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 (4)

1. 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此必先降其氣,俟其毒止在腳,再行熏洗,自無不利,蓋補以補其弱也,洗以逐其滯也,夫何禁之有!

又曰:有當禁於未發之先者,如《外臺秘要》云:第一忌嗔,嗔則心煩,煩則腳氣發;又禁大語,大語則傷氣,氣傷病亦發;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,以冷水洗足,兩足脛尤不宜冷,雖暑月當著帛袴,至冬寒加綿,常令兩脛及腿溫暖,微汗尤佳,依此將息,腳氣自消,而無邪氣留連之患。夏月腠理開,不宜當風取涼,涼處坐臥,須得勞動關節,令其氣暢。

此拒邪之法,養生之要也。每食後宜行三五百步,疲倦便止,則腳中惡氣,隨即下散,雖有浮腫,氣亦不上也。

孫真人曰:古人少有此疾,自永嘉南渡,衣冠之人多有之,此皆濕鬱於內所致也。故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汗出,脫衣洗足,當風取涼,皆成腳氣。暑月久坐久立濕地,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,病發必熱,而四肢痠痛,煩悶,胕腫寒熱,此又山野農夫多有之,以久濕傷於外也。

楊大受曰:腳氣是壅疾,當用宣通之劑,使氣不能成壅也。如羌活導滯湯之類所宜通用。又如蒼白朮、防己、南星以去濕,羌獨活、木瓜、檳榔行氣利關節以去壅,佐木通、牛膝以引經,當歸、生地以和血,此必用之藥也。又如東垣拈痛湯之類亦甚捷。余因證之虛實寒熱而辨治之,此即通變活法也。

又曰:凡腳氣初覺,即灸患處二三十壯,或用雷火針以導引濕氣外出,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,其要法也。若壅既成而邪盛者,必腫痛熱甚,一時藥餌難散,宜砭去惡血,以消熱腫,砭刺之後,以藥繼之。

古無腳氣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名緩風,宋齊謂腳氣。

《內經》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(發於外者,屬足少陰、太陽;發於內者,屬足太陰、陽明。)

《千金》論曰:此病初得,即先從腳起,因即脛腫,時人號為腳氣。經曰:緩風濕痹。深師云:腳弱者即此義也。得此病者多不令人即覺,或會他病一度,乃始發動,或奄然大悶,經二三日不起,方乃覺之,久而不瘥,遍及四肢腰背頭項也。始起甚微,食飲嬉戲,氣力如故,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,有此為異耳。

或熱悶驚悸,心煩嘔吐,或覺臍下冷痞,愊愊然不快,兼小便淋漓,不似生平,皆其候也。

馮魯瞻曰: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蓋脾主四肢,足居於下,而多受濕,濕鬱成熱,濕熱相搏,其痛作矣。古名為壅疾,當用宣通之劑,如羌活導滯湯、當歸拈痛湯之類,使氣不壅而痛自愈矣。古無腳氣之說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間名緩風,宋齊之後謂之腳氣。

凡腫者名濕腳氣者,筋脈弛長而軟,或浮腫是也,治宜利濕疏風。如不腫者名乾腳氣者,干即熱也,筋脈蜷縮攣痛,枯細而不腫者是也,治宜潤血清燥,有從外感者,有從內傷者,其為濕熱則一而已。北方高燥,多飲𨣒酪肉食醇酒,濕熱下流所致,南方卑下多濕,血氣虛弱之人,或遇房勞,負重遠行,沖冒雨雪,寒濕乘虛所致。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,則病在外,其證多在足外踝及足背,宜散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(腳氣)一定要先讓氣順降下來,等到毒素集中在腳部,再進行熏洗,自然沒有壞處。這是因為「補」是用來補養虛弱的身體,「洗」是用來去除積滯,這樣做有什麼不可以的呢?

還有說,有些事情應該在疾病還沒發作之前就禁止,像是《外臺秘要》說的:第一忌諱生氣,生氣會使心煩,心煩就會引發腳氣;也要禁止大聲說話,大聲說話會損傷氣,氣損傷疾病也會發作;還有不能讓腳露在外面吹風、接觸到水,用冷水洗腳也不可以,尤其是兩條小腿更不應該受寒。即使在炎熱的夏天,也應該穿上絲綢做的褲子,到了寒冷的冬天要加上棉絮,經常讓兩條小腿和腿部保持溫暖,微微出汗是最好的。按照這樣的方式調養,腳氣自然會消失,也不會有邪氣滯留在體內的問題。夏天毛孔張開,不適合吹風受涼,在陰涼的地方坐臥,一定要活動關節,讓氣血暢通。

這些都是抵抗邪氣、養生的要訣。每次吃飯後應該走三五百步,感到疲倦就停止,這樣腳中的濁氣就會向下散開,即使有浮腫,氣也不會向上衝。

孫真人說:古時候很少有這種疾病,自從永嘉南渡後,那些穿著官服的人大多得了這個病,這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鬱積造成的。所以,一年四季都不能久坐、久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也不能因為喝醉酒、出汗後就脫衣服洗腳、吹風受涼,這些都會導致腳氣。夏天久坐久站在潮濕的地方,濕熱之氣會侵入人體的經絡,發病時一定會發熱,而且四肢痠痛、煩悶、浮腫、忽冷忽熱。這種情況在山野農夫身上也很多見,是因為長期受潮濕侵襲所導致的。

楊大受說:腳氣是氣血壅滯的疾病,應該使用宣通氣血的藥劑,讓氣血不至於壅塞。像羌活導滯湯之類的藥方,適合普遍使用。另外,像是蒼朮、白朮、防己、南星可以去除濕氣,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、檳榔可以運行氣血、疏通關節,來去除壅塞;佐以木通、牛膝來引導藥力入經,當歸、生地來調和氣血,這些都是必須要用的藥。還有像東垣拈痛湯之類的藥方,也相當有效。我會根據病人體質的虛實寒熱來辨證治療,這就是通權達變的活法。

還說:凡是腳氣剛開始發作,就應該在患處灸二三十壯,或是用雷火針來引導濕氣外出,並飲用醪醴來疏通經絡、驅散邪氣,這都是重要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壅塞已經形成,邪氣又很強盛,一定會腫脹疼痛、發熱嚴重,一時之間用藥很難散開,應該用砭石放血來消除熱腫,放血之後,再用藥物來繼續治療。

古時候沒有腳氣這種病,《內經》稱之為「厥」,兩漢時期稱之為「緩風」,宋齊時期才叫做「腳氣」。

《內經》說:「受到濕氣侵襲,下身會先受到影響。」(病發於外的,屬於足少陰經、太陽經;病發於內的,屬於足太陰經、陽明經。)

《千金方》論述說:這個病剛開始發作,一定是先從腳開始,接著小腿會腫脹,當時的人稱之為腳氣。經文說:「緩風濕痹」。深師說:「腳部軟弱無力就是這個意思。」得了這種病的人,大多不會馬上感覺到,有時候會因為其他疾病發作一次,才開始發病,或者突然感到很悶,經過兩三天都起不來,才會察覺。久治不癒的話,會遍及四肢、腰背、頭部。剛開始發病時症狀很輕微,吃喝玩樂、體力都和往常一樣,只是突然間腳會軟弱無力、不能動,這是它獨特的症狀。

有的人會感到發熱、胸悶、心悸、心煩、嘔吐,或感覺肚臍下發冷、不舒服,而且小便不順暢,和以往不一樣,這些都是腳氣的徵兆。

馮魯瞻說:經文說:「各種濕腫滿脹,都屬於脾土。」又說:「受到濕氣侵襲,下身會先受到影響。」因為脾主四肢,腳又在最下方,最容易受到濕氣侵襲,濕氣鬱積化熱,濕熱相互搏結,疼痛就會發作。古代稱之為「壅疾」,應該使用宣通氣血的藥劑,像是羌活導滯湯、當歸拈痛湯之類的,使氣血不壅塞,疼痛自然會好轉。古代沒有腳氣這種說法,《內經》稱之為「厥」,兩漢時期稱之為「緩風」,宋齊之後才稱之為腳氣。

凡是腫脹的,叫做「濕腳氣」,筋脈會鬆弛、軟弱,或者出現浮腫,治療上應該以利濕疏風為主。如果不腫脹的,叫做「乾腳氣」,「乾」就是熱的意思,筋脈會蜷縮攣痛,枯槁細小而不腫脹,治療上應該以滋潤氣血、清除燥熱為主。有的腳氣是從外感引起的,有的則是從內傷引起的,但病因都是濕熱。北方氣候乾燥,人們大多飲用乳酪、食用肉類、飲用烈酒,導致濕熱之氣向下流動所致;南方地勢低窪多濕,氣血虛弱的人,或是因為房事勞累、負重遠行、淋雨受寒,寒濕之氣趁虛而入所致。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侵入人體的陽經,病就發生在體表,症狀多在腳踝外側和腳背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就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