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 (4)

1. 痛風門主論

治痛痹者,散寒為主,疏風燥濕,仍不可缺,大抵必參以補火之劑,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。治著痹者,利濕為主,祛風解寒,亦不可缺,大抵必參以補脾補氣之劑,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,自無頑麻也。病退之後,內節欲以保精髓,慎寒冷以卻外邪,戒酒面以杜濕熱,服補養以生氣血,則病不復發矣。

又曰:痹之為證,有筋攣不伸,肌肉不仁,與風證相似。但風則陽受之,痹則陰受之,故多重著沉痛,其三氣之中,風氣者為行痹,故走而不留,不拘上下左右,關節之間流走而痛,或三日五日又移一處,俗名流火,又名白虎風,言其往來而痛,一如虎咬之狀,日輕夜重也。寒氣勝者為痛痹,因血脈寒凝,痛在一處而不移,俗名白虎飛屍。

濕氣勝者為著痹,上下脈理滯塞不通,致令肌肉先麻而後木,木而不知痛癢,即所謂不仁,經又以所遇之時,所客筋骨皮肉脈之處而命名,非行痛著之外,另有骨筋之諸痹也。崔紫虛曰:風寒濕氣合而為痹,浮緊兼澀,三脈乃憊,則緊澀之脈,重痛沉著之證,皆純陰也,當助陽溫散之藥,方為對證。

《靈樞》曰:衛氣不行則為麻木。丹溪曰: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然則曰麻曰木者,以不仁中分而為二也。雖然亦有氣血俱虛,但麻而不木者,亦有虛而感濕,麻木兼作者,又有因虛而感風寒濕三氣乘之,故周身掣痛,麻木並作者,古方謂之周痹,治法宜先汗而後補也,當以類而推治。然麻木者不仁之漸也,麻為木之微,木乃麻之甚,古方名為麻痹。

《原病式》曰:麻者亦猶澀也,由水液衰少而燥濕,氣血壅滯而不得滑澤通行,氣強攻衛,而為麻也。俗方治麻多用烏附者,令氣行之暴甚,衝開道路,得以通利,則中氣行而麻自愈矣。

然烏附止能溫行,更必須兼以補養,蓋麻木未有不由於氣血兩虛也,或謂麻木為風,雖三尺之童,皆以為然,然如久坐而起,亦有麻木,假如以繩縛緊,釋之亦覺麻木,久則自己者,此非因風邪,乃氣不行也,故不須治風,當補其肺中之氣,則麻木自去。亦有因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於中為麻木者,當兼治陰火則愈,不必去火,補陰而火息也。

大抵諸脈有餘痹在表,諸脈不足痹在裡。

又曰:風者四時八方之氣從鼻而入,乃天之氣也,痰者五穀百物之味,從口而入,脾胃之濕所結,乃地之氣也。故風勝者先治其風,痰勝者先治其痰,風與痰相等,則治風先治痰,此定法也。經云:風之傷人也,先從皮毛而入,次傳肌肉,次傳筋脈,次傳骨髓,故善治者先治皮毛,次治肌肉。由此觀之,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。

皮毛者,右肺主之,肌肉者,右胃主之,筋脈者,左肝主之,骨髓者,左腎主之,從外入者轉入轉深,故治皮毛,治肌肉,不使其深入也。又曰:濕之傷人也,先從足始,此則自下而之上,無分左右者也。從外入者,以漸而驅之於外,從下上者,以漸而驅之於下,此其治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痛痹這種疾病,主要以驅散寒氣為主,疏通風邪、乾燥濕氣也是不可或缺的,通常還需要配合補火的藥物,不是使用大辛大溫的藥物,無法解除寒氣凝結的危害。治療著痹這種疾病,主要以利濕為主,祛除風邪、解散寒氣也是不可或缺的,通常還需要配合補脾補氣的藥物,因為脾胃強健可以克服濕氣,而氣血充足,自然不會有頑固的麻木感。病癒之後,要節制性慾以保養精髓,小心寒冷以避免外邪侵襲,戒除酒類和麵食以防止濕熱產生,服用補養的藥物來滋養氣血,這樣疾病才不會復發。

還有人說:痹證這種疾病,有筋脈攣縮不能伸展、肌肉麻木不仁等症狀,和風邪引起的疾病相似。但風邪引起的疾病是陽氣受損,痹證則是陰氣受損,所以多表現為沉重、疼痛感。在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中,風邪引起的稱為行痹,所以疼痛會游走不定,不論上下左右,在關節之間流竄,可能會三五天就換一個部位,俗稱「流火」,又稱「白虎風」,形容疼痛來回游走,就像被老虎咬一樣,而且白天較輕,晚上較重。寒氣引起的稱為痛痹,因為血脈受到寒氣凝結,所以疼痛固定在一處不會移動,俗稱「白虎飛屍」。

濕氣引起的稱為著痹,上下經脈阻塞不通暢,導致肌肉先麻木而後失去知覺,失去知覺後就感覺不到痛癢,這就是所謂的「不仁」。經文又根據邪氣侵犯的時間、侵犯的筋骨、皮肉、經脈等部位來命名,除了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外,並沒有其他所謂的骨痹、筋痹等名稱。崔紫虛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證,脈象表現為浮、緊又兼有澀,這表示三種脈象都衰敗了,脈象緊澀,加上疼痛沉重的症狀,都屬於陰證,應該用溫陽散寒的藥物來治療,才能對症下藥。《靈樞》說:衛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麻木。朱丹溪說:麻是氣虛所致,木是濕痰和瘀血所致。這樣看來,所謂的「麻」和「木」,其實是從不仁的症狀中區分出來的。

雖然如此,也有氣血都虛,只有麻而沒有木的情況,也有因虛而感受濕氣,出現麻木兼有的情況,還有因為虛弱而感受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,導致全身牽掣疼痛,麻木並發,古人稱這種情況為周痹,治療方法應該先發汗,然後再補養,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推論治療。總之,麻木是不仁的漸進過程,麻是木的輕微表現,木是麻的嚴重情況,古人將其稱為麻痹。

《原病式》說:麻就像澀一樣,是因為體內的水液減少而乾燥,氣血阻塞不能順暢通行,氣血強盛會衝擊衛氣,因而產生麻木感。民間常用的治療麻木的方法,多用烏頭、附子等藥物,讓氣的運行更加迅速,衝開阻塞的道路,使得氣血得以通暢,那麼中氣運行通暢,麻木自然就會痊癒。

但是,烏頭和附子只能溫熱通行,還必須配合補養的藥物,因為麻木的產生,沒有不是由於氣血兩虛造成的。有人說麻木是由風邪引起的,即使是小孩子也這麼認為,但是如果久坐之後站起來,也會有麻木感,或者用繩子綁緊後再鬆開,也會感覺麻木,久而久之自己就好了,這不是風邪引起的,而是氣血不暢所致,所以不需要治療風邪,應該補養肺中的氣,那麼麻木自然就會消失。也有因為陰火侵襲陽氣,火動於內導致麻木的,應該兼治陰火,不必直接去火,補養陰氣,火自然就會熄滅。

總之,經脈有餘,痹證多在體表;經脈不足,痹證多在體內。

還有人說: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從鼻子進入體內,是天之氣;痰是五穀百味的精華,從口中進入體內,是脾胃的濕氣凝結而成,是地之氣。所以,風邪盛就先治療風邪,痰邪盛就先治療痰邪,如果風邪和痰邪勢均力敵,就先治療痰邪後治療風邪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邪侵犯人體,先從皮毛進入,然後傳到肌肉,再傳到筋脈,最後傳到骨髓,所以善於治療的人先從治療皮毛開始,再治療肌肉。從這裡來看,邪氣是從右側漸漸進入到左側的。

皮毛由右肺主管,肌肉由右胃主管,筋脈由左肝主管,骨髓由左腎主管,外來的邪氣會由淺入深,所以治療皮毛、治療肌肉,就是為了不讓邪氣深入。還有人說:濕邪侵犯人體,先從足部開始,這是從下往上走的,沒有左右之分。從外侵入的邪氣,要逐漸將其驅趕到體外;從下往上走的邪氣,要逐漸將其驅趕到下部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