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56)
卷一 (56)
1. 至真要大論篇
(熱之內作。)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(太陽傷濕。)諸熱衝上,皆屬於火。(炎上之性用也。)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(熱鬱於內,肺脹所生。)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(熱盛於胃,及四末也。)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(陽內鬱而陰行於外。)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
(謂有聲也。)諸病胕腫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(諸氣多也。)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(反戾,筋轉也,水液,水便也。)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(上下所出,及吐出溺出也。)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(酸,酸水及沫也。此皆十二經絡之邪,病機由於外入者也。
)故《大要》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致和平。此之謂也。(深乎聖人之言,有無求之,虛盛責之。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,當助其火。
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水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令上下無礙,血氣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此言病機,計有十九而有善治之法也。
)
願言其制。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(夫病之微小者,猶人火也,遇草而焫,得木而燔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。病之大甚者,猶龍火也,得濕而焰,遇水而燔,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,適足以光焰詣天,物窮方止矣;識其性者,反常之理,以火逐之,則燔灼自消,焰火撲滅。夫逆之者,謂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。
從之者,謂攻以寒熱,從其性,用是以下文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)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(量病證候,適事用之。
)帝曰:何謂逆從?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(言逆者,正治也。從者,反治也。逆病氣而正治,則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,雖從順病氣,乃反治法也。)帝曰:反治何謂?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(熱因寒用,熱物冷服,下咽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。
白話文:
(體內產生的熱症。)所有脖子僵硬的痙攣,都屬於濕邪所致。(太陽經受濕邪侵襲。)所有熱氣往上衝的症狀,都屬於火邪所致。(這是火的向上燃燒的特性。)所有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邪所致。(這是熱邪鬱積在體內,導致肺脹。)所有煩躁不安、行為失控的症狀,都屬於火邪所致。(這是胃熱過盛,以及影響到四肢末梢。)所有突然發作的僵硬強直,都屬於風邪所致。(這是陽氣內鬱,陰氣浮於體表。)所有身體發出聲響,像敲鼓一樣的症狀,都屬於熱邪所致。(指身體發出聲音。)所有身體浮腫、疼痛、痠麻、驚嚇的症狀,都屬於火邪所致。(這是體內氣機紊亂所致。)所有身體扭曲、反轉、水液混濁的症狀,都屬於熱邪所致。(反轉扭曲指的是筋脈的轉動,水液指的是小便。)所有身體水液清澈、冷冽的症狀,都屬於寒邪所致。(指的是身體上下的排泄物,包括嘔吐物和尿液。)所有嘔吐酸水、突然腹瀉、排便急迫的症狀,都屬於熱邪所致。(酸水指的是酸味液體和泡沫。以上這些都是十二經絡的邪氣,病機多是從外部侵入所致。)
所以《大要》說:謹慎觀察疾病的機理,辨別病症的歸屬,有這種病證就從這個方向去尋求病因,沒有這種病證也要從另一個方向去探求,病勢強盛就從這方面去治療,病勢虛弱就從這方面去調理。一定要先掌握五種相勝的原則,疏通氣血,使其暢達平和。這就是《大要》所說的含義。(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聖人的醫理,有病證從有病證的方向去尋求病因,沒有病證也要從另一個方向探求,病勢強盛就從這方面去治療,病勢虛弱就從這方面去調理。比如,大寒之症非常嚴重,卻沒有發熱的表現,這就是體內沒有火的緣故;發熱時有時無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發作白天停止,有規律地發作,這也是體內沒有火的緣故,應當扶助體內的火。
又比如,大熱之症非常嚴重,卻沒有發冷的表現,這就是體內沒有水的緣故;發熱時而停止,時快時慢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,這也是體內沒有水的緣故,應當滋養體內的水。體內有阻隔,導致嘔吐、無法進食,這是體內有火的緣故。生病嘔吐,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,這是體內沒有火的緣故。寒邪很嚴重卻沒有發冷的表現,這就要考慮是不是體內缺少水。熱邪很嚴重卻沒有發熱的表現,這就要考慮是不是體內缺少火。熱症持續時間不長,要考慮是不是心氣虛弱。寒症持續時間不長,要考慮是不是腎精不足。有餘的就要瀉去,不足的就要補足,虛弱的就要補益,強盛的就要瀉泄。使上下氣機暢通,氣血調和,寒熱自然就會平衡,陰陽就能調和。這段話闡述了疾病的機理,總結了十九條病機,並提出了有效的治療方法。)
(我想了解藥物的配製原則。)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這是小的配製方法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五味,這是中等的配製方法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九味,這是大的配製方法。寒症用熱藥治療,熱症用寒藥治療,輕微的症狀要反其道而行之,嚴重的症狀要順應病勢來治療。(輕微的病症,就像小的火苗,遇到草就會燃燒,遇到木頭就會旺盛,可以用濕氣壓制,可以用水澆滅,所以要逆其性氣,攻伐它。嚴重的病症,就像龍火一樣,遇到濕氣反而會更加旺盛,遇到水反而會燃燒得更劇烈,如果不懂得它的特性,用水和濕氣來制服它,反而會使火勢更加蔓延,直到燃盡一切才停止。懂得它的特性的人,會反其道而行之,用火來驅逐它,燃燒的火焰自然就會熄滅。所謂反其道而行之,就是用寒藥治療熱症,用熱藥治療寒症。
順應病勢來治療,就是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,順應病邪的特性來治療。就像下文說的:逆治是正治,順治是反治,用藥量由少到多,要觀察病情來決定。)堅硬的要削弱它,外來的邪氣要去除它,勞累過度的要溫補它,鬱結的要疏散它,停滯的要攻伐它,乾燥的要滋潤它,急迫的要緩解它,散開的要收斂它,損傷的要補益它,安逸的要使其運動,驚恐的要使其平靜,上部的病症要向下導引,下部的病症要向上提升,可以用按摩來治療,可以用沐浴來治療,可以用藥物敷貼來治療,可以用藥物劫奪來治療,可以用藥物開啟毛孔發汗來治療,要根據病情適當選擇治療方法。(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,適當地運用治療方法。)
黃帝問:什麼叫做逆治和順治?岐伯說:逆治就是正治,順治就是反治,用藥量由少到多,要觀察病情來決定。(所謂逆治,就是正治。所謂順治,就是反治。逆著病氣來治療,就是用寒藥治療熱症,用熱藥治療寒症,雖然是順著病氣,但實際上是反治的方法。)黃帝問:什麼叫做反治?岐伯說:用寒藥來治療熱症,用熱藥來治療寒症,用阻塞的方法來治療阻塞,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疏通。一定要先找到病症的主因,然後再探求導致病症的原因。開始的治療方法可能相同,最終的治療效果卻不同。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擊破積聚,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攻破堅硬,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調和氣機,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治癒疾病。(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熱症,熱性的藥物冷服,藥物下咽後,寒涼的藥性消退,熱性就會發揮作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