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九 (11)
卷二十九 (11)
1. 濕痰流注門主方
香附餅(《正宗》),治風寒流注襲於經絡,結成腫痛。
香附為末,酒和,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,熱熨斗熨藥餅上。未成者自消,已成者自潰。風寒濕毒宜薑汁作餅熨之。
醒脾湯(《正宗》),治懷抱鬱結,思慮傷脾,以致脾氣不行,逆於肉裡,乃生壅腫,疼痛不眠,心煩不安,神氣不清。
人參,白茯神,白朮,嫩黃耆(蜜炙),酸棗仁(炒,研),遠志肉(各一錢),地骨皮(七分),桔梗,柴胡,川黃連,廣木香,炙甘草,香附(各五分),圓眼肉(七枚)
姜三片,棗二枚,水二盅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琥珀膏(《正宗》),治一切皮色不變,漫腫無頭,氣血凝滯,結成流毒。毋論身體上下,年月新久,但未成膿者並效。
生大黃(二兩),鬱金,白芷,天南星(各一兩)
共為細末,用大蒜去殼搗爛,上入藥再搗,略入酒一二匙調勻,遍敷腫上,紙蓋。隨有熱痛,又有不痛,俱待藥干便效。次日又有起泡,又有不起泡者,如有泡起,挑去泡中黃水,以膏貼之,自效。
調中大成湯,治流注潰後,膿水清稀,飲食減少,不能生肌收斂。
人參(二錢),白朮,嫩黃耆(炙),陳皮,當歸身,山藥,白茯苓,白芍藥(酒炒),牡丹皮(各一錢),遠志肉,砂仁,藿香,炙甘草(各五分),熟附子,上肉桂(各八分)
煨姜三片,黑棗二枚,煎,食遠服。
黃耆六一湯,治流注潰後膿水出多,口乾作渴,煩躁不寧。
嫩黃耆(六錢,生用蜜炙各半),粉甘草(一錢五分,生炙各半),人參(一錢)
水煎,食遠服。
木香餅,治一切氣滯結腫成核,或痛或酸,閃肭風寒所致。
生地黃(搗膏),廣木香(減半,研末)
和勻,量患處大小,作餅置腫上,以熱熨斗熨之。堅硬木痛者,間日熨之自效。
流痰渾身作痛。
當歸,栝蔞仁,獨活,大川芎,白茯苓,白芷,白芍藥,連翹,防己,穿山甲(炒),防風,生地黃,金銀花,牛膝,天花粉,黃芩,陳皮,川貝母,甘草(各五錢)
分作六劑,酒水同煎。若上半身痛,食後服;下半身痛,食前服;如遍身痛,只用酒煎,神效。
火龍膏,治風寒暑濕,毒襲經絡,筋攣骨痛;或肢節煩痛,濕痰流注作痛,不能行步。鶴膝風、骨節風疼痛,其效猶速。
生薑半斤取汁,牛皮膠二兩,入鍋內化開,入乳香、沒藥末各五錢,麝香一錢,調勻待溫,攤貼患處。
濕痰流注奇方(趙若予)
木瓜(一個),當歸(五錢),甘草(三錢)
細酒一斤同煎減半,再加研細乳香、沒藥各一錢,露一宿,空心熱服。未潰自消,已潰自斂。
濕痰內消方
宣木瓜(五錢),紫花地丁(一兩五錢)
臘酒二斤煎好露一宿,看證上下,分食前後服。
白話文:
濕痰流注門主方
香附餅: 治療風寒侵襲經絡,導致腫痛。將香附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,根據腫痛大小作成餅狀,敷在患處,用熱熨斗熨燙藥餅。腫痛尚未化膿的,會自行消退;已化膿的,會自行潰爛。若為風寒濕毒引起的,可用薑汁調和藥餅熨燙。
醒脾湯: 治療因鬱結、思慮過度傷及脾臟,導致脾氣運行不暢,淤積於肌肉,產生腫痛、失眠、心煩、精神不濟等症狀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琥珀膏: 治療一切皮色無變化的漫腫,沒有明顯膿頭,氣血凝滯,形成流毒的病症。不論病灶位置及病程長短,只要尚未化膿,均有效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調中大成湯: 治療流注潰爛後,膿液稀薄,食慾減退,組織難以癒合的症狀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黃耆六一湯: 治療流注潰爛後,膿液流出較多,口乾舌燥,煩躁不安的症狀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木香餅: 治療一切氣滯導致的腫塊,或伴有疼痛或酸脹,因閃挫風寒所致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流痰渾身作痛方: 治療濕痰導致全身疼痛的症狀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火龍膏: 治療風寒暑濕毒邪侵襲經絡,導致筋攣骨痛,或肢節疼痛、濕痰流注作痛,不能行走等症狀,尤其對鶴膝風、骨節風引起的疼痛療效迅速。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濕痰流注奇方(趙若予):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
濕痰內消方:
方藥組成及用法:參閱原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