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7)

1. 肥瘡門主方

肥瘡

胡黃連,輕粉,雄黃(各三分),膽礬(二分),枯礬(一錢),豬蹄鞋(三個,煅存性)

研細。將瘡洗淨搽之。

又方,肥皂子煅存性研末,豬膽汁調搽。

又方

松香,血丹(各等分)

研細,豬板油搗汁,青布卷條燒之,取油搽。

又方

東丹(八分),枯礬(一錢),真鉛粉,松香(各二錢,入蔥管內飯上蒸化,待冷去蔥用)

共研細末。熱香油調搽。

又方

黃花(燒灰),輕粉(少許),研勻干搽。

小兒頭上肥瘡黃水瘡梅花禿。

銅綠,松香(各三錢),黃蠟(二錢)

香油一兩五錢熬勻,塗之。

頭上生瘡,俗名黏瘡絕妙方(《集驗》)

海螵蛸(二錢),白膠香,輕粉(各五分)

研勻。清油潤瘡,以藥乾擦。

肥瘡極凶者,苦參、何首烏、當歸、威靈仙、甘草、金銀花、胡麻、石菖蒲、連翹、生地、蟬蛻,酒水同煎。

又方(鴻禧東房傳。)

大楓肉(五錢),白信(三分),油核桃(五個)

共搗勻,作三丸,夜間取一丸在心口用手擦,至二更天藥氣散開,仍聚胸膛,仰面而臥;次夕亦然,間一夜再擦一丸,七日後痊愈。

頭面肥瘡。(《經驗》)

輕粉,飛血丹,白礬,雄黃(各等分)

研細。裝入蔥管內兩頭扎,煨過加龜版灰少許研,菜油調搓立效。

白話文:

肥瘡

胡黃連、輕粉、雄黃(各三分)、膽礬(二分)、枯礬(一錢)、豬蹄甲(三個,燒成灰)

磨成細粉。將瘡清洗乾淨後塗抹。

另一個方子,皂莢子燒成灰後磨成粉,用豬膽汁調和後塗抹。

另一個方子

松香、血丹(各等分)

磨成細粉,將豬板油搗成汁,用青布捲成條狀浸泡後燒烤,取出油脂塗抹。

另一個方子

東丹(八分)、枯礬(一錢)、真鉛粉、松香(各二錢,放入蔥管內,與飯一同蒸熟軟化,放涼後去除蔥管)

一起磨成細粉。用熱香油調和後塗抹。

另一個方子

黃花(燒成灰)、輕粉(少許),磨勻後直接乾擦患處。

小孩頭上長的肥瘡、黃水瘡、梅花禿。

銅綠、松香(各三錢)、黃蠟(二錢)

用香油一兩五錢熬煮均勻後塗抹。

頭上長瘡,俗稱黏瘡,非常有效的方子(出自《集驗》)

海螵蛸(二錢)、白膠香、輕粉(各五分)

磨勻。用清油潤濕瘡面,再用藥粉乾擦。

肥瘡非常嚴重者,用苦參、何首烏、當歸、威靈仙、甘草、金銀花、胡麻、石菖蒲、連翹、生地、蟬蛻,加酒水一同煎煮服用。

另一個方子(鴻禧東房傳下來的方子)

大楓肉(五錢)、白信(三分)、油核桃(五個)

一起搗勻,做成三顆藥丸,晚上取一顆在心口用手擦拭,到半夜藥氣散開,仍聚於胸膛,仰面躺臥;隔天晚上也這樣做,再隔一夜擦另一顆藥丸,七天後會痊癒。

頭面部肥瘡(出自《經驗》)

輕粉、飛血丹、白礬、雄黃(各等分)

磨成細粉。裝入蔥管內兩頭扎緊,煨烤後加入少許龜板灰再磨,用菜油調和搓揉後立即見效。

2. 黃水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黃水瘡又名滴膿瘡。(《啟玄》)

陳實功曰:頭面耳項忽生黃泡,破流脂水,傾刻沿開,多生痛癢,此因日曬風吹,暴感濕熱,或內飧濕熱之物,風動火生者有之。治用蛤粉散,或四味異功散搽之。(《正宗》)

馮魯瞻曰:面上耳邊生瘡,時出黃水,浸淫不愈,名曰香瓣瘡。(《錦囊》)

凡初起細瘡,手少動之即破,毒水流入何處,即生大水泡瘡,即為黃水瘡,此熱毒鬱於皮毛也。當以湯洗之。(《秘錄》)

白話文:

黃水瘡又叫做滴膿瘡。

頭部、臉部、耳朵、脖子等部位,突然出現黃色水泡,破掉後流出像油脂一樣的液體,很快就會蔓延開來,通常會感到疼痛和搔癢。這是因為曬太陽、吹風,突然感受濕熱之氣,或是吃了太多濕熱的食物,導致體內風邪引動火氣所引起的。治療可以用蛤粉散,或是四味異功散塗抹。

臉上或耳朵旁邊長瘡,會流出黃色液體,不斷擴散難以痊癒,這種瘡叫做香瓣瘡。

凡是剛開始長細小的瘡,只要稍微用手觸碰就會破掉,裡面的毒液流到哪裡,就會在那個地方長出大水泡瘡,這就是黃水瘡,是因為熱毒鬱積在皮膚毛孔裡。應該用藥湯清洗患處。

3. 黃水瘡門主方

四味異功散,松香(煉老),生礬,枯礬,銀粉

各等分研細。先將撏豬湯或米泔水熬洗,去淨瘡靨,拭乾穢水,干則麻油調搓,濕則乾摻。

面上黃水瘡。

酸棗,荊芥,羊胡(各煅灰存性,一錢),鉛粉(五錢)

研細,先以槐條煎水洗淨,將藥敷上,其瘡自好。

洗法(岐天師)

雄黃,防風(各五錢)

水十碗,數滾去渣,取汁洗瘡即愈。

又方,鉛粉用菜油調塗磁碟內,多捲紙卷點著合熏,時時攪勻待遍黃聽用。將靨剝去搓上立愈。

又方(《周氏抄方》)雄豬膽一個,黃柏一兩,浸,焙乾為末,摻之。

白話文:

四味異功散、煉製過的松香、生明礬、煅燒過的明礬、銀粉,全部等份磨成細末。先用刮豬毛的熱水或米漿熬煮的水清洗患處,去除乾淨瘡疤,擦乾膿水,如果患處乾燥就用麻油調和藥粉塗抹,如果濕潤就直接撒上藥粉。

治療臉上的黃水瘡

酸棗、荊芥、羊胡子(都燒成灰,留存藥性,各取一錢)、鉛粉(五錢),全部磨成細末。先用槐樹枝熬水洗淨患處,然後敷上藥粉,瘡就會自行痊癒。

清洗方法(岐天師傳授)

雄黃、防風(各五錢),用水十碗,煮滾幾次後去除藥渣,取汁液清洗患處即可痊癒。

又一方,將鉛粉用菜油調和塗在瓷碟內,用多層紙捲點燃後,蓋住瓷碟進行熏烤,時時攪拌均勻,等待鉛粉變成黃色後使用。將瘡疤剝去,塗上藥粉即可痊癒。

又一方(《周氏抄方》記載),取雄豬膽一個,黃柏一兩,浸泡後,烘乾磨成粉末,塗敷在患處。

4. 白蛇串門主論

申鬥垣曰:白蛇串即白蛇纏,生於腰間,兩頭如蛇形,兩頭相合則必不能救矣。按《綱目》剪春蘿條下治火帶瘡繞臍腰腹生者,採花葉搗爛,蜜和塗之,即愈。大法宜隔紙膏。(《啟玄》)

白蛇纏腰,乃腰裡起一紅泡圈子,若不早治,被其纏到者不救。纏腰者如袴腰樣也。(錢青掄。)

竇漢卿曰:白蛇串即白蛇纏,又名蛇窠瘡。(《全書》)

朱丹溪曰:此瘡因衣服被蛇遊行,或飲食中受沾蛇毒,入於皮毛,致生瘡且痛。可用艾灸之,瘡頭上或以松針刺血,取蜈蚣浸油搓之,或酒調雄黃白芷搓之。

澄曰:此患多起於腰間,若不急治,則瘡形灰爛,首尾搭頭無救。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白蛇串就是白蛇纏,這種病是長在腰間,兩頭像蛇的形狀,如果兩頭連在一起就沒救了。根據《本草綱目》中剪春蘿條的記載,可以治療像火帶瘡一樣繞著肚臍腰腹生長的病,採摘它的花和葉搗爛,用蜂蜜調和塗抹,就會痊癒。比較好的方法是用隔紙膏。(《啟玄》)

白蛇纏腰,就是在腰部長出一圈紅色的水泡,如果不趕快治療,讓它纏繞一圈就會沒救。纏腰的樣子就像褲子的腰帶一樣。(錢青掄)

竇漢卿說:白蛇串就是白蛇纏,又叫做蛇窠瘡。(《全書》)

朱丹溪說:這種瘡是因為衣服被蛇爬過,或是飲食中沾到蛇毒,進入皮膚毛孔,導致長瘡並且疼痛。可以用艾草灸它,在瘡頭上用松針刺出血,或是用蜈蚣浸泡過的油塗抹,或是用酒調和雄黃、白芷塗抹。

澄說:這種病大多從腰間開始,如果不趕快治療,瘡會腐爛,頭尾相連就沒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