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九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9)

1. 濕痰流注門主論

陳實功曰:流者行也,注者住也,由其瘀壅,其形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,所發毋論穴道,隨處可生。皆緣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,如風寒相中,表證發散未盡者散之;房欲之後,陰虛外寒所侵者溫之;惱怒傷肝,鬱結傷脾者歸脾湯加青皮、香附散之;跌撲損傷,瘀血凝滯者,和血湯逐之;產後惡露未盡,流注經絡而成者,木香流氣飲導之。

如不得內消者,法當大養氣血,培助脾胃,溫暖經絡,通行關節,十全大補湯加熟附子、香附主之。如膿已成,宜急開之。(《正宗》)

王肯堂曰:不串流者,俗曰馬𤷍。串流者,名曰走散流注,俗曰瓜藤馬𤷍。遍身骨節內疼痛,不能起坐,無堆,作熱不退者,名曰嗍骨馬𤷍。若脊骨及髀骨上起堆,或一二個,或三五個,名曰過脊馬𤷍。若尾骶骨上起堆作熱者,名曰殺臀馬𤷍。若髀骨下痛甚無堆,但腫者名曰鎖腳馬𤷍。

若骨相交接之處,疼痛無堆微腫,名曰接骨馬𤷍。此證因風熱走散四肢,治當疏風散熱,初起不可用火針烙之,腫勢盛者只宜刺以稜針,久熟者可火針烙之,流注入股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又曰:禁用寒涼克伐內消等劑。

汪省之曰:夫流者行也,乃氣血之壯,自無停息之機,注者住也,因氣血之衰,有凝滯之患,故行者由其自然,住者由於瘀壅。凡得此者,多生於體虛之人,勤勞之輩,不慎調燮,夏秋露臥,縱意取涼,熱體當風;或中風邪發散未盡,或欲後陰虛外寒所侵,又或惱怒傷肝,鬱結傷脾,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;又或跌打損傷,瘀血凝滯;或產後惡露未盡,流縮經絡,皆成斯疾也。初起外以琥珀膏敷貼,內服行氣活血之劑,其中十可消其五六。

如不得內消者,法當大養其氣血,培助脾胃,溫暖經絡,通行關節,如木香流氣飲、十全大補湯,俱加熟附子、香附,培助根本。庶未成自淌,已潰自斂,不致殘敗破漏不斂之證。且如有膿宜急開之,忌用寒涼克伐內消等藥,犯此終致不救者多矣。(《理例》)

朱丹溪曰: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是痰。然痰在皮裡膜外,則遍體遊行,腫而色白,滯而不痛,宜導達疏利。如痰因火動而走,則體多小塊,色紅痛甚,流走無定,宜解毒清火為主。

又曰:痰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能通;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。白芥子亦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,竹瀝滑痰,非薑汁不能行經絡,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開。

申鬥垣曰:三陽經傷寒發汗不透則必痛,痛久則腫,腫久則必為熱,熱久則破壞,此名陽濕痰破瘡。如三陰經失汗,汗郁成痰則痛,痛久則皮色不變而腫,至夜痛反甚,其痛處冰冷,脈亦沉細,日久氣血凝注則肌死,肌死則破壞腐臭,名曰陰濕痰破瘡。均宜艾灸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流指的是行進,注則是停留,這是因為血液瘀積阻塞,導致病竈處泛腫無尖,皮膚顏色不會改變,無論穴位位置,隨處都可能發生。這都是因為營養氣血無法順暢流通,反向滲入肌肉組織中,像是風寒侵襲,表面證狀未能完全散去的情況,應進行散寒;房事後,體內陰虛被外寒侵襲,則需溫補;生氣傷肝,鬱悶傷脾的情況,可以使用歸脾湯加上青皮、香附來疏解;跌打損傷,瘀血凝滯的,可用和血湯來消除;產後惡露未盡,導致經絡堵塞,可用木香流氣飲來引導。

如果內服治療效果不佳,應該大力滋養氣血,培養脾胃功能,溫暖經絡,使關節順暢,可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熟附子、香附。如果已經形成膿包,應立即切開。(《正宗》)

王肯堂提到:不串流的,民間稱為馬𤷍。串流的,叫走散流注,民間稱為瓜藤馬𤷍。全身骨節疼痛,無法坐起,沒有明顯的病竈,發燒持續不退的,叫做嗍骨馬𤷍。如果脊椎骨或大腿骨上方出現病竈,一個或幾個,叫做過脊馬𤷍。尾骶骨上方出現病竈,發燒的,叫做殺臀馬𤷍。大腿骨下方劇烈疼痛但無病竈,只有腫脹的,叫做鎖腳馬𤷍。

骨頭相接處疼痛,無病竈但輕微腫脹的,叫做接骨馬𤷍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風熱在四肢遊走,治療時應疏風散熱,剛開始不能用火針烙,病竈嚴重的只適合用棱針刺,病竈成熟後可用火針烙,流注到大腿的會致命。(《準繩》)

他又說:禁用寒涼和內消的藥物。

汪省之認為:流是行進,是氣血旺盛,自然不會停止,注是停留,是氣血衰弱,有凝滯的困擾,所以行進是自然的,停留是因為瘀積阻塞。一般患有這種病的人,多是身體虛弱,勞累過度,生活調節不當,在夏季秋季露宿,隨意取涼,熱身時吹風;或是中風後,發散未完,或是房事後,陰虛被外寒侵襲,又或是生氣傷肝,鬱悶傷脾,營養氣血無法順暢流通,反向滲入肌肉組織中;又或是跌打損傷,瘀血凝滯;或是產後惡露未盡,導致經絡堵塞,這些都會造成這種疾病。初期可以用琥珀膏外敷,內服行氣活血的藥物,其中大部分可以消除一半左右。

如果內服治療效果不佳,應該大力滋養氣血,培養脾胃功能,溫暖經絡,使關節順暢,像是木香流氣飲、十全大補湯,都要加上熟附子、香附,培養根本。這樣未形成病竈的可以自行消散,已形成的可以自行收口,避免留下疤痕。如果有膿包,應立即切開,避免使用寒涼和內消的藥物,違反這些原則往往會無法救治。(《理例》)

朱丹溪認為:人體上下左右有硬塊的是痰。然而,痰在皮膚和膜之間,會在全身遊走,腫脹且皮膚呈白色,滯留但不痛,應該導通疏利。如果痰因為火氣而遊走,身體多小塊,皮膚呈紅色且痛,遊走不定,應該解毒清火。

他又說:痰在皮膚和膜之間,不用薑汁、竹瀝不能通;痰在肋骨下,不用白芥子不能達。白芥子也能散皮膚和膜之間的痰氣,竹瀝滑痰,不用薑汁不能流通經絡,痰在四肢,不用竹瀝不能開。

申鬥垣認為:三陽經受寒,發汗不透徹就會疼痛,疼痛久了就會腫脹,腫脹久了就會發熱,發熱久了就會破壞,這叫做陽濕痰破瘡。如果是三陰經失汗,汗滯成痰,疼痛久了皮膚顏色不會改變但會腫脹,到了晚上疼痛會更嚴重,疼痛的地方冰冷,脈象也會沉細,時間久了氣血凝滯,肌肉就會死亡,肌肉死亡就會破壞腐爛,這叫做陰濕痰破瘡。都適合用艾灸。(《啟玄》)

他又說:冷流注多附著在骨頭上,硬而無法消除,骨頭寒冷且痛,筋縮無法伸縮,一般民眾誤用刀針,又沒有膿血,只有像屋頂漏水的汁液,或者瘀黑的血,應該使用回陽玉龍膏;如果稍微延遲,再加軍薑、肉桂、白芷、草烏等量,用熱酒調和敷在上面,那麼骨頭的寒冷就可以消除,疼痛也會自動停止,氣溫和煦,筋骨就會自動伸縮,肉也會軟,腫脹也會自動消失。也不能沒有石菖蒲,因為它的功效可以破堅,散腫最有效,但也不能太多,太多會影響其他藥物的功效。

他又說:流注初期和末期敷沖和膏最穩定,加上乳香、沒藥可以治療流注,筋骨無法伸縮,敷在上面非常有效。

他又說:走散流注是由受寒凍,血液凝滯而造成的。又叫做流注傷寒,又叫做瓜藤發背,病竈生在背上,全身都有。經典上說:傷寒流注還可以治,流注傷寒就像火一樣急。醫生應該判斷寒熱虛實來治療。

胡公弼認為:流注又叫做走注,形狀像甲魚,毒因風大而生熱,氣因熱大而遊走,上午,宜用四君子湯加上芎歸;下午宜用四物湯加上參耆、麥冬、北五味。絕對不能用滲利流氣等藥物。(《青囊》)

他又說:治療流注的大原則,鬱悶的開解;生氣的平息;跌打及產後瘀血的散去;傷寒後餘邪的調解。主要以鞏固元氣為主,輔以根據症狀的藥物。

他又說:流注一個,要發汗一次,如流注三個,需發汗三次,毒素自然會消除。如果不早期治療,後果會很嚴重。

他又說:如果破潰形成膿包,先用降藥降低敗肉,腐肉盡了就可以長新肉。

《醫林集要》說:白虎飛屍停留一週或幾年,冷毒朽骨出盡自然會好。如果附著在骨頭上腐爛,可以康復,如果是骨頭本身腐爛,則會成為終身的殘疾。

他又說:又有結核在頸項腋下或兩乳旁邊,或兩胯軟肉處,叫做𤷍癧癰,屬於冷證。又有小兒宿痰失導,導致頸項臀膊胸背之處結核,也是冷證。都適合用熱藥敷貼。

王西圃說:流痰在胸腹流向四肢的可以治療,四肢流向胸腹的難以治療。

《心法》說:流注新發,泛腫無尖,皮膚顏色不會改變,凝結久了,微微發熱且漸漸疼痛,透出紅點,才表示膿熟,應該用針挑破。如果是濕痰化成的,膿色黏稠且呈白色;如果是瘀血化成的,膿色金黃且黏稠;如果是風濕化成的,膿色白稀像豆汁;如果是出汗後餘邪化成的,膿色或黃或黑,稀膿且臭穢;以上四種情況,發生在肉厚的地方可以康復,發生在骨頭交界或骨頭空洞的地方難以康復。如果是由於淫慾受寒化成的,膿色稀薄且呈白色,其中含有豬脂水油的樣子,這就是敗漿膿。

雖然各種書籍都有治療方法,但最終還是會失敗。

馮魯瞻認為:按照臟腑津液受到疾病影響成為痰,隨著氣血升降,這是正常的。但如果在皮膚和膜之間,以及四肢關節彎曲的地方,臟腑的痰怎麼能流注到這些地方,這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津液遇到冷熱,就凝結成痰,導致疾病。絕對不是其他部位的津液,受到疾病影響成為痰,離開原本的位置而移到其他部位。況且氣血本來無形,所以能無微不至,而液體跟隨氣血運行,也可以藉由氣血流通,但如果津液受到疾病影響成為痰,就會變成有形且凝滯,怎麼可能跟隨氣血流通到最微細的地方呢。

試痰的方法:用海蜇皮貼上,外面再貼上膏藥。如果是痰,第二天膏藥可以揭下來,海蜇皮揭不下來,這就是有害的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