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 (5)

1. 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中於諸陰則病在裡,其證多在足內踝及臁內,宜溫利之,外證自汗走注為風勝,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,腫滿重著為濕勝,煩渴熱頑為暑勝,如四氣兼有,但推其多者為勝。麻者為風,痛者為熱,腫者為濕,寒勝則蟲,(皮膚中如蟲行之狀。)熱勝則縱,蓋足六經皆能致病,惟手六經不與焉。

寒則溫之,熱則寒之,在表則散,在裡則下,若大虛氣乏,間作補湯,隨病冷熱而用之,不可拘執。其人黑瘦者易治,胖大赤白者難愈,黑人耐風濕,赤白人不耐風寒,瘦人肉硬,肥人肉軟耳。其用藥當分虛實寒熱表裡,如黃柏、蒼朮乃濕熱必用之藥也。

防己、獨活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也,木瓜取入肝走筋也,赤苓、木通滲利其濕也,肉桂、烏附散寒濕也,木香、檳榔、香附、烏藥宣行氣道之劑也,紅花、桃仁活血行凝之劑也,牛膝、杜仲、萆薢、虎骨壯筋骨之劑也,參、耆、白朮、歸、芍、地黃補養氣血之劑也,合宜而用,則或攻或補,皆可奏功。(《錦囊》)

又曰:腳氣初起甚微,多不令人識也。食飲嬉戲,氣力如故,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。南北所感,雖有內外之殊,然皆由腎虛,婦人病此者,亦由血海虛而得之,與男子腎虛同也。若入腹衝心,嘔吐不止,危在頃刻,宜八味丸溫以逐之。入腎則腰腳腫,小便不通,目額皆有黑氣,沖胸喘而呻吟,左尺脈絕者死。

蓋腎虛陽衰之人多犯此,腎乘心水剋火也。故腎氣腳氣,當以金匱腎氣丸預為服之也。

又曰:南方自外而入者,止下脛腫痛,北方自內而致者,乃或致於手節也。治法初用解散,次必推蕩大便,以導其邪氣。

經曰:臥出汗而風吹之,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太陰之勝,火氣內郁,流散於外,足脛胕腫,飲發於中,胕腫於下。凡內傷酒食,脾胃營運之氣有虧,不能上升,乃下流乘其肝腎之位,注於足脛,加之房事不節,邪氣乘虛,乃為腳氣,久而不愈,遂成痼疾。堅硬如石謂之石疽,肉色紫赤,皮肉潰爛,名為緩疽,惟宜溫補。

又曰:腳氣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氣,腹痛作瀉,或二便阻塞,或精神昏憒,或妄語錯亂,或壯熱頭痛,有類傷寒,名腳氣攻心多死。

又曰:其脈浮弦者風,濡弱者濕,洪數者熱,遲者寒,微者虛,牢堅者實,結則因氣,散則因憂,緊則因怒,細則因悲。

又曰:婦人腳十指如熱油煎者,皆由榮衛氣虛,濕毒之氣流滯經絡,上攻心則心痛,下攻腳則腳痛,腳指如焚,如腳氣之類,經云熱厥是也。

《醫論》曰:腳氣之疾,皆由脾腎二經虛弱,坐臥行動之間,而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幹,流注而成此疾。得病之始,多不令人便覺,必感他病,乃始發動,或奄然太悶,經兩三日方覺之,先從腳起,或緩弱疼痹,行起忽倒,或脛腫滿,或足膝枯細,或心中忪悸,或小腹不仁,大小便秘澀,或舉體轉筋,骨節痠疼,或惡聞食氣,見食吐逆,或胸滿氣急,壯熱憎寒,傳足六經,外證與傷寒相似,但卒然腳痛為異耳。

白話文:

男婦緩風腳氣病症的主要論述

如果病邪侵入體內的陰經,那疾病就會在體內,症狀多發生在足部內踝以及小腿內側,治療上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疏通經絡。如果外在表現為自汗淋漓且游走不定,那是風邪太盛;如果沒有汗且疼痛,甚至肌肉痙攣,那就是寒邪太盛;如果腫脹沉重,那就是濕邪太盛;如果煩躁口渴且發熱,那就是暑邪太盛。如果這四種邪氣都有,就以哪種邪氣最嚴重來判斷。麻木是風邪所致,疼痛是熱邪所致,腫脹是濕邪所致,寒邪太盛會導致皮膚下像有蟲子爬的感覺,熱邪太盛會導致肌肉鬆弛。足部的六條經絡都可能導致腳氣,只有手部的六條經絡不會。

寒邪引起的就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熱邪引起的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病在體表的就用發散的方法,病在體內的就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身體非常虛弱、氣血不足,就適當用補氣血的湯藥來調養,應該根據病情的寒熱來選擇藥物,不能固執己見。身體黑瘦的人比較容易治好,肥胖且臉色紅潤的人比較難治好。皮膚黝黑的人比較能忍受風濕,皮膚白皙的人比較不能忍受風寒。瘦的人肌肉緊實,胖的人肌肉鬆軟。用藥時應該區分虛實寒熱表裡,比如黃柏、蒼朮是治療濕熱的必用藥。

防己、獨活可以治療腰部以下到足部的濕熱腫脹;木瓜可以引藥入肝,疏通筋脈;赤茯苓、木通可以滲濕利尿;肉桂、烏頭可以驅散寒濕;木香、檳榔、香附、烏藥可以疏通氣機;紅花、桃仁可以活血化瘀;牛膝、杜仲、萆薢、虎骨可以強健筋骨;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地黃可以補養氣血。綜合運用這些藥物,或攻或補,都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腳氣剛開始時症狀非常輕微,很多人都沒注意到。患者的食慾、玩樂和精力都和往常一樣,唯一不同的是突然腳軟無力,無法正常活動。雖然南北方發病的原因有所不同,但都是因為腎虛所導致的。婦女患上腳氣也是因為血海(子宮)虛弱引起的,和男子腎虛的原因相同。如果病邪侵入腹部,導致心悸嘔吐不止,情況就非常危急,應該用八味丸來溫補腎陽,驅散邪氣。如果病邪侵入腎臟,就會出現腰腳腫脹、小便不通、眼睛和額頭有黑氣、胸悶氣喘,並且痛苦呻吟。如果左手的尺脈摸不到,就代表病危。

腎虛陽衰的人容易患上腳氣,這是因為腎水過盛,反過來剋制心火。所以腎虛型腳氣,應該提前服用金匱腎氣丸來預防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南方人得腳氣,是從外而入,只會導致小腿腫痛;北方人得腳氣,是從內而發,甚至會導致手部關節也出現症狀。治療方法是先用發散的方法,然後一定要用瀉藥來排泄大便,把邪氣排出體外。

《內經》說:睡覺時出汗,然後被風吹到,邪氣凝結在皮膚上就會導致痹證,凝結在脈絡中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凝結在腳上就會導致厥證(四肢冰冷)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太陰經的邪氣太盛,導致體內火氣鬱結,然後散發到體外,會出現足部和小腿腫脹。如果體內有積飲,就會導致下肢浮腫。凡是飲食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的功能下降,無法向上輸布,就會下流到肝腎的位置,積聚在小腿和腳部。如果再加上房事不節制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腳氣。如果長期不治好,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。如果腫塊堅硬如石頭,就稱為石疽;如果皮膚紫紅,並且潰爛,就稱為緩疽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腳氣可能會出現嘔吐、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、腹痛腹瀉、大小便不通暢、精神恍惚、胡言亂語、高燒頭痛等類似傷寒的症狀,這稱為腳氣攻心,病情危險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脈象浮弦的表示有風邪,濡弱的表示有濕邪,洪數的表示有熱邪,遲的表示有寒邪,微的表示身體虛弱,牢堅的表示邪氣實證,脈象結的表示是氣滯,散的表示是憂愁,緊的表示是憤怒,細的表示是悲傷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婦女的腳趾像被熱油煎過一樣,是因為榮衛之氣虛弱,濕毒之氣滯留在經絡,向上侵犯心臟就會導致心痛,向下侵犯腳部就會導致腳痛,腳趾像火燒一樣,這和腳氣的症狀相似,醫學上稱為熱厥。

《醫論》說:腳氣這種病,都是因為脾腎二經虛弱,在坐臥行走之間被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,邪氣流注而形成的。剛開始得病時,很多人都感覺不到,必須等到其他疾病發作時才會顯現出來。有的患者會突然感到胸悶,經過兩三天才能感覺到腳部出現症狀,先從腳開始,出現軟弱疼痛麻木,走路時會突然跌倒。有的會出現小腿腫脹,有的會出現足部和膝蓋枯瘦。有的會出現心悸,有的會出現小腹麻木,大小便不通暢。有的會出現全身肌肉抽搐,關節痠痛,有的會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,看到食物就想吐。有的會出現胸悶氣短、高燒怕冷等症狀。腳氣會傳到足部的六條經絡,外在症狀和傷寒相似,但突然腳痛是它獨有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