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八 (1)
卷二十八 (1)
1. 卷二十八
2. 諸風部
自油風、痛風起,至癜瘋、麻瘋止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白話文:
從油風、痛風開始,到癜瘋、麻瘋為止,這些疾病都歸類在此部分,方便查閱診斷和治療。
3. 油風門主論
陳實功曰:油風是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,故毛髮根枯,脫落成片,皮膚光亮,癢如蟲行,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,治以海艾湯洗之。(《正宗》)
《心法》曰:此證毛髮乾焦,成片脫落,皮紅光亮,癢如蟲行,俗名鬼剃頭。由毛孔開張,邪風乘虛襲入,以致風盛生燥,不能榮養毛髮,如耽延年久,宜針砭其光亮之處出去紫血,毛髮庶可復生,宜用神應養真丸,以治其本,外以海艾湯洗之,以治其標。
白話文:
陳實功說,所謂的「油風」是因為身體的血不足,無法隨著氣的運行來滋養皮膚,所以毛髮的根部枯萎,成片脫落,皮膚變得光滑明亮,並且像有蟲在爬一樣的搔癢,這些都是因為風熱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侵入而造成的。治療方法可以用海艾湯來清洗。(出自《外科正宗》)
《醫宗金鑑‧外科心法》說,這種病症的毛髮會變得乾燥焦枯,成片脫落,皮膚紅潤光滑,像有蟲在爬一樣的搔癢,民間俗稱「鬼剃頭」。這是因為毛孔張開,邪風趁虛侵入,導致風邪旺盛產生乾燥,無法滋養毛髮。如果拖延很久,應該用針刺放血,將皮膚光亮處的紫黑色血液放出,毛髮或許可以重新生長。應該服用神應養真丸來治療根本病因,外用海艾湯清洗來治療表面症狀。
4. 油風門主方
海艾湯,油風血虛風熱所致,皮膚光亮,眉發脫落者。
海艾,薄荷,藁本,蔓荊子,藿香,甘松,菊花,防風,荊芥(各二錢)
用水五六碗,同藥煎數滾,連渣共入敞口缽內,先將熱氣熏面,候湯溫蘸洗之,留藥照前再洗。
油風面上及身上俱有不知痛癢。(壯岳亶。)
當歸(四兩),蝨胡麻(研碎),大生地(銅刀切片),玉竹(各三兩),川芎(五錢),殭蠶(炒,研),白蒺藜(炒、去刺),石菖蒲,牡丹皮,荊芥,防風,白芷,赤芍藥(各一兩)
上銼片,散藥入壇,火酒五斤拌勻封壇口。如飲時對陳無灰酒飲,服此三料,無不痊愈。
神應養真丸
熟地(酒蒸、搗膏),當歸,天麻,羌活,宣木瓜,川芎,菟絲餅,白芍
蜜丸。每服百丸,鹽湯或酒服。
白話文:
[油風門主方]
海艾湯:這種油風是因為血虛和風熱引起的,症狀是皮膚看起來光滑發亮,眉毛和頭髮脫落。
藥材包含:海艾、薄荷、藁本、蔓荊子、藿香、甘松、菊花、防風、荊芥(每種各二錢)。
做法:將五六碗水和上述藥材一起煎煮,煮沸數次後,連同藥渣一起倒入敞口的大碗中。先用熱氣蒸臉,等到藥湯溫度適中後,用藥湯沾濕洗臉,洗完後保留藥渣,再用同樣的方法洗第二次。
油風這種病,會在臉上和身上出現,沒有痛也沒有癢。(這是壯岳亶這個人說的)
油風內服藥方:
藥材包含:當歸(四兩)、炒熟的黑芝麻(研碎)、大生地(用銅刀切片)、玉竹(各三兩)、川芎(五錢)、炒過的殭蠶(研磨)、炒過並去除刺的白蒺藜、石菖蒲、牡丹皮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赤芍藥(各一兩)。
做法:將藥材切成片,散裝的藥材放入壇子中,加入五斤火酒攪拌均勻,封好壇口。如果想飲用,可以兌上陳年無灰的酒一起喝。服用三劑這個藥方,沒有治不好的。
神應養真丸
藥材包含:熟地黃(用酒蒸過、搗成膏狀)、當歸、天麻、羌活、宣木瓜、川芎、菟絲子餅、白芍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製成蜜丸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鹽水或酒送服。
5. 痛風門主論
林氏曰:或問痛風一證,系血虛耶?血熱耶?熱極生風耶?抑風邪客於經絡為痛耶?其證與痛痹同耶?異耶?其痛流走不定者風耶?火耶?其痛多在經絡關節之間者,筋病耶?骨病耶?死血為病耶?痛甚於夜,而減於晝者,何也?輕則三日一移動,重則七日一移動者,何也?甚有痛久而傳為痿痹者,又何也?答曰:痛者氣滯血凝,經絡為之阻塞而不通也。風者善行而數變,乃流走不定之義也。
蓋風寒濕三氣客於經絡血脈之中,未經疏散,則鬱久生熱,熱極化火,而更兼風變,其性流走不定,伏行於周身經絡血脈之間,是為病原。自後或因營衛之氣血,偶有阻滯於經絡關節之處,則此風熱亦因之停阻,欲行不行,遂至浮腫而痛,屈伸亦為之不利,或兩三日,或五七日,此處氣血已通,而別處復有稽留,則痛亦移換。至於衛氣晝則行於陽分之表,而營氣亦易運,故痛緩。
夜則衛氣歸陰,營氣不行,其血脈凝澀而痛甚,故此證當責之肝家血少血熱,木燥火炎,而虛風復從火化也。蓋肝藏血,肝主筋,凡關節皆經脈之總會,血虛既不能滋養筋脈,而風火反因之阻於脈絡,於是浮腫面熱,浮屬風,熱屬火,腫為氣血阻礙,每逢濕熱盛行則發,實非筋骨與死血為痛也。
若云筋骨死血,其痛定在一處,焉能三日七日移換哉?此實肝經無形之風熱為病,蓋風熱屬火,所以善走,若寒與濕,則又當始終痛於一處矣。雖云風熱每得暖氣而痛緩者,則虛火之本固寒,其性喜暖,再則治病之法,用甚寒甚熱之藥,當以從治,從治不已,又當求其屬以衰之,從與屬者,正熱痹得暖而易散之義也。若痛久則飲食起居必廢,精神氣血亦必因病而虛,所以筋骨無力,關節不利,而成痿痹也。
(《活人錄》)
又曰:或問痛風形證與痹無異,如何不附於痹證之末,而又別立一門也?答曰:痛痹本乎寒,痛風屬乎風,血脈得暖則行,得寒則凝,寒留脈中,久成痛痹。況痹者閉也,閉塞不通之義,所以始終痛在一處,非若風之善行而數變者也。蓋風氣勝者為行痹,故痛風者即痹門之行痹也,然其義相似而實不同者,乃受病有深淺,相沿有新久,而病之愈也亦有難易。
大約風痛每得之於暑濕盛行之時,氣血沸騰之際,或衣汗衣,或臥濕地,或汗出迎風,或貪涼熟寢於漆器、竹蓆、石床之上,致暑熱之氣得寒而凝,因濕而著,遇風而閉,由是熱淫所勝反兼風化,行於經絡血脈之中,移動不定,痛止非常,非若痹證之為病深久而難愈也。又曰:形神如故,飲食如常,脈來洪滑浮弦,急數有力而痛甚者實也;形神萎弱,飲食減少,其脈虛弦澀數,或微弱無神,或虛搏空弦,痠痛無力,二便不調者虛也。
白話文:
痛風門主論
有人問起痛風這種病症,是血虛?血熱?熱極生風?還是風邪侵犯經絡引起的疼痛?它的症狀和痛痹相同還是不同?疼痛遊走不定的是風邪還是火邪?疼痛多發生在經絡關節之間,是筋病?骨病?還是死血造成的?為什麼疼痛在夜間加重,白天減輕?輕者三日疼痛部位移動一次,重者七日移動一次,這是為什麼?有些痛風久治不愈,最終演變成痿痹,又是什麼原因呢?
回答說:疼痛是因為氣滯血凝,經絡阻塞不通造成的。風邪善於遊走變化,所以疼痛部位遊走不定。
總體來說,風寒濕三邪侵入經絡血脈,沒有及時疏散,就會鬱積化熱,熱極生火,並伴隨風邪變動,其性質是遊走不定,潛伏在全身經絡血脈之中,這就是病因。之後,如果營衛氣血偶爾在經絡關節處阻滯,風熱就會停滯於此,想走卻走不動,導致局部腫脹疼痛,屈伸不利。疼痛部位可能兩三天或五六天就轉移,這是因為之前氣血已通暢,而其他部位又出現了滯留。夜間疼痛加重,白天減輕,是因為白天衛氣行於陽分外表,營氣也較易運轉,所以疼痛緩解;夜間衛氣歸於陰分,營氣運行不暢,血脈凝滯,所以疼痛加重。因此,此症應歸咎於肝臟血少血熱,肝木燥火炎,虛風又因火而盛行。因為肝臟藏血,肝主筋,所有關節都是經脈的匯合處,血虛不能滋養筋脈,風火反而阻滯於脈絡,於是出現腫脹、面熱(腫脹屬氣血阻礙,面熱屬火邪)。每逢濕熱盛行時就發作,並不是筋骨或死血引起的疼痛。
如果說是筋骨死血,疼痛應該固定在一處,怎麼可能三天七天就轉移呢?這實際上是肝經無形的風熱作祟,風熱屬火,所以善於遊走。如果是寒邪或濕邪,疼痛應該始終固定在一處。雖然風熱遇暖氣會緩解,這是因為虛火本為寒邪,其性喜暖;再者,治療方法用寒熱過度的藥物,應該順勢治療,如果一直順勢治療也不見效,就要考慮其衰敗的屬性。順勢和衰敗的屬性,正如同熱痹遇暖氣就容易散去的道理一樣。如果疼痛時間長了,飲食起居必然廢棄,精神氣血也會因病而虛弱,所以筋骨無力,關節不利,最終導致痿痹。
(出自《活人錄》)
有人問:痛風的症狀與痹症無異,為什麼不把它列入痹症的範疇,而另立一門呢?
回答說:痛痹源於寒邪,痛風屬風邪。血脈遇暖則運行,遇寒則凝滯。寒邪留滯脈中,久之形成痛痹。況且「痹」是指閉塞不通的意思,所以疼痛始終固定在一處,不像風邪那樣善於遊走變化。風邪盛行則為行痹,所以痛風就是痹症中的行痹。但它們雖然症狀相似,實際上有所不同,是因為致病的深淺程度、病程的久暫以及疾病的痊癒難易程度不同。
總而言之,風痛常發生在暑濕盛行、氣血沸騰的時候,比如穿著汗濕的衣服,臥在潮濕的地面上,汗出當風,貪涼睡在漆器、竹蓆、石床上,導致暑熱之氣遇寒凝滯,因濕而加重,遇風而閉塞,於是熱邪盛行又兼風邪,行於經絡血脈之中,遊走不定,疼痛部位時常變化,不像痹症那樣病程深久而難以治愈。
形神如常,飲食正常,脈象洪滑浮弦,急數有力而疼痛劇烈者為實證;形神萎靡,飲食減少,脈象虛弦澀數,或微弱無神,或虛弱搏動,空弦,痠痛無力,二便不調者為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