥方,對症下藥,加上仔細觀察病情,以判斷生死,這樣做沒有不應驗的。
如果各種病症都傳到腎經,夾雜著熱象,病症表現明顯而毒性極強,一定會轉為寒顫而死亡。痘疹該收斂時沒有收斂,應該用「均氣收漿湯」,再加「人參四物湯」來治療。痘疹出現十幾天都不能大便的,用「木通白朮散」治療,不然會轉變為寒顫而死亡。痘疹發癢、凹陷且沒有膿,用「七真湯」加何首烏、麥冬治療。痘疹後頭痛,在「霪羊均氣二湯」中加入川芎、白芷、升麻內服。痘疹後聲音沙啞,用「七真湯」,或者「昇天散」、「霪羊均氣湯」中加入訶子、桔梗,效果非常好。
痘疹後出現灰白色的腹瀉,用「昇天散」加人參、訶子、白豆蔻治療。痘疹後腹脹,用「霪羊均氣二湯」,內加茯苓、香附、神麯治療。痘疹後大便呈青色,用「均氣湯」加白朮、附子、川芎治療。未出嫁的女子出痘時正值經期,用「四物湯」,並加入炒赤芍治療。痘疹都發出來後,出現腹瀉、腫脹,是毒氣又回到體內,要趕緊用「托裡千金散」治療,如果不趕快治療,毒氣內攻一定會死亡。
如果天庭(額頭)上的痘疹像有根蒂一樣,像綠豆一樣潤澤,這種痘疹一定是夾雜著風寒,稍微疏散皮膚,去除風寒,幫助氣血運行,是最好的痘疹。如果天庭的痘疹密集而且呈現黃色,根部周圍是紅色的,即使後來變成灰色,也要扶正表裡,避免變成沉陷的病症。如果天庭的痘疹稀疏,而身體其他部位很多,則不用服藥也會自己好。這種痘疹需要氣血充足,如果大意怠慢,以後一定會變成發癢、凹陷、腹瀉而死亡。
(可以用麝靈丹。取小孩的天靈蓋一個,用米泔水洗淨,將少許真麝香塗在上面,烤到黃色,研磨成細末,用薑湯調服。)
聶九吾說:凡是治療痘瘡,從剛開始發熱、看到紅點的時候,就要考慮如何讓它發出來,如何讓它化膿,如何讓它結痂,一旦開始用藥,就要考慮到頭到尾,謹慎開始才能有好的結果,然後按順序治療,就能確保萬無一失。
痘疹有夾雜著斑疹一起出的,有紅色的點沒有頂部,多半是隨著出現又隨即消失的。還有夾雜著丹毒一起出的,紅色的成片像雲一樣突起,這些都是毒火在皮膚之間遊走散漫。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,只要用「元參升麻湯」一兩劑,散去遊走的火毒,斑疹、丹毒自然會消退。(元參、升麻、甘草、防風、牛蒡子、荊芥煎煮後溫服。)有夾雜著麻疹一起出的,用上面的藥方再加桔梗、黃芩。讓麻疹先消退,痘瘡自然就會發出來。
痘疹剛開始一兩天很細小,四五天逐漸變大,頂部平坦,到了六七天底部逐漸擴大,頂部越來越平甚至凹陷,顏色金白,形狀像豆殼,叫做「倒靨」,這是氣血大虛,漿液不能運行的表現。應該用「參歸鹿茸湯」加官桂、白朮、川芎、南木香治療。如果大便稀溏,要同時用「參朮散」;如果痘疹發癢,是表虛的表現,這是危險的病症,要用「參耆實表湯」。(蜜炙黃耆、人參、官桂、炙甘草、防風、白芷、當歸、厚朴、南木香、川芎、桔梗,煎煮後溫服。)
(有一個外用治療痘疹發癢的方子,用荊芥穗磨成粉末,用紙包紮緊,用糨糊把紙頭黏住使其不散開,再烘乾,在燈上點燃,然後在桌子上敲掉灰燼,對準發癢的痘疹,用荊芥火點一下發癢的地方,患者會覺得很神奇,每個發癢的痘疹都這樣點一下就立刻止癢。)
痘疹發癢一定是屬於虛證,管橓卻認為是氣盛血熱引起的,這是沒有根據的謬論。還有人認為是因為血上行到氣分,血的味道本來是鹹的,醃漬皮膚而產生癢感,似乎有點道理,但是灰白色的痘疹,不是因為氣虛,而是血虛非常嚴重。怎麼可能上行而醃漬皮膚,發癢凹陷最嚴重呢?所以這種說法也不一定對。還有因為接觸到穢氣而發癢的,要趕緊燒蒼朮、紅棗,或者黃茶葉來驅除穢氣,嚴重的話要內服「平和湯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