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四 (15)
卷二十四 (15)
1. 疝氣偏墜門主論
小兒偏墜,多因食積不消,脾濕下行,流入肝部。
又有陰莖全縮不見,而陰囊光腫不痛,此因肝氣虛損而不能舒達也,宜溫補之。
陳實功曰:水疝,腎囊皮色光亮,無熱無紅,腫痛有時,內有聚水,宜用針從便處引出水氣自安。如腫痛日久,內膿已成,脹痛者可即針之,內服十全大補湯加山萸肉、丹皮、澤瀉。(《正宗》)
林慕莪曰:或問氣以疝稱,其義何居?答曰:積土成山,積氣成疝,疝者山也,其氣日積月累,聚而不散而成疝,猶之積土成山,自小至大,由卑至高之義。但氣本無形,因虛而凝聚不散,隨其所聚之處為痛,故五臟遂皆有疝,蓋即五臟之元氣,失其溫養生髮之性,營運轉輸之常,虛則滯,寒則凝,自無而有,自微而著,自閉塞以至於不通而痛矣。(《活人書》。
又曰:或問既由無形之氣,積久成疝為痛,自應痛無已時,緣何亦有不痛之日,以為散而不痛,則能散似無成疝之法,以為不散,則疝從何歸,可以不痛,或有時止時發,甚至終身不愈者,亦由此氣時聚時散之所致耶?抑此氣暫時隱伏耶?答曰:若氣能散能聚,何由成疝?惟其積而不散,遂成為痛為硬之勢,但元氣之虛,有輕重不同,為病亦有新久深淺之異,大約痛之緩急止發,亦存乎其人之氣血虛實,而五臟有病有不病也。
又曰:或問今之所為疝者,必責之寒濕之氣,但寒本足太陽膀胱寒水受病,濕乃足太陰脾經濕土用事,緣何又言足厥陰肝家之病,既曰肝病,則當責之濕熱,復與寒濕無干矣。寧無說乎?答曰:五臟有疝,出於《內經》,何得獨系之肝,況寒濕二氣,郁久皆能化熱,大凡五行六氣,傳變自有不同,學者當擴充其義焉。
又曰:或問男子固有睪丸大小,及小腸膀胱崑崙諸氣為疝者矣,據云五臟皆疝,則婦人亦當病疝,疝將何法以驗之,而愈之耶?答曰:男婦一體,五臟俱各有疝,外腎雖無,而少陰厥陰之絡脈畢具,治法必依五臟,男婦豈有別乎?但礙於俗,不敢直言耳。
又曰:或問疝為積氣所成,五臟概有積氣所成為病,何獨此積又以疝稱也哉?答曰:聚而不散之為積,積久而成高大之形為疝,前後似是而實非。蓋五積由乎本經之氣,各因七情六鬱而成積,而此證不獨本經因虛自病,且有感觸而發,虛實傳變而盛者也。若正言疝已具七種之名,已見《醫統》、《準繩》、《指掌》諸書,可以不贅。
今以五臟之疝詳列於後,以詔後學。肺疝者,或為風寒深入肺俞,冷飲寒氣直達肺竅,本經元氣素虧,復為寒邪所襲,初由聚而不散,漸至積而成疝。蓋肺證有三:一曰:肺痹,痹者閉也,閉而不通,似喘非喘,咽嗌不利者,痹也,非疝也。二曰:息賁,乃肺氣膹滿,不能下降,日久月深,胸中似有物礙氣道不利,語言因之塞澀者,息賁也,非疝也。
白話文:
小兒偏墜(疝氣),大多是因為飲食積滯不消化,導致脾的濕氣下流,進入肝臟部位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陰莖完全縮回看不見,但陰囊卻是光滑腫大不痛,這是因為肝氣虛弱,無法舒展開來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
陳實功說:水疝(陰囊積水)的特徵是,腎囊皮膚顏色光亮,沒有發熱發紅,腫痛有時發作,裡面有積水。可以用針從方便的地方引出水氣,就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腫痛很久,裡面已經形成膿液,並且脹痛,就可以直接用針刺破,然後內服十全大補湯,加上山茱萸、丹皮、澤瀉。(出自《正宗》)
林慕莪說:有人問,疝氣以「疝」字命名,是什麼意思呢?回答說:就像泥土堆積成山一樣,氣積累起來就會形成疝氣,「疝」的意思就是山。氣一天天、一月月地累積,聚集而不消散,就會形成疝氣,就像泥土從少到多,從小到大,由低到高的道理一樣。但是氣本來沒有形狀,因為虛弱而凝聚不散,隨著它聚集的地方而產生疼痛。所以五臟都有可能發生疝氣,這是因為五臟的元氣失去了溫養生髮的特性,以及正常運轉輸布的功能。虛弱就會阻滯,寒冷就會凝結,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,從閉塞到不通而產生疼痛。(出自《活人書》)
又說:有人問,既然是因為無形的氣,積累久了形成疝氣而疼痛,應該會一直痛下去才對,為什麼有時候又不痛呢?如果說是散了就不痛,那又能散開,似乎沒有形成疝氣的方法;如果說沒散開,那疝氣又跑去哪了,怎麼會不痛?或者有時候痛,有時候不痛,甚至終身不好,也是因為氣時聚時散造成的嗎?還是說氣只是暫時隱藏起來?回答說:如果氣能散能聚,怎麼會形成疝氣?正因為它積聚而不消散,才會變成疼痛、堅硬的狀態。但是元氣的虛弱程度有輕有重,病程也有新久深淺的區別。大概來說,疼痛的緩急、停止和發作,也取決於這個人的氣血虛實,以及五臟是否有病。
又說:有人問,現在說的疝氣,都歸咎於寒濕之氣。但是寒氣本來是足太陽膀胱受寒邪所致,濕氣是足太陰脾經濕土作怪,為什麼又說是足厥陰肝經的病呢?既然說是肝病,就應該歸咎於濕熱,和寒濕沒有關係才對,難道沒有什麼道理嗎?回答說:五臟都有可能發生疝氣,這是出自《內經》的說法,為什麼要單獨歸咎於肝呢?況且寒濕二氣,鬱積久了都會化熱。凡是五行六氣,傳變自有不同,學習的人應該擴展理解它的含義。
又說:有人問,男子本來就有睪丸大小,以及小腸、膀胱、崑崙等部位的氣造成疝氣。據說五臟都有疝氣,那麼婦女也應該會得疝氣,應該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和治療呢?回答說:男人和女人身體構造一樣,五臟都有可能發生疝氣。雖然婦女沒有外腎,但少陰和厥陰的經絡都存在,治療方法必須根據五臟來辨證,男女怎麼會有差別呢?只是礙於世俗的觀念,不敢直接說而已。
又說:有人問,疝氣是由積氣形成的,五臟都有積氣造成疾病的情況,為什麼唯獨這種積氣叫做疝呢?回答說:聚集而不消散就叫「積」,積久了形成高大隆起的形狀就叫「疝」,兩者相似而實際上不同。「五積」是由於本經的氣,各自因為七情六慾而形成積聚,而疝氣不僅僅是本經虛弱而自發,而且還有外感而發病的情況,虛實交雜變化多端。如果仔細說疝氣,它已經有七種不同的名稱,在《醫統》、《準繩》、《指掌》等書中都有記載,這裡就不再重複。
現在將五臟的疝氣詳細列在下面,以告知後來的學習者。肺疝,有的是因為風寒深入肺俞穴,有的是因為喝了冰冷的飲料,寒氣直達肺竅。本來就元氣虛弱,又受到寒邪侵襲,剛開始是聚集而不消散,漸漸地積聚而形成疝氣。肺病有三種:一是肺痹,痹的意思是閉塞,閉塞而不通暢,像是喘卻又不是喘,咽喉不利,這是肺痹,不是疝氣。二是息賁,是肺氣脹滿,不能下降,時間久了,胸中好像有東西阻礙氣道,導致說話聲音堵塞沙啞,這是息賁,也不是疝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