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4)

1. 神農所置九宮尻神

坤(外踝),震(牙口),巽(頭、口、乳),中宮(肩、尻),乾(背、面、目),兌(手膊),艮(腰、項),離(膝、肋),坎(肚、腳、肘),一歲起坤,二歲震,三歲巽,四歲中宮,五歲乾,六歲兌,七歲艮,八歲離,九歲坎,十歲又是坤。逐年順行,周而復始,如患人行年到處,則忌針灸。慎勿泛用,免變他病。

四季人神

春(左脅),夏(在臍),秋(右脅),冬(在腰)

九部人神(一歲為始,起於臍。一年行一位,周而復始。)

臍(一),心(二),肘(三),咽(四),口(五),頭(六),脊(七),腰(八),足(九)

十二部人神(一歲為始,起於心。一年行一位,周而復始。)

心(一),喉(二),頭(三),肩(四),背(五),腰(六),腹(七),項(八),足(九),膝(十),陰(十一),股(十二)

十干日忌用針灸

甲(頭),乙(耳、喉),丙(肩),丁(背、心),戊(腹、脾),己(腹、脾),庚(腰、肺),辛(膝),壬(腎、足、脛),癸(手、足)

十二支日人神所在忌針灸

子(目),醜(腰、耳),寅(胸),卯(脾、鼻),辰(腰、膝),巳(手),午(心),未(頭、手),申(頭、脊),酉(背),戌(面頭),亥(頭項)

逐月血忌日

正月(醜),二月(未),三月(寅),四月(申),五月(卯),六月(酉),七月(辰),八月(戌),九月(巳)十月(亥),十一月(午),十二月(子)

逐日人神所犯忌用針灸

初一、十一、二十一日(大拇指、鼻柱、手小拇指),初二、十二、二十二日(外踝、髮際),初三、十三、二十三(股內、牙齒、足、股、肘),初四、十四、二十四日(腰間、胃氣、手陽明),初五、十五、二十五日(口、舌、遍身、足陽明),初六、十六、二十六日(手掌、胸前),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日(內踝、氣衝、膝),初八、十八、二十八日(手腕、股內、陰),初九、十九、二十九日(尻、足、膝、脛),初十、二十、三十日(腰、背、內踝、足趺)

人神所犯十二時辰忌用針灸

子(踝),醜(腰),寅(目),卯(面),辰(頭),巳(手),午(胸),未(腹),申(心),酉(背),戌(頭),亥(股)

男忌日

壬辰,甲辰,乙巳,丙午,丁未,辛未,除日

女忌日

甲寅,乙卯,乙酉,乙巳,丁巳,辛未,破日

男女忌日

白虎,黑道,血支,血忌,月厭,月殺,月害,月刑,獨火

針灸吉日

丁亥,丁卯,丁丑,甲辰,甲申,甲戌,丙子,丙午,丙申,丙辰,壬子,壬戌,壬午,庚午,辛巳,戊戌,戊申,己亥,己未

針灸凶日

每月初八,十五,十八,廿三,廿四,廿八,廿九

白話文:

神農所置九宮尻神:

人體臟腑氣血的運行,如同一個循環系統,一年之中,不同年齡的人體氣血流注在不同的部位。一歲起外踝(坤),二歲牙口(震),三歲頭、口、乳(巽),四歲肩、臀(中宮),五歲背、面、目(乾),六歲手膊(兌),七歲腰、項(艮),八歲膝、肋(離),九歲肚、腳、肘(坎),十歲又回到外踝(坤),如此循環往復。如果遇到生病的人,需注意其年齡,忌諱在其當年流注的部位進行針灸治療,以免加重病情。

四季人神:

春天,氣血流注在左脅;夏天,氣血流注在肚臍;秋天,氣血流注在右脅;冬天,氣血流注在腰部。

九部人神:

從一歲開始,氣血的流注部位依次為:肚臍(一歲)、心臟(二歲)、肘(三歲)、咽喉(四歲)、口(五歲)、頭(六歲)、脊椎(七歲)、腰(八歲)、足(九歲),周而復始。

十二部人神:

從一歲開始,氣血的流注部位依次為:心臟(一歲)、喉嚨(二歲)、頭(三歲)、肩(四歲)、背(五歲)、腰(六歲)、腹部(七歲)、項部(八歲)、足(九歲)、膝(十歲)、陰部(十一歲)、大腿(十二歲),周而復始。

十干日忌用針灸:

甲日忌針灸頭部;乙日忌針灸耳、喉;丙日忌針灸肩部;丁日忌針灸背、心;戊、己日忌針灸腹部、脾臟;庚日忌針灸腰部、肺;辛日忌針灸膝部;壬日忌針灸腎、足、脛;癸日忌針灸手、足。

十二支日人神所在忌針灸:

子日忌針灸眼睛;醜日忌針灸腰、耳;寅日忌針灸胸部;卯日忌針灸脾、鼻;辰日忌針灸腰、膝;巳日忌針灸手部;午日忌針灸心臟;未日忌針灸頭、手;申日忌針灸頭、脊椎;酉日忌針灸背部;戌日忌針灸面部、頭部;亥日忌針灸頭項。

逐月血忌日:

正月忌醜日,二月忌未日,三月忌寅日,四月忌申日,五月忌卯日,六月忌酉日,七月忌辰日,八月忌戌日,九月忌巳日,十月忌亥日,十一月忌午日,十二月忌子日。

逐日人神所犯忌用針灸:

初一、十一、二十一日忌針灸大拇指、鼻柱、手小拇指;初二、十二、二十二日忌針灸外踝、髮際;初三、十三、二十三日忌針灸股內側、牙齒、足、股、肘;初四、十四、二十四日忌針灸腰部、胃部、手陽明經;初五、十五、二十五日忌針灸口、舌、全身、足陽明經;初六、十六、二十六日忌針灸手掌、胸前;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日忌針灸內踝、氣衝穴、膝;初八、十八、二十八日忌針灸手腕、股內側、陰部;初九、十九、二十九日忌針灸臀部、足、膝、脛;初十、二十、三十日忌針灸腰部、背部、內踝、足趺。

人神所犯十二時辰忌用針灸:

子時忌針灸踝部;醜時忌針灸腰部;寅時忌針灸眼睛;卯時忌針灸面部;辰時忌針灸頭部;巳時忌針灸手部;午時忌針灸胸部;未時忌針灸腹部;申時忌針灸心臟;酉時忌針灸背部;戌時忌針灸頭部;亥時忌針灸大腿。

男忌日:

壬辰日、甲辰日、乙巳日、丙午日、丁未日、辛未日、除日。

女忌日:

甲寅日、乙卯日、乙酉日、乙巳日、丁巳日、辛未日、破日。

男女忌日:

白虎日、黑道日、血支日、血忌日、月厭日、月殺日、月害日、月刑日、獨火日。

針灸吉日:

丁亥日、丁卯日、丁丑日、甲辰日、甲申日、甲戌日、丙子日、丙午日、丙申日、丙辰日、壬子日、壬戌日、壬午日、庚午日、辛巳日、戊戌日、戊申日、己亥日、己未日。

針灸凶日:

每月初八、十五、十八、廿三、廿四、廿八、廿九。

2. 論瘡瘍用針灸勿忌尻神

薛立齋曰:夫針灸之法,有太乙人神、周身血忌、逐年尻神、逐日人神,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,犯之者,其病難瘳,理固然也。但瘡瘍氣血已傷,肌肉已壞,宜迎而奪之,順而取之,非平人可比之,此何忌之有?《外科精義》云:瘡瘍之證,毒氣無從而解,膿瘀無從而泄,反攻於內,內既消敗,欲望其生,豈可得乎?危惡之發於致命之所,禍在反掌,腹癰,囊癰,二便不通,胸腹脹悶,唇疔喉痹,咽喉腫塞,其禍尤速,患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針灸的方法,有太乙人神、全身血忌、逐年尻神、逐日人神等禁忌,穴位也有禁止針灸的說法,犯了禁忌,病就難以痊癒,道理當然如此。但是瘡瘍已經傷了氣血,肌肉已經壞死,應該迎著病勢去治療,順著病情去採取措施,這和一般人不同,有什麼好忌諱的呢?《外科精義》說:瘡瘍的症狀,毒氣無法解除,膿血無法排出,反而向內攻,內部已經潰爛,還想讓它好轉,怎麼可能呢?危急的病症發生在致命部位,禍患就在眼前,例如腹癰、囊癰,大小便不通,胸腹脹悶,唇疔、喉痹,咽喉腫塞,這些病的禍害尤其迅速,患者應該仔細考慮。

3. 論敷藥法

李東垣曰:夫瘡腫生於外者,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。蓋腫於外有生頭者,有漫腫者,有皮厚者,有皮薄者,有毒氣深者,有毒氣淺者,有宜用溫藥貼熁者,有用涼藥貼熁者,有可以干換其藥者,有可以濕換其藥者,深淺不同,用藥有異,是以不可不辨也。若瘡腫初生,似有頭者,即當貼溫藥,引出其熱毒,乃火就燥之義也。

於四畔赤焮處,搗生寒藥貼熁之,折伏其熱勢,驅逐其邪惡,撲火之義也。夫生寒藥勢氣之精全,性味雄健,或有療者,不本物理,皆用藥草膏之類,有勢力微,欲使尫瘠者,敵其勇夫,不亦難乎!又有粗工不審逆從,便用寒藥敷貼,趁逐邪毒,復入於內,歸於心肝,十死八九矣。大抵敷貼之法,欲消腫散,每血脈疏通,寒氣逆從,斷其去就焉。

慎不可執方無權,安能散其鬱結,不成膿乎!其腫皮厚者,以軟布或以棉花紙塗藥貼熁之,待其藥干換;腫皮薄者,即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熁之,其藥未乾,即當換之。若至膿潰之後,即貼溫肌生肉膏藥,要在逐臭腐,排惡汁,取死肌,生良肉,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。切勿用寒涼之藥,水調貼之,夫血脈喜溫而惡寒,若著冷氣透里,即血滯難瘥矣。

(《十書·貼熁法》)

朱丹溪曰:夫外施敷貼,正與發表之意同。經曰:發表不遠熱,大凡氣得熱則散,冷則斂,不可不知。

又曰:敷藥之藥,此可應酬輕小熱證,若不辨陰陽之所由分,妄敷涼藥,其禍不小,此誠不易之論。

戴院使曰:有不敷藥時大痛,敷即不痛,有不敷藥不痛,敷之則痛,蓋寒熱風濕,並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禁,敷藥拔出之,故不痛也。死血陰毒在中,愈伏愈深,愈不覺痛,藥發之於外,故反痛也。

汪省之曰:外施敷藥,正是發表之意。經曰:發表不遠熱,大凡氣得熱則散,得冷則凝,庸工敷貼冷藥,豈理也哉!

周文採曰:敷者,化也,散也,乃化散其毒,不令壅滯也。然瘡之緩急,毒之冷熱,則用藥亦有寒熱之異,如赤腫焮甚者,當用寒性藥敷之;肉色不變而腫勢深暗者,當用溫性藥敷之;如不熱不涼者,當以沖和膏敷之;根腳走散者,當用鐵箍、鐵桶等膏敷之。庶毒不走,易於消散,膿亦易熟也。

蔣示吉曰:敷藥止可圍瘡之四旁,中空,瘡頭用白降丹點上,以拔其毒,自無倒陷之誤。(《說約》)

又曰:潰後若根腳漸大,紅腫不散,惡證也。宜用鐵箍膏箍之,膿潰猶痛,必有筋隔住,內膿不得出,用針挑引出之,癰疽膿熟,勢盈欲溢,用白降丹點上,半日自潰。

又曰:制敷圍之藥,第一要研的極細,敷之則不痛,調敷藥之法,必須用抿腳攪至千餘下,敷之方不脫。

臨敷之時,敷藥必隔水頓溫,庶藥力易達,敷時中留一孔透氣,使毒氣易泄,不可不知此法。

又曰:寒涼敷藥,如芙蓉散、大黃膏,其患最大。氣脈得寒則不行,瘀血得寒則不散,瘀肉得寒則不潰,新肉得寒則不生。

竇漢卿曰:凡制圍藥,宜絕細,則不痛,和圍藥多加工夫,攪千餘下,其藥自稠,則用輕手圍之,留孔須如鵝卵形狀,敷藥之外,須用薄紙貼之,務要扯碎貼上,免崩裂疼痛之苦。待圍藥略干,再用調藥余汁潤之,以助藥力,況藥幹不能入肌肉,借濕以通竅耳,宜深詳之。

齊·馬嗣明治楊遵彥發背,取白麥飯石(即粗理黃石,堪作碓碾,即磨刀粗石,用釅醋淬,猛火煅赤淬之,令屑落醋中者良。)為末。醋熬為糊,厚塗立愈。本草曰:大凡石類多主癰疽,此石治發背神良。

程山齡曰:書云:用膏藥貼頂,敷藥四邊圍,凡腫毒之大者,將已成膿,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瘡頭上,然後用萬全膏蓋之,四旁以鐵箍、鐵桶、芙蓉等膏敷之,貼膏處取其出膿,敷藥處取其消散,並能箍束根腳,不令展開,共作三層敷圍法。第一層用白降丹,或烏金膏貼瘡正頂,若漫腫無頭,以濕紙貼上,先干處是頭也;第二層萬全膏貼之;第三層以敷藥圍之。桑皮紙扯碎蓋上,如蜜調敷藥,則頻以蜜水潤之,如醋調敷藥,則頻以醋汁潤之。

不特添助藥力,亦且敷藥不致干憔,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,連根腳一齊箍住,其中消處自消,潰時自潰,竟收全功,可見此膏之妙也。

《集驗》云:癰疽無頭起者,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鐵箍散貼,即令消退。潰膿者,用靈龜膏貼之,或用追毒膏去膿,或用筒子吸膿。有頭疽瘡,每於洗後視赤暈闊狹,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,隆冬用溫水調如人肉溫,貼之;腫赤盛、用生地黃自然汁調,圍貼之法,從四畔紅暈處圍貼,用桑皮紙掩上,瘡有旋生白粒,散漫如米、如豆者,用銀簪腳撥去瘡眼,用老皮散敷之,再換新藥敷上。

凡熱多則赤,焮腫散漫,熱甚則紫黑,外寒鬱亦紫,血虛兼寒則青白,大鐵箍散、正鐵箍散,乃常用之藥。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,四時寒熱不同,又宜從權設法。熱者,宜三黃散;熱甚,宜三消散;有風者,加羌活、防風;氣滯者,加木香;寒鬱者,加桂;穢氣觸者,宜加香藥熏之;腫處脆嫩者,去白芨。

去敷藥時,看毛下竅中,當有汗珠,此則血脈疏通,熱毒消散,赤暈漸縮,膿潰痛止,變逆為順。皮毛潤活,要作良肉。但疽頂有些少腐開,不用刀剪。如藥下不生汗珠,腐敗必闊必多也。膿後圍貼,則收散漫遺毒,盡隨膿出,瘡口貼拔毒膏藥;如膿出不順,用追毒膏;惡肉不去,用金寶膏。敗肉去後,圍貼則氣血易活,新肉易長,瘡口用長肉膏敷貼之,藥與淋洗並行,同功。

郭氏法云:如是有頭瘡疽,就便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,安於瘡頭上,卻用軟黏膏藥蓋護之。其瘡必破。如瘡暈紫黑色,外用宣毒散,周圍敷住毒氣。如瘡暈赤紅色,用水澄膏敷之,次日用堅峻碧雲錠子開了瘡口,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,稍淨,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,總名青金錠子。不拘日數,直待歹肉去淨,單用膏藥貼之。

候膿水盡,肌肉平,方許貼生肌斂口之藥。若依此法,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。如是無頭癰腫,待膿成用針刺破,方以法收功也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道:外部長出的腫瘡,是由於內部熱毒之氣積聚所致。外部腫脹的情況有多種,有的會形成膿包,有的是全面腫脹,有的皮膚厚,有的皮膚薄,有的毒氣深入,有的毒氣淺表,有的需要用溫熱的藥物敷貼,有的需要用涼性的藥物敷貼,有的藥物可以乾著更換,有的藥物需濕著更換,根據毒氣的深淺不同,使用的藥物也會有所差異,所以我們不能不加以區別。

如果腫瘍剛開始生長,看起來像是要形成膿包,應立即使用溫熱藥物,將熱毒引出,這就是"火就燥"的原理。

在四周紅腫的地方,可以使用生冷藥物敷貼,以此來抑制熱勢,驅逐病邪,這就是"撲火"的原理。生冷藥物具有強大的氣勢和完整的藥效,有些藥物如果不根據藥理使用,都屬於草藥膏類,效力較弱,想要讓瘦弱的人對抗壯漢,這不是非常困難嗎?另外,有些經驗不足的醫生不分辨病情,就使用寒性藥物敷貼,結果導致邪毒被趕回體內,進入心臟和肝臟,死亡率高達八九成。

一般而言,敷貼的原則是想要消腫散熱,血液循環暢通,根據病情的寒熱,決定藥物的使用。

切記,不要死板地遵循藥方,這樣如何能散去體內的鬱結,使膿包不再生成呢?對於皮膚厚的腫脹,可以用柔軟的布或者棉花紙塗抹藥物,等到藥物乾了再換;皮膚薄的腫脹,應該用稀疏的紗布或者薄紙塗抹藥物,當藥物還沒有完全乾的時候,就要換新的藥物。等到膿包潰爛後,應該使用溫熱生肌的膏藥,目的是去除腐肉,排出污血,促進健康肉體的生長,這一切都仰仗溫熱膏藥的力量。切忌使用寒涼藥物,用水調和後敷貼,因為血液喜愛溫暖而畏懼寒冷,如果寒氣侵入身體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,病情難以好轉。

朱丹溪說:外部敷貼藥物,與治療表症的原則相同。經典上說:治療表症不應該遠離熱性藥物。一般來說,氣血得到熱性藥物的幫助就會散開,遇冷則收縮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他又說:敷貼的藥物,只能應對一些輕微的熱症,如果不能分辨陰陽的區別,盲目使用寒性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,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道理。

戴院使說:有時候,不敷藥時疼痛劇烈,一敷藥就不疼了;有時候,不敷藥時不疼,一敷藥反而疼了。這是因為寒熱風濕以及憂慮和憤怒等情緒積聚在體內,向內攻擊身體,導致無法忍受的疼痛,而敷藥可以將這些東西拔出體外,所以就不疼了。如果體內有死血和陰毒,它們越積越多,越深越隱蔽,人就越不覺得疼,但是藥物會將這些東西從體外激發出來,所以反而會感到疼。

汪省之說:外部敷藥,正是治療表症的意思。經典上說:治療表症不應該遠離熱性藥物。一般來說,氣血得到熱性藥物的幫助就會散開,遇到冷性藥物就會凝固,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敷貼冷性藥物,這怎麼可能是合理的呢?

周文採說:敷藥,就是化瘀,就是散熱,就是化解體內的毒素,防止它們在體內淤積。然而,傷口的嚴重程度,毒素的冷熱,都會影響藥物的選擇。例如,如果紅腫非常嚴重,應該使用寒性藥物敷貼;如果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但是腫脹很深且顏色暗淡,應該使用溫性藥物敷貼;如果既不熱也不涼,應該使用中和膏敷貼;如果腫脹的範圍擴大,應該使用鐵箍膏或者鐵桶膏敷貼。這樣,毒素就不會擴散,容易消散,膿包也會更快成熟。

蔣示吉說:敷藥只應該圍繞傷口的四周,中心空著,傷口頂部使用白降丹點上,這樣可以拔出毒素,就不會出現倒陷的錯誤。

他又說:如果傷口潰爛後,根部逐漸增大,紅腫不消,這是一個不良的徵兆。應該使用鐵箍膏固定,如果潰爛後仍然疼痛,可能是因為筋脈阻塞,體內的膿包無法排出,應該使用針挑開,讓膿包流出來。如果膿包已經成熟,充滿體液,應該使用白降丹點上,半天就能潰爛。

他又說:製作敷藥,首先要把藥材研磨到極細,這樣敷上去纔不會疼。調製敷藥的方法,必須用抿腳攪拌上千次,這樣藥物才能變得濃稠,然後輕輕地敷上去,留一個洞讓空氣流通,這樣毒素才能排出,這個方法不能不知道。

他又說:寒涼的敷藥,如芙蓉散、大黃膏,最大的問題是它們會讓氣脈停止運行,瘀血無法散開,壞死的組織無法潰爛,新生的組織無法生長。

竇漢卿說:製作圍藥,要研磨得非常細,這樣敷上去纔不會疼。和製圍藥需要花費很多時間,要攪拌上千次,藥物自然就會變得稠厚,然後輕輕地圍上去,留下的洞必須像鵝卵一樣,敷藥外面必須用薄紙貼上,一定要撕成碎片再貼上去,避免崩裂和疼痛。等到圍藥稍微乾了,再用剩餘的藥汁潤濕,以增強藥力,因為藥物乾燥無法滲入肌肉,需要藉助濕度才能穿透,這一點必須深刻理解。

齊朝的馬嗣明治療楊遵彥的背部發炎,他取用了白麥飯石(也就是粗糙的黃色石頭,可以用來做石磨,就是磨刀用的粗石,用濃醋淬煉,猛火煅燒至赤紅,再淬入醋中,讓石屑落入醋中,這種石頭效果最好)。他將石頭磨成粉末,用醋熬成糊狀,厚厚地塗在傷口上,立刻就好了。本草經上說:一般的石頭都可以用來治療癰疽,這種石頭治療背部發炎的效果特別好。

程山齡說:書上寫著:使用膏藥貼在頂部,四周用敷藥圍起來。對於大面積的腫毒,如果已經形成膿包,應該使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在傷口頂部,然後用萬全膏蓋住,四周用鐵箍膏、鐵桶膏、芙蓉膏等敷貼,讓膿包排出,敷藥的部分讓腫毒消散,同時能束縛根部,防止它擴散,這是三層敷圍的方法。第一層用白降丹,或者烏金膏貼在傷口正中央,如果是全面腫脹,沒有明顯的頂部,可以先用濕紙貼上,先乾的地方就是頂部;第二層用萬全膏貼上;第三層用敷藥圍起來。用桑皮紙撕成碎片蓋上,如果是蜂蜜調製的敷藥,要經常用水蜜潤濕;如果是醋調製的敷藥,要經常用醋汁潤濕。

不僅能增強藥力,也能讓敷藥不會乾燥,但我曾經使用萬全膏全面覆蓋腫脹的地方,連根部一起固定,其中消散的部分自然消散,潰爛的部分自然潰爛,效果非常好,可以看出這種膏藥的效果。

《集驗》上寫著:對於無頭的癰疽,使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鐵箍散貼上,就能讓它消退。如果已經潰爛,使用靈龜膏貼上,或者使用追毒膏清除膿包,或者使用筒子吸出膿包。對於有頭的癰疽,每次清洗後,要看紅暈的寬窄,使用涼水調製的大鐵箍散成膏,冬天用溫水調製,像人肉一樣溫暖,貼在傷口上;如果紅腫非常嚴重,用生地黃的汁液調製,圍貼的方法是從四周紅暈的地方開始圍貼,用桑皮紙蓋上,如果傷口長出白色的顆粒,像米粒或豆子一樣散開,用銀簪的腳撥開傷口,用老皮散敷上,再換新的藥物敷上。

一般來說,熱量多就會出現紅色,紅腫散開,熱量過多就會變成紫色或黑色,外部寒冷也會導致紫色,血虛加上寒冷就會出現青白色。大鐵箍散和正鐵箍散是最常用的藥物。如果因為風寒、熱氣、穢氣等情況,四季的寒熱不同,應該靈活地調整方法。熱量高的,使用三黃散;熱量過高的,使用三消散;有風的,加入羌活和防風;氣滯的,加入木香;寒冷的,加入肉桂;被穢氣觸碰的,應該加入香藥燻蒸;腫脹部分脆弱的,去掉白芨。

當你取下敷藥時,看看毛孔中的汗珠,如果出現汗珠,說明血脈已經疏通,熱毒已經消散,紅暈逐漸縮小,膿包潰爛後疼痛停止,病情從逆轉為順利。皮膚變得潤澤,要讓它長出健康的肉體。但是,如果癰疽頂部有些許腐爛,不要用刀剪。如果藥物下不去,沒有產生汗珠,腐爛的範圍一定會擴大。

在膿包後期使用圍貼,可以收斂散開的毒素,讓所有毒素隨著膿包一起排出,傷口用拔毒膏藥貼上;如果膿包排出不順利,使用追毒膏;壞死的組織不消失,使用金寶膏。壞死組織消失後,再次使用圍貼,可以讓氣血更容易活躍,新生的組織更容易生長,傷口用長肉膏敷貼,藥物和淋洗同時進行,效果相同。

郭氏的療法是:對於有頭的癰疽,使用硃砂備急膏一顆,像黃豆一樣大,放在傷口頂部,再用軟粘膏藥蓋住。傷口一定會破裂。如果傷口周圍呈現紫黑色,外部使用宣毒散,周圍敷上以控制毒素。如果傷口周圍呈現紅色,用水澄膏敷上,第二天使用堅韌的碧雲錠子打開傷口,然後使用緊緩的碧霞錠子去除壞死組織,稍微清理乾淨後,使用緩慢的碧玉錠子生肌,總稱為青金錠子。不限制時間,直到壞死組織完全消失,單獨使用膏藥貼上。

等到膿包排出乾淨,肌肉平復,才能使用生肌斂口的藥物。如果按照這個方法,可以避免人們受到刀剪和針灸的痛苦。對於無頭的癰腫,等到膿包形成後,用針刺破,然後按照上述方法處理,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