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八 (3)
卷二十八 (3)
1. 痛風門主論
熱痹者,臟腑移熱,復遇外邪,客搏經絡,留而不行,陽遭其陰,故𤸷痹熻然而悶,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之狀,唇口反裂,皮膚色變,(經言止有風寒濕三痹,此更有熱者,蓋郁久成熱,熱在三氣之內變生者耳。
)三氣合而為痹,則皮膚頑厚,或肌肉痠痛,此為邪中周身,搏於血脈,積年不已,則成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,頭髮脫落,治宜疏風涼血,總由榮衛舍虛,外邪留居,血氣凝結而成也。大抵濕多則腫,熱多則痛,陰虛則脈弦數而重在夜,陽虛則脈虛大而重在日。
馮魯瞻曰:痹者閉也,五臟六腑正氣為邪所閉,則痹而不仁,痹雖有五,多由體虛之人,腠理空疏,為風寒濕三氣侵入於皮脈肌筋骨,不能隨時驅散,留滯於內,久而為痹。其為病也,寒多則掣痛,風多則引注,濕多則重著,然風寒濕三氣客於經絡,為病不一,或為痛,或為癢,或為麻痹不仁,或為手足緩弱,所以然者,有新久輕重之分,有濕痰死血之異耳。治以攻補兼施,而標本兼顧也。
薄桂味薄,能橫行手臂,領南星、蒼朮群藥至痛處成功,威靈仙治上體痛風,漢防己治下體痛風,然虛弱人並當以氣血藥兼之,方能有力運行藥力。
又曰:痛風者,古名痛痹,俗謂之白虎歷節風,即四肢骨節走痛也。夫氣行脈外,血行脈內,晝行陽,夜行陰,各二十五度,得寒則行遲而不及,得熱則行速而太過,內傷外感則疾作矣。彼痛風者,因血受熱已自沸騰,或再陟冷,受濕取涼,熱血得寒汙濁凝澀,榮衛難行,堅牢阻礙,邪正交戰,所以作痛,夜痛甚者,行於陰也。
治當以辛烈暴悍之劑,流散寒濕,開鬱行氣,破瘀豁痰,舒風和血,開發腠理,則怫鬱開而血行氣和自愈。大約有餘則發散攻邪,不足則補養氣血,然亦有數種治法,不能無異,或因風熱,或因痰,或因風濕,或因血虛,若濕痰濁血流注為病,在下焦而道路遠者,非烏附氣壯者不能行,故用為引經,若以為主治,非徒無益也,總肢節腫痛,因經絡感受風寒,郁久成為濕熱,流注肢節之內,痛者火也,腫者濕也,其治宜疏風燥濕,佐以調補氣血,以助藥力運行,終以滋養肝腎,以壯筋骨堅強,此其治也。然痛要在勢如刀割,尚屬邪正相爭之象,若至全然不痛,則邪正混為一家,相安於無事矣。
《內經》論痹,四時之令,皆能為邪,五臟之氣,各能受病,六氣之中,風寒濕居其半,所謂雜至與合,則知非偏受一氣,可以致痹。又云:風勝、寒勝、濕勝者,則知但分邪有輕重耳,皮肉筋骨脈,各有五臟之合,初病在外,多而不去,則各因其合而內舍於臟,在外者祛之猶易,入臟者攻之實難,治外者散邪為亟,治臟者養正為先,治行痹者散風為主,禦寒利濕,仍不可廢,大抵必參以補血之劑,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
白話文:
痛風的主論
身體發熱引起的痹症,是內臟的熱氣轉移,又遇到外來的邪氣,兩者在經絡中互相搏擊,停留在裡面無法運行,陽氣受到陰氣阻礙,所以會突然感到痹痛、悶脹,肌肉發熱到極點,身體上好像有老鼠在跑一樣,嘴唇也反過來裂開,皮膚的顏色也會改變。(《黃帝內經》只說有風、寒、濕三種痹症,這裡說有熱痹,是因為鬱積久了會化熱,熱在風、寒、濕這三種氣的範圍內產生變化。)
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形成痹症,皮膚就會變得粗厚,或者肌肉痠痛,這是邪氣侵入全身,在血脈中搏擊,經年累月無法消除,就會形成癮疹、風瘡,搔抓也不覺得痛,頭髮也會脫落。治療方法應該疏散風邪、涼血,總之都是因為營衛之氣虛弱,外來的邪氣滯留在裡面,導致血氣凝結而成的。大致上來說,濕氣多就會腫脹,熱氣多就會疼痛,陰虛的人脈象會呈現弦數且在晚上加重,陽虛的人脈象會虛大且在白天加重。
馮魯瞻說:痹就是閉塞的意思,五臟六腑的正氣被邪氣閉塞住,就會痹而不仁。痹症雖然有五種,大多是因為體質虛弱的人,皮膚的紋理空疏,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入皮膚、經脈、肌肉、筋骨,無法及時驅散,滯留在體內久了就形成痹症。它的病症表現,寒氣多就會牽引著疼痛,風氣多就會遊走不定,濕氣多就會感到沉重而固定。然而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入經絡,產生的病症不一,有的是痛,有的是癢,有的是麻木不仁,有的是手腳無力,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,有發病時間的新舊、病情輕重的不同,也有濕、痰、瘀血的差異。治療方法要攻邪和補虛同時進行,也要兼顧治標和治本。
用薄荷、桂枝這種藥性輕薄的藥材,能橫行於手臂,引導南星、蒼朮等藥到達疼痛的部位發揮作用。威靈仙可以治療上半身的痛風,漢防己可以治療下半身的痛風,但是體質虛弱的人,還必須配合補氣血的藥物,才能有力地運行藥力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:痛風,古時候稱為痛痹,俗稱白虎歷節風,也就是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。氣在脈外運行,血在脈內運行,白天走陽經,夜晚走陰經,各運行二十五度。受到寒邪就會運行遲緩而不達,受到熱邪就會運行快速而太過。內傷或外感都會導致疾病發作。痛風是因為血受到熱而沸騰,如果又受寒、受濕、貪涼,熱血遇到寒氣就會變得汙濁凝澀,營衛之氣難以運行,堅硬的阻礙在那,正邪交戰就會產生疼痛,晚上疼痛更劇烈是因為病邪運行在陰經。
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辛辣、強烈的藥物,來疏散寒濕,開解鬱結、運行氣機,破除瘀血、化解痰濕,舒緩風邪、調和氣血,打開皮膚的紋理,那麼鬱悶之氣就能打開,血氣運行順暢自然就會痊癒。大致上來說,如果體內有餘邪就要發散、攻邪,如果正氣不足就要補養氣血。但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不能一概而論,有的是因為風熱,有的是因為痰濕,有的是因為風濕,有的是因為血虛。如果濕痰、濁血流注而形成疾病,而且位置在下焦,距離比較遠,如果沒有烏頭、附子等藥性強的藥物就無法到達,所以用它們來引經。如果把它們當作主要治療藥物,那不只是沒有幫助而已。總而言之,四肢關節腫痛,是因為經絡感受風寒,鬱積久了就變成濕熱,流注到四肢關節裡面。痛是因為火熱,腫是因為濕氣。治療方法應該疏散風邪、燥濕,再輔以調和氣血,來幫助藥力的運行,最後用滋養肝腎來強壯筋骨。這就是治療的原則。但是疼痛如果像刀割一樣劇烈,那還屬於正邪交戰的現象,如果完全不痛了,那就表示邪氣和正氣混為一體,相安無事了。
《黃帝內經》論述痹症,認為一年四季的氣候都會成為邪氣,五臟的氣都會生病。六氣之中,風、寒、濕占了一半,所謂「雜至與合」,就表示痹症不是單純受到一種邪氣侵襲而造成的。又說「風勝、寒勝、濕勝」,表示只是邪氣有輕重之分而已。皮膚、肌肉、筋、骨、脈,各有與五臟對應的關係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在體表,如果邪氣停留不去,就會各自因為與五臟的對應關係而侵入內臟。在體表的邪氣祛除比較容易,進入內臟的邪氣攻治就很困難。治療體表的邪氣要以散邪為主,治療內臟的疾病要以扶正為先。治療遊走性痹症要以疏散風邪為主,但也不能忽略驅寒、利濕,大致上要搭配補血的藥物,因為治療風邪要先治療血,血行順暢,風邪自然就會消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