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九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12)

1. 濕痰流注門主方

內消濕痰流注神方

吉祥草根洗淨,搗汁半酒杯,和酒沖服,取汗即消。且不生瘡毒。

錦囊秘授神效觀音救苦丹(馮魯瞻)

神治一切風寒濕氣,流注作痛,手足蜷攣,小兒偏搐,口眼喎斜,婦人心腹痞塊攻疼,不問年深月久。將藥置患處,以燈火點著,候至火滅,連灰罨於肉上,立見痊愈。重者用藥米粒大,輕者用藥粞粒大,只須一壯,不必復灸。若患處闊大,連排數壯,一齊灸之,且灸時不甚熱痛,灸後並不潰膿,一茶之頃,痼疾如失,屢試屢驗,真神方也。固思濟之一方,不若利之天下;惠之一時,不若澤之後世,特附於錦囊之中,以廣厥傳。

願後賢以為半積半養之珍,幸勿專為嗜利之具。

麝香(一錢),硃砂(二錢),硫黃(三錢)

各研細末,先將硫黃化開,次入朱麝同化,傾入瓷器內候乾再研末,隔火化開,候切作如粞米大,貯瓷瓶內,慎勿出氣,珍藏聽用。

一切腫塊濕痰流注。

鮮山藥,天麻(各五錢)

酒水各一盅煎服,三劑全消。

敷痰。(賈頌周)大蒜頭十數枚,去皮入皂礬三錢,搗爛聽用。用香一炷點起,將藥敷患上,以一炷香盡為度。如是痰即現青紅色,如只紅色,則非痰也。如其是痰,隔日敷之,三次自消。

又方

天南星,大黃,白芨(各等分)

研細,薑汁和醋調敷。

又方

白蘿蔔葉,扁柏葉(向北者),乾麵(各等分)

研細。醋調敷,日易一次,自消。

敷濕痰腫痛,癰疽發背,無名腫毒。

五倍子(瓦焙黃色),生半夏,生南星(各等分)

共研細,同滴醋熬數沸,加蔥薑汁調敷痛處留頭。如藥乾用醋不時潤之,至重毒證,不過三四次即消。

敷痰法,生山藥一段,洋糖、飛面共搗爛塗敷自消。

摩腰紫金丹(活人錄),風寒濕三氣而兼痰飲,留滯於經絡血脈中,閉塞不通而痛,並治腰痛。

附子尖,烏頭尖,天南星(各二錢五分),雄黃,樟腦,丁香(各一錢五分),吳茱萸,肉桂,硃砂,乾薑(各一錢),麝香(二分)

蜜熬蔥汁和丸如雞頭子大。每丸以薑汁化開,敷塗患處上,貼萬靈膏或蠲痛膏。

蠲痛五汁膏,寒濕氣襲於經絡血脈之中為痛,痛於兩臂兩股腰背環跳之間。

鳳仙梗(搗汁),老薑汁,蒜汁,韭汁(各等分)

熬至滴水成珠,用萆麻子油同黃蠟收起,每以此膏烘熱貼上,追出濕氣水液自愈。

消痰方,芫花研末一錢,棗肉搗勻為丸。在上食後服,在下食前服,白湯送下,即便出穢痰,其腫立消。但此法宜施於壯實初起之人,須忌甘草。

又方

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,各一錢),川貝母(去心研,二錢),連翹(八錢),萬年青(三片)

煎服自消。

雷火針,風寒濕氣痰滯於經絡血脈之中,閉塞不通而痛。

白話文:

內消濕痰流注神方

將吉祥草的根洗淨,搗成汁,取半小杯,加入酒中沖服,服用後若能發汗就會消除病症,而且不會產生瘡毒。

錦囊秘授神效觀音救苦丹(馮魯瞻)

此方能治療各種風寒濕氣引起的疾病,如身體某處疼痛游走不定、手腳蜷縮、小兒抽搐、口眼歪斜、婦女腹部有腫塊且疼痛等,不論病程長短皆可治療。將藥置於患處,用燈火點燃,待火熄滅後,將藥灰敷在肉上,立刻見效。病情較重者使用米粒大小的藥丸,病情較輕者使用小米粒大小的藥丸,只需灸一次即可,不必重複灸。若患處範圍較大,可將數個藥丸排列一起灸,而且灸時不會太燙太痛,灸後也不會化膿。在很短的時間內,頑固的疾病就能消失,多次試驗都有效,真是神奇的藥方。我認為與其獨享此方,不如造福天下;與其只惠及一時,不如澤被後世,因此將此方附於錦囊之中,以廣泛流傳。希望後人將此方視為傳世珍寶,不要只當作謀利的工具。

配方:麝香(約3克)、硃砂(約6克)、硫磺(約9克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先將硫磺熔化,再加入硃砂和麝香一起熔化,倒入瓷器中待其乾燥後再次研磨成末,隔著火將其融化,使其凝固後搓成小米粒大小,放入瓷瓶中保存,注意不要讓藥氣洩漏,妥善保存備用。

此方可治療各種腫塊及濕痰引起的流注。

鮮山藥、天麻(各約15克)

用酒和水各一杯煎服,服用三次就能完全消除病症。

敷痰方(賈頌周)

取大蒜頭十幾個,去皮後加入皂礬約9克,一起搗爛備用。點燃一炷香,將藥敷在患處,以一炷香燃盡的時間為限。如果敷藥後患處出現青紅色,表示是痰;如果只出現紅色,則不是痰。如果確定是痰,則隔一天敷一次,敷三次後自然會消退。

又一方

取天南星、大黃、白芨(各等份)

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和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又一方

取白蘿蔔葉、向北生長的扁柏葉、乾麵粉(各等份)

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每天更換一次,病症自然會消退。

此方可敷治濕痰腫痛、癰疽發背、無名腫毒。

取五倍子(瓦片焙至黃色)、生半夏、生南星(各等份)

一起研磨成細末,加入醋熬煮幾次,再加入蔥薑汁調和後敷在患處,露出藥頭。如果藥乾了,就用醋不時潤濕,對於嚴重的毒症,敷三四次就會消退。

敷痰法

取一段生山藥,與白糖和麵粉一起搗爛,敷在患處即可消退。

摩腰紫金丹(活人錄)

此方可治療風寒濕三氣兼有痰飲,停留在經絡血脈中,導致氣血閉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,也能治療腰痛。

配方:附子尖、烏頭尖、天南星(各約7.5克)、雄黃、樟腦、丁香(各約4.5克)、吳茱萸、肉桂、硃砂、乾薑(各約3克)、麝香(約0.6克)。

用蜂蜜和蔥汁將以上藥材熬製成丸,如雞頭大小。每次取一丸,用薑汁化開後敷在患處,再貼上萬靈膏或蠲痛膏。

蠲痛五汁膏

此方可治療寒濕之氣侵襲經絡血脈所引起的疼痛,疼痛部位在雙臂、雙腿、腰背和環跳之間。

取鳳仙梗汁、老薑汁、蒜汁、韭菜汁(各等份)

熬煮至滴水成珠,再加入蓖麻子油和黃蠟,收膏後使用。每次取膏加熱後貼在患處,能祛除濕氣和水液,使疾病自愈。

消痰方

取芫花研磨成粉末約3克,與棗肉搗勻製成丸。若病症發生在上方(如頭部),則在飯後服用;若病症發生在下方(如下肢),則在飯前服用,用白開水送服。服用後會排出污穢痰液,腫脹立刻消退。但此方法只適用於身體強壯、病症初起的人,且須忌用甘草。

又一方

取乳香(去油)、沒藥(去油,各約3克)、川貝母(去心研磨,約6克)、連翹(約24克)、萬年青(三片)

煎煮後服用,病症自會消退。

雷火針

此方用於治療風寒濕氣和痰滯留在經絡血脈中,導致氣血閉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