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 (2)

1. 痛風門主論

又曰:治痛風當分別新久虛實,及屬風屬火,或有濕熱亦能流注經絡關節為痛,新者營衛之氣血未虧,當以治病為主;若痛久而精神不足者,以清補兼之。濕熱甚者,宜燥濕清熱;風火甚者,宜滋燥養血,大補肝陰。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,或過用風藥及寒燥之劑,反有耗血遏火之患矣。

錢青掄曰:痛風者,遍身骨節走注疼痛也,謂之白虎歷節。風都是血氣風濕痰火,皆令作痛,或勞力寒水相搏,或酒色醉臥,當風取涼,或臥卑濕之地,或雨汗濕衣蒸體而成。痛風在上者,多屬風,在下者多屬濕,治當活血疏風,消痰去濕,羌活湯加減。凡治痛風,用蒼朮、羌活、酒芩三味,散風行濕之妙藥耳。(《經驗》)

又曰:一切痛風肢節痛者,痛屬火,腫屬濕,不可食肉,肉屬陽火,能助火,食則下遺、遺溺,內生痞塊,雖油炒炙,熱物魚面,切宜戒之。所以膏粱之人,多食煎炒炙煿,酒肉熱物蒸臟腑,故患痛風惡毒癰疽者最多,肥人多是濕痰,瘦人多是痰火。

周鶴仙曰:痛風,風入骨中,輕則隱隱骨內痛,重則遍身骨皆痛也。亦有走來走去,在骨節間作痛不可忍者,此等病雖邪入在骨髓,而骨髓屬腎,似宜治腎,然不可徒治腎也,必須治陽明始效,陽明經胃經也,大腸亦陽明經也,論理去陽明之風宜用乾葛,去陽明之火宜用石膏、知母,然邪終在骨髓,必須用氣分藥提出氣分,然後以補腎藥補其骨髓,始能去病,宜用黃耆湯主之。

經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,風氣勝者為行痹,(行痹者,行而不定也,今稱為走注疼痛,俗名流火及歷節風)。寒氣勝者為痛痹,(痛痹者,疼痛苦楚,關節浮腫,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。)濕氣勝者為著痹。(著痹者,留著其處而不移,世稱為麻木不仁,或痛著一處,始終不移音是也。

凡風則陽受之,故為痹,行寒則陰受之,濕則皮肉筋骨受之,故為痹著而不去,皮膚不仁,是以痹從風寒濕之所生也。)

經曰: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(此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命名,以時令配五臟所合而言也。至陰者,六月也。)又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又曰:痛者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,其不痛不仁者,痛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

蓋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,故此五者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熱則縱,皆由內虛為本,可以風名,不可以作風治也。

《統旨》曰:風痹者,遊行上下,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,聚於關節、筋脈,弛縱而不收也。寒痹者,四肢攣痛,關節浮腫。濕痹者,留而不移汗多,四肢緩弱,皮膚不仁,精神昏塞。

白話文:

關於治療痛風,應該區分是新發的還是舊有的、是虛證還是實證,以及病因是風邪、火邪還是濕熱。濕熱也可能導致病邪流竄於經絡關節而引起疼痛。新發的痛風,通常是身體的氣血還沒有虧損,應該以治療病邪為主;如果痛風時間長了,導致精神不振的,則需要同時進行清熱和補益。濕熱情況嚴重的,應該用燥濕清熱的方法;風火情況嚴重的,則應該滋陰養血,大補肝陰。治療風邪應該先調養血液,當血液運行順暢時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。如果過度使用驅風藥或者寒涼燥烈的藥物,反而會損耗血液,抑制火氣。

錢青掄說:痛風是指全身骨節游走不定地疼痛,也叫做白虎歷節。引起疼痛的原因有風、血氣、風濕、痰、火等,都可能導致疼痛。或者因為勞累、受寒、飲酒後睡覺時吹風、睡在潮濕的地方、雨淋或出汗後衣服濕透等原因而發病。痛風發生在上半身的,多屬於風邪;發生在下半身的,多屬於濕邪。治療應該活血疏風,消除痰濕。可以使用羌活湯加減藥物。治療痛風,一般使用蒼朮、羌活、黃芩這三味藥,它們是散風祛濕的良藥。

還有一種說法:所有痛風,凡是肢體關節疼痛的,疼痛多屬於火邪,腫脹多屬於濕邪。患有痛風的人不可以吃肉,因為肉屬於陽性食物,容易助長火邪,吃了容易導致大小便失禁,體內還會產生痞塊。即使是炒、烤、煎炸等熱性的魚肉麵食也都要戒除。那些飲食豐盛的人,經常吃煎炒油炸的食物,以及酒肉等熱性食物,這些東西會使臟腑產生熱邪,所以患有痛風、惡瘡、癰疽等疾病的人最多。肥胖的人多是濕痰體質,消瘦的人多是痰火體質。

周鶴仙說:痛風是風邪侵入骨髓所致,輕微的會感覺到骨頭內部隱隱作痛,嚴重的會導致全身骨頭都疼痛。也有些患者的疼痛會游走不定,在骨節之間發作,讓人難以忍受。這種病邪雖然侵入骨髓,而骨髓又屬於腎,看起來應該治療腎臟,但是不能單純治療腎臟。必須從治療陽明經入手才能有效,陽明經就是胃經,大腸也屬於陽明經。按照理論,要祛除陽明經的風邪,可以使用葛根;要去除陽明經的火邪,可以使用石膏、知母。但是病邪最終還是存在於骨髓之中,所以必須使用能夠作用於氣分的藥物,將病邪從氣分中提出來,然後再用補腎的藥物來補養骨髓,才能徹底治癒疾病。可以服用黃耆湯來治療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同時侵入人體,相互結合就形成了痹症。如果風邪盛,就叫做行痹(行痹是指疼痛游走不定,現在也叫做走注疼痛,俗稱流火或歷節風)。如果寒邪盛,就叫做痛痹(痛痹是指疼痛劇烈,關節浮腫,現在也稱作痛風或白虎飛屍)。如果濕邪盛,就叫做著痹(著痹是指病邪停留在某處不移動,現在也稱作麻木不仁,或疼痛固定在一處,始終不移動)。

凡是風邪侵入,陽氣就會受到影響,所以會形成痹症。寒邪侵入,陰氣就會受到影響,濕邪侵入,則會影響皮膚、肌肉、筋骨,導致痹症停留不去,皮膚麻木。所以痹症是由風、寒、濕三邪引起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冬天發病的,叫做骨痹;春天發病的,叫做筋痹;夏天發病的,叫做脈痹;在六月份發病的,叫做肌痹;秋天發病的,叫做皮痹。(這是根據發病的時間和邪氣侵入的部位來命名的,是按照時令和五臟的對應關係來說的。六月份是至陰的月份。)《黃帝內經》還說:如果邪氣侵入臟腑,就會導致死亡;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,就會長期疼痛;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之間,就容易痊癒。又說:疼痛是因為體內寒氣過多引起的,因為有寒氣所以才會疼痛。不痛但感覺麻木的,是因疼痛時間過長,病邪深入,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阻塞,所以感覺不到疼痛。由於皮膚得不到濡養,所以會感覺麻木。

痹症如果在骨頭,就會感覺沉重;如果在脈絡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通;如果在筋,就會導致筋脈攣縮不能伸展;如果在肌肉,就會感覺麻木;如果在皮膚,就會感覺寒冷。所以以上這五種情況都不會感覺到疼痛。凡是痹症,遇到寒冷就會加劇,遇到溫熱就會緩解,這些都以體內虛弱為根本原因,可以用風邪來命名,但不能按照治療風邪的方法來治療。

《統旨》說:風痹的特點是疼痛游走不定,在上下移動,隨著體內虛邪之氣和血氣相互搏擊,聚集在關節、筋脈,導致筋脈鬆弛而不能收縮。寒痹的特點是四肢攣縮疼痛,關節浮腫。濕痹的特點是病邪停留不移動,容易出汗,四肢軟弱無力,皮膚麻木不仁,精神昏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