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23)
卷二十五 (23)
1. 魚肚癰門主論
申鬥垣曰:魚肚癰生小腿肚上,多因幼小坐臥濕地,引入風邪寒濕,透入骨間遂成此證。半月不治。毒氣攻心則死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魚肚癰長在小腿肚上,大多是因為年幼時坐臥在潮濕的地方,導致風邪、寒濕入侵,滲透到骨頭之間,就形成了這種病症。如果半個月不治療,毒氣攻入心臟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啟玄》)
2. 腓腨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腓腨疽生足小肚,寒熱煩躁,屬足少陰腎經,由腎水不足積熱所致,古云不治,潰出血膿者生,潰出清水者死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風疽生腳腨及曲䐐中癢,搔則黃汁出。(《準繩》)
《心法》曰:腓腨即小腿肚也。由腎虛膀胱積熱凝結而成,古方悉云不治。若焮赤高腫疼痛,潰出正膿而兼血者為順,如漫腫下塌,紫暗臖痛,潰出清水者為凶。初服仙方活命飲,潰後八珍湯,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,下虛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腓腨疽是長在小腿肚上的瘡,會出現發冷發熱、心煩焦躁的症狀,這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問題,是因為腎的陰液不足,導致積熱所引起的。古時候認為這種病難以治療,如果潰爛後流出膿血,就還有活的希望;如果潰爛後流出的是清水,那就沒救了。(出自《醫宗準繩》)
《醫宗準繩》又說:風疽是長在腳的小腿肚和膝窩附近的瘡,會癢,搔抓後會流出黃色的汁液。
《醫學心法》說:腓腨就是小腿肚。這種瘡是由於腎虛、膀胱積熱凝結而成的,古時候的醫書都說這種病難以治療。如果紅腫熱痛、高高隆起,潰爛後流出的是正常的膿,而且帶血,情況就比較樂觀;如果只是漫腫、向下塌陷、顏色發紫發暗,並且隱隱作痛,潰爛後流出的是清水,那就很危險了。剛開始可以服用仙方活命飲,潰爛之後可以用八珍湯來補養,如果是氣血兩虛就用十全大補湯,如果腎陰不足就用八味地黃丸來補腎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