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八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 (9)

1. 癧瘍風門主論

王肯堂曰:癧瘍風乃風邪積熱居於肺腑,久而不散,流溢皮膚,令人頸邊胸前腋下,自然斑駁點點相連,其色微白而圓,亦有紫色者,亦無痛癢,凡此皆風之與熱伏於肌腠之間,氣血不和,乃生此疾也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癧瘍風這種病,是風邪和熱邪積聚在肺腑,長時間沒有消散,流散到皮膚表面,導致人的脖子旁邊、胸前、腋下,自然出現斑駁點點相連的疹子,疹子的顏色有些是稍微偏白的圓形,也有些是紫色的,通常不會感到疼痛或搔癢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風邪和熱邪潛伏在皮膚的紋理之間,導致氣血不調和,才產生這種疾病的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2. 紫白癜瘋門主論

陳實功曰:紫白癜瘋,乃是一體而分兩種也。紫因血滯,白因氣滯,總因熱體風濕所侵,凝滯毛孔,氣血不行所致。此皆從外來而成者,初起以萬靈丹發汗散之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紫癜風和白癜風,其實是一樣的病,只是表現為兩種不同的顏色而已。紫癜風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而導致的,白癜風則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而引起的。總體來說,都是因為體質偏熱的人,受到風邪濕邪的侵襲,導致毛孔堵塞,氣血運行不通暢而造成的。這些病都是從外部環境而來的。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可以用萬靈丹來發汗,使風邪散去。

3. 紫白癜瘋門主方

白癜瘋酒

苦參(五斤),露蜂房(五兩),刺蝟皮(一個)

上藥咀片,水三斗煮一斗,去渣用汁,細酒麴五斤,炊黍米三斗,作飯拌曲,同藥汁,如釀酒法,酒成榨去糟,食前溫服一二杯。

三味黃耆丸(張仲景。)

黃耆(三兩),蒼耳子(一兩),防風(三錢)

水法疊丸,米飲送下三錢。

手上白癜瘋,鳳仙花一棵,帶泥入砂銚內煮滾洗之。

紫白癜風汗斑。(張仲景。)

硫黃,密陀僧(各一錢),白砒(六分)

研細,陳醋調擦。

又方,白附子、硫黃各等分,研細,薑汁調勻,茄蒂蘸擦。

肥皂方

白芷,山奈,皂角,甘松(各二錢),白附子,潮腦,楮實子,綠豆粉,密陀僧(各一錢)

研細,用去淨皮弦肥皂一斤,捶勻擦洗。

又方

白砒(二錢),川貝母,白芷(各五分),雄黃(一錢),白附子(一錢五分)

研細,烏雞蛋調搓。

白癜瘋。(孫真人。)硫黃、明礬各等分,研細末敷之。

癜風。(李時珍。)茄子蒂蘸硫黃末擦之,取其能散血,白癜用白茄蒂,紫癜用紫茄蒂,各從其類也。

紫雲瘋,紫背浮萍陰乾一兩,硫黃五分,研細,麻油調搓。

白話文:

白癜風酒

用苦參五斤、露蜂房五兩、刺蝟皮一個,將藥材切碎,加水三斗煮成一斗,濾掉藥渣取汁,再加入細酒麴五斤、蒸熟的黍米三斗,混合拌勻,像釀酒一樣發酵。酒釀好後,榨掉酒糟,飯前溫服一到兩小杯。

三味黃耆丸(張仲景方)

用黃耆三兩、蒼耳子一兩、防風三錢,用水將藥材製成藥丸,用米湯送服三錢。

手上白癜風

取一棵帶泥土的鳳仙花,放入砂鍋中煮滾,用煮出來的水洗手。

紫白癜風汗斑(張仲景方)

用硫磺、密陀僧各一錢、白砒六分,磨成細粉,用陳醋調和後塗抹患處。

又一方

用白附子、硫磺各等份,磨成細粉,用薑汁調和均勻,用茄子蒂沾藥擦拭患處。

肥皂方

用白芷、山奈、皂角、甘松各二錢,白附子、潮腦、楮實子、綠豆粉、密陀僧各一錢,磨成細粉,加入去皮筋的肥皂一斤,搗勻後用來擦洗患處。

又一方

用白砒二錢,川貝母、白芷各五分,雄黃一錢,白附子一錢五分,磨成細粉,用烏雞蛋調和後搓揉患處。

白癜風(孫真人方)

用硫磺、明礬各等份,磨成細粉後敷在患處。

癜風(李時珍方)

用茄子蒂沾硫磺粉擦拭患處,利用其散血的作用,白癜風用白色茄子蒂,紫癜風用紫色茄子蒂,依照病症顏色選用。

紫雲風

用陰乾的紫背浮萍一兩、硫磺五分,磨成細粉,用麻油調和後搓揉患處。

4. 大麻瘋門主論

陳實功曰:大麻瘋乃天地間異證也,總之驟被暴曬,霧露風雨之氣所侵,或房欲後體虛為風邪所襲,或露臥當風,久臥濕地,總由風濕相乘,氣血凝滯,表裡不和,臟腑痞塞,陽火所變,此其根蒂也。其患先從麻木不仁,次發紅斑,久則破爛浮腫無膿,治法初宜發汗,久當培助氣血。(《正宗》)

又曰:皮死麻木不仁,肉死刀割不痛,血死破爛流水,筋死指節脫落,骨死鼻梁崩塌,此為五不治。

又曰:心受之先損於目,肝受之面發紫泡,脾受之遍身如癬,肺受之眉毛先脫,腎受之足底先穿,此為五敗證,不治。

又曰:治之當戒房事,厚味動風等物。

《脈訣》曰:脈洪大者生,沉細者死。

汪省之曰:大麻瘋有三因:一曰風毒,二曰濕毒,三曰傳染。(《理例》)

訣云:治風先治氣,氣足風自除,治風先治血,血足風自減。故當分氣血二治,有養氣養血之別,故治風之要,莫穩於益氣活血為主。

蔣示吉曰:眉落眼盲,唇翻聲噎,皆為難治。所以然者,由邪正交攻,氣血沸騰,而濕痰死血充滿於經絡之中,熱勝則肉腐,故生蟲生瘡,痛癢麻木也。治法內通臟腑,外發經絡,養榮益衛,補正逐邪,大劑峻補久服,而蟲瘡痛癢麻木俱自愈矣。(《說約》)

馮魯瞻曰:經文治法,有發汗與刺血二法,汗出以泄榮衛之怫熱,刺腫以惡血之留蓄。子和曰:一汗抵千針,蓋以刺血不如汗之周遍也,尤宜助胃氣以固根本,實衛氣養榮血以繼之。蓋原其本,皆由嗜欲勞動氣血,不避邪風冷濕,使濕氣與胃氣相干而致,是正虛為本,而濕熱是標也。雖曰是風,不可純作風治。(《錦囊》)

林氏曰:或問何為癘風?何經受病?何故多死而少生?答曰:癘者厲也,即陰陽乖戾之氣,俗稱大麻風者是也。此氣乃天地間陰霾濕熱賊風,不正之氣,若入肺家,元氣先虧,則鼻竅易於觸受,而皮毛腠理因之不密,倘然早起晏眠,宵行露宿,則毒氣先由鼻入,而陽明獨受其邪,蓋鼻為肺之竅,而手足陽明經之絡,起於鼻之交頞中,故人在氣交之中,而鼻為肺與腸胃出納升降之門戶,一受風邪,則鼻塞息粗,打嚏流涕,眉稜痠痛,是其徵也。

所以毒厲之氣,由鼻而直入陽明之絡,先則眉癢而漸脫落,兩顴紅潤浮腫而癢,漸至兩臂皮粗毛落,甚而通身肌膚淫淫作癢難忍,其毒深入血脈之中,則濕熱蘊積生蟲,侵蝕臟腑,治蛀肌肉,久久精神枯涸,諸蟲聚食,傳為癆瘵而死。(《活人錄》)

又曰:或問雖為乖戾之氣潛伏脈絡之中,若以清散疏解之藥治之,自當速愈,何至生蟲,沿蛀皮膚,臟腑敗壞,腐爛而死也?答曰:經云:大風苛毒,虛邪賊風,皆陰閉濕熱鬱蒸之氣所化,其性本熱,及至陽明,又兩陽合明,乃多氣多血之府,由是氣溫血熱,最易生蟲,蟲多蔓延,尤難緩治。

白話文:

大麻瘋門主論

古代醫家認為麻風病是天地間一種特殊的疾病,成因大多是驟然暴曬,或受霧露風雨侵襲;也可能是房事後體虛,受風邪侵犯;或露宿當風,久臥潮濕之地,總之都是風濕之邪相互作用,導致氣血凝滯,表裡失和,臟腑阻塞,陽氣轉化異常所致。初期症狀是麻木不仁,然後出現紅斑,久而久之則皮膚潰爛、腫脹,但不化膿。治療初期應當發汗,久病則需培補氣血。

有些麻風病人,皮膚麻木不仁,肌肉如同死肉刀割不痛,血液瘀滯潰爛流水,筋脈壞死指節脫落,骨骼損壞鼻樑塌陷,這些情況屬於「五死不治」。

麻風病還有一些危重症狀:心臟受損則先從眼睛出現病變;肝臟受損則面部出現紫色的水泡;脾臟受損則全身皮膚如同癬一樣;肺臟受損則眉毛首先脫落;腎臟受損則腳底首先出現穿孔,這些都是「五敗證」,難以治療。

治療麻風病應當戒除房事,以及辛辣厚味等容易動風的食物。

脈象方面,脈洪大者病情較輕,脈沉細者則病情危重。

另一位醫家認為麻風病有三種成因:風毒、濕毒和傳染。

治療麻風病的訣竅是:治療風邪要先調理氣血,氣足則風自消,血足則風自減。因此,治療時要分清氣血兩方面,分別進行調理,以益氣活血為要。

另一位醫家指出,眉毛脫落、眼盲、嘴唇翻起、聲音嘶啞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邪氣和正氣相爭,氣血沸騰,濕痰和瘀血充滿經絡,熱邪亢盛則肌肉腐爛,因此會生蟲生瘡,伴有疼痛、瘙癢、麻木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內調臟腑,外治經絡,滋養營衛,扶正祛邪,使用大劑量的峻補藥物長期服用,蟲瘡、疼痛、瘙癢、麻木等症狀才能痊癒。

另一位醫家認為,治療麻風病的經方有發汗和刺血兩種方法。發汗可以排出榮衛之氣的鬱熱,刺血可以排出瘀積的惡血。但發汗的效果比刺血更為廣泛,所以「一汗抵千針」。治療麻風病還應當注重健脾胃以固根本,並滋養營衛、氣血。麻風病的根本原因是嗜欲勞動傷及氣血,又不注意預防風寒濕邪,導致濕邪與胃氣相干所致,正氣虛弱是根本,濕熱是標。雖然是風邪所致,但不能單純地用治風的方法。

一位醫家認為,麻風病(癘風)是由於陰陽失調的邪氣引起的。這種邪氣是天地間陰霾濕熱的賊風,不正之氣。如果這種邪氣侵入肺部,元氣先受損害,則鼻竅容易受到侵犯,皮膚的腠理疏鬆,如果經常早起晚睡,夜間外出露宿,則毒氣容易從鼻子侵入,首先侵犯陽明經脈。因為鼻子是肺的竅穴,也是手足陽明經的起始部位,人體的氣機在此交會,鼻子是肺和腸胃氣機出入升降的門戶。如果受了風邪,就會鼻塞氣粗,打噴嚏流鼻涕,眉稜骨酸痛,這些都是早期症狀。

毒邪之氣由鼻子直接進入陽明經脈,首先表現為眉毛瘙癢然後脫落,兩顴紅潤腫脹並伴有瘙癢,然後蔓延到兩臂,皮膚粗糙,毛髮脫落,嚴重者全身皮膚瘙癢難忍。毒邪深入血脈,濕熱積聚,則會生蟲,侵蝕臟腑,蛀蝕肌肉,久而久之精神枯竭,蟲子吞噬身體,最後發展成癆瘵而死。

有人問:既然是乖戾之氣潛伏在脈絡之中,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,應該很快痊癒,為什麼會生蟲,蛀蝕皮膚,臟腑敗壞,腐爛而死呢?答曰:經書上說:大風苛毒,虛邪賊風,都是陰寒濕熱鬱結之氣所化,其性質本就偏熱。等到進入陽明經,陽明經又是氣血旺盛的部位,因此氣血充盈,溫熱更易生蟲,蟲子又會蔓延,所以更加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