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癰疽湯洗門主方

豬蹄湯(《正宗》),治癰疽已潰流膿時,用此湯洗,消毒氣,去惡肉,回死肌,潤瘡口,又能散風消腫,腐盡則已。

白話文:

豬蹄湯(載於《正宗》)可治療已潰爛流膿的癰疽,用此湯清洗可消毒氣味,去除惡肉,使死肌復原,潤澤瘡口;另外,也能消散風腫,腐肉盡除就不需再服用。

羌活,當歸,赤芍,黃芩,白芷,甘草,露蜂房(各等分),豬前蹄(一隻)

白話文:

將羌活、當歸、赤芍、黃芩、白芷、甘草、露蜂房各等分,加上一隻豬前蹄。

上為粗末,看瘡疽大小用藥多少,先將豬蹄用白水六碗煮,蹄軟為度,將汁濾清,吹去汁上油花,用藥一兩投於汁中,再用微火煎十數沸,密絹濾去藥渣,候湯半熱,將軟絹蘸湯淋於瘡上,輕手挹去瘀膿腐肉,其惡物隨湯而下,洗訖,以絹帛挹干,按法如式,次第用藥。

防風湯(《十法》)

白話文:

首先是粗略的治療,觀察瘡疽的大小後,決定用藥量。先用六碗白水煮豬蹄,到豬蹄煮軟的程度,再將豬蹄湯汁過濾,用嘴輕輕將豬蹄湯汁上的油花吹掉,加入一兩的中藥,用小火煮沸十幾次,再用細絹布過濾掉藥渣,等到藥湯半熱之後,用軟布蘸取藥湯淋在傷口上,輕輕舀除傷口上的膿血和腐肉,這些髒東西會隨著藥湯流出來。清洗完傷口之後,用絹布擦乾,按照以上方法,依序用藥治療。

防風,白芷,甘草,赤芍,川芎,當歸尾(各二錢),連須蔥(去尾五根)

白話文:

防風、白芷、甘草、赤芍、川芎、當歸尾(各 6 克), 連須蔥(去除尾部,5根)

先將雄豬前蹄煨十數沸,吹去浮油,濾取三大碗,入藥煎熟,以絹片蘸湯淋洗,其深曲處,以新羊毛筆洗之,軟絹拭乾,再上丹藥。

洗方(《十法》)

當歸,獨活,白芷,甘草(各二錢),蔥頭(五個)

白話文:

  1. 首先將豬前蹄燉煮十多次,撇去浮油,過濾出三碗湯。

  2. 加入中藥材熬煮至熟。

  3. 用絲絹浸泡湯汁,擦洗傷口,尤其是深處難以觸及的地方,可以用新的羊毛筆清洗。

  4. 用柔軟的絲絹擦乾,再塗上藥粉。

水三碗,煎至藥爛,濾清,以絹帛蘸湯挹淨瘡上,隨搓貼紅黑二膏。洗時切忌風寒為要。如背瘡輕淺易治者,以此代豬蹄湯,其功亦效。

白話文:

把三碗水煎到藥物煮爛,過濾乾淨。用絹帛蘸取藥湯洗滌傷口,隨即塗上紅黑二種膏藥。在清洗傷口時,一定要避免風寒,這很重要。如果是背部上的瘡較輕淺,容易治療的,可以用這種方法代替豬蹄湯,效果也很好。

洗方,陳冬瓜瓤子煎洗。

洗藥神硝散(《集驗》),專治癰疽潰爛臭穢。

蛇床子(二兩研破),朴硝(一兩)

和勻,每用三錢,水一碗,煎三五沸,通手洗之。

白話文:

洗方

用冬瓜瓤煎水洗患處。

洗藥神硝散(出自《集驗》)

專門用來治療癰疽潰爛,伴隨臭味的傷口。

配方:

  • 蛇床子(二兩,研成粉末)
  • 朴硝(一兩)

用法:

將蛇床子和朴硝混合均勻,每次取三錢,用一碗水煎煮三到五沸,待藥液稍涼後,用藥液洗患處。

2. 癰疽潰瘍門主方

參耆內托散(丹溪)

金銀花(五錢),黃耆(酒炒三錢),遠志肉(甘草湯泡焙),炙甘草(各一錢五分),牡丹皮(一錢),川芎,陳皮(各五分),當歸(二錢),人參(聽用),大棗五枚水煎服。

丹溪曰:癰疽未潰,以疏托解毒為主。已潰以托補元氣為主。此二語,可為外科樞要。

白話文:

  • 金銀花(五錢):能清熱解毒,抗菌消炎。

  • 黃耆(酒炒三錢):能增強免疫力,補氣養血。

  • 遠志肉(甘草湯泡焙):能安神益智,益氣養血。

  • 炙甘草(各一錢五分):能健脾益氣,緩解疲勞。

  • 牡丹皮(一錢):能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。

  • 川芎(五分):能活血化瘀,祛風止痛。

  • 陳皮(五分):能理氣健脾,祛痰止咳。

  • 當歸(二錢):能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。

  • 人參(聽用):能補氣益血,強身健體。

  • 大棗五枚:能益氣補血,養心安神。

將這些中藥材用水煎服,可以起到清熱解毒,益氣養血,安神益智的效果。

四君子湯,治一切陽虛氣弱,脾衰肺損,面色枯白,飲食少思,四肢無力,體瘦面黃,皮聚毛落,脈來細軟。

白話文:

四君子湯,用於治療一切陽氣虛弱、氣力不足、脾臟功能衰退、肺部損傷、面色枯黃蒼白、飲食慾望減退、四肢無力、身體消瘦、面黃肌瘦、皮屑增多、毛髮脫落,脈搏細弱等症狀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白茯苓(各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

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(以土炒過)、白茯苓(各二錢)、甘草(炙烤一錢)

脾者,萬物之母也。肺者,氣之母也。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,脾不健運,故飲食減少,則營衛無所資養。脾主肌肉,故體瘦面黃。肺主皮毛,故皮聚毛落。脾肺皆虛,故脈來細軟也。是方以人參補五臟之元氣,白朮補五臟之母氣,茯苓致五臟之清氣,甘草調五臟之乖氣,四藥皆甘溫,甘得中之味,溫得中之氣,猶之不偏倚之君子也。展布德澤,以行春之令,經曰:氣主煦之。

是也夫。

四物湯,治一切血虛,日晡發熱。

白話文:

脾臟是萬物的根本,肺臟是氣的根源。脾胃一旦虛弱,肺氣首先會衰竭,脾臟功能不健全,所以飲食減少,營衛之氣就沒有營養來源。脾臟主掌肌肉,所以身體消瘦,臉色發黃。肺臟主掌皮膚和毛髮,所皮膚乾燥,毛髮脫落。脾肺都虛弱,所以脈搏細弱。這個方子用人參補五臟的元氣,白朮補五臟的根本之氣,茯苓引導五臟的清氣,甘草調和五臟的不協調之氣,這四種藥物都是甘溫的,甘味是中性的味道,溫和是中性的氣,就像不偏不倚的君子一樣。展布德澤,運行春天的生氣,經典中說:氣主煦之。

生地黃,當歸(酒炒各三錢),白芍藥(二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、當歸(用酒炒過,各三錢)、白芍藥(二錢)、川芎(一錢五分),用水煎煮服用。

經曰:血主濡之,四物皆濡潤之品,故為血分主藥。地黃甘寒,入心腎,以沃血之源。當歸辛溫,入心脾,而壯主血攝血之本。芍藥酸寒入肝家,而斂疏泄之血海。川芎陰中之陽,可上可下,通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。然吳氏曰:失血太多者,禁勿與之,四物皆陰,陰者,天地閉塞之令,非所以生萬物者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血主滋潤,四物皆是滋潤之品,所以是血分的主藥。地黃甘寒,能入心腎,以滋潤血的來源。當歸辛溫,能入心脾,而壯大主血攝血的根本。芍藥酸寒能入肝,而收斂疏泄的血海。川芎是陰中的陽,可以上行也可以下行,能通行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。但是吳氏說:失血過多的患者,禁止服用,四物皆為陰,陰是天地閉塞的命令,不是生萬物的道理。

本方加牡丹皮、山藥、白茯苓、麥門冬、玉竹退虛熱至效。

白話文:

本處方加入牡丹皮、山藥、白茯苓、麥門冬、玉竹,可有效退虛熱。

八珍湯,治氣血俱虛,惡寒發熱,煩躁作渴,大便不實,飲食不進,小腹脹痛,眩暈昏憒等證。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生地黃,川芎,白芍藥,當歸,炙甘草

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八珍湯,治療氣血都虛弱,畏寒、發燒、煩躁並口渴,大便不通暢,飲食不進、小腹脹痛、頭暈神志不清等症狀。

氣為衛屬陽,營為血屬陰,此人身中之兩儀也。純用四物則獨陰不長,純用四君子則孤陽不生,二方合用,則氣血有調和之益,而陰陽無偏勝之虞矣。經曰: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。

十全大補湯

白話文:

氣分佈於體表,屬於陽,血流於體內,屬於陰。人體就好比一個太極圖,陰陽二氣交融。如果只用四物湯來調理,那麼陰氣就會過剩,陽氣就會不足;如果只用四君子湯來調理,那麼陽氣就會過剩,陰氣就會不足。把這兩種藥方結合起來使用,就能讓氣血和合,陰陽平衡。經書上說:氣血平衡,才能長壽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黃耆(蜜炙),熟生地(酒炒各二錢),白芍藥,炙甘草,川芎(各八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肉桂(去皮五分),白茯苓(一錢)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二錢

  • 白朮:二錢(用土炒過)

  • 黃耆:二錢(用蜂蜜炙過)

  • 熟地:二錢(用酒炒過)

  • 白芍藥:八分

  • 炙甘草:八分

  • 川芎:八分

  • 當歸:一錢五分

  • 肉桂:五分(去除外皮)

  • 白茯苓:一錢

丹溪曰:實火可瀉,芩連之屬;虛火可補,參耆之屬。凡人根本受傷,虛火遊行,泄越於外,若誤攻其熱,變成危證,多致難救。此方以四物補血,四君子補氣,又加黃耆助陽固表,肉桂導火歸原。薛立齋曰:飲食勞倦,五臟虧損,一切熱證,皆是無根虛火,但服此湯,固其根本,諸證悉退。《金匱》曰:虛者十補勿一瀉之。

白話文:

丹溪明言:實火證可以瀉火治療,可用黃芩、黃連等藥。虛火證可以補火治療,可用人參、生耆等藥。凡是人體根本受損,虛火到處遊走,外泄、外越。如果誤用攻補熱性的藥物,就會轉變為危險的證候,很多人都因此難以救治。此方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四味藥補血,黨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四君子補氣,再加黃耆以助陽固表,肉桂導火歸原。薛立齋認為:飲食勞倦,五臟虧損,一切熱證,都是沒有根的虛火,只要服用此湯,固其根本,各種證候都會消失。《金匱》中說道:對於虛證,十次補虛,也別瀉一次。

此方是也。此方乃扶危定傾之大藥,為收功保命之金丹。

六君子湯,治氣虛脾熱,食少痰多。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(土炒),廣陳皮,半夏(制熟,各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

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是扶危定傾的良藥,是收功保命的金丹。

六君子湯,治療氣虛脾熱,食慾不振、痰多。

藥材:人參、白茯苓、白朮(土炒)、廣陳皮、半夏(制熟,各二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。

以薑棗水煎服。

半夏燥痰治痰之本,陳皮利氣泄痰之標,標本既得,攻補互行,補而不滯,攻而不峻,故曰六君子。經曰:壯者,氣行則愈。怯者,著而為病。六君子者,壯其氣矣,氣壯則升降自如,清以奉上,濁以歸下,尚有何物可停為滯耶?本方加藿香、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,其用稍峻者矣。

白話文:

半夏乾燥而治療痰液是治痰的根本,陳皮有助於氣血運行而消除痰液是治痰的標誌,標本兼顧,攻補交替,補而不滯,攻而不峻,所以稱之為六君子湯。經典中說:身體強壯的人,氣血運行順暢,疾病就會痊癒。體質虛弱的人,風邪侵襲就會致病。六君子湯,可以增強人的氣質,氣血強盛則升降運動自然順暢,清氣上升奉養上焦,濁氣下降歸於下焦,還能有什麼東西停滯為病呢?本方中加入藿香、砂仁,稱為香砂六君子湯,它的作用稍微強烈一些。

香砂六君子湯,理脾化痰,溫胃進食,止嘔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製半夏,廣陳皮,藿香,砂仁,炙甘草

薑棗水煎服。

藿香正氣湯,散風寒,消飲食,止嘔吐,定瀉痢。

白話文:

香砂六君子湯可以理脾化痰,溫胃促進食慾,止嘔。藥材包括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製半夏、廣陳皮、藿香、砂仁、炙甘草,以薑棗水煎服。藿香正氣湯則可以散風寒,消食積,止嘔吐,止瀉痢。

白朮,陳皮,半夏,桔梗,砂仁,藿香,蘇葉,白芷,甘草,白茯苓,厚朴,薑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白朮,陳皮,半夏,桔梗,砂仁,藿香,蘇葉,白芷,甘草,白茯苓,厚朴,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六味地黃丸,治腎經不足,發熱作渴,小便淋秘,氣壅痰嗽,頭目眩暈,眼花耳聾,咽燥舌痛,齒牙不固,腰膝萎軟,自汗盜汗,諸血失音,水泛為痰,血虛煩躁,下部瘡瘍,足根作痛等證。

白話文:

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腎經虛弱、發熱口渴、排尿不暢、氣滯痰咳、頭暈目眩、視力模糊耳鳴、咽喉乾燥舌頭疼痛、牙齒鬆動脫落、腰膝痠軟、自汗盜汗、各種血虛引起的失聲、水濕聚集形成痰、血虛煩躁、下腹部瘡瘍、足跟疼痛等症狀。

熟地(八兩酒煮杵膏),山茱萸(酒潤去核炒),乾山藥(炒黃各四西),牡丹皮(酒洗微炒),白茯苓(人乳制焙),澤瀉(淡鹽酒拌炒,各三兩)

為末蜜丸如桐子大,空心,淡鹽湯下四錢。

白話文:

  • 熟地(八兩,用酒煮後搗成膏狀)

  • 山茱萸(用酒浸潤後去除果核,炒至微黃)

  • 乾山藥(炒至微黃,各四兩)

  • 牡丹皮(用酒清洗後微炒)

  • 白茯苓(用人乳浸泡後烘乾)

  • 澤瀉(用淡鹽酒拌炒,各三兩)

按:腎惡燥,脾惡濕,補陰藥中多是濕藥,腎虛而脾胃壯實者宜,若脾腎兩虛則不可也。惟此六味丸、八味丸及八物腎氣丸專補腎虛,兼理脾胃,不濕不燥,於脾腎兩虛者,甚得其宜矣。腎者,水臟也。水衰則龍雷之火無畏而亢上,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。地黃味厚,為陰中之陰,補腎填精以為君。

白話文:

註解:腎臟陰虛會對濕寒更敏感,脾臟陰虛同樣也容易受濕邪的侵襲。因此,補陰的藥物中大多含有濕藥,但對於腎虛而脾胃壯實的人來說,此類藥物是適宜的。但如果脾腎兩虛,服用濕藥則不適宜。六味丸、八味丸以及八物腎氣丸專門用於補腎虛,兼顧脾胃,不濕不燥,用於治療脾腎兩虛的患者,是非常適合的。腎臟是水臟。水不足的話,就好比雷龍之火無所畏懼且向上猛烈灼燒,因此必須要壯大水的力量去制約陽光。熟地黃味厚重,是陰中之陰,用於補腎填精,是六味丸的重要藥物。

山茱味酸歸肝,乙癸同治之義,且腎主閉藏而酸斂之性相宜也。山藥味甘歸脾,安水之仇,故用為臣。丹皮亦入肝,其用主宣通,所以佐茱萸之澀也。茯苓亦入脾,其用主通利,所以佐山藥之滯也。且色白屬金,能培肺部,又有虛則補母之義。至於澤瀉,有三功焉!一曰利小便,以清相火,二曰行地黃之滯,引諸藥速達腎經,三曰有補有瀉,無喜攻增氣之虞,故用為使。此方為益腎之聖藥,而昧者薄其功緩。

白話文:

山茱萸這種藥,味道酸,性歸於肝,酸性可以與肝經的乙木、腎經的癸水相配,滋陰補腎,腎臟有閉藏的功能,而酸味的收斂之性與它很相適宜。山藥這種藥,味道甘,性歸於脾經,具有止瀉的作用,所以用它來作配藥。丹皮也歸於肝經,它的主要作用是宣通肝氣。所以可以輔助山茱萸澀性的作用。茯苓也歸於脾經,它的主要作用是通利水濕。所以可以輔助山藥的滯性。而且茯苓的顏色白,屬金,能夠培補肺氣,還有虛則補母的意義。至於澤瀉,它有三個作用:一是利小便,以清泄相火,二是通行地黃的滯性,引諸藥速達腎經,三是既有補益作用,又有瀉下的作用,不會有峻攻增氣的憂慮,所以用它來作引經藥。這個方劑是補益腎臟的聖藥,而愚昧的人卻輕視它的功效緩慢。

蓋用藥者,有四失也:一則地黃非懷慶則力淺,一則地黃非九蒸則不熟,一則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,一則惡澤瀉之滲而減之則使者微。蹈是四失,焉望其藥之有功乎?

白話文:

應用藥物中常犯的四種錯誤:一是地黃不產於懷慶則藥力弱;二是地黃不經過九次蒸煮則不成熟,成效不佳;三是懷疑地黃阻塞而減少使用它,就會削弱君主之藥的作用;四是厭惡澤瀉的滲利作用而減少使用它,那麼使者之藥的作用就會微弱。犯了這四種錯誤,怎麼能指望藥物有好的療效呢?

本方加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名知柏八味丸,治陰虛火動,骨痿髓枯。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,尺脈旺者宜之。本方加五味子三兩名都氣丸,治勞嗽。本方加五味子二兩,麥門冬三兩名八仙長壽丸,再加紫河車一具,並治虛損勞熱。本方加杜仲、牛膝各二兩,治腎虛腰膝痠痛。本方去澤瀉加益智仁三兩,治小便頻數。

白話文:

將黃柏、知母各二兩加入原本的方子,命名為知柏八味丸,用於治療陰虛火動,骨痿髓枯。王冰所說的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」,是指腎精充足可以抑制陽氣過旺,適合尺脈旺盛的人服用。

將五味子三兩加入原本的方子,命名為都氣丸,用於治療勞嗽。

將五味子二兩、麥門冬三兩加入原本的方子,命名為八仙長壽丸,再加入紫河車一具,用於治療虛損勞熱。

將杜仲、牛膝各二兩加入原本的方子,用於治療腎虛腰膝痠痛。

將澤瀉去掉,加入益智仁三兩,用於治療小便頻數。

七味地黃丸,治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發熱作渴,口舌生瘡,牙齦潰爛,咽喉作痛,或形體憔悴,寢汗發熱。

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,臨用去皮忌火,勿出氣。

白話文:

七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導致發熱口渴,口舌生瘡,牙齦潰爛,咽喉疼痛,或形體憔悴,盜汗發熱等症狀。

腎水不足,虛陽僭上,必用此方,以引火歸原。夫五志之火,可以濕伏,可以直折龍雷之火,惟當從其性而伏之。肉桂性熱,與火同性,雜在下焦壯水藥中,能引虛火降而歸經。且肉桂之質在中半以下,其性專走腎經。本乎地者,親下之義,況相火寄於甲乙之間,肝膽木旺,則巽風動而烈火焰明。

白話文:

腎水不足,虛火上升,一定要用這個方子,讓腎水歸原。五志之火,可以通過滋潤來熄滅,可以通過直接制伏龍雷之火,但一定要根據它的特性來熄滅。肉桂性溫熱,與火同性,與下焦滋陰藥物混合在一起,能夠引導虛火下降而歸經。而且肉桂的本質在中間偏下,其特性專門走腎經。本乎地者,親近下行的道理,況且相火寄於甲乙之間,肝膽木旺,則巽風動而烈火焰明。

古人謂北方不可瀉肝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《本草》曰:木得桂而枯,取其義也。經曰:熱因熱用,此之謂也。或者畏其熱而遺之,豈達造化升降之微乎。黃柏、知母治相火,僅可施於壯實,若虛火而誤用之,則腎因瀉而愈虛,愈虛而火愈熾矣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北方不能瀉肝,瀉肝就是瀉腎。《本草》說:木遇桂花則枯,就是取這個道理。經上說:熱因熱用,說的就是這個。也許有人怕它太熱而不用它,難道是不知道造化升降的奧妙嗎?黃柏、知母治療相火,只可施用於體質壯實的人,如果虛火而誤用它,那麼腎臟由於瀉而更加虛弱,越虛弱火就越旺盛了。

八味地黃丸,治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胃虛寒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,或陰盛格陽,內真寒而外假熱等證。

白話文:

八味地黃丸是用來治療命門火衰、不能生土,進而導致脾胃虛寒、飲食少思、大便不實、臍腹疼痛、夜間尿多的證狀。另外,也適用於陰盛格陽,內真寒而外假熱的狀況。

即七味丸加熟附子(一兩。切片,微火焙。)

白話文:

即七味丸再加入熟附子(一兩。切片,用小火烘焙。)

腎有兩枚,皆屬於水,雖有左右之分,初無水火之別,考之《內經》,昭然可覽。《仙經》曰:兩個一般無二樣,中間一點是真精。又曰:兩腎中間一點明。夫真精者,明也,即命門相火也。命門乃穴名,而其穴在兩腎中間,蓋一陽生二陰之間,所以成乎坎,而象天之北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有兩個,都屬於水行之臟,雖然分為左右兩邊,但並沒有水火之分的差別,查閱《內經》,即可清楚瞭解。

《仙經》中提到:「兩個腎臟一般無二,中間一點是真精所在。」又提到:「兩腎中間一點很明亮。」這個真精,就是明亮的,也就是命門相火。命門是一個穴位的名稱,而這個穴位在兩腎中間,它位於一陽生二陰之間,所以形成坎卦,並象徵的是天之北邊。

經曰:少火生氣,人無此火,生化之源幾乎息矣。非附子健悍,不足以噓既槁之陽春。王太僕曰: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此方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著作說:微弱的火能生發人體之氣,沒有了這種火幾乎就沒有了人生化的來源。如果不是附子強烈的藥性,不足以振奮枯槁的陽氣。王太僕說:增強人體之火的根本,用來消除陰鬱之氣,這個方劑是有效的。

馮魯瞻曰:按脾胃虛寒之至者,丹皮、澤瀉甚非所宜,減此二味,加牛膝、杜仲、鹿茸、五味子更佳。又曰:六味地黃丸專補左尺腎水,八味丸兼補右腎相火,少年水虧火旺,宜服六味丸,老年水火俱虧,宜服八味丸,況老年腎臟真水既虛,邪火乘之而為濕熱,以作腰痛足痿,痰唾消渴,小便不禁,淋閉等證,非桂附之溫散而能治之乎!昧者畏其熱,殊不知所補之火,乃真陽之元也,真陽之元一得,陰翳之火潛消矣。

金匱腎氣丸,治脾腎大虛,腰重腳重,小便不利,肚腹腫脹,四肢浮腫,喘急痰盛,已成蠱證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依照脾胃虛寒的極致症狀,丹皮、澤瀉非常不適合,減少這兩種藥材,加上牛膝、杜仲、鹿茸、五味子會更好。又說:六味地黃丸專門補左尺腎水,八味丸兼補右腎相火,年輕人水虧火旺,適合服用六味丸,老年人水火俱虧,適合服用八味丸,況且老年人腎臟真水既虛,邪火乘虛而入而成為濕熱,形成腰痛、足痿、痰唾消渴、小便不禁、淋閉等症狀,非桂附溫散而能治癒嗎!不明理的人畏懼其熱性,卻不知所補的火,是真陽之源也,真陽之源一得到,陰翳之火自然消除。

熟地黃(四兩),白茯苓(三兩),山茱萸(去核),乾山藥(炒),川牛膝(酒炒),車前子(微焙),牡丹皮(酒洗炒),澤瀉(炒),肉桂(去皮,各二兩),熟附子(五錢)

為末。蜜丸桐子大,空心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四兩熟地黃、三兩白茯苓、去核的山茱萸、炒過的乾山藥、用酒炒過的川牛膝、略微烘烤過的車前子、用酒洗過並炒過的牡丹皮、炒過的澤瀉,以及去皮後的兩種肉桂各二兩,加上五錢的熟附子。

土為萬物之母,水為萬物之源,身中所最重者也。若脾虛則土不能制水,腎虛則水不能安位,故逆行而氾濫於皮膚,妄加攻逐,禍不旋踵。八味丸脾腎要藥,佐以車前泄太陰之水,佐以牛膝,開少陰之竅,則小便行而脹自已,且有益於真元也。

八物腎氣丸,平補腎氣,堅齒駐顏。

白話文:

土壤是萬物的母親,水是萬物的源泉,是人體中最重要的。如果脾虛,則土壤不能控制水,腎虛,則水不能安居於其位,所以逆行而氾濫於皮膚,妄加攻逐,禍害很快就會發生。八味丸是脾腎的要藥,輔以車前草洩太陰之水,輔以牛膝,打開少陰之竅,則小便通暢,腹脹自然消失,而且有益於真元。

熟地(八兩),山茱萸,山藥(各四兩),牡丹皮,澤瀉,白茯苓(各三兩),肉桂(去皮),五味子(各一兩)

為末蜜丸。每用六七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  • 熟地(320 公克)

  • 山茱萸、山藥(各 160 公克)

  • 牡丹皮、澤瀉、白茯苓(各 120 公克)

  • 肉桂(去皮)、五味子(各 40 公克)

逍遙散,治血虛煩熱,肢體疼痛,口乾盜汗,嗜臥,月水不調,寒熱如瘧,痰嗽骨蒸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,用於治療血虛煩熱、四肢疼痛、口乾盜汗、嗜睡、月經不調、寒熱交替、痰咳骨蒸等症狀。

白茯苓,白朮(土炒),當歸,白芍(酒炒),柴胡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薄荷(八分)

煨薑煎服。本方加山梔、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白茯苓、白朮(炒熟)、當歸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柴胡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薄荷(八分)。

肝虛則血病,歸芍養血而斂陰,木盛則土衰,朮草和中而補土,柴胡升陽散熱,合芍藥以平肝,使術得條達,茯苓清熱利濕,令心氣安寧,煨薑暖胃祛痰,能調中解鬱,薄荷搜肝瀉肺,理血消風,諸證自已,所以有逍遙之名。

白話文:

肝虛就會引發血病,歸芍能養血而斂陰;木氣旺盛,則土氣衰弱,朮草能和中而補土;柴胡升陽散熱,配合芍藥一起服用能平肝,使術草得到條達的作用;茯苓清熱利濕,令心氣安寧;煨薑暖胃祛痰,能調中解鬱;薄荷搜肝瀉肺,理血消風,諸種病症自然消除,所以有逍遙之名。

變證

人參,白朮,炙黃耆,炙甘草,廣陳皮,升麻,柴胡,當歸身,薑棗引。

白話文:

變證

人參,白術,炒黃耆,炒甘草,廣陳皮,升麻,柴胡,當歸身,薑棗為引。

歸脾湯,治思慮傷脾,不能攝血,健忘怔忡,驚悸不寐,心脾作痛,嗜臥少食,大便不調,身痛及盜汗,月經不調。

白話文:

歸脾湯,用於治療因思慮過度而損傷脾臟,導致血氣不能濡養,表現為健忘、心神不定、心悸失眠、心脾疼痛、喜愛臥牀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不調、身體疼痛以及盜汗,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白茯苓,龍眼肉(去核),酸棗仁(炒,各二錢),遠志(去骨),當歸身(各一錢),木香(生用),炙甘草(各五分),炙黃耆(一錢五分),薑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(炒熟後)、白茯苓、龍眼肉(去核)、酸棗仁(炒熟,各兩錢)、遠志(去核)、當歸身(各一錢)、木香(生用)、炙甘草(各五分)、炙黃耆(一錢五分),用薑水煎服。

心藏神而生血,脾藏意而統血,思慮太過,則兩臟受傷,而血不歸經。心血不足,則健忘怔忡,驚悸不寐;脾血不足,則嗜臥少食,體倦肢痛,不能統血,遂致妄行,甚則氣鬱而心脾作痛,在女人,則帶下而月經不調。茲取參、苓、耆、朮、炙草,甘溫可以補脾;龍眼、棗仁、歸身、遠志濡潤可以養心;佐以木香者,蓋思慮所傷,三焦氣阻,藉其宣暢調氣舒脾,則氣和而血和。且平肝可以實脾,而血之散於外者,悉歸中州而聽太陰所攝矣,故命之曰歸脾湯。

白話文:

心臟藏神並產生血液,脾臟藏意並統管血液,若思慮過多,則心脾兩臟受傷,血液不能回到經絡之中。心血不足,則會健忘、恍惚、驚悸、失眠等症狀;脾血不足,則會嗜睡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、四肢疼痛,且無法統管血液,導致血液妄行,嚴重則會氣鬱而心脾疼痛,在女性身上,則會出現帶下和月經不調的症狀。

現今取黨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朮和炙草,這些中藥具有甘溫的性質,可以補益脾臟;龍眼肉、棗仁、當歸身和遠志具有濡潤的性質,可以養護心臟;再輔以木香,因為思慮過多會損傷三焦,導致氣機阻滯,藉由木香的宣暢調氣、舒緩脾氣的功效,則氣血就會調和。此外,平肝可以益脾,使散於外在的血液,全部歸於中焦並受脾臟所控制,因此將此方劑命名為「歸脾湯」。

理中湯,臟腑中寒,四肢強直。

人參,炮乾薑,炙甘草,白朮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理中湯,用於治療內臟寒冷,四肢僵硬。

成分包括人參、炮製乾薑、炙甘草、白朮(各用相同份量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附子理中湯,治脾胃虛寒,飲食不化,或手足厥冷,腸鳴切痛,或痰氣不利,口舌生瘡,或嘔吐泄瀉等證。

即人參理中湯加熟附子。

白話文:

附子理中湯,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食物無法消化,或手腳冰冷,腸鳴疼痛,或痰氣不通暢,口舌生瘡,或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
人有元陽,命曰真火,此火一衰,則不能生土,而資生之本大虛。今以附子回少火,乾薑暖中州,而參、朮、甘草為之補氣,氣旺則火足,而脾土自能健運。經曰:氣主煦之。又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即補火之謂也。夫心上腎下,肝左肺右,而脾獨居中,中氣空虛,四臟不能相生,得此方以理之,則萬物之母安,而四臟皆得稟矣,故曰理中湯。去參朮即名四逆湯,為四肢厥者設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具有元陽,稱為真火,此火一旦衰弱,則不能生出土,而資生之本也大為虛弱。如今以附子恢復少量真火,乾薑溫暖中州,以人參、白朮、甘草進行補氣,氣旺則真火充足,而脾土自然能夠健運。經書上說:氣能溫煦身體。又說:寒邪侵害人體,應以辛熱之物來治療,這就叫做補火。心臟在上,腎臟在下,肝臟在左,肺臟在右,而脾臟獨居中央,如果中氣虛空,四臟就不能互相生養,服用此方來調理,則萬物的母親安穩,而四臟都能得到稟賦,故名為理中湯。去掉人參和白朮,就叫四逆湯,用於治療四肢厥冷的。

生脈散,生津止渴,治熱傷元氣,氣短倦怠,口乾出汗。

人參(一錢),麥門冬(二錢),五味子(八分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生脈散,可以生津止渴,治療因熱而損傷元氣所導致的氣短、倦怠、口乾、出汗。

成分包括:人參(一錢)、麥門冬(二錢)、五味子(八分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火氣赫曦,則金為所制,而絕寒水生化之源,故氣短倦怠出汗者,皆手太陰本證也。人參補氣為君,所謂損其肺者,益其氣也;五味子酸斂,能收肺家耗散之金;麥門冬甘寒,濡肺金燥枯之液。三者,皆扶其不勝,使火邪不能為害也。司天屬火之年,時令燥熱之際,尤為至要之藥。

參苓白朮散,健脾養胃。

白話文:

當火氣旺盛、強大時,就容易抑制金氣,進而導致水氣絕寒,同時會喪失水氣生化其他物體的來源。所以會出現氣短、倦怠、出汗的症狀。這都是肺部陰虛的本證。人參能夠補氣,是君藥。所謂「損其肺者,益其氣也」是指,肺熱傷了肺氣,補益肺氣就可以治療。五味子具有酸澀固斂作用,能夠收斂肺部耗散的金氣。麥門冬性甘、寒,能滋潤、濡養肺金燥枯的津液。這三味藥物,都能夠扶助肺部不足的能量,使火邪不能為害。在司天屬火的年份,時令燥熱之際,這三種藥物更是至關重要的治療藥物。

人參(去蘆),廣陳皮,砂仁(各一兩),白茯苓(蒸二兩),白朮(土炒四兩),扁豆,山藥,薏苡仁,蓮子肉(各三兩),神麯,炙甘草(各五錢)

磨細,每服三錢,白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去掉蘆頭)、廣陳皮、砂仁(各一兩),白茯苓(蒸過兩兩),白朮(土炒過四兩),扁豆、山藥、薏苡仁、蓮子肉(各三兩),神麯、炙甘草(各五錢)。

乳香黃耆湯,治癰疽發背,諸毒疔瘡,疼痛不可忍者,或未成者速散,已成者速潰,敗腐膿毒,不假刀砭,其惡肉自然脫下,並治跌打損傷,筋骨疼痛。

白話文:

乳香黃耆湯,用於治療癰疽生長在背部,各種毒性疔瘡,疼痛難忍;或尚未成形的瘡速速消散,已經成形的瘡速速潰爛,敗壞腐爛的膿毒不需刀割針挑,其壞死組織自然脫落;另外也能治療跌打損傷,筋骨疼痛。

人參,白芍,沒藥(去油),當歸,乳香(去油),黃耆,熟地,罌粟殼(蜜炙,去筋),甘草,川芎,陳皮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補氣益血,增強體力,增進食慾。

  • 白芍:養血調經,舒緩疼痛,鎮靜安神。

  • 沒藥(去油):活血化瘀,止痛消腫。
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增強免疫力。

  • 乳香(去油):活血止痛,消腫化瘀。

  • 黃耆:補氣健脾,增強免疫力,利尿消腫。

  • 熟地:補血滋陰,養肝明目,益精烏髮。

  • 罌粟殼(蜜炙,去筋):止咳平喘,鎮靜安神,緩解疼痛。

  • 甘草:補氣健脾,止咳化痰,緩解疼痛。

  • 川芎:活血化瘀,止痛消腫,鎮靜安神。

  • 陳皮:理氣健脾,化痰止咳,增進食慾。

白水煎,量病上下,分前後服。

托裡定痛散,潰後血虛,疼痛不可忍者。

白話文:

用清水煎煮,根據病情的輕重,分前後兩次服用。

對於體內虛弱需要補益的情況,使用定痛散,適用於潰瘍後血虛,疼痛難以忍受的情形。

熟地,當歸,白芍,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),罌粟殼(蜜炙去筋),川芎,肉桂,白水煎。

白話文:

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乳香(去除油脂)、沒藥(去除油脂)、罌粟殼(用蜂蜜炙烤去筋)、川芎、肉桂,用清水煎煮。

托裡內補散(馮氏),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、白芷、防風各等分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託裡內補散(馮氏):將十全大補湯加上等量的金銀花、白芷和防風,混合後,以水煎服。

人參養榮湯(《正宗》),潰瘍發熱惡寒,或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目痿黃,呼吸短氣,飲食無味,不能收斂,或氣血原不足,不能收斂,大瘡愈後,宜多服之,不變他證。

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、遠志、五味子。

白話文:

人參養榮湯(出自《正宗》):潰瘍發熱惡寒,或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目痿黃,呼吸短氣,飲食無味,精神萎靡,或氣血原不足,不能收斂,大瘡癒合後,宜多服用此湯,不需另用其他方劑。

聖愈湯,潰瘍膿水出多,氣血虛極,脈細空而無力,以致心煩不安,睡臥不寧,或五心煩躁等證。

即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。

白話文:

《聖愈湯》適用於潰瘍膿水流出過多,氣血虛弱到極點,脈搏細微空虛而無力,導致心煩意亂,睡不好覺,或五心煩躁等證狀。

保元大成湯,潰瘍,元氣素虛,精神怯弱,或膿水出多,神無所主,以致睡臥昏倦,六脈虛細,手冷身涼,便溏或秘,胸膈或寬不寬,舌雖潤而少津,口雖食而無味,瘡弦不緊,肉色微紅,總由不足,大補堪題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當歸,白芍,黃耆,熟附子,山萸肉,砂仁,北五味,陳皮,廣木香,炙甘草

白話文:

保元大成湯主治潰瘍。元氣極度衰弱,精神怯弱。或膿液分泌過多,神志恍惚,以致睡覺時昏昏沉沉,倦怠無力。六脈虛弱細小,手冷身涼。大便溏或祕,胸膈或寬或窄。舌頭雖然潤澤但津液不足,口裡雖然吃飯但沒有味道。瘡口周圍的弦脈不緊,肉色微紅。總之,都是由於身體虛弱所致,宜用大補之法。

薑棗引,食遠服。服至精神回,手足暖,脾胃醒,肉色紅為度。凡見此等證候,乃真氣虛脫,已欲變壞之病,非此不回也。

白話文:

姜棗引湯,可以治療路途遙遠的人。服用到精神恢復,手腳溫暖,脾胃甦醒,面色紅潤為止。凡是出現這些症狀的,都是真氣虛脫,已經快要變壞的疾病,如果不服用姜棗引湯,就不能恢復健康。

獨參湯,潰後膿水出多,氣血虛極,或惡寒,或發熱,或自汗冷汗,或手足指甲青冷,或身涼脈細。

白話文:

獨參湯,膿瘡潰破後膿水大量流出,氣血非常虛弱,或畏寒,或發熱,或自動出汗或冷汗,或手腳指甲青紫冰冷,或身體冰冷,脈搏細微。

人參(二兩切片)

作一劑,水二盅,棗十枚,煎一盅徐徐服之,若煎至稠厚,即為膏矣,作三次用,溫酒化服亦可。

白話文:

人參兩錢,切成片。用水兩杯,加上十顆棗子,煎煮到剩一杯,慢慢服用。如果煎得濃稠了,就成了膏狀,可以分三次服用,也可以用溫酒化開後服用。

清震湯(《正宗》),潰瘍,脾胃虛弱,或誤飧生冷,或氣惱勞役,或入房夢遺,致火邪乘入中脘,乃生呃逆,宜急服之。

白話文:

清震湯(出自《正宗》一書),適用於潰瘍、脾胃虛弱的患者。通常是由於誤食生冷食物、氣惱勞役、或房事過度,導致火邪乘虛侵入中脘,從而引發呃逆。服用此湯劑可以迅速緩解症狀。

人參,陳皮,半夏,炙甘草,益智仁,香附,柿蒂,熟附子,澤瀉

白話文:

人蔘:具有補氣生津、益智安神、補脾益肺等功效。

陳皮: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溼化痰、止咳平喘等功效。

半夏:具有化痰止咳、平喘止嘔、燥溼健脾等功效。

炙甘草:具有補氣益中、健脾和胃、祛痰止咳等功效。

益智仁:具有益智健腦、補脾益氣、收斂固澀等功效。

香附:具有理氣解鬱、調經止痛、消食化積等功效。

柿蒂:具有清肺化痰、止咳平喘、涼血止血等功效。

熟附子:具有補腎壯陽、滋陰補血、溫經止痛等功效。

澤瀉:具有利尿排濕、清熱止渴、健脾益氣等功效。

薑棗燈心引,如手足不冷去附子不用,如口乾便燥火呃者,去附子加川連五分。

托裡黃耆湯,治氣虛作渴。

嫩黃耆(蜜炙六錢),甘草,天花粉(各一錢)

水二盅,煎八分,頻服。加人參一錢尤妙。

黃耆六一湯,當服此藥,終身可免癰疽之疾,治渴補虛。

白話文:

薑、棗、燈心草一起使用,如果手腳不冷就不用附子,如果口乾舌燥、打嗝,就去除附子,加入川連五分。

托裡黃耆湯,用來治療氣虛導致的口渴。

嫩黃耆(蜜炙六錢)、甘草、天花粉(各一錢)

水兩盅,煎至八分,頻頻服用。加人參一錢效果更佳。

黃耆六一湯,服用此藥可以終身免於癰疽疾病,同時治療口渴和虛弱。

綿黃耆(去蘆,六兩。一半生,一半焙,一半鹽水潤,飯上蒸三次,焙乾,銼細),粉甘草(一兩。一半生銼,一半炙黃)

白話文:

綿黃耆(去除蘆頭,六兩。一半用生品,一半用火焙乾,一半用鹽水潤濕,用飯蒸三次,焙乾,切碎),粉甘草(一兩。一半用生品切碎,一半用火烤黃)。

水煎服亦可,或為細末,每服二錢,早晨日午以白湯調服,初服酒調亦妙。

止痛當歸湯,治腦疽背疽,穿潰疼痛。

當歸,生地,白芍,人參,炙甘草,官桂(各等分),黃耆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可以水煎服,也可以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早、午各一次,用白湯調服。剛開始服用時,可以用酒調服效果更好。

止痛當歸湯主要用於治療腦疽、背疽,以及穿潰疼痛。

處方包括: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人參、炙甘草、官桂(各等分)、黃耆,水煎服。

此足陽明厥陰藥也。當歸、生地活血涼血,人參、黃耆益氣補中,官桂解毒化膿,毒化成膿,則痛漸止,芍藥和脾,酸以斂之,甘草扶胃,甘以緩之,則痛自減矣。

白話文:

這是治療足陽明厥陰病的藥方。當歸、生地能活血涼血,人參、黃耆能益氣補中,官桂能解毒化膿,當毒化成膿後,疼痛就會逐漸停止,芍藥能和脾,酸味能收斂,甘草能扶胃,甘味能緩和,這樣疼痛自然就會減輕了。

參朮地黃膏(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等證,大膿後,氣血大虛,急宜用此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山藥、熟地黃膏(出自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等證,大膿後,氣血大虛,急需使用此方。

上好人參(半斤。切片,用水五大碗,砂鍋內慢火熬至三碗,將渣再煎汁一碗,共用密絹濾清,復熬稠厚,將瓷罐收貯,聽用之耳),云片白朮(六兩,熬同上法),懷慶地黃(六兩,熬同上法)

白話文:

上等好人參(半斤。切片,用水五大碗,在砂鍋內以小火煮至三碗,將渣滓再煎煮出湯汁一碗,用細絹布過濾澄清,再熬煮至濃稠,裝入瓷罐中收藏,備用),雲片白朮(六兩,以相同方法煎煮),懷慶地黃(六兩,以相同方法煎煮)

以上三膏各熬完畢,各用磁蓋碗盛之,頓入水中,待冷取起,蓋勿泄氣,如患者精神短少,懶於言動,短氣自汗者,以人參膏三匙,白朮膏二匙,地黃膏一匙,俱用無灰好酒一杯,頓熱化服。如脾氣虛弱,飲食減少,或食不知味,或已食不化者,用白朮膏三匙,人參膏二匙,地黃膏一匙,好熱酒化服。

白話文:

以上三種膏藥熬製完畢後,分別用磁蓋碗盛裝,浸入水中,待其冷卻後取出,不要讓藥效散失。如果患者精神不振,懶得說話,呼吸短促,自汗的情況,可以用參膏三匙、白朮膏二匙、地黃膏一匙,加入一杯上好無灰酒,加熱後服用。如果脾氣虛弱,飲食減少,或吃東西沒有味道,或吃進去的東西不消化,可以用白朮膏三匙、參膏二匙、地黃膏一匙,加入上等熱酒服用。

如患者腰膝痠軟,腿腳無力,皮膚手足粗澀枯槁者,用地黃膏三匙,人參、白朮膏各二匙化服。如氣血脾胃相等,無偏勝者,三膏各二匙,熱酒化服。此膏用於清晨,並臨睡時,各進一次,自然強健精神,頓生氣血,新肉易生,瘡口易合,任瘡危險勢大膿多者,可保終無變證。如夏炎天熱,恐膏易變,分作二次熬用亦好。

愈後能服,鬚髮變黑,返老還童。以上諸方,功難盡此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有腰膝痠痛、腿腳無力、皮膚手腳粗糙乾枯等症狀,可以使用生地黃膏三匙、人參膏、白朮膏各兩匙化服。如果氣血脾胃相等,沒有偏勝的情況,可以生地黃膏、人參膏、白朮膏各兩匙,用熱酒化服。此膏應在清晨和睡覺前各服用一次,自然可以增強精神,迅速生氣血,新肉容易生長,瘡口容易癒合,即使是病情嚴重、膿液很多的瘡,也可以保證最終沒有不良後果。如果夏季炎熱,擔心膏體容易變質,也可以分兩次熬製服用。

八仙糕(《正宗》),癰疽脾胃虛弱,精神短少,飲食無味,食不作飢,及平常無病久病,但脾虛食少,嘔泄者並妙。

白話文:

八仙糕(出自《正宗》),適用於患有瘡癤、脾胃虛弱、精神不振、飲食無味、吃飯不覺飢餓,以及平常無病或久病,但脾虛食少、嘔吐腹瀉的人服用。

人參,白茯苓,山藥,芡實,蓮子肉(各六兩),糯米(三升),梗米(七升),白蜜(一斤),白糖霜(二斤半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、山藥、芡實、蓮子肉(各 360 公克),糯米(1.8 公斤),梗米(4.2 公斤),白蜜(0.6 公斤),白糖霜(1.5 公斤)

上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,又將糯粳米亦為粉,與上藥末和勻,將白糖和蜜湯中頓化,隨將粉藥乘熱和勻,攤鋪籠內,切成條糕蒸熟,火上烘乾,瓷器密貯。每日清早用白湯泡食數條,或干吃亦可。但遇知覺飢時,隨用數條甚便。服至百日,輕身耐老,壯助元陽,培養脾胃,妙難盡述。

八仙糕(鄭氏秘方),治脾泄腎泄,並遠年休息痢神效。

白話文:

將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薄荷各研磨成細末,將糯米和粳米磨成粉,與以上的藥末均勻混合。將白糖倒入蜜湯中加熱至溶化,隨即把藥粉趁熱和均勻,攤平在蒸籠內,切成條狀後蒸熟,之後放在火上烘乾,最後放入瓷器中密封保存。每日清晨用白開水沖泡數條食用,或直接乾吃也可以。但在感到飢餓時,隨時食用數條也非常方便。服用至一百天,身體輕盈健康、耐老化,壯陽補腎,滋養脾胃,其功效妙不可言。

菟絲子,魚膘(切片,乾麵炒珠),山藥(炒),芡實(炒),白茯苓,建蓮肉(去心炒),薏苡仁(炒),白扁豆(炒,各四兩),穀芽(炒八兩),粳米(炒黃,十八兩),秈鍋巴(三十六兩)

共磨細末,每早用開水入白糖少許調服一二兩,屢建奇功。

白話文:

菟絲子、魚膘切成薄片後,乾麵炒成小顆粒。山藥、芡實也炒成小顆粒。白茯苓、建蓮肉去除蓮子心後,炒成小顆粒。薏苡仁、白扁豆也都炒成小顆粒,各種各取四兩。穀芽炒成小顆粒,取八兩。粳米炒到金黃色,取十八兩。秈鍋巴取三十六兩。

胃愛丸(《正宗》),治潰瘍脾胃虛弱,飲食諸味不喜,屢用開胃進食之藥不效者,此脾崩之象,宜服此丸,進食為吉。

白話文:

胃愛丸(出自《正宗》藥典),用於治療潰瘍脾胃虛弱,飲食諸味不喜,服用過多開胃進食的藥物效果不佳者,這屬於脾崩的癥象,宜服此丸,可促進進食。

清河人參(一兩),云片白朮(鮮白者,米泔浸去澀水,切片曬乾,同麥芽拌炒,一兩),懷慶山藥(肥大上白者切片,用男乳拌濕,候潤透,曬乾微焙,一兩),上白茯苓咀(一兩。

白話文:

清河產的人參(一兩)、白色的白朮(要鮮白乾淨,用米湯浸泡,去除澀味後切成薄片,曬乾後與麥芽一起炒,一兩)、懷慶產的山藥(選擇肥大潔白,切成片,用男子的乳汁拌濕,讓其充分潤透,然後拿去曬乾並微微烘烤。一兩)、上好的茯苓研成粉末(一兩)。

一分厚片,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合用,內飯上蒸熟,只用茯苓),甘草(炙,三錢),白豆蔻仁(三錢),真廣陳皮(用陳老米先炒黃色,方下陳皮同炒,微燥勿焦,六錢),建蓮子肉(去心去皮,切片,五錢),真小紫蘇(蜜拌透,曬乾微蒸片時,連梗葉切片,五錢)

白話文:

  1. 將茯苓和砂仁各 2 錢一起磨成粉,與米飯混合後蒸熟。(只使用茯苓)

  2. 甘草(炙過的),3 錢。

  3. 白豆蔻仁,3 錢。

  4. 真正的廣陳皮(用陳年老米先炒至金黃色,再加入陳皮一起炒,稍微乾燥但不焦黑,6 錢)。

  5. 建蓮子肉(去除蓮子心和外皮,切成薄片,5 錢)。

  6. 真正的小紫蘇(用蜂蜜拌勻後,曬乾並稍微蒸一下,連梗葉一起切片,5 錢)。

上為細末。用老米二合,微焙研粉,泡荷葉湯打糊丸梧子大。每服八十丸,清米湯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把川貝研磨成細末。用2合舊米,微火烘烤後研磨成粉末,用荷葉湯衝泡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80丸,用清米湯送服,不拘時間。

紅鉛造化丹(《正宗》),治癰疽元氣不足,軟陷不起發,或已發覆被風寒內外所侵,以致瘡毒下陷,變為陰塌不痛者,急宜服此,亦可轉陰為陽,返出毒氣復腫為吉。

白話文:

紅鉛造化丹(出自《正宗》),用於治療癰疽元氣不足的症狀,出現軟陷不發的狀況,或者已發作的癰疽被風寒內外侵襲,導致瘡毒下陷,變成陰塌不痛的情況,這時應該緊急服用此藥。它可以將陰症轉為陽症,將毒氣排出、恢復腫脹的症狀是吉兆。

人參,白茯苓,山藥(各一兩),辰砂,寒食麵(各七錢五分),紅鉛(另有取法,三錢),枯礬,甘草(炙五錢),冰片(六分),麝香(八分),乳粉(二錢。用頭生男乳,每盤內用一小盅,曬乾刮取收之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1兩

  • 白茯苓:1兩

  • 山藥:1兩

  • 辰砂:7錢5分

  • 寒食麵:7錢5分

  • 紅鉛:(另有取法,3錢)

  • 枯礬:適量

  • 甘草(炙五錢):5錢

  • 冰片:6分

  • 麝香:8分

  • 乳粉:2錢(使用嬰兒男乳,每個盤子裡用一小盅,曬乾後刮取收之)

上各研細,方為一處共研極細。用白蜜二兩,頭生男乳一大杯,慢火重湯內用磁碗頓蜜,滴水不散為度。候稍溫和,入前藥,軟硬得宜,丸如龍眼核大,金箔為衣,瓷罐收貯,或以蠟固亦妙。每用一丸,好熱酒一杯化藥,食遠服之,用厚綿帛復暖患上,其熱如蒸,瘡必復起作痛,乃此丹之效也。諸證嘔吐、怔忡、瀉痢,屢藥不瘥,異證並效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草全部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。加入二兩白蜜和一大杯頭生的男乳,用磁碗在重湯上慢慢熬煮,直到蜜汁滴水不散為止。待稍溫和時,加入前面研磨的藥粉,調整軟硬適中,搓成龍眼核般大小的丸劑,用金箔包裹,貯存在瓷罐中,或者用蠟封存也很好。每次使用一丸,用一杯熱酒化開藥丸,飯後服下,用厚厚的棉帛覆蓋患處,使其溫暖,熱氣就像蒸汽一樣,瘡口一定會再次發作疼痛,這正是此藥丸的功效。對於各種嘔吐、怔忡、瀉痢等證狀,屢次用藥都不見效的,用此藥也同樣有效。

大率心經之病,石菖蒲。肝經之病,遠志肉。脾經之病,生薑。肺經之病,麥門冬。腎經之病,五味子。各隨五經之症用引,煎湯化服,其應如響。修合時務要端午、天醫、黃道日為佳,製藥時,忌婦人、雞、犬、生人、異物,預期齋戒,誠心多靈。

附載取紅鉛法:

白話文:

大體上,心經的疾病,用石菖蒲來治療。肝經的疾病,用遠志肉來治療。脾經的疾病,用生薑來治療。肺經的疾病,用麥門冬來治療。腎經的疾病,用五味子來治療。每種藥物都根據五經的症狀來使用,煎成湯劑服用,效果非常快。修合藥物的時機,最好的時機是端午節、天醫日、黃道日。製作藥物時,忌諱婦人、雞、犬、生人、異物,必須齋戒沐浴,以誠心來製作,效果才會靈驗。

女子十四歲而天癸至,此陰中之真陽,氣血之元稟,遇此將行時,兩腮先若桃花之狀,陽獻陰藏,其經只在半月之裡必來。預用白綿紬一尺五寸洗淨,時常用棉帶一條束臍下,綿紬兩尖頭,前後繫帶上,中間常兜陰器,小便時解一頭,便罷即系之,經至盡染紬上。取初至紅鉛一顆,大如魚眼,紅色明亮如珠,此為接命至室,隨與好酒一杯和服,一時後如醉不醒,只以人乳飲之,一日後自生。已後能絕房事者,延壽一紀。

白話文:

我用絲綢手帕包著經血,然後把它晾乾,浸泡在白色的嬰兒尿液中,一段時間後,經血就會自然脫落下來。把它們取出來,放在磁盤裡,在陰涼處晾乾,以備使用。如果沒有經過煉製的,稱為「坌紅鉛」,也可以補益虛勞,續命養生。假如是經期後,但還沒有破身的女性的經血,都可以收集起來,在陰涼處晾乾,放在磁器皿中煉製,顏色像紫霜一般。將它加入三元丹內,用人乳服食,可以延年益壽,消除百病。這個方子很神祕,不應輕易洩露,因此不可傳授。

余經換紬兜取,陰乾浸上白童便內片時,其經自然脫下,取置磁盤內,陰乾聽用。如不升煉者,謂之坌紅鉛,亦可補益虛勞,接續命脈。如次經已後,但未破身者,俱可取聚,陰乾磁盞升煉色如紫霜一般,合入三元丹內,人乳服之,接命長年,卻除百病。此方神秘,不宜輕泄,故不可傳。

但取紅鉛之女,生平愛惜,飽暖適時,無拘束者為上。

人參黃耆湯,治潰瘍虛熱,不睡少食,或穢氣所觸作痛。

白話文:

選擇性格開朗、生活無憂無慮的女性,平時懂得愛惜自己,飲食充足溫暖適時,不受拘束的生活為最佳。

人參黃耆湯,用於治療因潰瘍引起的虛熱、失眠、食慾不振,或是因為接觸到骯髒的氣味而引發的疼痛。

黃耆(蜜炙),人參,白朮(土炒),當歸身,蒼朮(炒),麥門冬,升麻,五味子(炒),神麯,廣陳皮,甘草(各五分),黃柏(酒拌,炒三分)

薑棗引煎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(用蜂蜜炙烤過的):5分

  • 人參:5分

  • 白朮(用土炒過的):5分

  • 當歸身:5分

  • 蒼朮(炒過的):5分

  • 麥門冬:5分

  • 升麻:5分

  • 五味子(炒過的):5分

  • 神曲:5分

  • 廣陳皮:5分

  • 甘草:5分

  • 黃柏(用酒拌過,炒過的):3分

內補黃耆湯,治癰疽發背,潰後虛弱無力,體倦懶言,精神短少,飲食無味,自汗口乾,脈澀不睡。

白話文:

內補黃耆湯,用於治療癰疽發背,潰爛後虛弱無力,身體疲倦不愛說話,精神差,飲食沒味道,自汗口乾,脈搏澀,失眠。

人參,白茯苓,黃耆(蜜炙),當歸身,肉桂,遠志肉(炒),川芎,麥門冬,熟地,白芍藥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、黃耆(用蜂蜜炒過)、當歸身、肉桂、遠志肉(炒過)、川芎、麥門冬、熟地、白芍藥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

薑棗引,煎,食遠服。

托裡清中湯,癰疽脾胃虛弱,咳嗽痰氣不清,飲食少思。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半夏,陳皮,桔梗(各一錢),麥門冬,五味子,甘草(各五分)

薑棗引,煎,食遠服。

托裡和中湯,癰疽中氣虛弱,飲食少思,腫不消,潰不斂。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陳皮,半夏,炮薑(各一錢),廣木香,甘草(各五分)

薑棗引,煎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這兩種湯方都用於治療癰疽,但針對不同的虛弱情況。第一個方子「清中湯」適用於脾胃虛弱、咳嗽痰多、食欲不振的人。第二個方子「和中湯」則針對中氣虛弱、食欲不振、腫痛不消、潰瘍難癒合的人。兩個方子的組成略有差異,但都用薑棗引煎,飯後服用。

托裡建中湯,癰疽元氣素虛,或因寒涼,損傷脾胃,飲食少思,凡飧無味,或作嘔泄瀉,急服以健中氣。

白話文:

託裡建中湯

  1. 癰疽:這是指身體上出現的膿腫,而元氣素虛則是因為身體虛弱,抵抗力較差。

  2. 或因寒涼,損傷脾胃:意思是如果因為吃太多寒涼的食物,導致脾胃受到傷害。

  3. 飲食少思,凡飧無味:這是指沒有胃口,吃什麼都沒有味道。

  4. 或作嘔泄瀉:意思是可能會感到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。

  5. 急服以健中氣:這是指當出現上述症狀時,應該趕快服用_託裡建中湯_來增強脾胃的功能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(各一錢),半夏,炮薑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熟附子(八分)

煨薑三片、棗二枚煎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(各三克)、半夏、炮薑(各三克)、甘草(一點五克)、熟附子(二點四克)。

煨薑三片、棗二枚煎湯,不論時間服用。

托裡溫中湯,癰疽陽弱陰寒,脈虛身冷,或瘡為寒變,反致不疼,或膿水清稀,心下痞滿,腸鳴腹痛,大便微溏,食則氣短嘔逆,不得安臥,時發昏憒。

白話文:

託裡溫中湯

  • 症狀:
  • 癰疽(皮膚感染)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,脈搏虛弱,身體寒冷。
  • 瘡口因寒邪引起變化,反而不疼。
  • 膿水清稀,稀薄。
  • 胸悶腹脹,腸鳴腹痛。
  • 大便微溏,泄瀉。
  • 進食後氣短嘔吐,不能安靜入睡。
  • 時常頭暈目眩,神志恍惚。
  • 治療:
  • 藥方:
  • 黨參、山藥、茯苓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。
  • 功效:
  • 補益脾胃,溫通經絡,化痰止嘔。
  • 扶正祛邪,增強人體抵抗力。

白朮,廣木香,丁香(各五分),人參,益智仁,乾薑(炮),半夏,陳皮,羌活,白蔻仁,甘草(各一錢),熟附子(二錢),白茯苓(二錢)

薑棗引,煎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白朮、廣木香、丁香(各五分)、人參、益智仁、乾薑(炮)、半夏、陳皮、羌活、白蔻仁、甘草(各一錢)、熟附子(二錢)、白茯苓(二錢)。

用薑棗水引藥煎服,不拘時間服用。

此方與舊不同,余制此,嘗治癰疽陰證及雜證陽氣脫陷,與寒氣逼陽於外者。發熱煩躁,口乾作渴,投以薑附之類,津液頓生,煩熱頓退,其應如響。

白話文:

這劑藥方和舊的方子不同,是我研製的,用來治療癰疽陰證和雜證陽氣脫陷,以及寒氣逼迫陽氣在外的症狀。患者發熱煩躁,口乾作渴,服用薑附之類的藥物後,津液頓生,煩熱頓退,其效果如雷響般快速。

醒脾益胃湯,潰瘍脾胃虛弱,過傷飲食生冷,以致胸膈不寬,四肢面目浮腫,及小水不利。

白話文:

醒脾益胃湯用於治療潰瘍導致的脾胃虛弱,以及過度食用生冷食物造成的胸膈堵塞、四肢浮腫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山藥,廣皮,半夏,老黃米(炒,各一錢),蒼朮,厚朴,澤瀉,廣木香,麥芽,蘇子,豬苓,山楂(各五分)

薑三片,燈心二十根煎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廣皮、半夏、老黃米各一錢(炒),蒼朮、厚朴、澤瀉、廣木香、麥芽、蘇子、豬苓、山楂各五分,再加入薑三片,燈心二十根,一起煎煮,飯前服用。

神應異功散,潰瘍陰盛陽虛,發熱作渴,手足並冷,脈虛無力,大便自利,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之。

白話文:

「神應異功散」,適用於潰瘍陰盛陽虛的患者,他們通常會發熱口渴、手腳冰冷、脈搏虛弱無力、大便自利,甚至喝熱湯卻感覺不到熱的症狀。

人參,白朮,陳皮,白茯苓,當歸,廣木香,官桂(各一錢),半夏,丁香,肉豆蔻,厚朴,熟附子(各五分)

薑棗引,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術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當歸、廣木香、官桂(各一錢),半夏、丁香、肉豆蔻、厚朴、熟附子(各五分)。

薑棗為引,煎煮後服用。

二神丸,癰疽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,大便溏泄,並治尋常腎虛脾泄俱效。

白話文:

二神丸,適用於癰疽、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、大便溏洩,以及常見的腎虛脾瀉等症狀,均可有效治療。

破故紙(四兩,微炒香色),肉果(肥大者,二兩生用)

用大棗四十九枚,老薑四兩,切片水浸棗薑,煮至水乾為度,取棗肉為丸,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清米湯送下。

四神丸,脾胃虛寒,不便不實,飲食不思。

白話文:

取破故紙四兩,微炒至香色,再取肥大的肉果二兩,生用。將大棗四十九枚和老薑四兩切片,用水浸泡後煮至水份蒸發,取棗肉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服七十丸,用清米湯送服。此方名為四神丸,適合脾胃虛寒、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的人食用。

肉果(麵包煨),五味子(各二兩),補骨脂(四兩),吳茱萸(水浸,炒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肉果(烤麵包):2 兩

  • 五味子:2 兩

  • 補骨脂:4 兩

  • 吳茱萸(用水泡過,炒過):1 兩

為末,薑八兩,紅棗一百枚,煮熟,取棗肉去皮,和丸桐子大,每服四錢,空心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八錢生薑,一百顆紅棗,煮熟之後,取出紅棗肉並剝去外皮,與桐子般大小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四錢,空腹時配米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