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二 (7)
卷三十二 (7)
1. 論報痘三朝生死訣
)報痘全然不起,頂如湯包,抑或如燈草燒者,十日後癢塌而死。報痘起紅斑如錦紋者,六日死。報痘遍身如蛇皮者死。報痘遍身起黑斑如痣狀,肌肉成黑色塊者,指日而死。報痘過暖,毒氣收入心經者,半日死。報痘形不現,過涼,涼極則里不能外發,必閉,五日死。(天時嚴寒,或驗發痘證,將薄被單同宜保護,以免外寒襲侵,而報痘時切不可輕投苦寒,冰凝氣血,不能外發,其害非淺。)報痘不分根窠,其色如灰,其痘又如魚子之小者,又癢又痛,八日死。
報痘有父母平日不謹慎,遺火毒於嬰兒,臨時先一發,其色黃,頭如瘡,後焦枯,頭面身忽然全無如平日好時者,內歸五經,串到即死也。報痘嬰兒先天本不足,後天又不足,先後二天大虧,父母又不滋補嬰兒,任其尫羸,出痘臨時無藥治矣。(不在痘之多少,俱因氣血虧損,不能載毒外出耳。
)報痘夾麻痧者,萬難收功也。報痘喉痘阻閉者,氣不流行,飲食不下者,三日死。報痘證出五臟之上,外而皮肉並無者,一刻死。(此痘孰能知是肚內五臟上而出痘,師曰:有此證得,小兒無病,忽然肢體發寒又有汗,頭項發上有水珠,其色紫脹欲破者是。破則無救,以此辨之,則知內臟發痘矣。
)報痘,凡小嬰兒,平日不可過與酒糖煎炒等味。若平時過與,到報痘時,邪入合邪,正氣微弱,就難以勝肝脾二火,腎水縱有些,又何能制二經之火,此時相剋晝夜必死。(為父母者須防之於未萌,不可不知。)報痘之時,如四圍淡白,色如枯澀,屬血虛;如痘頂白色,俱收暈而頂陷者屬氣虛。
急宜芎、歸、肉桂、木香之類,加人乳和好酒服之。諸痘未出之先,有大痘一粒,如金黃色,又一黑痘如黃痘大者;黃者名曰賊痘,黑者名曰痘疔。一起之時,急用銀針刺破,以口含清滾湯吸出穢血,用紫草膏或油胭脂,加血餘灰、珍珠末調敷瘡口,諸痘自然起發也。報痘初出之時,多有咽喉腫痛聲啞之證,乃內毒壅塞氣道而起,可用甘桔湯加元參、牛蒡子治之也。
喜泰順曰:夫痘瘡之發也,身熱和緩,達於外者必輕,悶亂煩躁,彰於外者必重,勢之所必然也。故顏色貴潤澤而嫌昏暗,顆粒貴圓淨而嫌破碎;痘貴高聳而嫌平塌,皮貴結實而嫌虛薄,粒貴稀疏而嫌稠密。根窠收緊,痘分陰陽。見點活動,更忌浮腫,出要參差,血宜歸附。
耳後頭項心胸少於他處為佳,眉稜兩太陽額前光澤不滯為妙。若一發便出盡者,重也;痘夾疹者,半輕半重也;裡外微紅者,輕也;外紅里黑者,重也;瘡上黑點如針孔者,熱極也;青乾紫陷、煩紅焦黑,昏睡汗出,腹脹喘啼,大小便秘者,睏也。善治者於其形色而辨之,於其輕重而分之,則輕者可以高枕獲安,而重者亦可以扶危而奏績矣。
白話文:
如果疹子完全沒有發出來,疹頂像湯包一樣鼓起,或是像燒焦的燈草,十天後會因為潰爛而死亡。如果疹子出現紅色斑點,像錦緞上的花紋,六天後就會死亡。如果疹子遍佈全身,像蛇皮一樣,會死亡。如果疹子遍佈全身,出現黑色斑點像痣一樣,肌肉變成黑色的塊狀,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疹子發得太熱,毒氣侵入心經,半天就會死亡。如果疹子沒有顯現出來,因為身體太寒涼,寒涼到體內無法將毒發出來,導致閉塞,五天後就會死亡。(天氣嚴寒的時候,如果診斷出痘疹,要用薄被單保護好,避免外面的寒氣侵襲,而在疹子剛開始出現時,千萬不可輕易使用苦寒的藥物,因為寒涼會使氣血凝結,無法將毒發出來,後果不堪設想。)如果疹子沒有明顯的根部,顏色像灰一樣,疹子又像魚卵一樣小,而且又癢又痛,八天後會死亡。
有些嬰兒的疹子,是因為父母平常不注意,將火毒遺傳給嬰兒,導致疹子剛開始發出來的時候是黃色的,頭部像瘡一樣,之後會焦枯,臉部和身體忽然又像平常一樣沒有疹子,這表示毒素侵入五臟,串到哪裡就會死在哪裡。有些嬰兒先天體質就不好,後天又沒有好好補養,先後天都嚴重虧虛,父母又不給嬰兒滋補,任由他虛弱,出疹子的時候就沒有藥可以醫治了。(這不是疹子多寡的問題,而是因為氣血虧虛,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。)
如果疹子夾雜麻疹,很難治癒。如果疹子和喉嚨的疹子阻塞,導致氣血不通暢,無法進食,三天後就會死亡。如果疹子出現在五臟之上,體表卻沒有疹子,很快就會死亡。(這種疹子如何判斷是從肚子裡的五臟出來的呢?醫生說:遇到這種情況,小孩沒有生病,忽然手腳發冷又出汗,頭和脖子上面的皮膚有水珠,顏色紫脹快要破掉,那就是了。如果破掉就沒救了,這樣判斷就知道是內臟在出疹子。)
小嬰兒平常不可以過度給予酒、糖和煎炒類的食物。如果平常吃太多這些東西,到出疹子的時候,邪氣會加重,正氣虛弱,就難以抵抗肝脾的火氣,縱使腎水稍微充足,又怎麼能抑制肝脾的火氣?這時候水火相剋,早晚都會死亡。(為人父母的必須在還沒發生之前就預防,不可不知。)出疹子的時候,如果疹子周圍的顏色是淡白色,像枯槁乾澀的樣子,屬於血虛;如果疹子的頂端是白色的,而且有收縮暈開的現象,疹頂又凹陷,屬於氣虛。
應該趕快用川芎、當歸、肉桂、木香之類的藥材,加入人乳和好酒調和服用。在所有疹子還沒發出來之前,如果先出現一顆很大的疹子,是金黃色的,又有一顆黑色的疹子和黃色的疹子一樣大,黃色的疹子叫做「賊痘」,黑色的疹子叫做「痘疔」。在剛出現的時候,要趕快用銀針刺破,用嘴含著滾燙的開水吸出污穢的血,然後用紫草膏或油胭脂,加上血餘炭和珍珠粉調和敷在傷口上,其他的疹子自然就會發出來。在疹子剛開始發出來的時候,常常會有咽喉腫痛、聲音沙啞的現象,這是因為內部的毒素阻塞氣道引起的,可以用甘桔湯加上玄參和牛蒡子來治療。
喜泰順說:疹子的發病,身體發熱和緩,而且發在體表的就會比較輕;如果煩躁不安,又表現在外,就會比較嚴重,這是必然的趨勢。所以疹子的顏色貴在潤澤而忌諱昏暗,疹子的顆粒貴在圓潤乾淨而忌諱破碎,疹子貴在高聳而忌諱平塌,皮膚貴在結實而忌諱虛薄,疹子的數量貴在稀疏而忌諱稠密。疹子的根部要收緊,疹子要分陰陽。疹子的點要活動,更忌諱浮腫,出疹子要參差不齊,血氣要歸於正常。
耳朵後面、頭部和胸口出現的疹子要比其他部位少才是好的,眉稜、太陽穴和額頭前要光澤而不滯留才是最好的。如果一發病就把所有疹子都發出來,就比較嚴重;如果疹子夾雜麻疹,就一半輕一半重;如果體內外都微微泛紅,就比較輕微;如果體外泛紅,體內卻是黑色,就比較嚴重;如果疹子上面有針孔一樣的黑點,表示熱邪很嚴重;如果是青色、乾枯、紫色凹陷、煩躁發紅焦黑、昏睡出汗、腹脹喘氣啼哭、大小便不通,都是很危險的現象。善於治療的人,要從疹子的形狀和顏色來判斷病情,從輕重來區分,那麼輕微的就可以安心,而嚴重的也可以盡力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