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8)
卷二十五 (8)
1. 膝眼風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膝眼風生於膝眼穴,(又名鬼眼穴,在膝蓋之下,左右兩骨空陷中。)由下焦素虛,外邪易於侵襲,先從膝眼隱隱作痛,如風勝則其痛走注不定,寒勝則痛如錐刺,濕勝則胖腫曲不能伸,其病在筋,伸不能曲,其病在骨,動移不遂,沉寒錮冷之候也。惟在臨證詳辨:單膝生者輕,雙膝生者重。
若左膝方愈,復病右膝;右膝方愈,復病左膝者,名過膝風,屬險。
白話文:
《醫心法》說:膝眼風這種病,是因為膝眼穴(又名鬼眼穴,在膝蓋下方,左右兩側骨頭凹陷的地方)產生的。這是由於下焦原本就虛弱,外來的邪氣容易侵入,一開始會從膝眼隱隱作痛,如果風邪盛,痛感會到處遊走不定;如果寒邪盛,痛起來就像錐子刺一樣;如果濕邪盛,膝蓋會腫脹,彎曲伸直都會有困難。這種病如果影響到筋,會造成伸直困難;如果影響到骨頭,會造成活動不順暢,這是屬於寒邪深入、冰冷凝固的狀況。
但診斷時要仔細分辨:如果只有一邊膝蓋發生,情況比較輕微;如果兩邊膝蓋都發生,情況就比較嚴重。
如果左邊膝蓋剛好,又換右邊膝蓋生病;右邊膝蓋剛好,又換左邊膝蓋生病,這種稱為「過膝風」,屬於危險的情況。
2. 鶴膝風門主論
王肯堂曰:兩膝腫痛,股漸小,曰鶴膝風,一名鼓槌風。起於中濕,或因痢後腳弱緩,痛不能行履,名曰痢風。或傷寒餘毒,不能發散,風寒濕氣結於經絡,血脈不流以致筋愈縮而股愈細,屬足少陽、足陽明經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膝上腫痛,此非一端,須要辨明,若兩膝內外皆腫,痛如虎咬之狀,寒熱間作,股漸細小,膝愈腫大,名鶴膝風。急宜隔蒜灸,服大防風湯倍加乳香以住痛舒筋。但一膝痛引上下,不甚腫而微紅,名膝遊風。膝之兩旁腫痛,憎寒壯熱,晝夜偏劇,腫處手不可近,為膝眼毒。膝蓋上腫痛者,為膝癰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膝內臁近折紋之處,結核腫痛,但核形長如魚之狀,名上水魚。
陳實功曰:鶴膝風乃三陰虧損不足之證,上下腿細,惟膝眼腫大,狀如仙鶴膝行。初起寒熱交作,亦宜汗解,如汗後腫痛仍不見消,此陰寒深伏,以大防風湯溫暖經絡,重者兼灸膝眼二穴,敷以琥珀膏,亦可漸漸收功。如以上諸法治之不效,終成痼疾,不必勉強消之,只宜先天大造丸、史國公藥酒常常服之,或可轉重就輕,移步行履,尚可圖也。(《正宗》)
岐天師曰:此乃因濕而戰,立而行房,水氣襲衣,故成此疾。(《秘錄》)
李子永曰:鶴膝風,古人多用大防風湯,內氣血藥並用,以病在下焦陰分故也。如岐天師除去血藥,想用宜於初起之時,如病久古方恐不可廢。
馮魯瞻曰:膝間腫痛不消,防成鶴膝風,以膝腫如鶴足脛細,脈多弦緊是也。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為患,人多誤為濕熱,乃至膿成,氣血大虧,已不可救矣。不知此證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。因真氣衰弱,邪氣得以深襲,前人用附子者,以溫補腎經,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。
故體虛之人,為冷氣所襲,經久不消,極陰生陽,寒化為熱而潰也。若誤用寒涼,必成廢疾,或攣曲偏枯,或痿弱不起,或堅硬如石為石疽,或日久始潰,皮肉俱腐為緩疽,下部道遠,非桂附不能下達也,況腎主骨,而臀以下俱屬腎,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。(《錦囊》)
《可法良規》云:鼓槌鶴膝起於中濕,蓋足膝屬肝,肝有風寒濕氣,則血脈阻滯不能流行,注膝成病,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,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,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,是以愈腫愈熱而肌愈削,其源若起於流注,則肉凝者必爛,爛則冷毒腐骨,腐骨一出,神仙無術,遂成難治廢疾。
當皮膚未破之時,則肌肉尚未死,急以玉龍膏熱酒調敷膝之上腿,回接陽氣以住骨痛,又以沖和膏敷上腿冷處,引其氣血,使流動而下通貫血脈。又以玉龍膏敷骨膠處,以接引所引之血脈,以驅散所積之陰氣,內服追風丸倍加乳沒,則無有不愈者矣。
白話文:
鶴膝風主要討論:
王肯堂說:兩邊膝蓋腫痛,大腿逐漸變細,這叫做鶴膝風,又叫做鼓槌風。這種病通常是體內濕氣引起的,或是因為拉肚子之後腳變得虛弱無力,疼痛到無法行走,這叫做痢風。也可能是因為傷寒後殘留的毒素沒有散去,導致風寒濕氣結在經絡裡,血液循環不通暢,造成筋越來越縮,大腿越來越細,這屬於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病變。
另外還說:膝蓋以上腫痛,原因不只一種,必須仔細分辨。如果兩邊膝蓋內外都腫,疼痛像被老虎咬一樣,忽冷忽熱,大腿逐漸變細,膝蓋越來越腫大,這叫做鶴膝風。這種情況要趕快用隔蒜灸,並服用大防風湯,加倍乳香來止痛舒筋。但如果只有一邊膝蓋痛,而且會牽引到上下,腫脹不嚴重只是稍微發紅,這叫做膝遊風。如果膝蓋兩旁腫痛,怕冷發高燒,白天晚上情況更加嚴重,腫的地方不能碰,這叫做膝眼毒。如果膝蓋骨上面腫痛,這叫做膝癰。
另外還說:膝蓋內側靠近膝彎的地方,長出像結核一樣腫痛的東西,但這個核的形狀長得像魚,這叫做上水魚。
陳實功說:鶴膝風是屬於身體三陰經虧損不足的病症,上下腿都細,只有膝蓋關節腫大,看起來像仙鶴的膝蓋一樣。剛開始會有忽冷忽熱的症狀,也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發汗後腫痛沒有消退,表示體內陰寒很深,要用大防風湯來溫暖經絡。嚴重的可以配合艾灸膝眼兩個穴道,再敷上琥珀膏,就可以慢慢好轉。如果以上這些方法都沒效,就會變成難以治癒的慢性病,不用勉強去消除它,只能長期服用先天大造丸和史國公藥酒,或許可以減輕病情,讓走路比較順利,還可以設法治好。
岐天師說:這種病是因為濕氣侵襲,站著行房,水氣侵襲衣服,才會導致這種疾病。
李子永說:鶴膝風,古人大多用大防風湯,配上補氣血的藥一起使用,因為病在下焦陰分。如果像岐天師說的除去補血的藥,可能適合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使用,如果病久了,古老的方子恐怕不能廢棄不用。
馮魯瞻說:膝蓋之間腫痛不消退,要小心變成鶴膝風,因為膝蓋腫得像鶴的腳,小腿細,脈象多是弦而緊。這是三陰經虛寒濕氣流注造成的,很多人誤以為是濕熱,結果化膿,氣血大虧,就無法救治了。不知道這個病和附骨疽一樣,都是腎虛的人容易得。因為真氣衰弱,邪氣才能深入侵襲,以前的人用附子來治療,是因為它能溫補腎經,又能推動藥效,驅散寒邪。
所以體虛的人,被寒氣侵襲,很久都沒消退,極陰會產生陽,寒氣會變成熱,然後潰爛。如果誤用寒涼的藥,一定會變成殘廢,或是關節攣縮、半身不遂,或是軟弱無力站不起來,或是變硬像石頭一樣變成石疽,或是很久才潰爛,皮肉都腐爛變成緩疽。下半身離心臟比較遠,不是桂枝、附子這種藥,藥力無法到達,而且腎主骨,臀部以下都屬於腎,不是桂枝、附子這種藥,沒辦法進入腎經發揮作用。
《可法良規》說:鼓槌鶴膝這種病是因為體內濕氣引起的,因為腳和膝蓋屬於肝經,肝經如果有風寒濕氣,就會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,停留在膝蓋就會生病。小腿的血液有去無回,所以越來越瘦越來越冷,筋也越來越縮。大腿的血液有積聚而無法散去,所以越來越腫越來越熱,肌肉也越來越消瘦。如果病因是流注,那麼肌肉凝結的地方一定會潰爛,爛了之後就會有冷毒腐蝕骨頭,骨頭一旦腐爛,神仙都沒辦法,就會變成難以治癒的殘疾。
當皮膚還沒破的時候,肌肉還沒壞死,趕快用玉龍膏用熱酒調和敷在膝蓋和大腿上,恢復陽氣來止住骨痛,再用沖和膏敷在大腿發冷的地方,引導氣血,使之流動,打通血脈。再用玉龍膏敷在骨膠的地方,來接引被引導的血脈,驅散積聚的陰氣,內服追風丸加倍乳香、沒藥,沒有不能痊癒的。
又說:所有濕痰、濕熱,或是瘀血凝滯等病症,病在關節,流動不順暢,一定要用辛溫的藥來打開皮膚毛孔,疏通經絡,使氣血運行和順,才能有效。人們害怕附子有毒,大多不敢服用,如果用童子尿炮製,哪裡還有毒?而且對症下藥,病好就不用再吃了,有什麼好擔心的。醫經說:「有這種病就要用這種藥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大防風湯、活絡丹,治療腳氣、鶴膝風等病症,大多有效。
張真人說:這個病是因為站著行房,風濕侵襲兩邊膝蓋,才導致這種疾病。然而治療的方法完全不用治療腎,只治療氣就可以自己痊癒,也不需要治療風濕。
《心法》說:鶴膝風又叫做遊膝風,也叫做鼓槌風。拉肚子之後得到的叫做痢風。單獨發生比較輕微,兩邊同時發生最嚴重,潰爛後會流出白色的膿液,皮膚浮腫疼痛和之前一樣,不能用腐蝕性的藥,只能用芙蓉葉、菊花葉各五錢磨成粉末,用大麥米漿調勻敷在上面,也可以止痛,或是用熱的豆腐渣捏成餅敷在上面也可以,這個病屬於外證中的敗證,很難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