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一 (5)
卷三十一 (5)
1. 論痘瘡根源
故毒有不必解者,又有不可解者,若小兒稟賦強壯,胃氣好,飲食如常者,其血氣自旺,自能送毒氣以成功,其痘自始至終多順證,此不必解毒者也;若其稟賦素弱,脾胃又弱,出痘時飲食又少,或瀉或渴,或腹脹或手足冷,或氣短促,或失聲,痘或出不快,或根窠不紅活,或色白而頂陷,或當灌膿不灌膿,或當結痂不結痂,皆由氣血不能送毒氣,此不可解毒者也。
當速用溫補以扶胃氣而助血氣,若用參耆歸術等而力不及,即加入木香、丁香、桂附等佐之,亦不為過,又何可參入芩連蒡翹等涼品以監製溫補之力而損血氣乎?所謂丹溪未盡其妙者此也。
丹溪又教人用犀角地黃湯以解痘毒,後人沿其說,失其初意,相習用之以為奇妙而不知其害,蓋心者血之主,心之所以能主血者,以其屬火也,痘瘡屬心火,正藉心火以運用一身之血而成功,豈心火可瀉而去之乎!蓋人身之血,溫則流行,寒則凝滯,犀角地黃湯涼心經而瀉心火,心經既涼,心火既瀉,則一身之血氣凝滯不行,何以運化痘毒而成膿結痂乎!則內攻之患作,而竟以告斃者,瀉心之藥實殺之而人竟不知也,醫亦竟不悟也,可慨也!故予謂痘已出之後,未痂之前,凡一切涼心之藥如犀角、生地之類,姑禁絕不用,直待結痂後用之解餘毒可也。
或曰若然則未收結之前,毒俱不可解乎?曰:奚為皆不可!若其血氣與毒氣俱盛者,脈必洪數,痘或初出即帶紫黑,或既出而稠密紅紫,內證則煩悶燥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此則屬實熱,宜速用清涼之劑以解毒。如大便久秘者,量入酒炒大黃微利之,可也;若其毒氣雖盛而血氣未旺者,以解毒為主而兼活血養氣,則參耆歸芍之類,亦不可離也。
又曰:近世痘方多宗黃西邱,其書自始至終,俱分順逆險而立三圖說。其為順者,不必服藥是也,謂險者宜以保元湯加減調治,猶近理也,但謂逆者俱不可治,治之徒勞無益,是教人袖手待斃矣!其言不仁之甚,而貽害於世不小也,此為俗醫圖利計則甚便,而於救濟生靈之術則甚乖也。蓋醫者仁術,聖人以之贊化之不及,所貴者扶危救困,起死回生耳。
若治其易治者而棄其難治者,則何以醫為!惟俗醫意在圖利,又恐壞名,見證有不順者輒委棄之,彼誠恐利未必得,而徒冒不識證之名,若仁人君子當為之死裡求生,豈忍斷其必死而坐視不治?故曰西邱之言,便於俗醫而非所以濟世也。
且其所指逆證多端,痘瘡稠密者多有之,如初熱而驚悸吐瀉,報痘而先發於印堂司空天庭等處,初出而根窠無暈,既出而色白灰陷,或發水泡,或癢塌,或當行漿而不行漿,或痂未落而寒戰咬牙等證,皆其圖所謂逆而不治者,予每治之而得生者多矣,奈何悉謂治之無益,而戒人勿治乎!惟初出形如蠶種,既出而紫黑乾枯者,難以灌漿,多不可救耳。然寧救之而不活,不忍坐視而不救也。
白話文:
痘瘡(天花)的病根源頭探討:
有些毒素是不需要刻意去解的,有些卻是絕對不能用解毒方式處理的。如果小孩天生體質強壯,腸胃功能也好,飲食也正常,那麼他的血氣自然就會旺盛,能夠自己把毒氣順利排出而使痘瘡痊癒。這種情況下的痘瘡,從開始到結束多半都屬於順利的狀況,這就不需要刻意去解毒。
但如果小孩天生體質就虛弱,脾胃功能也不好,出痘時又吃不下東西,或者出現腹瀉、口渴、腹脹、手腳冰冷、呼吸急促、聲音嘶啞等情況,痘瘡可能長得不快,或者痘根周圍不紅潤,痘色蒼白且頂部凹陷,或是應該化膿卻不化膿,應該結痂卻不結痂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氣血不足,無法推動毒氣順利排出,這就絕對不能用解毒的方式來處理。
這時應該立即使用溫補藥物來幫助恢復腸胃功能,並增強氣血。如果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藥材效果不夠,可以加入木香、丁香、肉桂、附子等藥材來輔助,這樣做並不會有問題。怎麼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、連翹等寒涼藥物,來抑制溫補藥物的作用,反而損耗氣血呢?朱丹溪在這方面沒有徹底領悟到其中的奧妙。
朱丹溪還教人用犀角地黃湯來解痘毒,後人沿用他的說法,卻沒理解他的本意,盲目地認為這藥很神奇,卻不知道其中的害處。心臟是血液的主宰,心臟之所以能主導血液運行,是因為它屬火。痘瘡也屬於心火的範疇,正是藉助心火來推動全身的血液運行,使痘瘡得以痊癒,怎麼能瀉心火呢?人體的血液,遇溫則流動,遇寒則凝滯。犀角地黃湯性寒涼,會使心經寒涼,瀉掉心火,心經一涼,心火一瀉,全身的氣血就會凝滯不流動,又怎麼能運化痘毒、使其化膿結痂呢?這樣就會導致痘毒內攻,甚至危及生命。實際上,是寒涼瀉心的藥物殺死了病人,而人們卻不知道,醫生也沒有領悟到這一點,實在可悲!因此,我認為痘瘡長出之後,在還沒結痂之前,所有寒涼的藥物,如犀角、生地等,都應該禁止使用,一直要等到結痂之後,才能使用這些藥來清除剩餘的毒素。
或許有人會問,如果這樣,那在痘瘡還沒收口結痂之前,所有的毒都不能解嗎?我說,怎麼會都不能解呢!如果體內氣血和毒氣都很旺盛,脈象一定會呈現洪大且跳動快速的狀態。痘瘡可能剛長出來就呈現紫黑色,或者已經長出來的痘瘡又密又紅又紫。同時還伴隨煩悶、口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等情況,這就屬於實熱證,應該立即使用清涼的藥物來解毒。如果大便長期秘結,可以適量用酒炒過的大黃來輕微地通便。如果毒氣雖然很旺盛,但氣血卻不夠旺盛,則應該以解毒為主,同時兼顧活血、養氣,所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等藥物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還有人說,近代的痘瘡治療方法大多都遵循黃西邱的理論。他的書從頭到尾都將痘瘡分為順證、逆證、險證,並用三張圖來說明。他認為順證不需要服藥,這點是對的。他認為險證可以用保元湯加減來調理,這也比較合理。但他認為逆證就完全沒辦法治療,治療也是白費力氣,這等於教人等死!這種說法非常不仁慈,而且對世人的危害不小。這種說法對庸醫來說很方便,因為可以藉此推卸責任,但對於救死扶傷的醫術來說卻是背道而馳的。醫學是一門仁術,聖人將其視為輔助天地造化的工具,所看重的就是扶助危難,從困境中救人,使死人復活。
如果只治療容易治療的,而放棄難以治療的,那還算什麼醫生!那些庸醫只在乎利益,又怕壞了名聲,看到病情不順利,就隨意放棄病人。他們是怕利益沒得到,反而背上庸醫的惡名。但真正有仁愛之心的君子,應該為了讓病人起死回生而盡力,怎麼能忍心斷言病人必死,然後坐視不理呢?所以說黃西邱的理論,只是對庸醫有利,而不是用來濟世救人的。
而且他所說的逆證有很多,像是痘瘡長得太密集的,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。還有剛發熱就出現驚悸、嘔吐、腹瀉的,或是痘瘡先長在印堂、司空、天庭等部位的,剛長出來時痘根周圍沒有紅暈的,已經長出來的痘瘡顏色蒼白、凹陷的,或是長出水泡、痘瘡搔癢潰爛的,或是應該出膿液卻沒有出膿液的,或是痘痂還沒脫落就出現寒顫、咬牙等症狀,這些都被他歸類為逆證,認為無法治療。而我治療這些情況,很多都能使病人活下來。怎麼可以說這些都無法治療,並告誡人們不要治療呢!只有剛長出來時形狀像蠶種,已經長出來後呈現紫黑色、乾枯的,難以化膿,多半是沒救的。但寧可盡力救治但沒救活,也不忍心眼睜睜看著病人等死而不去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