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57)
卷一 (57)
1. 至真要大論篇
寒因熱用,冷物熱服也。中滿下虛,乃疏啟其中,峻補於下,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由是而中滿自除,下虛斯實,此則塞因塞用也。又大熱內結,注泄不止,熱宜寒療,結復須除,以寒下之,結散利止,此則通因通用也。投寒以熱,涼而行之,投熱以寒,溫而行之,始同終異,斯之謂也。
)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(逆,謂逆病氣以正治。從,謂從病氣而反療。逆其氣以正治,使其從順,從其病以反取,令彼和調,故曰逆從也。下疏其氣令道路開通,則氣感寒熱而為變。)
病之中外何如?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;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(各絕其源。)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;(此謂先除其根屬,後消其枝條。)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(中外不相及,自各一病也。此方治表裡之病有三法:有本標,有先後,有分主也。
)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熱者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,奈何治?(謂治之而病不退,反因藥寒熱而隨生寒熱,病之新者。)伯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(言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故曰求其屬也。
夫粗工偏淺,以熱攻寒,以寒療熱,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,攻寒日深而熱更起,熱起而中寒尚在,寒生而外熱不除,欲攻則懼熱不前,欲療熱則思寒寒又止,進退交戰,危亟已臻,豈知臟腑之源,有寒熱溫涼之主哉。夫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心寒,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,或治熱以熱,治寒以寒,萬舉萬全也。)帝曰: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其故何也?伯曰: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
(物體有寒熱,氣性有陰陽,觸王之氣,則強其用也。夫肝氣溫和,心氣暑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冽,脾氣兼併之。故也春以清治肝而反溫,夏以冷治心而反熱,秋以溫治肺而反清,冬以熱治腎而反寒,蓋由補益王氣太甚也。補王太甚,則臟之寒熱氣自多矣。)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(夫入肝為溫,入心為熱,入肺為清,入腎為寒,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,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,故各從本臟之氣用耳。故久服黃連、苦參而反熱者,此其類也,餘味皆然。但人意疏忽,不能精候耳。故曰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不已,臟氣偏勝,臟有偏絕則有暴夭者。
故曰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是以服餌百藥,不具五味,不借四氣,而久服之,雖且獲勝益,久必致暴夭。此之謂也。絕粒服餌,則不暴亡,斯何由哉?無五穀味資助故也。復令食谷,其亦夭焉。)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(病有中外,治有表裡。
白話文:
至真要大論篇
寒症用熱藥治療,就像冰冷的東西要用熱水服下。如果是中間部位脹滿,下面虛弱,就要疏通中間的堵塞,大力補益下面。少量服藥可能會導致壅塞,多服則能疏通。這樣一來,中滿的問題自然解除,下虛的情況也會得到改善,這就是所謂的「塞因塞用」。另外,如果體內熱邪積聚,導致腹瀉不止,可以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證,同時也要消除體內的結塊。用寒涼的藥物向下疏導,結塊散開了,腹瀉自然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「通因通用」。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,要用溫涼的方法來疏導;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,要用溫熱的方法來疏導。開始時藥性相同,但最終效果卻不同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要逆著病氣來治療,也要順著病氣來治療;逆著病氣治後要使其順應,順著病氣治後要使其逆轉。疏通氣機,使其調和,這是治療的法則。(逆,是指針對病氣進行正向治療;從,是指順著病氣採取反向治療。逆著病氣正向治療,使病氣順應;順著病氣反向治療,使病氣和諧。疏通氣機,使經絡暢通,這樣氣機才會因為寒熱而產生變化。)
疾病有內外之分,病從內部向外發展的,要調理內部;病從外部侵入內部的,要治療外部。(各自切斷病源。)病從內部向外發展,並且在外部表現嚴重的,要先調理內部,然後再治療外部;病從外部侵入內部,並且在內部表現嚴重的,要先治療外部,然後再調理內部。(這就是先消除病根,再消除枝葉。)如果疾病的內部和外部沒有關聯,就要針對主要疾病進行治療。(內部和外部沒有關聯,是各自獨立的疾病。這裡說明了治療表裡疾病的三種方法:有先後次序,有主次之分,有各自獨立。)
用熱藥治療寒症,用寒藥治療熱症,是醫者不能違背的原則。但有時候,用寒藥治療熱症,反而更熱;用熱藥治療寒症,反而更寒。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,新的疾病又產生,該如何治療呢?(指的是治療後病情不見好轉,反而因為藥物的寒熱而產生新的寒熱症狀。)老師說: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的,要從陰的方面入手;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的,要從陽的方面入手,這就是所謂的尋找病症的歸屬。(意思是說要增加陽氣的來源,以消除陰霾;增強陰氣的力量,以制約陽氣,所以說要尋找病症的歸屬。)
那些醫術粗淺的醫生,只會用熱藥攻治寒症,用寒藥治療熱症。熱症還沒治好,寒症就出現了;攻治寒症越來越深入,熱症又加重了。熱症出現,寒症還沒消除;寒症出現,外在的熱症又沒有消失。想要攻治,又害怕熱症會加重;想要治療熱症,又擔心寒症會更嚴重。進退兩難,危險的情況已經迫在眉睫。他們哪裡知道,人體臟腑的根源,有著寒熱溫涼的主導力量呢?想要治療心臟的疾病,不一定要用純熱的藥物;想要治療腎臟的疾病,不一定要用純寒的藥物。只要增加心臟的陽氣,寒氣自然能運行;增強腎臟的陰氣,熱氣也會平息。有時候,用熱藥治療熱症,用寒藥治療寒症,也能達到萬無一失的效果。皇帝問:服用寒藥反而發熱,服用熱藥反而發寒,這是什麼原因呢?老師說:這是因為藥物觸動了臟腑的「王氣」,所以才會產生反作用。(藥物有寒熱之性,氣機有陰陽之分。觸動了臟腑的「王氣」,就會增強藥物的作用。肝氣是溫和的,心氣是暑熱的,肺氣是清涼的,腎氣是寒冷的,脾氣則兼具其他四氣的特性。所以,春天用清涼的藥物治療肝臟,反而會發溫;夏天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心臟,反而會發熱;秋天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肺臟,反而會發涼;冬天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腎臟,反而會發寒。這是因為過度補益了臟腑的「王氣」。如果過度補益「王氣」,臟腑的寒熱之氣就會過多。)
五味進入胃中,會各自歸屬其所喜愛的臟腑。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鹹味先入腎,久而久之就會增長各臟腑的氣。這是事物變化的常理。氣增長過久,就會導致夭折。(進入肝臟為溫性,進入心臟為熱性,進入肺臟為清性,進入腎臟為寒性,進入脾臟為至陰之性,兼具其他四氣。這些都會增強五味自身的氣,所以會各自歸屬於本臟的氣。因此,長期服用黃連、苦參等苦味藥,反而會產生熱感,這就是這種情況的表現。其他的味道也是一樣。只是人們粗心大意,不能仔細觀察而已。所以說「久而增氣,是事物變化的常理」。氣機增長過度,就會導致臟腑氣機的偏盛。如果臟腑的氣機偏盛或偏絕,就容易導致暴死。)所以說「氣機增長過久,就會導致夭折」。因此,服用藥物,如果不能兼顧五味,不能借用四氣,長期服用,雖然能暫時獲益,但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暴死。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不吃五穀,只服用藥物,反而不會暴死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沒有五穀的滋養。如果恢復進食五穀,也同樣會夭折。
調理氣機的方法,必須區分陰陽,確定內外,各自守住自己的位置。內部的疾病要從內部治療,外部的疾病要從外部治療。輕微的疾病要用調理的方法,次要的疾病要用平和的方法,嚴重的疾病要用瀉下的方法,汗法、下法等。治療疾病的寒熱溫涼,要根據病情的屬性來確定,以對疾病有利為原則。(疾病有內外之分,治療有表裡之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