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 (5)
卷三十 (5)
1. 胎瘤門主論
蔣示吉曰:初生小兒頭上胸乳間腫起,大如饅首,小似李梅,此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。須候小兒滿月以外,方可用針刺破,內如赤豆汁乃安。內服五福化毒丹。(《說約》)
《心法》曰:胎瘤乃胎前孕婦積熱,以致胞熱,更兼血瘀結滯而成。多生頭上及胸乳間,初如李核,漸大如饅,色紫微硬,漫腫不甚疼痛。如嬰兒初生即有者,候過滿月,熟透方可針之,放出赤豆汁或膿汁,其腫即消。若滿月後生者,必待膿鼓熟透再針。
吳半千曰:紅絲瘤一名胎瘤,發無定處,由小漸大,嬰兒落草,或一二歲之間患之,瘤皮色紅中含血絲,亦有自破者。治法雖同胎瘤,但此患由先天腎中伏火,精有血絲,以氣相傳生子,故有此疾。終為火證,亦難收斂。
白話文:
蔣示吉說:剛出生的小孩頭上或胸部、乳房之間腫起,大的像饅頭,小的像李子或梅子,這是因為胎中的瘀血凝結造成的。必須等小孩滿月後,才能用針刺破,如果流出像赤豆汁的液體就沒事了。內服可以用五福化毒丹來治療。
《心法》說:胎瘤是因為懷孕時孕婦體內積熱,導致子宮也熱,加上血瘀凝滯而形成。大多長在頭上或胸部、乳房之間,剛開始像李子核,慢慢變大像饅頭,顏色紫紅略硬,腫脹但不怎麼疼痛。如果嬰兒剛出生就有胎瘤,要等滿月後,等腫塊成熟才能用針刺破,放出像赤豆汁或膿汁,腫塊就會消退。如果是滿月後才長出來的,一定要等膿腫成熟才能刺破。
吳半千說:紅絲瘤也叫做胎瘤,生長的位置不固定,從小慢慢變大,嬰兒剛出生或一兩歲之間會長。瘤的皮膚紅色,裡面有血絲,也有自己破裂的。治療方法雖然和胎瘤一樣,但這種病是因為先天腎中藏有伏火,精液裡有血絲,透過氣傳給下一代,所以才會得這個病。最終還是屬於火證,很難治好。
2. 奶癬瘡門主論
陳實功曰:兒在胎中,母食五辛,喜飧炙煿,遺熱與兒,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癬,流脂成片,睡臥不安,搔癢不絕,治以文蛤散。(《正宗》)
吳半千曰:小兒初生奶癬,類乎疥癩。初起手足,次延腹背,纏綿不已。用殭蠶不拘多少,去嘴研末,煎湯浴之,或一日一次,毒必發生,然後用青黛散搓之。
《心法》曰:此證初生頭頂,或生眉端,癢起白屑,形如疥癬,由胎中血熱,落草受風纏綿,此即干𤼏瘡。有誤用湯火洗皮膚起粟,搔癢無度,黃水津淫,延及遍身,即成濕𤼏瘡。乾用潤肌膏,濕用黃柏頭末,滑石和勻乾摻,癢甚者用烏雲膏。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,母親吃了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,喜歡吃燒烤油炸的食物,把熱氣傳給了嬰兒,嬰兒出生後頭部和臉部,甚至全身都長了奶癬,流出油脂狀的液體,一片一片的,睡覺也睡不安穩,癢得一直抓個不停。治療方法可以用文蛤散。(出自《外科正宗》)
吳半千說:小孩子剛出生長的奶癬,看起來很像疥瘡。一開始長在手腳,接著蔓延到肚子和背部,持續不斷。可以用殭蠶,不論多少,去掉頭尾後磨成粉末,煎湯給孩子洗澡,一天一次,毒素會先發出來,然後再用青黛散塗抹。
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要訣》說:這種病症一開始長在頭頂,或是眉毛邊,癢起來會出現白色鱗屑,形狀像疥瘡癬,是因為胎兒在母體中就帶有血熱,出生後又受到風邪侵襲所導致。這種是乾性的奶癬。如果誤用熱水燙洗皮膚,導致皮膚起小疙瘩,癢得沒完沒了,流出黃色液體,蔓延到全身,就會變成濕性的奶癬。乾性的用潤肌膏塗抹,濕性的用黃柏磨成的粉末,加上滑石粉調勻後乾敷,如果癢得厲害就用烏雲膏塗抹。
3. 奶癬瘡門主方
文蛤散,文蛤(四兩),輕粉(五錢),點紅川椒(二兩)
先將文蛤打成細塊,鍋內炒黃色,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煙起為度,入罐內封口存性。次日入輕粉研為細末,罐收貯,香油調搓,乳母戒口為妙。
又方
川貝母(去心),金銀花(各等分)
共為末,煉蜜為丸。每重一錢,白湯調下。
又方
大楓肉,黃柏(各五錢),蛇床子(二錢五分),枯礬,雄黃(各一錢),輕粉(一錢三分)
共為末。臘豬油調搓。
小兒奶癬及滿頭遍身黃水瘡,白麵不拘多少,香油拌勻作𥹚,火燒成性為末,再用真香油調搓。
青黛散
青黛,黃柏,枯礬,雄黃,百藥煎,硫黃(各等分)
共研細。濕則乾摻;干則香油調搓,以愈為度。
又方,如意草搗爛塗之。
烏雲膏,松香二兩,硫黃一兩研勻,香油拌如糊,攤南青布上半指厚,捲成條,線紮緊,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。刮去余油,以火點著,一頭朝下,用粗碗接之,布灰陸續剪去,將滴下油浸冷水中一宿出火毒,搓之。
奶癬並卷皮火。
雞蛋(七個,煮老,去白,炒取油),杭粉(三錢)調搽。
又方,饊子滾水泡透,去饊只以湯洗之。
又方
雄黃(一錢),食鹽(一分)
共研細,麻油調搓。
奶癬多生耳後,令伊母嚼白米成膏塗之。
白話文:
奶癬瘡門主要方劑
文蛤散:將文蛤敲碎,放入鍋中炒至黃色,接著加入點紅川椒一同炒至冒黑煙,然後放入罐中密封保存。隔天,加入輕粉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後放入罐中儲存。使用時,用香油調和塗抹。哺乳的母親最好注意飲食。
另一個方劑:川貝母(去除中心)和金銀花等量混合研磨成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每顆重一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
另一個方劑:大楓子肉、黃柏各五錢,蛇床子二錢五分,枯礬、雄黃各一錢,輕粉一錢三分,全部研磨成粉。用豬油調和塗抹。
針對嬰兒奶癬和全身黃水瘡:將不限量的白麵粉用香油拌勻做成麵餅,用火燒至變成灰,研磨成粉末後,再用純香油調和塗抹。
青黛散:青黛、黃柏、枯礬、雄黃、百藥煎、硫黃等量研磨成細末。皮膚濕潤時直接撒上,乾燥時用香油調和塗抹,直到痊癒為止。
另一個方劑:將如意草搗爛後塗抹。
烏雲膏:將松香二兩、硫磺一兩研磨均勻,用香油調成糊狀,攤在藍色布上約半指厚,捲成條狀,用線紮緊,再用香油浸泡一天後取出。刮去多餘的油,將其點燃,一頭朝下,用粗碗接住滴下的油。隨著燃燒,逐漸剪去布灰,將滴下的油浸入冷水中一晚以去除火毒,然後搓揉使用。此方適用於奶癬和皮膚捲皮潰爛的情況。
另一個方劑:雞蛋七個煮熟後,去除蛋白,用蛋黃炒出油,加入杭粉三錢調和塗抹。
另一個方劑:將饊子用滾水泡透,去除饊子只用泡過饊子的水清洗。
另一個方劑:雄黃一錢,食鹽一分,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麻油調和塗抹。
針對奶癬多發於耳後的現象:讓嬰兒的母親嚼白米飯成糊狀塗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