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一 (36)
卷三十一 (36)
1. 碎金賦
但逢出痘之歲,多求解毒之方。重者必輕兮,輕者不出;凶者變吉兮,吉者何妨。其方則有,其效未常,與其先事而輕妄,孰若臥時以精詳。審歲氣之災祥兮,必解其鬱;視形氣之勇怯兮,各平其臟。欲避癘氣傳染兮,必先擇地之善;欲仗藥力調護兮,尤要識醫之良。
惺惺參蘇乃發散之妙劑,(惺惺散、參蘇散。)人參通聖誠疫癘之奇方。(人參敗毒散、防風通聖散。)熱而驚悸兮,導赤瀉青兮用;(導赤散、瀉青丸。)熱而焦渴兮,柴胡葛根作湯。(小柴胡湯,升麻葛根湯。)自利兮黃芩,(黃芩芍藥湯)不便兮清涼。(四順清涼飲。
)腹痛毒攻兮,勻氣散再加枳實;腰痛病劇兮,敗毒散更入木香。調元可補兮,表裡實者勿飲;(調元飲。)承氣可攻兮,脾胃弱者莫嘗。(小承氣湯。)
養正兮黃耆、人參、甘草,解毒兮連翹、山豆、牛蒡。咽喉苦痛兮,甘橘湯中加大力;斑疹夾出兮,防風散內去硝黃。(防風通聖散。)小便赤澀兮,連翹、導赤;(連翹飲,導赤湯。)大便滑泄兮,豆蔻、木香。(豆蔻丸,木香散。)瘡若干枯兮,四物合乎涼膈,(四物湯,東垣涼膈散。
)痘如黑陷兮,奪命助以水楊。(奪命丹,水楊浴法。)赤豔焮腫兮,解毒入生黃歸芍;(黃連解毒湯。)灰白平塌兮,異功用桂枝、耆防。(異功散。)
氣虛而毒盛者,無價、四君、枳實;(無價散,四君子湯。)血虛而毒盛者,無價、四物、牛蒡。(四物湯。)氣血兩虛兮,十全無價;(十全大補湯。)便溺俱阻兮,八正、三黃。(八正散,三黃丸。)再用膽瀉之法,以瀉毒氣之藏。黑陷審其虛實,虛者大補而實者涼膈;(十全大補湯,河間涼膈散。
)癢塌分其急緩,急者異功而緩者調陽。(陳氏異功散,調陽即謂元湯。)昏悶譫妄兮,龍腦膏孰知其妙;虛煩迷亂兮,抱龍丸莫及其良。
滿面燥痛兮,百花調水;(百花膏。)遍身潰爛兮,敗草鋪床。(敗草散。)蟬蛻去目中之膚翳,(蟬蛻散。)苦參治身上之淫瘡。(苦參丸。)虛熱多汗兮,調元湯引用浮麥;食積常痛兮,脾積丸飲以原湯。飢不喜飧兮,異功宜久;(錢氏異功散。)渴欲飲水兮,白朮可常。
(白朮散。)敗毒、通聖,允矣沖陣之先鋒;(人參敗毒散、防風通聖散。)調元、異功,信乎殿後之大員。(調元湯,錢氏異功散。)
大抵醫要識證,藥不執方。專行溫補者,則宗乎文宗;喜用涼瀉者,則師乎仲陽。不解其書兮,似瞽冥行於溪徑;不察其神兮,如矮仰望於宮牆。嘆吾年之耋兮,欲深造而力不足;懼斯道之晦兮,特發明而言不章。嘔盡心肺兮,非欲立異;勞費頰舌兮,豈敢恃長。幸取正於具眼,徒見笑於大方。
白話文:
每當遇到出痘(天花)流行的年份,大家都想尋求解毒的方法。病情重的會轉輕,輕微的可能就不會發作;凶險的會轉為吉祥,吉祥的就更不用擔心。雖然有這些藥方,但效果並非總是如此。與其事先輕率地嘗試,不如仔細觀察、詳細診斷。要仔細判斷當年氣候的災禍吉凶,找出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,並疏解鬱積;觀察病患的體質強弱,針對個別臟腑失衡進行調理。想要避免疫病傳染,必須先選擇好的居住環境;想要依靠藥力來調養護理,更要選擇醫術高明的醫生。
參蘇散是發散的妙藥,人參通聖散是治療疫病的奇方。如果發熱並伴隨驚悸,就要用導赤散和瀉青丸;如果發熱口渴,可以用柴胡葛根湯。如果腹瀉,就用黃芩芍藥湯;如果便秘,就用四順清涼飲。
腹痛而且毒邪侵襲,可以用勻氣散再加入枳實;腰痛病情嚴重,可以用敗毒散加入木香。調元飲可以補虛,但體表和內裡都是實證的人不要服用;小承氣湯可以攻下,但脾胃虛弱的人不要嘗試。
用黃耆、人參、甘草來扶正,用連翹、山豆根、牛蒡來解毒。如果咽喉疼痛,可以在甘橘湯中加入大力子;如果斑疹發不出來,可以在防風通聖散中去除芒硝和大黃。小便赤澀,可以用連翹飲和導赤湯;大便滑泄,可以用豆蔻丸和木香散。如果瘡瘍乾燥枯萎,可以用四物湯合涼膈散;如果痘疹顏色發黑凹陷,可以用奪命丹配合水楊浴法。如果紅腫熱痛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加入生地黃、當歸和白芍;如果呈現灰白扁平,可以用異功散加入桂枝、黃耆和防風。
如果氣虛而且毒邪盛,可以用無價散、四君子湯和枳實;如果血虛而且毒邪盛,可以用無價散、四物湯和牛蒡。如果氣血兩虛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和無價散;如果大小便都不通暢,可以用八正散和三黃丸。再用膽汁瀉法,來排除體內深藏的毒邪。痘疹顏色發黑凹陷,要判斷虛實,虛的要大補,實的要用涼膈散;癢和塌陷要分清輕重緩急,急的用異功散,緩的用調元湯。如果出現昏迷、胡言亂語,龍腦膏的效果神奇;如果虛煩不安、神志迷亂,抱龍丸的效果最好。
如果面部乾燥疼痛,可以用百花膏調水敷;如果全身潰爛,可以用敗草散鋪床。蟬蛻可以去除眼中的翳膜,苦參可以治療身上的各種瘡瘍。如果虛熱多汗,可以用調元湯配合浮小麥;如果食積經常疼痛,可以用脾積丸配合原湯。如果肚子餓卻不想吃飯,應該長期服用異功散;如果口渴想喝水,可以經常服用白朮散。
敗毒散和通聖散,確實可以算是衝鋒陷陣的先鋒;調元飲和異功散,可以說是斷後的將領。
總之,醫生要懂得辨證,用藥不能拘泥於固定藥方。專門使用溫補藥物的,應該遵循文宗的理論;喜歡使用清涼瀉下藥物的,應該師從仲陽的學說。不理解醫學典籍,就像瞎子在小溪邊行走;不觀察患者的神氣,就像矮子仰望宮牆一樣。我感嘆自己年紀大了,想要深入研究醫理卻力不從心;擔心這種醫學之道會被埋沒,所以特別闡述說明,但可能不夠完善。我盡心竭力,並不是想要標新立異;我費盡口舌,也不是要仗恃自己有什麼長處。希望能夠得到明眼人的指正,但恐怕會被識見高明的人嘲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