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5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9)

1. 疏五過論篇

《疏五過論》曰: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(神屈故也,貴之尊榮,賤之屈辱,心懷眷慕,志結憂惶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血脈虛減,故曰脫營。)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,五氣留連,病有所並。(富而從欲,貧奪豐財,內結憂煎,外悲故物。

則心從想慕,神隨往計,營衛之道,悶以遲留,氣血不行而積併為病。)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(氣血相迫,形肉消灼,故身體日減。氣歸精,精食氣。今氣虛不化,精無所滋故也。)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,(病氣深,穀氣盡,陽氣內薄,故惡寒而驚。洒洒,寒貌。)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。

(血為憂煎,氣隨悲減,故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,病深者何?以此耗奪故耳。)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亦治之一過也。(失,謂失問其所始也。)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(飲食居處,五方不同,故問之也。)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(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。

悲哀動中者,竭絕而失生,故精氣竭絕,形體殘毀,心神沮喪矣。)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,此治之二過也。(不知喜怒哀樂之殊情,概為補瀉而同貫,則五臟精華之氣日脫,邪氣薄蝕而乃並於真正之氣矣。)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

(奇恆,謂氣候奇異於恆常之侯也。從容,謂分別臟氣虛實,脈見上下,幾相似也。《示從容論》曰: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,後容分別而得之矣。)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(貴則形樂志樂,賤則形苦志苦,音樂殊貫,故先問也。

封君敗傷,降君之位,封公卿也。及欲侯王,謂情慕富貴,而妄為不已也。)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(憂惶煎迫,怫結所為。)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(以五臟氣留連,病有所並而為是也。)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,此治之四過也。

(嚴,謂戒,所以禁非也,所以令從命也。外為柔弱,言委隨而順從也。然戒不足以禁非,動不足以從令,委隨任物,亂失天常,病且不移,何醫之有!)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(終始,謂氣色也。知外者終而始之。明知五色氣象,終而復始也。

餘緒,謂病發端之餘緒也。切,謂以指按脈也。問名,謂問病診之名也。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,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,故宜先合之也。)離絕莞結,憂恐喜怒,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能知,何術之語。(離,謂離間親愛。絕,謂絕念所懷。莞,謂莞結思慮。結,謂結固余怨。

白話文:

疏五過論篇

這篇文章論述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五種錯誤。首先,醫生在未診斷病人前,必須詢問病人過去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狀況的變化。如果過去顯貴後來貧賤,即使沒有外邪入侵,也會因內心鬱結而生病,稱為「脫營」,這是因為尊貴和屈辱的巨大落差,造成心神憂慮,導致血脈虛弱。如果過去富有後來貧窮,則稱為「失精」,因五臟之氣鬱結不通而產生疾病。身體日漸消瘦,氣虛無力,是因為氣血失調,營養不足。病情嚴重時,患者會感到寒冷和驚恐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。病情加重的原因,是體內精氣被過度消耗。醫生如果未能了解病情的始末,就是診斷的第一個錯誤。

其次,醫生在診病時,必須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、生活經歷,以及情緒的變化。暴喜暴怒都會損傷精氣,導致身體衰弱。愚笨的醫生不懂得如何調和陰陽,補瀉失度,則會導致病人精氣日漸流失,邪氣乘虛而入,這是治療的第二個錯誤。

第三,精通脈診的醫生,必須能夠根據脈象的變化,判斷病情的虛實寒熱,以及與正常脈象的差異。如果醫生雖然經驗豐富,卻無法準確判斷脈象,就是診斷上的不足,也是治療上的錯誤。

第四,醫生診病時,必須詢問病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歷的變故,因為地位的變遷和遭遇的挫折都會影響身心健康。醫生如果不能嚴肅謹慎地對待病情,不能調動病人的積極性,一味地順從病人的意願,那麼病情就無法得到改善,這是治療的第四個錯誤。

第五,醫生診斷疾病,必須了解病情的發展過程和病因的餘緒,並且要根據病人的性別和脈象,做出準確的診斷。如果醫生不能了解病人內心的憂慮、恐懼、喜怒等情緒,以及這些情緒對五臟六腑的影響,導致血氣失調,那麼就無法正確地治療疾病,這是治療的第五個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