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 (1)

1. 卷二十六

2. 腳氣部

自男婦緩風腳氣起,至揚州江甘儀婦女腳氣,治各不同,法則俱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腳氣這種病,從男女患上慢性風濕性腳氣開始,到揚州、江甘一帶婦女的腳氣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,但治療的法則都匯集在本篇之中,方便查閱並參考治療。

3. 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;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身半已上者,邪中之也,身半已下者,濕中之也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

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蹠跛寒風濕之病也。

《臟氣法時論》曰: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禁濕地濡衣。

《調經論》曰: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營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。
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太陽司天之政,民病寒濕,發肌肉萎,足萎不收。太陰司天之政,民病寒濕,腹滿身䐜憤胕腫。太陰所致為重胕腫。
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因於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

《經脈篇》曰:胃病則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。足陽明實則狂顛,虛則足不收脛枯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足脛腫曰水。

張景岳曰:腳氣之說,古所無也,自晉蘇敬始有此名。然其腫痛麻頑,即經之所謂痹也;其縱緩不收,即經之所謂痿也;其甚而上衝,即經之所謂厥逆也。逮夫後世,則有類傷寒四證,而以腳氣居其一,謂凡頭痛發熱,身痛便閉,而但見腳膝屈弱無力者,便是腳氣,此說太混,予不然之。夫腳氣本水濕下壅之病,而實非陽邪外感證也,若諸證之兼見者,則若有之。

若以外感之腳軟者,便認作腳氣,則淆亂意見,大不通也。

又曰:腳氣之證,其初甚微,飲食動作無不如故,或無他疾而急得之,或因病後而漸得之,及其病也,則自膝至足,或見麻痹,或見冷痛,或見痿弱,或見攣急,或腫或不腫,或日漸枯細,或蒸蒸惡熱,或洒洒惡寒,或如冰冷,或如火熱,或到底能食,或不能食,或有物如指,發自腨腓而氣上衝心,是皆腳氣之正病也。

其有為發熱頭痛,寒熱往來,或腹內作痛,或見飲食則嘔吐,或惡聞食氣,或不欲見明,或語言錯亂,精神昏憒,是皆腳氣之兼證也。大抵此證有緩急,緩者其來漸,或二三月而日甚,其來速或一二日而即起,治之若緩,恐其氣上衝心,亦能殺人。

又曰:腳氣之因有二:一則自外而感,一則自內而致也。自外而感者,以陰寒水濕雨霧之氣,或坐臥濕地,致令濕邪襲人皮肉筋脈,而凡清濕襲虛則病始於下,致為腿足之病,此外因也。自內而致者,以肥甘過度,酒醴無節,或多食乳酪濕熱等物,致令熱壅下焦,走注足脛,而日漸漸腫痛,或上連手節者,此內因也。

然在古人謂南方卑濕,病多外因,北方嗜酒酪,病多內因,此固一說,然北方亦有寒濕,南方豈少酒濕,此固不必分南北,其或內或外,凡受邪氣,有病始於足而漸致他證者,即腳氣之謂也。必察其因而治之,則自無失矣。

白話文:

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古代醫籍記載,陽氣受風,陰氣受濕。風邪先侵犯上部,濕邪先侵犯下部。濕邪乘虛而入則病從下起,風雨乘虛而入則病從上起。

身體上半部受邪,下半部則為濕邪所侵。

地濕之氣侵犯人體,則會傷害皮肉筋脈。

足部跛行是寒風濕邪所致。

脾臟喜燥惡濕,應多食辛味之物以燥濕,並避免潮濕之地及衣物。

寒濕內侵的人,皮膚鬆弛,肌肉僵硬,營血虧損,衛氣不足,因此虛弱。虛弱的人按壓則感到氣血運行,所以雖然不痛卻也覺得不適。

太陰主宰天氣,濕氣下降。

太陽主宰天氣時,民眾易患寒濕病,表現為肌肉萎縮,足部萎軟無力。太陰主宰天氣時,民眾易患寒濕病,表現為腹部脹滿,身體腫脹疼痛。太陰所致的腫脹尤為嚴重。

腫脹是由於氣機阻滯所致,臟腑氣血運行交替失常,陽氣耗竭。

胃病會導致腹部水腫,膝蓋腫痛。足陽明經實則狂躁,虛則足部萎軟,脛部枯瘦。

足脛腫脹稱為水腫。

張景岳認為,「腳氣」一詞古籍中並無記載,始於晉代蘇敬。腳氣的腫痛麻木僵硬,與經書所說的痹症相同;其鬆弛無力,與經書所說的痿症相同;嚴重時向上蔓延,則與經書所說的厥逆相同。後世將腳氣列為傷寒四證之一,認為頭痛發熱、身痛便秘,且伴有腳膝屈弱無力者,即為腳氣,此說法過於混亂,我不認同。腳氣本是水濕下注的疾病,而非陽邪外感之證,若兼見其他症狀,則另當別論。

將外感引起的腳軟誤認為腳氣,則會混淆觀念,大錯特錯。

腳氣初期症狀輕微,飲食起居如常,有的無其他疾病而突然發病,有的因病後逐漸發病。發病後,從膝蓋到腳部,可能出現麻木、冷痛、痿弱、攣急,或腫或不腫,或日漸消瘦,或有蒸蒸惡熱感,或有洒洒惡寒感,或感覺冰冷,或感覺火熱,或能正常飲食,或不能飲食,或有如手指粗細的腫物從小腿腓腸肌部位向上蔓延至心臟,這些都是腳氣的本症。

伴隨發熱頭痛、寒熱往來、腹痛、飲食即嘔吐、惡食、畏光、語言錯亂、精神恍惚等症狀,這些都是腳氣的兼證。總之,此病有緩急之分,緩者病程較長,可能持續二三個月病情日漸加重;急性者可能一二日內即發病。治療腳氣需謹慎,若病情緩慢治療,恐其氣上衝心,危及生命。

腳氣的病因有二:一是外感,一是內因。外感是陰寒水濕雨霧之氣,或久坐臥於濕地,導致濕邪侵犯皮肉筋脈,凡是濕邪乘虛而入則病從下起,導致腿足疾患,此為外因。內因是飲食過於肥甘,飲酒無度,或多食乳酪等濕熱之物,導致下焦熱盛,熱邪循經絡流注足脛,日漸腫痛,甚至向上蔓延至手部,此為內因。

古人認為南方濕熱,疾病多由外因引起;北方嗜飲酒酪,疾病多由內因引起。此說法固然有其道理,但北方也有寒濕,南方也非沒有酒濕之物,因此不必拘泥於南北之分。無論內外因,凡是受邪氣侵犯,疾病始於足部而逐漸波及其他部位者,即為腳氣。必須仔細辨明病因進行治療,才能收到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