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黃韞兮先生《脈確》

陰陽和則無病,陰不足則陽盛,陽盛則生火,火者偏勝之氣也,偏勝之氣為邪氣,邪氣即邪火。)寸洪身熱兼膚痛,咳唾煩心亦可窮,(陽盛故生熱,火不得泄故膚痛,火傷肺故咳唾,心惡熱故煩。)嘔與脹,察關中,(胃喜清涼而惡熱,嘔者,火上炎也,火鬱而不散也。)尺虛宜壯水,泄痢不宜逢。

(尺脈洪,相火旺也,宜壯水以制陽光;若泄痢尺脈洪者,難治。)

李瀕湖謂:洪脈非夏,升陽散火宜。愚按:新病身強及洪見寸關者,升陽散火可也。若久病身弱及洪見兩尺者,又宜以滋陰降火為是。

(虛)瀕湖引《內經》云:氣來虛微為不及,病在內。愚按:虛脈浮大無力,微脈浮細無力,大中不能見細,則虛不可兼言微矣。今考《內經》謂:氣來不實而微為不及。不實者細,無力之謂也,故可言微。瀕湖便以不實改作虛字,誤。

虛來浮大軟無力,夏月逢之暑病居,(暑病,發熱有汗脈虛者,宜清暑益氣;若發熱惡寒無汗,脈浮數而不虛者,宜清暑解表。)寸虛自汗多驚悸,(虛脈主氣血虛,正氣虛則邪氣實,邪氣實便是火,火愈甚則表虛,汗者,心之液也,血所化,表既虛則營亦不固,血隨火化,外泄於表自為汗;心藏神,血虛則神失所養,故多驚;火氣衝心,故跳動而多悸。)關主中宮脹不舒,(血虛肝鬱則脹;脾胃虛,中氣不足,亦脹。

)潮熱骨蒸痿候尺,(陽氣終巳,陰氣始午,陰虛則交午時陰分,而陽氣並之,陽勝則外越為肌膚熱,內爍為骨髓熱,熱在骨謂之骨蒸,曰如潮水之應時而至,謂之潮熱,骨枯髓竭,足不任身,謂之骨痿。)卻憐久病定亡軀。

(芤革)芤而弦曰革,主陰虛失血,與芤同,今附於此。《脈經》謂:芤脈浮大而軟,按之中央空,兩邊實。舊謂前後為兩邊,固非矣。李士材以浮沉為兩邊,亦不是,有力謂之實,浮中沉相去無幾,豈有浮候實,沉候實,而中候獨見其空者乎?據《內經》論浮脈云:其氣來毛,中央堅,兩旁虛,此謂太過。

由是推之,則兩邊指兩旁也,蓋芤脈浮大而軟,按之兩旁實而中央獨陷下,此血不充之象,故主失血諸證。

輕手取之浮大軟,重按中空邊實芤,(芤,草名。中空如蔥。血行脈中,失血者其脈中空,故以芤比之。)寸關吐衄腸癰病,尺部崩淋便血流。(吐血,衄血、腸癰、血崩、血淋、大便下血等證,皆陽盛陰虛也,惟陽盛故其脈浮大,惟陰虛故其脈中空。)

(散)

有表無里大而散,至數不齊,楊花無定空中泛,左寸怔忡,右寸自汗,(散主氣實血虛,心主血,血虛則心神恍愧不寧曰怔忡。氣實,邪氣實也,邪氣實則熱,熱則氣泄,故自汗。)左關溢飲兮,(陰虛生內熱,胃熱則津液耗而發渴,渴多飲,滲入肌膚腸胃之外,謂之溢飲。)右關食痹胻腫亦堪斷,(胃熱則不和,不和則不消穀,因而痞悶,曰食痹。

白話文:

陰陽調和就沒有疾病,陰液不足就會導致陽氣過盛,陽氣過盛就會產生火熱,火熱是偏盛的邪氣,邪氣就是邪火。

寸脈洪大,身體發熱兼皮膚疼痛,咳嗽、吐痰、心煩,這些症狀會持續加重。(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發熱,火熱無法發散所以皮膚疼痛,火熱傷害肺部所以咳嗽吐痰,心臟厭惡熱所以心煩)。嘔吐和腹脹,要觀察關脈。(胃喜歡清涼而厭惡熱,嘔吐是因為火熱向上炎,火熱鬱積無法散發)。尺脈虛弱適合滋養腎水,若是拉肚子就不適合這樣做。

(尺脈洪大,是相火旺盛,適合滋養腎水來制約陽氣;如果拉肚子時尺脈洪大,就很難治療)。

李時珍說:洪脈不是夏天常見的,要用升陽散火的方法治療。我認為:新發病的體質強壯的人,以及洪脈出現在寸脈和關脈的人,可以用升陽散火的方法。如果久病身體虛弱,以及洪脈出現在兩尺的人,就適合用滋陰降火的方法。

(虛脈)李時珍引用《內經》說:氣息來得虛弱微小是不足,疾病在體內。我認為:虛脈是浮大無力,微脈是浮細無力,脈大卻不能見細,就不能說虛脈兼有微脈。現在考證《內經》說:氣息來得不實在而微小是不足。不實在就是細,無力的意思,所以可以說是微。李時珍將不實改為虛字,是錯誤的。

虛脈來時浮大柔軟無力,夏天出現這種脈象多是暑病。(暑病,發熱有汗且脈象虛弱,適合清暑益氣;如果發熱怕冷無汗,脈象浮數不虛弱,適合清暑解表)。寸脈虛弱會多汗、容易驚悸。(虛脈代表氣血不足,正氣虛弱邪氣就盛,邪氣盛就會產生火熱,火熱越盛就越容易表虛,汗是心液,由血所化,表虛則營氣不固,血液隨著火熱外泄於表就形成汗;心臟藏神,血虛則神失所養,所以容易驚恐;火氣上衝心臟,所以會心跳加快而心悸)。關脈主中焦,腹脹不舒服。(血虛肝鬱會導致腹脹;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也會腹脹)。尺脈出現潮熱、骨蒸、痿軟無力的情況。(陽氣在巳時終結,陰氣在午時開始,陰虛就會在午時陰分出現陽氣,陽氣過盛就會外散到皮膚導致發熱,在內灼燒骨髓導致發熱,熱在骨髓稱為骨蒸,像潮水一樣按時到來,稱為潮熱,骨髓枯竭,雙腿無力,稱為骨痿)。要憐惜久病的人,這種情況預示著生命即將終結。

(芤脈和革脈)芤脈兼有弦脈稱為革脈,主陰虛失血,與芤脈相似,現在附在此處。《脈經》說:芤脈浮大柔軟,按壓中間空虛,兩邊實在。舊時認為前後是兩邊,這是錯誤的。李士材認為浮沉是兩邊,也不對,有力稱為實,浮中沉之間距離不遠,怎麼會有浮的時候實在,沉的時候也實在,只有中間獨自空虛的情況呢?根據《內經》論述浮脈說:氣息來時像毛髮,中間堅實,兩邊虛弱,這是太過的情況。

由此推斷,兩邊指的是兩旁,芤脈是浮大柔軟,按壓兩旁實而中間獨自下陷,這是血不充盈的現象,所以主失血等症狀。

輕輕按壓感覺脈象浮大柔軟,重按中間空虛兩邊實在,這就是芤脈。(芤,是一種草的名字。中間空像蔥一樣。血在脈中運行,失血的人脈象中間是空的,所以用芤來比喻)。寸脈和關脈出現這種情況,常見吐血、流鼻血、腸癰等疾病,尺脈出現這種情況,常見血崩、血淋、大便出血等疾病。(吐血、流鼻血、腸癰、血崩、血淋、大便出血等症狀,都是陽氣過盛陰液虧虛造成的,因為陽氣過盛,所以脈象浮大,因為陰液虧虛,所以脈象中間空虛)。

(散脈)

脈象只有表而沒有裡,脈搏大而散亂,節律不齊,像空中的楊花飄忽不定。左寸出現散脈,多是心悸,右寸出現散脈,多是自汗。(散脈主氣實血虛,心主血,血虛則心神恍惚不安,稱為怔忡。氣實,是邪氣旺盛,邪氣旺盛就會發熱,發熱就會導致氣外泄,所以會自汗)。左關出現散脈,多是溢飲。(陰虛產生內熱,胃熱就會消耗津液而口渴,口渴多喝水,水滲入皮膚腸胃外,稱為溢飲)。右關出現散脈,多是食積不化,肢體腫脹。(胃熱會導致胃氣不和,不和就不能消化食物,因此產生痞悶,稱為食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