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四 (16)
卷二十四 (16)
1. 疝氣偏墜門主論
三曰:肺疝,疝則較前二證不同,鼻息粗暴,呼吸短促,胸膈與雲門、中府之間梗塞為痛者,疝也。其名有三,為病亦不相遠,惟氣口脈弦急有力者,當以疝治。心疝者,心氣久郁不舒,積而成疝,正氣日衰,結聚日盛,稍有感觸,窘迫而痛如割如裂,痛則四肢厥冷,汗出如浴。左寸關沉而弦急者,虛寒之疝也。
弦澀而數,心煩嘈雜而痛者,陰虛內熱而氣鬱,復兼火化也。脾疝者,其濁氣自下逆上,連噯不寬,脹滿作痛,痛則嘔吐清水,或苦水痰涎之類,其脈兩關弦急者為實,沉滑者為虛。肝疝者,陰囊赤腫堅硬而痛,痛連兩胯小腹之間,以厥陰之絡,絡於陰器也。右關尺弦急而數,兼有寒熱,外證此濕熱之氣,無由疏泄,傳為囊癰也。
若婦人則有小腹脹痛,兩胯間大筋偏墜,及痛連腰胯者,其有肝氣下陷,戶中陰挺突出為痛者,濕熱下陷,傳為陰戶焮腫發癢,甚則生蟲臊臭,凡此皆肝家積氣所化,猶男子之疝者也。其脈左關尺亦有沉弦而數,或弦急而數者。腎疝者,大多縱欲房勞之人,裡氣先虧,寒濕之氣行以乘之,積久成疝,其痛自腰腎下連陰莖,小便兼之淋濁艱澀,其脈微而澀,或沉細而濡軟。肺疝,以辛散之,以苦順之,所為分清也。
心疝,寒者治以溫散之劑,熱者兼補兼清。脾疝,專於溫散,若濕熱甚者,必先化濕理痰。肝疝,必須升清利濁,分消濕熱之氣。腎疝,當於溫補之中,佐以分消之藥。更當以古人之七疝,參酌為治,猶為詳盡無疑。
又曰:或問《丹溪纂要》一書,為世首推,獨云疝主肝病,與腎無涉。況肝無補法,故前人之治疝者,多用苦辛之味以破氣散堅為主,今子主以參、朮、歸、苓治疝,已為背謬,而又立腎疝一門,豈不與丹溪故為矛盾耶?答曰:肝腎之有疝,不獨本於《內經》,即今之患者,瞭然有二。
蓋厥陰肝經之絡,循環乎陰器,上連小腹左右之旁,以至乎脅,下系外腎二子之根,故肝疝有子脹偏墜痛連小腹之證。若腎者開竅於前陰,絡脈於兩腰,其疝則痛自陰莖,上連腰腎者是也。
然而肝為腎之子,子能令母虛,故肝病無有不補腎者,母能令子實,腎實則肝病無有不愈者,況世之患疝由腎虛而致者尤多,故治肝必兼顧腎,治腎必兼顧肝,又治疝之捷要,不可不知也。余所以治肝疝之有餘者,原不出乎疏泄溫散,以肝家之客邪有餘,不得不由疏導而去之耳。
若病久肝家之正氣自虛,或有挾虛而發,其脈不甚沉急,甚則空豁無力,面青肢厥者,苟非參朮補益,而兼用桂附溫補,豈能獲效,此正所謂補其母,而子自實之義也。世俗苦執肝無補法之說,但逢疝症,不分肝腎,不論虛實,過用克伐,豈知肝虛復盜母氣以自益,而腎氣亦因之虧損,故有肝病未已,而腎家虛寒之氣,上衝心胃而危急者也,此正所謂子能令母虛也。昔仲景治寒疝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,用當歸生薑羊肉湯無不愈者,豈非補肝之驗。
白話文:
疝氣偏墜門主論
**肺疝:**肺疝與前兩種疝氣不同,患者呼吸粗重急促,胸部和雲門穴、中府穴之間會感到阻塞疼痛。雖然都叫疝氣,但症狀差異不大,若氣口脈象呈現弦急有力,就應按疝氣來治療。
**心疝:**心氣長期鬱結不暢,積久成疝。正氣逐漸衰弱,結聚日益嚴重,稍受刺激就感到難以忍受的劇痛,像刀割一樣。疼痛發作時,四肢會冰冷,汗如雨下。若左寸關脈沉而弦急,則屬於虛寒引起的疝氣。若脈象弦澀而數,同時感到心煩嘈雜,疼痛不已,則屬於陰虛內熱、氣機鬱結,並有火邪的症狀。
**脾疝:**濁氣從下往上逆行,連連打嗝卻難以舒緩,腹部脹滿疼痛。疼痛時會嘔吐清水,或帶有苦味的水狀痰涎。若兩關脈弦急,則屬於實證;若脈象沉滑,則屬於虛證。
**肝疝:**陰囊紅腫堅硬疼痛,疼痛會蔓延到兩腿內側和小腹之間,這是因為足厥陰肝經的經絡連接著陰部。若右關脈和尺脈弦急而數,同時伴有寒熱症狀,則代表濕熱之氣無法疏泄,可能轉為陰囊腫瘍。
**婦女疝氣:**婦女若出現小腹脹痛,兩腿間大筋向下墜落,或疼痛牽連到腰胯,且有肝氣下陷,陰道中的組織物突出疼痛,或因濕熱下注,導致陰部紅腫發癢,嚴重者甚至會長出蟲子、散發腥臭味,這些都是肝氣積聚所致,和男性的疝氣病理相似。若左關脈和尺脈呈現沉弦而數,或弦急而數的脈象。
**腎疝:**多發生在縱慾過度的人身上。由於體內精氣先虛,寒濕之氣趁虛而入,久而久之形成疝氣。疼痛從腰腎向下延伸到陰莖,小便時會出現淋濁、澀痛等症狀。脈象微細而澀,或沉細而濡軟。
治療原則:
- **肺疝:**用辛味藥發散,用苦味藥疏通,以達到清濁分流的目的。
- **心疝:**寒證用溫散的藥物,熱證則需兼顧補虛和清熱。
- **脾疝:**主要用溫散的方法,若濕熱嚴重,必須先化濕理痰。
- **肝疝:**必須升清氣,降濁氣,疏散濕熱之氣。
- **腎疝:**應在溫補的基礎上,佐以分消的藥物。
此外,還應參考古人總結的七種疝氣,綜合考慮進行治療,才能更周全,更準確。
對丹溪學說的辯駁:
有人問:朱丹溪的《丹溪纂要》被世人推崇,但書中只提到疝氣主要由肝病引起,與腎無關。而且認為肝沒有補法,所以過去治療疝氣的人多用苦辛之味的藥物來破氣散結。但你現在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等藥來治療疝氣,豈不是與前人的觀點相悖?又設立腎疝一門,豈不是與丹溪的觀點矛盾?
我的回答是:肝與腎都有可能引發疝氣,這不僅在《黃帝內經》中有記載,而且現在的患者也明顯存在兩種情況。肝經的絡脈環繞陰部,向上連接著小腹兩側,直到脅肋部,向下則連接外腎的根部,所以肝疝會出現陰囊脹大、偏墜、疼痛蔓延到小腹的症狀。而腎開竅於陰部,經絡連接兩腰,腎疝則會出現疼痛從陰莖向上蔓延到腰腎的症狀。
肝是腎的子,子能耗損母的精氣,所以肝病往往需要補腎。同時,母能滋養子,腎氣強盛則肝病自然會好轉。而且世上因腎虛而導致疝氣的病例很多,所以治療肝病必須兼顧腎,治療腎病也必須兼顧肝。這是治療疝氣的關鍵所在。我治療肝疝,若為實證,會用疏泄溫散的方法,因為肝臟邪氣積聚,必須用疏導的方式才能去除。若病久導致肝臟正氣虛弱,或出現虛實夾雜的情況,脈象不很沉急,甚至虛弱無力,面色發青,四肢冰冷的患者,若不用人參、白朮等補益藥,再配以桂附等溫補藥,就很難見效。這正是「補其母則子自實」的道理。世俗之人拘泥於肝無補法的說法,遇到疝氣,不分肝腎,不論虛實,過度使用克伐的藥物,殊不知肝虛反而會耗損母臟的精氣,導致腎氣也虧虛,所以有的人肝病未好,腎臟虛寒之氣卻上衝心胃,出現危急症狀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子能令母虛」的道理。過去張仲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來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和脅痛,無不痊癒,這難道不是補肝的證明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