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6)

1. 羊胡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下唇下巴骨生瘡故名。乃任脈經濕熱所生也,在承漿穴地角邊,宜除濕清熱藥主之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下嘴唇下方、下巴骨的地方長瘡,所以叫做「羊胡瘡」。這是因為任脈經絡有濕熱造成的。瘡的位置在承漿穴的周圍,靠近嘴角的地方,應該用去除濕氣、清除熱邪的藥物來治療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2. 羊胡瘡門主方

羊胡散(申鬥垣)。煙膠(五錢),輕粉(一錢),羊鬍鬚(一撮燒灰)

共研。濕則乾擦,干則油調搽之。

白話文:

羊胡散(申鬥垣)。煙膠(五錢),輕粉(一錢),羊鬍鬚(一撮燒成灰)

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。如果患處潮濕,就直接乾擦藥粉;如果患處乾燥,就用油調和藥粉後塗抹。

3. 肥瘡門主論

陳實功曰: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,因飲食之後油手摩頭,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。(《正宗》)

申鬥垣曰:此瘡宜槐條煎湯洗淨,以煙膠、枯礬、輕粉研細,熟油調搽。(《啟玄》)

馮魯瞻曰:此瘡乃臟腑不和之氣上衝,血熱之毒上注,小兒陰氣未足,陽火有餘,故最多犯之。宜內服連翹、天花粉、荊芥、防風、貝母、元參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牛蒡子清熱解毒,涼血和血之劑,俟毒氣少解,方外用藥以塗之。切不可驟加寒涼塗遏,以致熱毒內攻不救。蓋小兒臟腑嬌嫩,易入難出也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肥瘡這種病,因為胎裡帶的毒素造成的很少,多半是因為吃飯後油膩的手去摸頭,或是枕頭不乾淨引起的。(《外科正宗》)

申鬥垣說:這種瘡應該用槐樹枝煮湯清洗乾淨,再用煙膠、枯礬、輕粉研磨成細粉,用熟油調和後塗抹。(《啟玄》)

馮魯瞻說:這種瘡是因為身體內部臟腑不協調的氣往上衝,加上血熱的毒素往上注,小孩子陰氣不足,陽火太旺盛,所以最容易罹患。應該內服連翹、天花粉、荊芥、防風、貝母、玄參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牛蒡子等清熱解毒、涼血和血的藥劑,等到毒氣稍微消解,才能外用藥塗抹。千萬不能立刻用寒涼的藥物塗抹壓制,以免熱毒反而向內攻入,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因為小孩子的臟腑非常嬌嫩,病邪容易進入卻難以排出。(《醫學錦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