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

夫天地之道,曰陰與陽,陰陽在人,曰血與氣。蓋血者,榮也;氣者,衛也。榮者,榮於中;衛者,衛於外。所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脈者,血氣之先也。血非脈則焉能榮於中,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,二者相資而行,內則通於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,外則濡於九竅四肢、百節、萬毛,晝夜循行,如環無端,以成其度,會於寸口,變見於脈。故氣血者,人之神也。

脈者,氣血之神也。所以治病之始,五決為紀。蓋五決者,五臟之色脈也。脈應於內,色應於外,其色之與脈,當相參應,故曰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也。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,況為瘡科,若於此不精,雖聰慧辯博,亦不足委也。

白話文:

天地運行的道理,是陰陽的相互作用;人體也一樣,陰陽對應著血和氣。血是榮,氣是衛;榮在內部滋養,衛在外圍保護。所以,血行於經脈之中,氣行於經脈之外。經脈是血氣運行的通道。血若沒有經脈,怎麼能在體內滋養?氣若沒有經脈,怎麼能在體外保護?血氣互相依賴,在體內貫通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,在體外滋潤九竅、四肢、關節和毛髮,日夜不停地循環運行,如同環狀無始無終,最終在寸口脈處匯聚,並在脈象上反映出來。所以,氣血是人體的根本。

脈象是氣血的表現。因此,治療疾病的開始,要以五臟的顏色和脈象作為判斷依據。所謂「五決」,指的是五臟的顏色和脈象。脈象反映內在的情況,顏色反映外在的情況,顏色和脈象應當互相印證。所以說,能夠綜合考慮顏色和脈象,就能夠做到萬無一失。凡是醫生都必須先要清楚地辨別顏色和脈象,尤其是在外科治療方面,如果在這方面不精通,即使聰明才智過人,也難以勝任。

2. 黃韞兮先生《脈確》

脈理作為歌,便誦習也。其以浮沉至數辨,及不以浮沉至數辨者,各從其類,欲其易分別也。浮沉等脈,即用浮沉等字之韻,欲其不混淆也。脈之應病,以《內經》為主,《內經》未詳者,以《脈經》補之,《脈經》未詳者,以歷代名醫之說補之,欲其簡而賅也。有是脈即有主是病之由,復逐句箋釋於其下,欲其明且暢也,較前人脈賦脈詩,頗有勝處,有志醫學者,由此入門,雖曰捷徑,實為正路矣。

脈以輕取辨者,曰浮,輕手便得,如木浮水上。其以浮辨者,曰洪,浮大來有力,去無力。曰虛,浮大按之無力。曰芤,浮大無力,按之中央空,兩邊實。曰散,浮大無力,至數不齊,渙漫不收。曰微,浮細無力,按之如欲絕,若有若無。(凡六脈)

(浮)《內經》謂之毛。

浮脈輕手得,如木水中浮,(浮,秋脈也,春夏冬見之,則病脈也。然在秋輕虛以浮,來急去散,則為平脈,若中央堅,兩邊虛,此謂太過,細而微,此謂不及,亦病脈也。)有力表邪清涕嗽,惡寒發熱令人愁,(風邪自皮毛入,皮毛合肺,肺開竅於鼻,肺受寒,金寒則生水,故鼻流清涕。風邪迫肺則氣逆,故嗽。

肺主衛,風邪入則皮毛閉固,衛氣不能溫外,故惡寒。肺與心皆在上,肺邪傳心則心火鬱,心主營,營行血脈,故一身發熱。仲景謂:冬月寒傷營,則發熱惡寒無汗。風傷衛,則發熱惡風有汗,此固然矣。然四時感冒者,亦發熱惡寒,必用表藥而愈。蓋表藥其昧皆辛,辛開毛孔,散火鬱,毛孔開則衛氣外達,火鬱散則營血內安,營衛調和則汗出而寒熱解矣,)寸主頭疼關腹滿,尺司癃閉好推求。(自胸至頭,寸主之。

諸陽經起於頭,風邪自皮毛深入則歸經,故頭痛,肝脾與腎,其脈常沉,今脈浮乃陽亡乘陰也,陽盛則熱。木之性,寒則凋,熱則旺,肝木旺則克脾土,脾虛則不欲食而腹滿;腎竅於二陰,其性惡燥,熱盛則血燥而大腸不潤,故閉,氣燥而膀胱不化,故癃。癃者、小便不利也。

)浮緊傷寒浮虛暑,(寒傷營,營行脈中,寒氣勁急,故脈緊;暑傷氣,故脈虛。)浮緩風濕自宜搜,(濕氣濡滯故脈緩,凡頭重身重,腿膝痛,浮腫,大便泄,小便黃者,風濕證也。)浮滑風痰浮數熱,(滑主痰,帶浮則為風痰;數主熱,帶浮則為風熱。)無力須將血弱謀。

(陽盛故脈浮,陰虛故無力,遇此等脈,不宜輕用表藥。)

(洪)《內經》謂之鉤,又謂之大。

應指雖浮大,來盛去衰便曰洪,(洪,夏脈也,春秋冬見之,則病脈也。然在夏來盛去衰如鉤,則為平脈,若來盛去亦盛,此為太過,來不盛去反盛,此為不及,亦病脈也。如鉤者,浮候之,來盛下垂曲如鉤狀,去衰則又柔和矣,故為平脈。)真陰不足,邪氣相攻,(人之正氣,陰陽相配者也。

白話文:

黃韞兮先生《脈確》

這是一首用歌訣來描述脈理的醫書,方便學習背誦。它將脈象根據浮沉、脈至的快慢等特徵分類,以便區分。浮沉等脈象的歌訣,都使用相同聲韻的字詞,避免混淆。判斷脈象所反映的疾病,主要參考《內經》,《內經》中未詳述的部分,則以《脈經》補充;《脈經》中未詳述的部分,則以歷代名醫的論述補充,力求簡潔明瞭。書中每種脈象都詳細說明其所代表的疾病成因,並逐句加以解釋,使內容清晰易懂。與前人的脈賦、脈詩相比,這本書有許多優點。有志於學習醫學的人,可以從此書入門,這雖是便捷的途徑,卻也是正確的道路。

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的脈象,稱為浮脈,就像木頭漂浮在水上一樣。浮脈的種類有:洪脈(浮大有力,來時有力,去時無力);虛脈(浮大而按之無力);芤脈(浮大無力,按之中央空虛,兩邊充實);散脈(浮大無力,脈至不規則,散漫無收斂);微脈(浮細無力,按之似欲消失,若有若無)。以上為六種浮脈。

《內經》稱浮脈為毛脈。

浮脈輕輕就能觸摸到,像木頭漂浮在水中一樣。浮脈是秋天的正常脈象,如果在春夏或冬天出現,則屬於病態脈象。但在秋天,如果浮脈輕虛,來得急去得散,則為正常脈象。如果脈象中央充實,兩邊虛弱,則為過度;如果脈象細微,則為不足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病態脈象。有力者,表示表邪,症狀為清涕、咳嗽、惡寒發熱、心情憂鬱。這是因為風邪從皮膚毛髮侵入,皮膚毛髮與肺相通,肺的開口在鼻,肺受寒則會流清涕。風邪侵犯肺部則氣逆,故而咳嗽。肺主衛氣,風邪侵入則毛孔閉塞,衛氣不能溫暖體表,故而惡寒。肺與心都在上焦,肺邪傳至心則心火鬱結,心主血脈運行,故而發熱。張仲景說:冬天寒邪傷及營氣,則會發熱惡寒無汗;風邪傷及衛氣,則會發熱惡風有汗,這當然是對的。但是,四季感冒都會發熱惡寒,必須用解表藥才能痊癒。因為解表藥味辛,辛味可以疏通毛孔,散解鬱熱,毛孔通暢則衛氣外達,鬱熱散去則營血內安,營衛調和則汗出而寒熱消退。寸脈主治頭痛、關節痛、腹部脹滿;尺脈主治小便不利,這些都需要仔細推敲。從胸部到頭部,由寸脈掌管。所有陽經都起於頭部,風邪從皮膚毛髮深入則歸於經絡,故而頭痛。肝、脾、腎的脈象通常沉細,現在脈象浮,是因為陽氣虛衰而乘陰,陽氣盛則熱。木的特性,寒則凋零,熱則旺盛,肝木旺盛則克脾土,脾虛則食慾不振而腹脹;腎與二陰(尿道、肛門)相通,其性惡燥,熱盛則血液乾燥而大腸不潤,故而便秘;氣燥則膀胱不能排尿,故而小便不利。小便不利就是指排尿困難。

浮脈而脈緊為傷寒,浮脈而脈虛為暑邪;浮脈而脈緩為風濕,需要疏通治療;浮脈而脈滑為風痰,浮脈而脈數為風熱;脈象無力則需考慮血虛。

陽氣盛則脈象浮,陰虛則脈象無力,遇到這種脈象,不宜輕易使用解表藥。

洪脈,《內經》稱之為鉤脈,也稱為大脈。

雖然指頭觸摸到的脈象是浮大,但如果脈來盛而脈去衰,則稱為洪脈。洪脈是夏天的正常脈象,如果在春秋冬出現,則屬於病態脈象。但在夏天,如果脈象來盛去衰像鉤子一樣,則為正常脈象。如果脈來盛而脈去也盛,則為過度;如果脈來不盛而脈去反而盛,則為不足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病態脈象。像鉤子一樣的脈象,用手指輕輕觸摸,來時有力下垂彎曲像鉤子一樣,去時則柔和,則為正常脈象。真陰不足,邪氣侵犯。人的正氣,是陰陽相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