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一 (7)
卷三十一 (7)
1. 論痘瘡根源
諸病有虛熱者,元氣虛,津液竭而火從虛中起,補之而熱自除也,不必解熱也,痘瘡亦有虛熱者,元氣虛而毒氣肆也,當以補元氣為主,而略兼解毒可也。三者皆同而有不同者也,諸病有實熱者,血氣未虧而邪氣壅盛,單用寒涼瀉之可也,痘瘡亦有實熱者,稟氣強,血氣盛,而毒氣亦盛,亦單用清涼解之可也,此又其相同者也。
今自發熱之初,以至還元之後,俱先辨證之虛實寒熱而遂立方於其後,令人細心審證而後用藥,庶不至於虛虛而實實乎!不至於損不足而補有餘乎!不至於以水益寒而以火益熱乎!然痘之虛實寒熱,較之他病猶顯明而易察,蓋自見點以至結痂,其形其色既昭然可睹,若又聽其聲音,觀其靜躁,視其飲食之多少,審其大小便之利澀,三歲以上者,診其脈之遲數洪微,其辨虛實寒熱,當如黑白之分明,而用藥取效易易矣。(辨虛實寒熱之異。
)
又曰:痘瘡全憑氣血成功,而氣血之盈虧消長,其理精微,不可不透悟也。蓋氣體天而親上,血體地而親下,痘之出也,其高起之泡,氣之位也上也,氣宜充焉,其四暈根腳,血之位也下也,血宜附焉,泡尖而色白潤,是氣充而居其親上之尊也,四圍有暈而色紅活,是血附而安其親下之分也,氣居其尊,血安其分,氣血和順而載毒出外,此最吉之痘,可勿藥而愈也。
頂陷則氣反親下,此氣虧而不能充也,法當補氣,四圍根腳無紅暈,此血虧而不能附也,法當補血,此其理猶易明也。其有通頂紅色成血泡者,是血反親上也,此證最險,必不能成漿,至八九日後癢塌而死,然此非血之獨盈,乃由氣虧而失居尊之常,故血得以妄行而僭居其位也。急宜大補其氣,氣充則能統血,血自不得泛溢妄行而泡轉白矣。
世人不識此理,見其泡紅則謬認為血熱而用涼血行血之劑,致令氣愈虧而斃愈速也,不亦悲乎!故氣血盈虧之理微妙而難識也。至於調治痘瘡氣血,其氣獨虛者,固宜專補氣而不宜補血,蓋陽不能從陰,陰愈長則陽愈消也,其有血虛者多由胃氣損傷,元氣不足所致,蓋陰必從陽,陽生則陰長也,黃汝言《明醫雜著》乃謂血虛而用耆以補氣,則陽旺而陰愈消,甚矣!其不明於陰陽消長之理,而謬立此言,為世大害矣。
余每治便血之虛滑者,婦人產後去血過多而大發熱者,婦人血虛崩漏而下血不止者,俱用參耆姜附為主,而佐以血藥與升提藥,皆獲奇效,安在血病不可補氣乎!若小兒痘瘡,以胃氣為主,則補血必先補氣明矣,故氣血消長之理,不可不深明也。(析氣血盈虧消長之理。)
朱純嘏曰:痘之為證,始焉一點紅,紅者血之色也,血之為血,雖賴氣以生之,究其本則水也,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,水乃北方之坎,兩腎是也,腎水充足而得木火土金之氣交相養,互相長而成氣與血焉,是血之源於水,水之源於腎者明矣。雖分屬於心生血,肝藏血,脾裹血,藉令腎中水枯,則必何自而生,肝何自而藏,脾何自而裹,合之則五臟同一太極也。陽動陰靜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也,痘中之一點紅,血也。
白話文:
論痘瘡的根源
有些疾病是因為身體虛弱而發熱,這是因為元氣不足,體內的津液耗盡,導致虛火產生。這種情況應該以補益元氣為主,熱自然會消退,不需要特別去降火。痘瘡也會出現這種虛熱,是因為元氣虛弱,導致體內毒素肆虐。治療時應以補益元氣為主,略微兼顧解毒即可。這三種情況雖然都跟熱有關,但成因和處理方式有所不同。
有些疾病是因為實熱,那是因為身體的氣血沒有虧損,但邪氣過於旺盛,這時只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火即可。痘瘡也可能出現實熱,這是因為患者體質強健,氣血旺盛,同時毒素也很強。這種情況也只需要用清涼的藥物來解毒即可。這兩種情況的共同點都是要用藥物來降低熱度。
現在,從發熱開始到痊癒的整個過程,都應該先仔細辨別是屬於虛證、實證、寒證還是熱證,然後再開立對應的藥方。希望大家在用藥前能夠仔細地診斷,以免造成虛證反而用瀉藥、實證反而用補藥的錯誤,導致損害身體本就不足的部分,反而助長過盛的部分,或使寒證更寒、熱證更熱。不過,痘瘡的虛實寒熱,相比其他疾病來說,更容易辨別。因為從出疹到結痂,其形態和顏色都非常明顯。如果再仔細觀察患者的聲音、精神狀態、飲食多寡、大小便是否順暢,三歲以上的兒童還可以診斷脈象的快慢強弱,那麼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的辨別就應該像黑白一樣分明,用藥自然就很容易見效了。(辨別虛實寒熱的不同。)
痘瘡的發病和痊癒,完全仰賴氣血的正常運作。而氣血的盈虧消長,其道理非常精微,必須徹底理解。氣的性質是向上、親近天,而血的性質是向下、親近地。痘瘡發出來時,那些高起的泡疹,是氣所處的部位,所以氣應該充足。泡疹周圍的紅暈,是血所處的部位,所以血應該附著。如果泡疹的頂端尖且顏色白潤,表示氣充足,並處於它該在的上方位置;如果四周有紅暈且顏色鮮活,表示血附著在它該在的下方位置。氣在上,血在下,氣血調和,毒素才能順利排出體外。這是最健康的痘瘡,甚至可以不用藥物就能自癒。
如果泡疹頂端凹陷,表示氣虧虛而無法上升,應該補氣。如果四周沒有紅暈,表示血虧虛而無法附著,應該補血。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。如果泡疹的頂端變成紅色血泡,表示血反向上升。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,泡疹很難化膿,到第八九天會因為潰爛而死亡。這種情況並不是單純的血太多,而是因為氣虛,無法維持其在上的位置,導致血妄行而佔據了上部的位置。此時應該趕緊大量補氣,當氣充足後,就能夠統攝血,血自然不會亂跑,泡疹也會轉為白色。
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看到泡疹發紅,就誤認為是血熱,而使用涼血活血的藥物,反而導致氣更加虛弱,加速死亡。這實在令人悲痛!所以氣血盈虧的道理,是很微妙且難以理解的。至於調理痘瘡的氣血,如果單純是氣虛,就應該專注於補氣,不宜補血,因為陽氣無法跟隨陰氣,陰氣越增長,陽氣就越消弱。如果血虛,多半是因為脾胃功能受損、元氣不足所導致的,陰氣必須依附陽氣,陽氣旺盛,陰氣才能增長。黃汝言在《明醫雜著》中認為血虛應該用黃耆來補氣,這樣會導致陽氣過旺而陰氣更加虛弱!這實在是太不了解陰陽消長的道理了,他的這種說法危害極大!
我曾經治療過許多便血虛滑、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導致高燒、婦女血虛崩漏不止等疾病,我都會用人參、黃耆、乾薑、附子為主,佐以補血和升提的藥物,都取得了奇效。這說明血病也可以透過補氣來治療!如果小兒痘瘡是以脾胃功能為主,那麼補血就必須先補氣。因此氣血消長的道理,必須深入理解。(分析氣血盈虧消長的道理。)
朱純嘏說:痘瘡的病症,最初出現時只是一點紅色,紅色是血的顏色。血雖然依賴氣來產生,但它的根本來源是水。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,水代表北方的坎卦,對應人體的兩腎。腎水充足,才能得到木、火、土、金之氣的相互滋養,進而生成氣和血。這就說明了血的源頭是水,水的源頭是腎。雖然心主生血,肝主藏血,脾主裹血,但如果腎中的水枯竭了,那麼血從何而生,肝又如何藏血,脾又如何裹血呢?將五臟合起來看,它們其實是一個太極。陽動陰靜,進而產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痘瘡中出現的這點紅,就是血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