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5)

1. 癰疽敷藥門主方

鐵箍散(吳丹垣),陽瘡腫瘍,根腳散漫。

五倍子(一兩,微炒),生大黃(四錢),秋芙蓉葉(六錢)

醋一盅入杓內熬滾,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,以紙蓋之,干則以醋掃之。一方照原方加寒食麵五錢。

陰疽以及皮色不變,漫腫無頭者不可敷。

如意金黃散(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,諸般疔腫,跌撲損傷,濕痰流注,大頭時腫,漆瘡火丹,風熱天泡,肌膚赤腫,乾溼腳氣,婦女乳癰,小兒丹毒。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,隨手用之,無不應效,誠為瘡家良便方也。

天花粉(上白,十斤),黃柏(色深者),大黃,薑黃,白芷(各五斤),陳皮,天南星,蒼朮,紫厚朴,甘草(各二斤),共為咀片,曬極乾燥,用大驢磨連磨三次,方用密絹羅篩出,瓷器收貯,勿令泄氣。凡遇紅赤腫痛發熱,未成膿者,及夏月火令時,俱用茶湯同蜜調敷。

如微熱微腫,及大瘡已成,欲作膿者,俱用蔥汁同蜜調敷。如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,濕痰流毒,附骨癰疽,鶴膝風等病,俱用蔥酒調敷。如風熱惡毒所生患,必皮膚亢熱,紅色光亮,形狀遊走不定,俱用蜜水調敷。如天泡火丹、赤遊丹、黃水漆瘡、惡血攻注等證,俱用大藍根葉或水芭蕉根葉搗汁調敷,加蜜亦可。湯潑火燒,皮膚破爛,麻油調敷。

具此諸引,理取寒熱溫涼制之,又在臨用之際,順合天時,洞窺病勢,使引為當也。

四虎散(《正宗》)

天南星,草烏,半夏(生用),狼毒(等分)

上為細末,豬腦同搗,遍覆瘡上,留正頂出氣。凡癰疽腫硬,厚如牛領之皮,不作膿腐者,宜用。

鐵桶膏(《正宗》),發發背將潰已潰時,根腳走散不收束者。

五倍子(微炒,一兩),明礬(四錢),膽礬(三錢),銅綠,白芨(各五錢),輕粉,鬱金(各二錢),麝香(三分)

上為極細末,用陳米醋一碗,杓內慢火熬至一小杯,候起金色黃泡為度。待溫,用上藥一錢,攪入膏內,每用頓溫以新筆塗膏瘡根上,以綿紙蓋其瘡根,自生皺紋,漸收漸小,再不開大為效。凡敷藥宜極細,若粗則作痛,不可不知。

一切根腳走散,不能收束者用之,收根束毒,功效非輕。

治對口腦疽,不必洗去舊藥,逐日添藥,恐動瘡口惹風也。

芙蓉膏,陽瘡紅焮,收根束毒。

芙蓉葉(秋採,六錢),榆面(二兩),生大黃(五錢),皮硝(一兩)

研細,蔥汁童便調敷留頂,初起敷之可消,不特收束根腳。

敷大毒二法,茅廁垢厚敷四圍,中空出氣,自消。或用赤小豆、紫蘇同研,敷上立消。

敷一切大毒消腫吸毒法,川貝母研末,同白檳榔汁敷之,有病之處即起白泡,無病之處則起紅點如瘡。

遠志膏(程山齡)

凡一切癰疽腫毒,初起之時,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,清油煮,搗爛如泥敷患處,用油紙隔布扎,越一宿其毒自消,屢試屢驗,其效如神。

芙蓉菊花膏

赤小豆,芙蓉葉,香附,白芨,菊花葉(各四兩)

研細。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,米醋調塗,圍住根腳,或雞子清調亦可。

敷藥方

紫花地丁(去筋揉碎,一兩),白糖(一撮),秈米飯(一團),搗爛敷四圍留頂。

又方

鮮鯽魚(一尾),山藥(一段),明礬(一錢)

搗爛敷留頭,片時發癢,癢定自消。(一方無明礬)

又方

乳香,沒藥,麝香(各三分),大蚰蜒(二條)

搗敷患上留頭,自消。

又方

當歸,黃柏皮,羌活

研細。以生金銀花汁調敷四圍,空中。

又方

生大黃(一兩),白芨(三錢),穿山甲(三錢),麝香(一分)

醋調敷露頂,或黃蜜、蔥汁敷之更妙。此藥敷上,便能立時止痛。

又方(《正宗》)

車前草(連根葉),豨薟草,五龍草,金銀花(各等分)

上四味鮮草一處搗爛,加三年陳米粉,即常用糨衣小粉漿。初起仍加飛鹽末二三分,共打為稠糊,遍敷瘡上,中留一頂,以膏蓋貼,避風,自然拔出膿毒。若冬月草無鮮者,預採蓄下陰乾為末,用陳米醋調敷,亦如前法並效。今恐前敷藥內用五龍草,隨地或有缺少,不便合用,預常熏後頂,以膏蓋周圍腫上,以如意金黃散代敷之。

又方

蕎麥麵,硫黃末(各二兩)

研末。井花水和作餅,曬乾,每用一餅,水磨敷之,痛令不痛,不痛自痛。

又方,用活泥鰍以手捉定頭尾,放焮赤癰疽根盤上,大則以數條圍之,其鰍即吸緊拔其毒氣。

又方

木香,乳香(去油),榆皮面(各等分)

滴醋熬稠調敷。

真君妙貼散(《正宗》),治癰疽諸毒,及異形異類,頑硬大惡歹瘡,走散不作膿者,宜用此藥,不痛者即痛,痛甚者即止。

蕎麥麵,白麵(各五斤),明淨硫黃(十斤,研細)

共一處用清水微拌,乾溼得宜,木箱內曬成面片,單紙包裹,風中陰乾收用。臨時再研極細,用新汲水調敷。如皮破血流,濕爛疼痛等證,麻油調搽。天泡火丹,肺風,酒刺,染布青汁調搽並效。

回陽玉龍膏(《正宗》),背疽陰病,不腫高,不焮痛,不發熱,不作膿,及寒濕流注,鼓風久損,冷痛痹風,諸濕腳氣,手足頑麻,筋骨疼痛,及一切皮色不變,漫腫無頭,鶴膝風,但無皮紅肌熱者,用之俱有功效。此方乃救陰疽之外施良法。

草烏(炒),軍姜(煨,各三兩),赤芍(炒),天南星(煨),白芷(各一兩),肉桂(五錢)

制畢,共為細末,熱酒調敷。此藥軍薑、肉桂熱血生血,既生既熱,恐不能散而為害。故有草烏、南星可以破惡氣,祛風毒,活死肌,除骨痛,消結塊,回陽氣。又有赤芍、白芷足以散滯血,住痛苦,加以酒行藥性,功通氣血,雖十分冷證,未有不愈,誠為寒灰之焰,枯木之春。

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,不知痛癢,其有痛者,又多附骨之痛,設若不除,則寒根透髓,尋常之藥,固莫能及矣。

沖和膏(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,陰陽不和,冷熱不明。

紫荊皮(即紅內消。炒,五兩),獨活(炒,三兩),赤芍藥(炒,二兩),白芷(一兩),石菖蒲(即望見消,又名陽春雪,又名木蠟,一兩五錢)

上為細末,蔥湯熱酒俱可調敷。藥中紫荊皮乃木之精,能破氣逐血消腫;獨活乃土之精,能動盪凝滯血脈,散骨中冷痛,去麻痹濕;石菖蒲乃水之精,善破堅硬,生血止痛,去風消腫;白芷乃金之精,能去風生肌定痛;赤芍藥乃火之精,能生血活血,散瘀除痛。蓋血生則肌肉不死,血動則經絡流通,故肌活不致潰爛,經通不致壅腫,此為散風行氣、活血消腫、去冷軟堅之良藥也。其中五行相配,用者再無不效之理,如流毒骨疽冷證,用之尤效。

故云:風消血自散,氣通硬自除。

本方加乳香、沒藥,治流注筋不能伸。

神應丹(《說約》),治氣血不和,壅遏為瘡,高腫赤痛,兼痰兼郁,兼寒兼濕,並效。

小雄鯽魚(七尾),鮮山藥(四兩),連須大蔥頭(廿一個)

共搗爛,加千年陳石灰半斤,天南星、半夏、白芨、赤芍藥研末各一兩,和勻陰乾,再研細末,臨用以蜜調敷四圍,外以皮紙蓋之。

敷瘡頭凹者。蕎麥麵炒黃研細,水和敷之。

化腐紫霞膏(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,瘀肉不腐,並不作膿者,又諸惡瘡,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。

萆麻仁(研),輕粉(各三錢),巴豆仁(五錢),螺螄肉,潮腦(各一錢),金頂砒(煅,五分),血竭(二錢)

共為末。瓷瓶收貯,臨時用麻油調搽,頑硬肉上至頑者,不過兩次即軟。

秘傳敷毒法,獨核肥皂去核一個,萆麻仁二十九粒,搗爛敷,留頂透氣,已成自潰,初起自消。

鐵箍散,敷諸般腫毒。

草烏,知母,天花粉,半夏,天南星,五倍子(炒),芙蓉葉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蜜醋頓熱,調敷四圍,中留一孔透氣。

烏龍膏,敷一切腫毒。入小粉漿,炒黑研細,用滴醋調敷,或加生大黃、天南星更炒。

倍子散,敷一切腫毒,並乳癰初起。五倍子不拘多少,打碎炒黑為末,醋調敷,或井水調敷亦可。

立消散

雄黃(二錢二分),穿山甲(三錢),生大黃(錦紋者良),芙蓉葉,倍子(炒,各五錢)

共研極細末。滴醋調敷,中留一孔透氣。如干,又搽,不過十次自消。

清涼膏(山東東昌府聊城縣南普陀寺僧神授方)

敷癰疽發背腫毒。先用白麵調成,圍圈患外。蔥根搗泥,平鋪瘡上,用豬膽汁一枚,黃蜜二兩,傾瓷器內和勻,茶匙挑膽汁於內,一時即消。

敷毒,大五倍子蜜炙九次,研末,醋調敷。

敷毒,老桑蟲屎研末,醋調敷留頂,三四次即消。

毒瘡未出膿,敷此即有頭。

牙皂,京墨(煅過),乾薑(各等分)

研末。醋調敷。

敷藥神功散

川烏(炮),黃柏(炙、各等分)

研細,滴醋調。無頭漫敷,有頭敷四圍留頂。

周氏曰:用唾津調成膏敷。如干用米泔水潤濕,聽其流膿,不可手擠。

敷發背,松香半斤,將水煮一炷香,蔥五十根,連根鬚研如泥,量瘡大小,紅絹攤貼。

敷毒並敷痘毒,紫花地丁草搗敷神效。

回生丹,敷癰疽發背諸毒,一切惡瘡等證,敷之消散,起死回生神方。五倍子整個大者,去一角,入上好銀硃不拘多少,再用銀箔糊住角口,放銅勺內,微火慢慢焙之,煙絕為度。研細末,放地下出火氣,用雄雞蛋(尖頭者是)取蛋清調末,務要多摟勻濃,其藥稍干,即以雞翎或硬筆蘸藥敷瘡,自腫處由外往裡周圍敷之,留瘡口,一連三四次,住痛消腫如神,破後敷之亦效。

敷發背如神,熟鐵鏽刮為細末,雞蛋清調濃,用新筆圈紅暈腫處,自外向內漸漸圈盡,一日三次,其瘡自然收小。

代針散,凡惡瘡腫毒,日久不出頭,用此即穿。

木鱉子,川烏

水磨以鵝翎掃刷瘡上,留豆大一處出膿,如藥水干,再刷上,不過一時即穿。

敷一切腫毒疔瘡。

豬牙皂(火煨再炒),羌活,大黃,防風,白芷,天南星,白芨,白蘞,連翹(各一錢),乳香(去油五分),沒藥(去油五分),貝母(三分)

上研細,用蛋清同蜜調敷患處,未成形者即消,已成出頭者,其效亦速。

敷一切大毒疔瘡。

五倍子(微火焙),白芷(各四兩),陳小粉(十年者佳,慢火炒黑黃色,一斤),川烏,黃柏,草烏,狼毒,天南星,半夏,粉甘草(各一兩)

研細。未破者,用滴醋調敷四圍;已潰者,用蜜調敷,俱放滾水內頓,勻敷。

奇驗金箍散(《錦囊》)

五倍子,白芨,白蘞(各四錢),生大黃(六錢),芙蓉葉(白花者良,陰乾不經霜者佳。二兩)

研細。用蛋清些少,同醋調敷,如干以蔥頭酒潤之,已有頭者,露出頭敷四圍。

消毒圍藥,白糯米炒焦色,研細末,醋調敷患處,無膿即消,有膿即潰。

敷癰疽發背奇方(鎮江招隱寺浣塵和尚)先用陳金墨磨濃,塗四圍紅暈處,再以豬膽汁、生薑自然汁各等分,不得多寡和勻,有頂露頂,無頂一概用雞翎掃上。干則又掃,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,百發百中。

麥飯石膏(一名鹿角膏。《醫燈續焰》)

白麥飯石(此石顏色黃白,類麥飯糰,生粒點,若無此石,當以舊磨面磨子近齒處石代用,取其有麥性故也,屢試得效,此石醫家有時無處買,今欲用之,但於溪中尋有白石粒如豆、如米大者,即是也。但其石大小不同,或如拳,如鵝卵,如碗大,略如握聚一團麥飯焉。

用炭火煅紅,以好米醋淬之,如此煅煉十次,研令極細,二兩,研得不極細,塗之極痛,若細而嫩,大能止痛,排膿收口),白蘞(研細,二兩),鹿角(不用自脫者,必取生帶腦骨者,去腦骨燒灰,截二三寸長,炭火煅令煙盡,研細,四兩)

凡用時量藥末多寡,用經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,煎令魚眼沸,卻旋旋入前三味藥末內,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,令稀稠合宜,取出瓷盆內候冷,以紙蓋固,勿令著塵灰。每用時,先以豬蹄湯洗去癰疽膿血至淨,以舊綿挹干,用鵝翎掃敷四圍,凡有赤處盡塗之。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,以出膿血,使熱毒之氣隨出。

如瘡未潰,能令內消;如已潰則排膿如淌水,則逐日見瘡收斂;如患瘡久,肌肉腐爛,筋骨出露,用舊布片塗藥以貼瘡上;如內膜才穿,亦能取安。洗瘡勿以手觸動嫩肉,仍不可以口氣吹著瘡,更忌有腋氣之人,及行經婦女,或有孕人,見合藥亦宜禁忌。外取好米醋一大碗,收瓷器,候逐日用藥於瘡上,久則其藥干,常用鵝翎蘸醋掃上,可令其藥常潤也。初用一日一洗一換藥,十日後兩日一換藥。

水澄膏(《集驗》),敷熱毒腫痛,紅赤神效,皮膚白色者勿用。

大黃,黃柏,鬱金,白芨,朴硝,天南星,黃蜀葵花(各一兩)

研細末。每用新汲水一盞半,稱藥末二錢攪,調勻候澄底者,去浮水,敷於腫焮處,貼之如干燥,唾津潤之。

烏龍膏(《集驗》),敷腫毒癰疽,收赤暈。

木鱉子(去殼),半夏(各二兩),小粉漿(四兩),草烏(五錢)

共入鐵銚內,慢火炒焦研細,出火毒,再研細,用水調敷四圍,中留頂出毒氣,或用醋調。

宣毒散,敷初起及灸後,腫消暈聚。

露蜂房(炒焦三兩),天南星,赤小豆(各一兩),小米(一合),生草烏(一錢),生白礬(五分)

研細末,淡醋調塗四畔,干即再上。

清涼膏(《啟玄》),敷癰腫焮痛。生大黃(研末),醋調敷。

金蟾膏(《啟玄》),敷發背疔毒。活蛤蟆一個去骨,搗如膏,敷患上留頭;如無頭,都敷上,大有神效。一二日揭去,不過換敷二個全好。

火龍膏(《啟玄》),敷陰發背,出黑水不知痛。新火姜六月六日曬乾研末,瓷瓶收貯,每用以鮮豬膽汁調敷周圍,皮紙遮蓋,干則熱水潤之。知痛時黑水自出為妙,如不知痛,雖出黑水難治。

隔皮取膿散(竇太師)

驢蹄(細末),五倍子(各一兩),白鹽(五錢),草烏(去皮,四錢),蕎麥麵(炒,二兩)

共研,水調作餅,慢火炙黃,去火毒,研細醋調成膏攤貼,其腫漸退。

鐵箍散(《青囊》)

芙蓉葉,生大黃,牛蒡子,白芨,雄黃(各等分)

共研細。看瘡勢大小,或稱三錢或五錢,以雞翎攪入雞蛋清內調敷四圍,束毒不致走散開大。

神草膏,專敷發背對口,一切無名腫毒,立時消散。蜈蚣節草一大把,入鹽少許,搗爛如膏敷患上。(胡公弼曰:按蜈蚣節草乃柔草也。其色青白,節節生細葉,沿漫田墁,如蜈蚣形,二三月採取陰乾備用,恐夏時草深難尋)

寸金散,患癰疽腫毒。

天花粉(三兩),赤芍,白芷,薑黃,白芨,芙蓉葉(各一兩)

上研細,每用薑汁三分,涼茶七分,未破敷頭,已破敷四傍留頂,經驗神效。

黃蓉散(胡言爵),敷手足腫毒,已成未成並效。

生大黃(五錢),芙蓉葉(一兩)

研細,苦茶調敷。

蝸牛涎敷癰疽解毒止痛,蝸牛一百個,納瓶內,入新汲水一盞浸之,封至次早,將蝸牛放去,其水如涎,入蛤粉調稀,雞翎掃瘡上,日十餘次。

乳香止痛散,一切癰疽焮痛,搽之立止。

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,各二錢),寒水石(煅),滑石(各四錢),冰片(五釐)

上為末。以蔥汁調搽,其痛立即止矣。

烏龍膏

臭小粉,五倍子(各等分)

同炒黑研細,醋調敷,干則以醋調潤之,消毒甚效。

止痛麻藥

川烏尖,草烏尖,生南星,生半夏,蓽茇,胡椒(各五錢),蟾酥(一錢五分)

上為末。用魚膠烊化,入藥拌勻,陰乾,臨用水磨塗於肉上,藥力麻住刀割不痛。

赤小豆散,治一切無名大毒,敷之初起即消,已成立潰。赤小豆一斗,略焙磨細,用黃蜜調敷,或蔥汁、好醋、酒、菊花根葉搗汁、靛汁,俱可調敷,中留一孔透氣。

敷一切無名大毒(孫真君)生豬腦攤紙上貼之,一日三換。

癰疽提膿(孫真君)飛面以人乳調敷,一宿膿出。

發背初起(孫真君)新鹿角燒灰,研細,醋調敷之,一日四五次,以消為度。

癰疽久不收口(孫真君)老鼠皮燒灰,敷口上即收。

敷腫毒(《劉秘》)鼻涕蟲同銀硃搗敷留頂,立消。

一切白色陰毒以及對口初起者。(錢青掄)

活鯽魚(一尾),生山藥(一段,與魚一般長),白洋糖(二錢)

同搗極爛,敷上立消即去。更治瘰癧如神。如婦人乳癰,初起用蠟、糟同搗敷上,立散。

冬瓜癰及四肢癰毒腫滿,新石灰先以水一潤,即用醋一碗化開敷上,再加醋調敷上,立消。惟身上腫毒忌用。

發背初起未成(《醫林集效》)用活蟾一隻,繫於瘡上半日必昏憒,置水中救其命。再易一隻必踉蹌,再易其蟾如舊,則毒散矣,屢試極效。

又方(《靈秘丹藥》)凡患癰疽瘡毒者,用土中大蛤蟆一個,剝全身癩皮,蓋貼瘡口,於蟆皮上以針將皮刺數孔以出毒氣,自覺安靜,且能抓住瘡口,不令長大,又可免蜈蚣聞膿味來侵,神妙。

癰疽初起。(申一齋)

乾薑(一兩,泡,炒紫色。)

研末。醋調敷四圍留頭,愈。

腫毒(抄本)凡毒初起及經十日以上,熱腫疼痛,用雞蛋一個打開,入新狗糞如蛋大攪勻,微火熬令稀稠得所,捻作餅子,於腫頭上貼之,以帛包抹,時時看視,覺餅熱則易,勿令轉動及歇氣,經一宿自愈。如日多者一日一易。至瘥乃止。一切諸方皆不及此。

鐵箍散(《醫方解》)一切初起腫毒,敷之立消,已成毒不走散。未潰有膿即潰,已潰膿即追出。

九月九日取芙蓉葉(陰乾),五倍子,白芨,白蘞,薑黃(各五錢),大黃(一兩),陳小粉(炒黑、二兩),蟹殼(五個),研細末。醋調敷。

腫毒及指上癰腫。(《衛生備要》)獨蒜一顆,百合數瓣,臘糟同搗爛敷。

定痛散(單方)

山藥(一兩),白糖霜,大黃(各四錢)

搗爛敷上,即止疼。

或手搭發背破爛者,只用糖霜、山藥搗爛,塞入毒內不臭,爛肉自去,新肉自生。初時日換三次,三日後每日換一次,換時以甘草煎湯或豬蹄湯洗用,軟鵝毛數根扎之,洗去再敷,待肉長滿方止。

消毒神方(周惠南),凡初起一切腫毒,用杏核半邊,入幹人糞填滿,合瘡頂上扎之。如毒盛其核即炸碎,另換一核填糞合上,至重不過易二三核,自消。

敷方

天南星,生大黃(各等分)

研細,燒酒調塗,露頂即消。

又方,尿缸底刮下,研細,濃敷四圍露頂,干則再敷再潤,即消,極效。

又方,芙蓉葉或根皮或花,或生搗或乾研,和白蜜調敷四圍,中留一孔透氣,干則頻易,初起者消,已成者膿出易斂。加赤小豆末,其效更速。

又方,連須蔥同白蜜搗極爛敷之露頂,如重換敷二三次即消。如已有膿將破,不可用此法。

又方,芥菜子研末,同扁柏葉搗敷,即消。

一筆描(周鶴仙),治一切腫毒神效。四月間于田中收取蝌蚪數升,濾乾水,裝入瓦罐內,加入冰片三四分,緊封罐口,再用泥糊,勿令泄氣,埋於不見天日土內六十四天,取出盡成水矣。凡遇無名腫毒之人,以筆蘸水在於患處畫一大圈圍之,逐漸收小,中間留頭,其毒即散,神驗。

敷腫毒一切惡瘡。(黃洞陽)

糯米,稷米,秈米(各二升)

五月五日上午時將米入於壇內,用滾水衝入,要透過米,浸至次年六月六日磨成漿,再將原水和入,曬乾收貯,臨用時取粉一兩,加明雄末二錢和勻,醋調如稀糊樣,周圍敷掃,中留一孔透氣,如干以醋潤之,每用藥不過一錢二三分為率。

劉氏敷藥秘方

人中黃(煅,乃多年糞坑內者是人中黃,馬桶內者亦是),土子(即無名異),生大黃,白芨,五倍子(生研),榆皮面(各四兩)

上磨細。用雞蛋清或蔥汁、黃蜜、醋調敷,俱可。

金箍散(丁振宇)

膽礬,硼砂,水銀,明雄,黑鉛(各二錢)

端午日修合,敷一切大毒。研為細末,火酒調敷,如不黏,加飛面六錢。

敷一切毒,五爪龍藤熬稠膏敷之。

又方(吳魯南)香肥皂一圓,毒大用三圓,同生山藥搗化敷上,中留一孔透氣,未成即消,已成自潰。

治發背癰疽,不問已潰未潰,並杖瘡諸蛇傷,白鳳仙花連根、莖、葉搗爛聽用,先以陳米醋洗淨,然後敷上,一日一換。如冬月無鮮的,秋間採取,陰乾為末,水調敷之,立消,止痛如神。瘡將好,用桑葉醋煮,一滾即撈起,貼瘡上,便能生肌收口。

水云膏(闡傳),治發背

皂角(炙,去皮弦),五倍子(炒),川芎,乾薑(各一兩),乳香,兒茶,沒藥(各三錢),枯礬,槐花(各一錢)

上研細末,犍豬膽汁調塗,神效。

敷癰疽,五倍子醋炙為末。瘡在左用豬左腦,瘡在右用豬右腦,同搗勻敷。

芙蓉膏(張秀峰),發背癰疽,痛如錐挖不可忍者,立時止痛。

芙蓉葉,黃荊子(各等分)

研細末。雞子清調搽,四圍留頂。中間如煙霧起,立效。用於未潰之先,將潰之際並效。

消腫止痛散

芙蓉葉(一兩),陳小粉(一兩五錢),五倍子,生南星,生半夏,生草烏(各三錢)

共研末。醋調敷。

腫毒皮色不變,敷上即時紅腫。

陳小粉(四兩),蔥白(一兩)

同炒黑,研末,醋調敷。

龍虎膏,敷一切無名癰疽大毒。

陳小粉(一斤),土木鱉(連殼整炒,二兩),川草烏,乾薑,白芨,花椒(各五錢)

共研細末。凡瘡未成者,漫頭敷,已成者,中留一孔,已潰爛者,敷於四圍,俱以醋調燉溫敷上,外用綿紙貼,干則溫醋雞毛掃上。

鐵箍丹(何龍泉),敷一切腫毒。

五倍子(炒枯黑,四兩),陳小粉(炒黃),赤小豆(炒,各二兩),乳香(五錢)

研細末。醋調敷四圍。

神仙驅毒一掃丹,專治大小男婦一切癰疽發背,無名腫毒,赤紫丹瘤,纏喉風證。初起掃之即消,已潰掃之即愈。

雄黃,硃砂(各二錢),牛黃,麝香(各二分)

共研極細,用豬膽汁調敷毒上,其毒自散,疼痛即止,外用桐油紙捻點著,近毒處照之,須令冷氣透出毒外,自愈。

神仙敷毒失笑餅,初起一切癰疽大毒。

黃泥(一大塊,煨熟),連須蔥(一大把),蜂蜜(一盅),雄黃(三分)

共杵爛,作一餅,乘熱敷毒上,如干了再敷,一二次自愈。

鐵箍散,癰疽發背疔毒初起。

雄黃,熊膽,硃砂(各二錢),京墨(五錢),麝香(三分)

共研細,醋調敷。已成只用京墨磨汁調敷四圍。

金箍散(吳近宸),敷一切火毒及無名腫毒,癰疽初起者即消,已成者即輕。

生大黃,三柰,生南星,薑黃,生半夏(各四兩),白芨,人中白,白芷,天花粉(各三兩),草河車(一兩)

共為細末。用黃蜜調敷,如紅白色者,用米醋調敷。

白敷藥(吳近宸),敷一切流痰濕痰,寒痰喉痰,腮癰腋癰,及婦人乳癰乳疽乳吹,瘰癧等證,如神。

陳小粉,白蘞,生半夏,白芷,生南星,白芨,五倍子,三親,人中白(各三兩)

共為細末,瓷瓶密貯。火痰用黃蜜調;流痰、濕痰用雞蛋清調;瘰癧、腮癰、腋癰、喉痰用米醋調。惟乳證用活鯽魚一尾,搗爛去骨,和藥末搗敷。

敷發背

車前草,豨薟草,巴山虎草,金銀花(各等分)

共研細末。陳小粉漿打糊調敷。

鐵箍散

芙蓉葉(陰乾),薑黃,五倍子(炒去蟲),白蘞,白芨,蟹殼(各五錢),生大黃,陳小粉(各一兩)

共研細末。用熱米醋調如稀糊,敷圍中留一孔透氣。

麻藥,此藥敷於毒上,麻木任割不痛。

川烏尖,草烏尖,生半夏,生南星(各五錢),胡椒(一兩),蟾酥(四錢)

研細末。燒酒調敷。(一方加蓽茇五錢。一方加細辛一兩。)

瘡口冷難收口,乾薑研末摻之,患處攪熱如烘,生肌最速。

消腫毒,土三七根搗爛,醋調敷,留頂出氣,敷之立消。如膿已熟,敷之立潰。

一筆勾

蚰蜒蟲(三四十條),冰片(四分)

同入罐內,即化為水,入麻油半斤,封口收藏,勿令泄氣。初起用筆圈塗毒外,四圍頻頻圈之,即消。已成敷滿留頂透氣。

敷腫毒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。

黃狗下頦(一具,煅),白蘞,蠶豆(各一兩)

研細末。醋調敷,留頂透氣。

消對口,白牽牛莖葉一把,生薑三片,同搗敷,留頂透氣。

敷諸腫毒並瘰癧棒瘡。

川倍子(八兩炒黑色,取末四兩),川貝母(去心,五錢),海粉(要綠色者四兩,炒黑色,約有二兩重),生半夏,川烏(甘草煮過),生南星,草烏(各一錢)

各研極細末,和為一處。凡用以熟蜜茶汁和勻,貼患上,油紙護之。瘰癧初起,以熟蜜茶汁調敷,如久成硬核者,單用陳米醋調敷,亦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