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13)
卷六 (13)
1. 論瘡瘍用香散藥
伍氏曰:氣血聞香則行,聞臭則逆,大抵瘡瘍多因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故郁聚為膿,得香散藥則氣流行,故當多服五香連翹湯、萬金散、清心內固金粉散。凡瘡本腥穢,又聞臭觸,則愈甚者,若毒氣入胃,則為咳逆,古人用此,可謂有理。且如飲食調令香美,則益脾土,養真元,保其無虞矣。
澄曰:脾喜馨香,藥品香燥,固能行氣散郁。若真陰不足,虛火上炎,素多痰火之人,又所當禁。
白話文:
伍氏說:氣血聞到香氣就會運行,聞到臭味就會逆亂,大多數的瘡瘍都是因為營氣不通暢,逆於血肉組織,因此鬱積成膿,得了香散藥,則氣血會通暢,所以應該多服用五香連翹湯、萬金散、清心內固金粉散。一般瘡瘍本來就帶有腥臭穢氣,若又聞到臭味並觸碰到它,就會更加嚴重,若毒氣進入胃中,就會引起咳嗽、嘔吐,古人用這個方法,可謂有道理。而且飲食調理令其香美,就能益脾土,養真元,保證它無憂無慮了。
又曰:潰後瘡瘍生肌藥中,務須少加冰麝,蓋冰麝香竄,多用則走泄真氣,反令瘡口難斂。
白話文:
又說:瘡癤潰破之後長出新肉的藥物中,務必要少加些冰片和麝香,因為冰片和麝香氣味濃烈,用多了就會喪失真氣,反而使瘡口難以收斂。
又曰:潰後忌房內焚燒安息、沉香,燒則瘡口燥癢。
又曰:潰後忌佩香囊、離宮錠等物,不獨耗散真氣,且恐引動相火遺泄。
白話文:
又說:潰瘍後應避免在房內焚燒安息香、沈香,因為燃燒這些香料會使瘡口變得乾燥發癢。
又說:潰瘍後不應該佩戴香囊或離宮錠等物品,這樣不僅會耗散體內的真氣,還可能引起相火旺盛導致精液遺洩。
2. 論瘡瘍泥用止痛藥
薛立齋曰:夫瘡瘍之作,由六淫七情所傷而痛也。因氣血凝滯所致,假如熱毒在內,便秘而作痛者,內疏黃連湯導之。熱毒熾盛,焮腫而作痛者,黃連解毒散治之。不應,仙方活命飲解之。瘀血凝滯而作痛者,乳香定痛散和之。作膿而痛者,托裡消毒散排之。膿脹而痛者,針之。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瘡瘍是由六種外邪和七種情緒損傷而引起的疼痛。由於氣血凝滯所致;如果熱毒在體內,引起便祕而疼痛的,可用內疏黃連湯來治療。熱毒旺盛,皮膚灼熱腫脹而疼痛的,可用黃連解毒散來治療。如果這兩種藥都不起作用,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來治療。瘀血凝滯引起疼痛的,可用乳香定痛散來治療。化膿而疼痛的,可用託裡消毒散來治療。膿脹而疼痛的,可以用針灸治療。
膿潰而痛者,補之。若因氣虛而痛,四君加歸、耆。血虛而痛,四物加參、耆。腎虛而痛,六味地黃丸。口乾作渴,小便頻數者,加減八味丸,此皆止痛之法也。丹溪云:膿出而反痛,此為虛也,宜補之。穢氣所觸者,和解之,風寒所逼者,溫散之,若泥用乳沒,斯執方矣。
白話文:
膿瘡潰爛且疼痛的,應給予滋補。若因氣虛而疼痛,可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、黃耆。若因血虛而疼痛,可用四物湯加上黨參、黃耆。若因腎虛而疼痛,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口乾舌燥、小便頻繁的,可以用加減八味丸,這些都是止痛的方法。
丹溪說: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,這是虛症,應給予滋補。由穢氣導致的疼痛,應給予和解的治療;由風寒導致的疼痛,應給予溫散的治療。如果一味使用一種藥方,就是拘泥於方劑了。
李東垣曰:夫瘡疽之證候不同,寒熱虛實皆能為痛,止痛之法,殊非一端,世人皆謂乳沒珍寶之藥可住疼痛,殊不知臨病制宜,自有方法。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,則痛自止也。寒邪之痛者,以溫熱之藥,熨其寒,則痛自除矣。
白話文:
李東垣說:瘡疽的病理症狀各不相同,寒熱虛實均可引起疼痛。止痛的方法,決非單一。一般人都認為,乳沒是一種止痛的良藥,卻不知道應視病情酌情用藥,自有方法。例如患有熱毒引起的疼痛,可用寒涼的藥物,來減輕熱度,疼痛自然止息。患有寒邪引起的疼痛,則可用溫熱的藥物,熨暖寒冷的部位,疼痛就可以去除。
因風而有痛者,除其風,因濕而痛者導其濕,燥而痛者潤之,塞而痛者通之,虛而痛者補之,實而痛者瀉之,因膿鬱而閉者開之,惡肉浸潰者引之,陰陽不和者調之,經絡秘澀者利之。臨機應變,方為上醫,不可執方而無權也。(《十書》)
白話文:
因風而引起的疼痛,去除其風邪;因濕而引起的疼痛,導其濕邪;因燥而引起的疼痛,潤之;因塞而引起的疼痛,通之;因虛而引起的疼痛,補之;因實而引起的疼痛,瀉之;因膿鬱而引起的閉塞,打開之;惡肉浸潰,引之;陰陽不和,調之;經絡祕澀,利之。根據不同情況,靈活運用,才能成為好的醫生,不可以拘泥於方子而沒有靈活性。
3. 論瘡瘍輕投十宣散等劑
今人有瘡瘍,不審元氣虛實,病之表裡,病者多喜內消,而醫者即用十宣散及敗毒飲、流氣飲之類。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耆,然防風、白芷、厚朴、桔梗皆足以耗氣,況不分經絡時令,氣血多少,而概用之乎?敗毒散乃發表之藥,果有表證,亦止宜一二服,多則元氣反損,其毒愈盛,雖有人參,莫能補也。
白話文:
現在人如果長了膿瘡,沒有判斷清楚元氣的虛實,病情的表證,生病的大多都喜歡內服治膿瘡的中藥,而醫生也馬上用十宣散或敗毒飲、流氣飲之類的藥方。然而卻不知道十宣散雖然有參耆可以補氣,但是防風、白芷、厚朴、桔梗都是會耗氣的藥,更何況不分經絡時令和氣血的盈虧,就概括的運用呢?敗毒散主要是發表之藥,如果真的有表證,也只需要服用一兩次,如果太多,元氣反而會更虛,毒也會變得更盛,即使有人參,恐怕也補不回來。
況非表證而用之乎?流氣飲乃耗血之劑,果氣結膈滿,亦止宜二三服,多則血氣愈傷,夫血氣凝滯,多由營衛氣弱,不能運行,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,況諸經氣血多寡不同,而流氣飲通行十二經,則諸經皆為所損,反為敗證,雖有耆歸,亦難倚仗,若服之過度,則氣虛血耗,何以成膿,苟不察其由,而泛投克伐之劑,能無危乎!此三方者,其不可輕用亦明矣。
河間云:凡瘡止於一經,或兼二經者,止當求責其經,不可干擾余經也。
白話文:
況且如果不是表證就使用它嗎?流氣飲是耗損血液的藥劑,即使氣結隔滿,也只適合服用兩三劑,多服就會更傷血氣。血氣凝滯,多半是由於營衛氣弱,不能運行,怎麼可以再使用流氣飲來損害虛弱?況且各經絡氣血多寡不同,而流氣飲通行十二經,那麼各經絡都會被損傷,反而成為敗證,即使有耆歸藥材,也難以依賴。如果服用過量,就會氣虛血耗,膿液怎麼能形成呢?如果不查明原因,而隨意使用克伐的藥劑,能不危險嗎?這三種藥方,不可輕易使用,這一點也是很明顯的。
4. 論瘡瘍未潰不宜概用敗毒之藥
夫瘡瘍之證,當察經之傳受,病之表裡,人之虛實,而攻補之。假如腫痛熱渴,大便秘結者,邪在內也,疏通之。腫焮作痛,寒熱頭痛者,邪在表也,發散之。焮腫痛甚者,邪在經絡也,和解之。微腫微痛,而不作膿者,氣血虛也,補托之。漫腫不痛,或不作膿,或膿成不潰者,氣血虛甚也,峻補之。
白話文:
瘡瘍的病症,應該觀察經絡的傳受、病情的表裡、人的虛實,然後進行攻補治療。例如腫痛、口渴、大便祕結,說明邪氣在體內,應該疏通。腫脹、灼熱、疼痛,伴有寒熱頭痛,說明邪氣在體表,應該發散。腫脹疼痛嚴重,說明邪氣在經絡中,應該和解。輕微腫痛,不化膿,說明氣血虛弱,應該補託。腫脹而不疼痛,或者不化膿,或者膿液形成但不潰破,說明氣血虛弱嚴重,應該大幅度補益。
色黯而微腫痛,或膿成不出,或腐肉不潰者,陽氣虛寒也,溫補之。若泥其未潰,而概用敗毒,復損脾胃,不惟腫者不能成膿,而潰者亦難收斂,七惡之證蜂起,多致不救。丹溪云:腫瘍內外皆壅,宜以托裡表散為主。如欲用大黃,寧無孟浪之非,潰瘍內外皆虛,宜以托裡補接為主。
如欲用香散,未免虛虛之失,治者審之。
白話文:
症狀表現為腫塊顏色暗淡,且微腫疼痛,或者膿液形成卻不能排出,或腐爛的肉不潰爛,這是因為陽氣虛寒所造成的,應該溫暖、補益來治療。如果在潰爛之前就貿然使用敗毒藥物,還會損傷脾胃,不僅腫塊不能形成膿液,而且潰爛的也難以收斂,各種嚴重的問題將會蜂擁而至,導致無法救治。丹溪說:腫瘍內外都處於壅阻的狀態,應該以疏通內外為主。如果想要使用大黃,寧可不要大膽用藥的錯誤,潰瘍內外都處於虛弱的狀態,應該以疏通內外、補益接駁為主。
5. 論煎藥必得其法
凡煎藥必須擇親信誠謹老實之人,洗淨新藥罐,用新汲甜水為上,慢火煎熬,紗絹濾渣,取清汁服之。不可近燈火之下吃藥,過口之物,酸味過口,則藥味甘甜,甜物過口,則藥味轉苦。又不宜服冷藥,脾喜熱,冷則不能運行。患在上,不厭頻而少,少服則滋榮於上;患在下,不厭頓而多,多服則峻補於下。
白話文:
煎藥時,必須選擇親信、誠實、謹慎、老實的人,用新的藥罐清洗乾淨,最好是用新汲取的泉水,用慢火煎煮,用紗布或絲絹過濾渣滓,取清汁服用。服用藥物時,不要靠近火光,口裡如果有酸味,藥味就會變甜;口裡如果有甜味,則藥味就會變苦。也不宜服用冷藥,脾臟喜歡溫熱,寒冷則不能運行。如果患病在上半身,不怕多服藥,少服則滋補上半身;如果患病在下半身,不怕一次服用很多藥,多服用則快速補益下半身。
病在頭面、頸項、臂膊者,先食而後藥;病在胸膈、心下、肚腹、膀膝者,先藥而後食;病在四肢者,陽中之陽,須服藥於旦;病在骨髓,陰中之陰,須服藥於夜。
白話文:
如果疾病在頭部、臉部、脖子、手臂的位置,先吃東西再吃藥;如果疾病在胸部、橫膈膜、心臟下方、腹部、膀胱、膝蓋的位置,先吃藥再吃東西;如果疾病在四肢的位置,屬於陽中之陽,必須在早上服藥;如果疾病在骨髓裡,屬於陰中之陰,必須在晚上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