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6)
卷二十六 (6)
1. 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其為候不一,若寒中三陽所患必冷,暑中三陰所患必熱,脈浮而弦者起於風,濡而弱者起於濕,洪而數者起於熱,遲而澀者起於寒,風者汗之,濕者燥之,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,又當隨四時表裡虛實治之,切不可用溫補及湯淋洗,此醫家之大戒也。蓋補則氣實,多致不救,淋洗則邪毒入內,亦難治矣。
治之不早,使毒氣入腹衝心,攻築作痛,喘滿上氣,嘔吐異常,此則漸致傾危,其可忽耶!
林氏曰:或問足跗腫痛,明系濕熱,如何謂之腳氣?既以氣稱,亦不失為濕熱,如何又有外感內因之別,乾溼寒熱之異,甚至衝心嘔逆,譫語神昏,以致於死也?答曰:此一氣字,自與平常濕熱不同,蓋非一朝一夕所致,此證雖由濕熱微邪,然而沉伏於足三陰經既久,不能發泄,鬱蒸為熱,瘀而紅腫,腫而後痛,且足三陰之脈從足之內踝而上,至於大小腹,更由腹而上溢手包絡咽嗌之間,故腫痛必然牽引經絡,而鬱蒸之氣又自下而上逆於心胸,遂至寒熱似瘧,噁心嘔逆,所以有類傷寒之別名。
況病發之初,未有不由外感內因,或暴怒房勞所觸發,於是內外兼證夾雜,倉卒難辨,初學臨證,茫然昧於用藥,倘使表裡虛實之不別,補瀉寒熱之妄投,未有不至於衝心危殆者也。(《活人編》)
又曰:或問雖曰腳氣,亦不過濕熱久鬱而成,有何利害以至於死?若果可以致人於死,則其證更凶於傷寒,何以又謂之類傷寒耶?況曰類者,亦正與傷寒相近,故亦有七日而愈,七日而死,十四日而愈,十四日而死,據此豈不可謂之腳氣傷寒乎?答曰:腳氣與傷寒原屬二證,難以溷淆,只有寒熱嘔逆,及三陰三陽傳變深淺,與傷寒相似,故曰類也。
若論致死之因,凡風寒暑濕之邪,無有不由於經絡而傳於六腑,以至五臟,自輕至重,自重至危,何獨腳氣為然,而必與傷寒並論哉。
又曰:脈與形證,此證濕熱為本,客邪觸發為標。發時還從足胕紅腫微痛而起,腫甚則痛愈甚,而鬱蒸之氣由經絡入於足三陽之腑,故有寒熱交作,畏寒煩躁,噁心嘔逆,煩渴引飲,喘急譫語,惡食而復能食,二便秘結不通,其脈浮洪弦數有力者,謂之乾腳氣,乃三陽經受病也。
若二便通利,汗多不渴,噁心嘔逆,湯飲不受,肢厥戴陽,神昏譫語,六脈沉伏細軟無力者,謂之濕腳氣,乃三陰經受病也。
又曰:腳氣治法,乾腳氣初則疏散,中則和解,末則潤下。濕腳氣初亦疏散,中亦和解,末則宜乎清補。
白話文:
腳氣這種病,發作時症狀不一定相同,如果是寒氣侵入三陽經絡引起的,一定會感覺腳冷;如果是暑氣侵入三陰經絡引起的,一定會感覺腳熱。脈象浮而弦的,是風邪引起的;脈象濡而弱的,是濕邪引起的;脈象洪而數的,是熱邪引起的;脈象遲而澀的,是寒邪引起的。風邪引起的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濕邪引起的要用燥濕的方式治療,熱邪引起的要用清熱的方式治療,寒邪引起的要用溫熱的方式治療。另外,還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、病情的表裡虛實來治療,千萬不能使用溫補的藥物或用熱水泡腳洗滌,這是醫生的大忌。因為補藥會使邪氣更盛,導致難以救治;熱水洗滌會使邪毒內侵,也難以治療。
如果治療不夠及時,使邪毒侵入腹部衝擊心臟,造成劇烈疼痛,氣喘胸悶,噁心嘔吐不止,這樣就會逐漸走向危險,怎能不重視呢!
林氏說:有人問,腳背腫痛,明明是濕熱引起的,為什麼要叫做腳氣?既然用「氣」來稱呼,也還是濕熱,為什麼又有外感和內因的區別,以及乾濕寒熱的不同,甚至會衝心嘔吐、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最後導致死亡呢?我回答說:這個「氣」字,和一般常見的濕熱不同,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。這種病雖然是由濕熱的輕微邪氣引起,但是潛伏在足三陰經絡已經很久,無法發散,鬱積蒸騰成熱,導致瘀血紅腫,腫脹之後才會疼痛。而且足三陰的經脈從腳的內踝向上走,到達小腹和大腹,再由腹部向上到達手包絡和咽喉之間,所以腫痛必然會牽引經絡,而鬱積的熱氣又從下往上逆行到心胸,於是就會出現寒熱像瘧疾一樣,以及噁心嘔吐,因此又被人稱作類似傷寒的病症。
何況疾病發生的初期,沒有不是由外感或內因引起的,有時是因為突然大怒或房事過度而誘發,於是內外多種症狀夾雜在一起,倉促之間難以分辨,初學的醫生遇到這種情況,往往不知所措,如果不能辨別表裡虛實,胡亂使用補瀉寒熱的藥物,沒有不會導致邪氣衝心而危險的。(《活人編》)
又說:有人問,雖然說是腳氣,也不過是濕熱鬱積久了造成的,有什麼危害以至於會死?如果真的會導致人死亡,那麼這個病不是比傷寒更兇險嗎?為什麼又說是「類似傷寒」呢?況且說「類似」,也正是和傷寒相近,所以也有七天痊癒、七天死亡,十四天痊癒、十四天死亡的情況,根據這個難道不能把它叫做腳氣傷寒嗎?我回答說:腳氣和傷寒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疾病,難以混淆,只是寒熱嘔吐以及三陰三陽經絡傳變的深淺,和傷寒相似,所以說是「類似」。
如果說到導致死亡的原因,凡是風寒暑濕的邪氣,沒有不是通過經絡傳到六腑,再到五臟的,從輕到重,從重到危險,為什麼只有腳氣是這樣,而一定要和傷寒並論呢?
又說:從脈象和身體症狀來看,這個病以濕熱為本,外邪侵襲為標。發病時通常從腳背紅腫輕微疼痛開始,腫脹嚴重則疼痛加劇,而鬱積的熱氣通過經絡進入足三陽的腑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發作、怕冷煩躁、噁心嘔吐、口渴想喝水、氣喘急促、胡言亂語、不想吃飯但又會想吃東西、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。如果脈象浮洪弦數有力,就叫做「乾腳氣」,是三陽經絡受病。
如果大小便通暢,汗多但不口渴,噁心嘔吐,喝不下水,四肢冰冷,精神昏迷,胡言亂語,六脈沉伏細軟無力,就叫做「濕腳氣」,是三陰經絡受病。
又說:腳氣的治療方法,乾腳氣初期應該疏散,中期應該和解,末期應該潤下。濕腳氣初期也應該疏散,中期也應該和解,末期則應該清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