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二 (3)
卷三十二 (3)
1. 論發熱三朝生死訣
)又有血氣虛弱,送毒氣不出而驚搐狂躁者,宜用溫中益氣湯托之。(人參、白朮、生耆、歸身、白茯苓、炙草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南木香、官桂、楂肉、薑、棗引服,中病即止。)
凡辨驚狂諸證,最宜精詳,觀形察色,審聲聞證,又參之以脈,然後可以分別。
察痘影紅紫,面赤唇紫,聲音亮,口氣粗,手足熱,脈洪數,此毒氣壅盛者也。(或形色多同,但聲重鼻塞或鼻涕,脈浮數者,此毒盛而為風寒所束者也。然此證多在寒涼之月,或不謹避風寒者,然後有之。)
察其痘影淡淡在皮下,不見紅活,唇淡面白或帶青,脈又遲緩,雖煩躁驚狂譫語,亦是血氣虛而送毒氣不出者也。(三者分別用藥,當一劑之後,痘出而驚狂定矣。昔人謂痘未出之前驚搐為順,豈其然乎。)
幼兒初出痘,有發熱二三日,全無痘點形影,而忽然驚搐,狀與急驚風一樣者,此亦痘氣壅盛不能宣發所致,宜用清解散以宣之,痘出即驚定矣。若醫者不知是痘,而誤作急驚施治,或單以寒涼投之,或以驅痰藥峻下之,其兒必死。何者?阻遏其毒使不得出而內攻也。故未痘之兒,若遇此等證,即當經疑,恐是出痘,不可作急驚治。
又有發熱稍輕,至三四日而痘仍隱隱不出者,最要詳察,不可一概認為毒輕痘少而漫不加意。若發熱和緩,精神清爽,飲食如常,出痘少而點數明,頭粒尖,漸漸長大紅活,此為毒輕痘少無疑矣。若身熱雖輕,至三四日而倦怠嗜臥,不思飲食,所出之痘,影影淡白,點粒不明,此非痘毒輕少,亦是血氣虛弱,送毒氣不出也,急宜用溫中益氣湯以托之。
甚者即連服二三劑痘始出齊,其痘必多,若因其安靜,袖手玩視而不急托痘出外,延至五六日後,毒氣內攻,須臾告變,不可救療,甚是畏也。昔人熱輕則痘輕之說,可盡信乎!而六日之前痘未出齊,勿用溫補之說,可盡拘乎!自有方書治病以來,其時不啻二千年,其人不啻數百家,然皆詳於已出之後,略於未出之前。深言出速而稠密之害,不言留中而不出之禍。
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,未出之毒內寇也,出速而稠密者外攻也,留中而不出者內攻也,內寇與外寇孰急,內攻與外攻禍孰烈。故痘已出而死者,多在旬日之外;痘不出而死者,多在六日之內。徒知御外寇而不知逐內寇,自古以來,諸賢之為計疏也。然其失計安在,惟在痘未出而急於解毒,緩於逐毒也,不知未出之毒不可解,但當汲汲逐之出外也。予深悟其理而明鑑其失,故長顧卻慮,為未出以前諸證設法,惟明辨其虛實寒熱以施治。
實熱者,宜發其壅滯,以逐毒出外;虛寒者,補助其氣血,以逐毒出外。至於急用寒涼遏毒內攻等弊,則諄諄致戒,不厭再三。一以救前哲之失,一以開後人之迷,雖岐黃復起,不易吾言矣。
白話文:
另外,有些孩子因為血氣虛弱,導致毒氣無法順利排出,進而出現驚厥抽搐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中益氣湯來幫助毒氣透發出來。(藥方包括人參、白朮、炙黃耆、當歸身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木香、肉桂、山楂肉、生薑、大棗等,根據病情服用,見效就停止。)
凡是辨別驚厥、狂躁等症狀,最需要仔細觀察,仔細觀察孩子的形體、氣色,聽聲音,了解病情,再配合把脈診斷,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觀察孩子痘疹的顏色是紅紫色,臉色發紅,嘴唇發紫,聲音洪亮,呼吸粗重,手腳發熱,脈搏快而且有力,這是毒氣壅盛的表現。(有時症狀相似,但如果出現聲音沉重、鼻塞或流鼻涕,脈搏浮快等情況,這是毒氣旺盛,同時又被風寒束縛的表現。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寒冷的季節,或是因為沒有注意避風寒而引起的。)
觀察孩子痘疹的顏色淺淡,隱藏在皮膚下,沒有明顯的紅潤,嘴唇顏色淺白或帶青色,脈搏遲緩無力,即使有煩躁不安、驚厥抽搐、說胡話的症狀,也是因為血氣虛弱,導致毒氣無法順利排出。(以上三種情況要分別用藥,通常服藥一劑之後,痘疹就會透發出來,驚厥抽搐的症狀也會平息。過去有人說痘疹還沒發出來就出現驚厥抽搐是好現象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)
幼兒剛開始長痘疹時,有時會發燒兩三天,但皮膚上完全沒有痘疹的跡象,然後突然出現驚厥抽搐,症狀和急驚風一樣,這也是因為痘毒壅盛,無法順利發散出來導致的,應該使用清解散來幫助毒氣發散,痘疹出來後驚厥抽搐的症狀就會停止。如果醫生不了解這是痘疹引起的,錯誤地當作急驚風來治療,或者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或是使用猛烈的瀉藥來治療,孩子一定會死亡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治療方法會阻礙毒氣的排出,使毒氣內攻。所以,如果還沒出痘疹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,就應該懷疑可能是出痘疹,而不能當作急驚風來治療。
另外,有些孩子發燒比較輕微,到了三四天,痘疹仍然隱隱約約發不出來,這種情況更要仔細觀察,不能一概認為是毒氣輕微,痘疹比較少而不在意。如果發燒比較緩和,精神還不錯,飲食也正常,出痘疹雖然少,但是顆粒分明,痘疹頂端尖而紅潤,逐漸長大,這說明確實是毒氣輕微,痘疹比較少。但如果發燒雖然比較輕微,到了三四天卻出現疲倦嗜睡,不想吃東西,長出來的痘疹顏色淺淡,不明顯,這並非毒氣輕微,也是因為血氣虛弱,導致毒氣無法順利排出,應該馬上使用溫中益氣湯來幫助毒氣透發。
嚴重的情況,可能要連續服用兩三劑藥,痘疹才會完全發出來,而且痘疹會比較多。如果因為孩子看起來比較安靜,就袖手旁觀,不積極幫助毒氣透發出來,拖到五六天之後,毒氣內攻,很快就會發生危險,無法救治,非常可怕。過去有人說發燒輕微痘疹就輕微,這種說法能完全相信嗎?還有說六天之前痘疹沒有發齊就不能使用溫補藥物,這種說法能完全遵守嗎?自有醫方書籍以來,時間已經超過兩千年,出現的醫家也有數百家,但是他們都只詳細論述痘疹發出來之後的治療,卻忽略了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的狀況。他們都詳細說明痘疹發出來太快太密集的不良影響,卻沒有說到毒氣鬱積體內而發不出來的危害。
他們不知道,已經發出來的毒氣是外寇,還沒發出來的毒氣是內寇。發出來太快太密集是外攻,鬱積體內不發出來是內攻。內寇和外寇,哪個更危急?內攻和外攻,哪個危害更大?所以,痘疹發出來後死亡的,大多在十天之後;痘疹發不出來而死亡的,大多在六天之內。只知道防禦外來的侵犯,卻不知道驅趕體內的侵犯,從古到今,各位賢能的醫家都考慮得太疏忽了。那他們的失誤在哪裡呢?就在於痘疹還沒發出來的時候,急於解毒,而忽略了幫助毒氣排出。他們不知道還沒發出來的毒不能解,應該努力幫助毒氣透發出來。我深刻領悟到這個道理,並明確了解過去的失誤,所以會從長遠考慮,為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的各種症狀制定治療方法,關鍵就是要分辨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
實熱的,應該疏通壅塞,幫助毒氣排出;虛寒的,應該補益氣血,幫助毒氣排出。至於急於使用寒涼藥物來遏制毒氣內攻等錯誤做法,我會不斷告誡,不厭其煩。一是為了彌補前人的失誤,二是為了啟發後人的迷惑,即使黃帝和岐伯再世,也不會改變我的觀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