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一 (8)

1. 論痘瘡根源

出齊之後,次第起長,充滿於痘之中者,漿也。漿者,血氣之所化也,化毒而為漿也,漿既充足,膿成而毒解也。漸次轉褐色,回水結痂之候也,痂結蒼蠟色,此一十二日之成功也。何獨前此之高明,不論陰陽五行之正理,妄立名色,且曰惟腎無候,而又實之以耳冷骫冷,以明腎家無候之證佐。

又曰:痘之變黑始歸腎也,此皆不經之談,千有餘年,誰其辨之,予不得已著五臟合一論以辨之。(辨五臟合一論。)

喜泰順曰:痘本胎毒,號曰天瘡,傳染由於外感,輕重本乎內傷。初起太陽壬水克乎丙丁,後歸陽明。血水化為膿漿,勢若燃眉,變如反掌,欲知表裡虛實,須明寒熱溫涼。初發之時,與傷寒相似,或發熱煩躁,臉唇紅赤,身疼頭痛,乍寒乍熱,噴涕呵欠,眼目困倦,兩顴之間有紅紋見者,預知其為痘也。

發熱三日,當托裡解表使其易出;四日、五日清涼解毒,使其易長;六日、七日溫補氣血,使其易於灌漿;八日、九日清利收斂,使痘易靨,此治痘之常法也。夫常者可必,而變者不可必,安可執一以治之哉!苟痘未出而清涼,則毒得寒而凝滯,熱毒未解而過補,則毒蘊蓄而不能化漿。

故治痘之法,見機生情,隨時應變,至於靨後,不過慎風寒,節飲食而已,此治痘之原論也。

又曰:凡痘灰白不紅,綻不起發,出不快,昏暗頂陷,皆表寒而虛,二便清,嘔吐泄瀉,手足口氣俱冷,不渴少食,唇白涕清,飲食不化,皆裡寒而虛,此表裡虛寒之證。急宜溫脾胃,補氣血,即參耆桂附,在所宜施。

痘色紅紫,結實高聳,頂若塵鋪,又兼火刺,內夾斑疹,此表熱而實;二便秘赤,乾嘔吐痰,肚腹疼痛,口沖臭氣,煩渴腮紅,譫語妄言,此皆熱毒郁遏,皆裡熱而實,此表裡實熱之證。急宜涼瀉解毒,重加發散,芩、連、犀、柏、石膏、梔、黃,又所宜施。此表裡虛實之證顯著於外,醫者易明。

又有表虛里實者,痘色淡白不紅,綻出不快等證,是表虛也;而兼之內證頻加,肚腹㽲痛,煩躁熱渴,白睛通紅,二便秘結,此裡實也。表虛里實之證,醫者先當發散,不宜苦寒發散,則毒得外泄而內熱自解,苦寒則毒反冰伏,而出愈難,或於三四朝期,斟酌下之,先清其毒,後補氣血,得以成漿,或有毒鬱氣虛不能充灌者,宜參連湯治之,此治表虛里實之大略也。

裡虛表實者最為難治,痘瘡煩紅,根不松活,皮毛壯熱,色赤焦紫,此表實也,而兼之嘔吐泄瀉,唇白涕清,飲食不化等證,治宜活血松肌,如紅花、蛇蛻、生地、丹皮之類,在所宜施,俟色澤紅潤,庶可補托,不然,則痘不特不能起發充灌,必變紫豔乾枯,倒靨空瘡,勢如燃眉,變若反掌,醫者當臨證參詳,不可拘於一定。(表裡虛實寒熱論。

白話文:

痘瘡(天花)在長齊之後,會依序長大,痘裡面充滿的液體,就是所謂的「漿」。這個漿是由血氣轉化而來,是毒素轉化成的漿液。漿液充足後,就會形成膿,而毒素也會隨之消解。之後,痘瘡顏色會逐漸轉為褐色,這是痘瘡收水、結痂的徵兆。痂皮會呈現灰白蠟色,這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十二天才能完成。有些人不從陰陽五行的正理來探討痘瘡,反而胡亂立名,說什麼只有腎臟沒有反應,還用耳朵冷、腿冷來證明腎臟沒有反應。

又說,痘瘡變黑是因為病邪歸於腎臟,這些都是不經之談。幾千年來,沒有人能辨明這些錯誤,我不得已寫了《五臟合一論》來加以辨正。

喜泰順說,痘瘡本來就是胎毒,也叫做天瘡。傳染是來自外感,而病情輕重則與體內損傷有關。剛開始,病邪侵犯太陽經,壬水會克制丙丁火,之後病邪會轉向陽明經。血水會化為膿漿,病情發展迅速。要了解痘瘡的表裡虛實,必須分辨寒熱溫涼。剛開始發病時,症狀和傷寒類似,可能會有發燒煩躁、臉唇紅赤、身體疼痛、頭痛、忽冷忽熱、打噴嚏、打呵欠、眼睛疲倦等症狀。如果兩頰之間出現紅紋,就可以預知是痘瘡。

發燒三天,應該用托裡解表的方法,讓痘瘡容易發出來;第四天、第五天要清涼解毒,讓痘瘡容易生長;第六天、第七天要溫補氣血,讓痘瘡容易灌漿;第八天、第九天要清利收斂,讓痘瘡容易結痂。這是治療痘瘡的常規方法。但是常規方法可以掌握,但變化卻難以預料,怎麼能執著於一種方法來治療呢?如果痘瘡還沒發出來就用清涼藥,毒素會因為寒冷而凝結;如果熱毒還沒解除就過度進補,毒素會鬱積而無法化為漿液。

因此,治療痘瘡的方法,要根據情況靈活應變。等到結痂後,只要小心風寒,節制飲食就可以了。這就是治療痘瘡的基本原則。

又說,凡是痘瘡呈現灰白色不紅潤,不易發脹,出疹慢,顏色昏暗且頂部凹陷,都是表寒體虛的表現。如果伴隨大小便清澈、嘔吐腹瀉、手腳口氣冰冷、不口渴、食慾不振、嘴唇蒼白、鼻涕清澈、消化不良等症狀,都是裡寒體虛的表現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趕緊溫補脾胃、補益氣血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等藥物。

如果痘瘡顏色紅紫、結實高聳、頂部像覆蓋塵土,還伴隨有紅點刺痛、內夾斑疹等症狀,都是表熱體實的表現。如果伴隨大小便秘赤、乾嘔吐痰、腹痛、口臭、煩渴、臉頰紅腫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都是熱毒鬱積的表現,屬於裡熱體實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趕緊清涼瀉火解毒,並加強發散,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犀角、黃柏、石膏、梔子、黃連等藥物。這些表裡虛實的症狀明顯地表現在外,醫生很容易辨別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表虛裡實。痘瘡顏色淡白不紅潤,不易發脹等症狀,是表虛的表現;如果伴隨內證頻繁出現,例如腹痛、煩躁口渴、白眼球通紅、大小便秘結等症狀,則是裡實的表現。遇到表虛裡實的情況,醫生應該先用發散的方法,但不宜使用苦寒的發散藥,否則毒素會被壓制而更難發出。可以在三四天時,斟酌使用攻下藥,先清除毒素,再補益氣血,讓痘瘡順利化漿。如果毒素鬱積、氣虛而無法充灌,可以用參連湯來治療。這是治療表虛裡實的大概原則。

裡虛表實的情況最難治療。痘瘡煩躁發紅,根部不鬆軟,皮膚發燙,顏色赤紫焦黑,是表實的表現;如果伴隨嘔吐腹瀉、嘴唇蒼白、鼻涕清澈、消化不良等症狀,則屬於裡虛。治療上應該用活血鬆肌的藥物,例如紅花、蛇蛻、生地、丹皮等,等到痘瘡顏色紅潤後,才能用補托的方法。否則,痘瘡不但無法發出、充灌,還會變成紫黑色、乾枯、潰爛空虛。病情發展迅速,醫生應該根據臨床情況仔細辨證,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