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 (2)

1. 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又曰:方書以腫為濕腳氣,不腫者為乾腳氣,濕者宜除濕,乾者宜行氣。

陳無擇曰:腳氣不專主一氣,亦不專在一經,兼有雜生諸病,未易分別,須尋經絡之陰陽,再察脈息之虛實,以為治也。凡自汗走注者為風勝,無汗攣急制痛者為寒勝,腫滿重著為濕勝,煩渴燥熱為暑勝,若四氣兼中者,但察其多者為勝,分其表裡以施治也。

張景岳曰:腳氣之病,實三氣之所為也,然亦有虛實之異。又腳氣本為壅疾,古云忌用補劑,然必下元不足,及陽明之氣有虧者,而後邪氣得以犯之,此其中亦有虛證。總之,凡治此者,只因證施治則萬全,但察其因於表者,以發散為主;因於里者,以疏利為主,外因者多寒濕,宜用濕熱;內因者多濕熱,宜用清涼。若元氣本虛及病久致虛者,必當培補下元,不得以忌補之說為拘也。

又曰:腳氣初起,無非濕滯,如無他證兼見,而身體重著者,單宜治濕以分利為主。凡腳膝中濕,或腰腿痠痛,重著腫痛者,宜除濕湯,不問久近乾溼並可用。若腳膝痠軟重著,而胃氣不清,或見噫氣吞酸脹滿者,平胃散。若腳氣浮腫而兼泄瀉者,宜五苓散或胃苓湯。

又曰:寒濕外浸致成腳氣者,十居六七,其證疼痛拘攣,惡寒清厥,脈多弦細,治宜以溫經除濕為主,是以古人治此之法,大抵熱藥多寒藥少,故每用麻黃、川烏、桂、附、乾薑之屬。《內經》曰: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。正以烏附麻黃走而不守,故能通行經絡,乾薑、官桂辛甘大熱,故能助陽退陰,清濕既除病無不愈。凡感寒濕雨水,或四氣流注,致成腳氣腫痛不可忍者,宜雞鳴散如神。

若寒濕內侵,陽虛陰盛,胃氣不強,經氣不行,頑木浮腫,或疼痛不用者,獨活湯。若寒邪入腹,喘急疼痛,或筋急上衝,悶亂危急欲絕者,茱萸丸或茱萸木瓜湯。若寒濕在經,血脈不和,腰腳筋骨痠軟無力,或拘攣疼痛,脈弱而澀者,酒浸牛膝丸。若寒濕壅腫,氣滯不行,或冷或痛者,立效散。

若寒濕兼風者,如五積散、小續命湯皆宜用。

又曰:濕熱內蒸,致成腳氣者,多因酒食不節,其證必煩熱多渴,脈見滑數,二便或多不利,治宜利濕清火為主。若濕熱下壅,足脛腫痛不消者,防己飲加減治之,或蒼朮黃柏丸,或二妙散,或加味二妙丸俱妙。若濕熱氣壅,上衝胸腹,煩渴悶亂,頭痛口乾者,活人犀角散。

若濕熱流注經絡,肢節煩疼,脊背沉重,手足遍身疼痛熱腫者,當歸拈痛湯。若感冒暑濕,肢節疼痛,身熱口渴,小便赤澀,氣虛氣促者,清暑益氣湯。若肝腎陰虛血熱,腳脊疼痛,行止艱難,小水不利者,續斷丸。

又曰:腳氣壅滯氣逆者,其證必喘滿氣急,上攻心腹,甚至危急可畏,治宜行滯降氣為主。凡腳氣上衝,心腹喘急不得眠臥者,紫蘇散、檳榔湯或加減檳榔湯,甚者四磨飲。若腳氣喘急,腹滿腳腫者,桑白皮散或木通散。若腳氣臍下氣升衝心煩悶者,木香散或檳榔散。若腳氣心胸壅悶,嘔逆多痰不食者,半夏散或紫蘇湯。若浮腫心腹痞悶,小水不利,大腹皮散。

白話文:

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有人說:醫書把腫脹的腳氣叫做濕腳氣,不腫的叫做乾腳氣。濕腳氣應該去除體內濕氣,乾腳氣應該疏通行氣。

陳無擇說:腳氣不是單純由一種氣引起的,也不是只在某一條經絡上發生,而是多種疾病交雜產生的,不容易區分。必須要根據經絡的陰陽屬性,再觀察脈搏的虛實情況,來確定治療方法。凡是自汗且汗水亂竄的,屬於風邪偏盛;沒有汗且肌肉抽筋疼痛的,屬於寒邪偏盛;腫脹沉重的,屬於濕邪偏盛;煩躁口渴發熱的,屬於暑邪偏盛。如果四種邪氣都有,就看哪種邪氣最盛,再根據疾病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來施治。

張景岳說:腳氣這種病,實際上是三種邪氣共同導致的,但也有虛實的區別。腳氣本來是氣血壅堵的疾病,古人說忌用補藥,但一定是下元(腎)不足,以及脾胃之氣虛弱的人,邪氣才會侵入。所以,這裡面也有虛證的情況。總之,治療這種病,只要根據症狀來用藥就萬無一失。要注意疾病是在體表還是體內,體表的要用發散的方法為主,體內的要用疏通的方法為主。外感引起的腳氣多是寒濕,適合用溫熱的藥;內傷引起的腳氣多是濕熱,適合用清涼的藥。如果本身元氣虛弱,或者病久導致虛弱的,一定要用補藥來培補下元,不能拘泥於“忌用補藥”的說法。

還有人說:腳氣剛開始發作,都是因為濕氣阻滯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只是身體沉重,就應該專注於利濕的方法來治療。凡是腳和膝蓋濕重,或者腰腿痠痛,沉重腫痛的,可以用除濕湯,無論病程長短、是乾是濕都可以用。如果腳和膝蓋痠軟沉重,而且脾胃功能不好,出現打嗝、吞酸、腹脹等症狀,可以用平胃散。如果腳氣浮腫,而且伴隨腹瀉,可以用五苓散或者胃苓湯。

還有人說:寒濕從體外侵入導致的腳氣,佔了十之六七,症狀是疼痛拘攣,怕冷手腳冰涼,脈搏多是細弦的。治療應該以溫經散寒、祛濕為主。所以古人治療這種腳氣,大都熱性藥多寒性藥少,所以經常使用麻黃、川烏、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藥。《內經》說:“濕邪侵犯體內,用苦溫的藥來治療。”正是因為烏頭和附子、麻黃走竄而不滯留,所以能夠通行經絡;乾薑和肉桂辛甘大熱,所以能扶助陽氣、祛除陰邪。清除了濕邪,病自然就好了。凡是感受寒濕雨水,或者四時不正之氣侵入,導致腳氣腫痛難忍的,可以用雞鳴散,效果很好。

如果寒濕侵入體內,陽氣虛弱陰氣偏盛,脾胃功能不好,經氣運行不暢,出現頑固性水腫,或者疼痛不能活動的,可以用獨活湯。如果寒邪侵入腹部,出現喘急疼痛,或者筋脈上衝、胸悶心慌、危急欲絕的情況,可以用茱萸丸或者茱萸木瓜湯。如果寒濕在經絡,氣血不和,腰腿筋骨痠軟無力,或者抽筋疼痛,脈搏弱而澀的,可以用酒浸牛膝丸。如果寒濕壅塞腫脹,氣機停滯不暢,出現發冷或者疼痛的,可以用立效散。

如果寒濕兼有風邪,可以用五積散、小續命湯。

還有人說:濕熱在體內蒸騰導致的腳氣,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。症狀必然是煩熱口渴,脈搏滑數,大小便可能不通暢。治療應該以利濕清火為主。如果濕熱下注,導致腳踝和小腿腫痛不消退,可以用防己飲加減治療,或者蒼朮黃柏丸,或者二妙散,或者加味二妙丸,效果都很好。如果濕熱之氣壅塞,上衝胸腹,出現煩渴胸悶、頭痛口乾,可以用活人犀角散。

如果濕熱流注經絡,導致關節煩疼,背部沉重,手腳全身疼痛發熱腫脹,可以用當歸拈痛湯。如果感受暑濕,導致關節疼痛,發熱口渴,小便赤澀,並且氣虛氣短,可以用清暑益氣湯。如果肝腎陰虛血熱,導致腳和脊椎疼痛,行走困難,小便不利,可以用續斷丸。

還有人說:腳氣導致氣機壅滯逆行的,症狀必然是喘滿氣急,向上侵襲心腹,嚴重的話很危險。治療應該以疏導氣機、降逆為主。凡是腳氣上衝,導致心腹喘急難以入睡的,可以用紫蘇散、檳榔湯或者加減檳榔湯,嚴重的可以用四磨飲。如果腳氣喘急,腹脹腳腫,可以用桑白皮散或者木通散。如果腳氣導致臍下之氣上衝,心煩意亂的,可以用木香散或者檳榔散。如果腳氣導致胸悶嘔吐、痰多食少,可以用半夏散或者紫蘇湯。如果浮腫、心腹痞悶、小便不利,可以用大腹皮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