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四 (17)
卷二十四 (17)
1. 疝氣偏墜門主論
而王肯堂、繆仲醇治疝氣上攻,心腹窘迫者,用八味地黃丸投之立應者,又非補腎之一證乎?甚有疝證大便不通者,當利大便,如許叔微、羅謙甫皆用芫花是已。小便不通者,當利小便,如許叔微治宋荀甫以五苓散是已。
若據《纂要》於腎經無涉,則五苓不當用,又言疝無下法,則芫花不當用,所列之藥及諸書所用七疝之方,無非辛苦破氣,寒熱雜收,既不能補肝腎之真陰,又不能通利二竅,使邪有所泄,而徒耗其氣於冥冥之中,豈不悖哉!昔有久疝不愈,只於每日空心以淡飛鹽滾湯漱口,嚥下無遺,不半年而愈,永久不發。
蓋齒乃骨之餘,夜臥口閉,精氣聚於齒間而成垢,以垢補腎,正補之以屬也,又補腎之一徵也。
《醫論選要》曰:夫疝氣者,睪丸連小腹急痛也。有七疝:一曰厥疝,謂厥逆心痛足寒,飲食吐逆不下。二曰徵疝,腹中氣乍滿,心下盡痛,氣積如臂。三曰寒疝,因寒飲食積,脅下腹中盡痛。四曰盤疝,腹中氣痛,盤結臍傍。五曰氣疝,腹中乍滿乍減而痛。六曰附疝,腹中臍下有積聚。
七曰狼疝,小腹與陰相引而痛,大便難。此七疝之形證也。又有所謂心疝、飢疝、疝癖、小腸氣、膀胱氣、奔豚氣、橫弦、豎弦、偏墜、木腎、腎余、陰腫,其名不同,皆疝之類也。原其所由,未有不因七情四氣之所幹也。
夫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症聚,河間以為聚寒,丹溪以為濕熱,無擇以為有寒有熱,子和以為專屬厥陰肝經,觀《內經》所論,則五臟皆有疝,而太陽小腸膀胱與厥陰肝經為疝之主,其氣相通連,而外腎繫於睪丸,此三經乃相連相會者也。蓋肝者筋之合也,聚於陰器,凡疝之發其部分,故曰疝本肝經,治法當以疏導為主,或溫之,或散之,要在隨其各經之證施治,則無不愈矣。
古人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,蓋豬苓、澤瀉分理陰陽,以和心與小腸之氣,白朮既滲腰臍間濕與死血,又助中氣以佐運行藥力,茯苓淡滲而利膀胱水,桂能伐肝邪而溫散通行,茴香治小腸之氣,金鈴子、橘核去膀胱之滯,檳榔下氣開導,少加木通以導小腸之火,立方之工穩極矣。
蓋疝證未有不因內虛外襲,然必先疏泄其氣,所謂通則不痛,若驟加補益,攻心入腹,變成危證。
凡陰囊大而陰莖反縮於內,小便淋漓,行履滯礙,乃膀胱氣也。蓋腎與膀胱為表裡,腎不能藏,為邪所客,遺於膀胱,小便滲入腎囊耳,宜滲利之。有陰莖全縮不見,而陰囊光腫不痛,此因肝氣虛損不能舒達也,宜溫補之。
回回俗善何養者無他法,惟護外腎,使不著寒,見南人著夏布褲,甚以為非,恐涼傷外腎也。又云:夜臥當以手握之令暖,謂此乃生人性命之根本,不可以不保護也。(《觚不觚錄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和繆仲醇治療疝氣向上竄,導致心腹不適的患者,使用八味地黃丸後立即見效,這難道不是補腎的證明嗎?有些疝氣患者會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,這時應該要通利大便,像是許叔微和羅謙甫都使用芫花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,就應該要利小便,像是許叔微用五苓散治好宋荀甫的案例。
如果按照《纂要》的說法,認為疝氣與腎經無關,那麼就不應該使用五苓散。又說疝氣不宜使用攻下的藥物,那麼就不應該使用芫花。書中所列出的藥方,以及其他醫書記載的治療七疝的藥方,大多都是使用辛苦破氣、寒熱並用的藥物。這些藥方既不能補養肝腎的陰虛,也不能疏通二竅,讓邪氣排出,反而只是白白消耗氣血,不是很荒謬嗎?過去有人患有久治不癒的疝氣,每天早上空腹時用淡鹽水漱口,然後將鹽水吞下,不超過半年就痊癒了,而且永遠不再復發。
這是因為牙齒是骨頭的延伸,晚上睡覺時嘴巴閉上,精氣會聚集在牙齒間形成牙垢,用牙垢來補腎,正可以補其同類,也是補腎的一種方法。
《醫論選要》說:所謂的疝氣,是指睪丸連帶小腹處產生劇烈的疼痛。疝氣分為七種:第一種是厥疝,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心痛、想吐、食不下嚥的症狀。第二種是徵疝,腹部會感到脹滿,心下部位疼痛,氣積聚如手臂一般。第三種是寒疝,因為寒冷和飲食不當積聚,導致脅肋和腹部疼痛。第四種是盤疝,腹部氣痛,像盤繞一樣在肚臍旁邊。第五種是氣疝,腹部時脹時消,而且會疼痛。第六種是附疝,腹部肚臍下方有腫塊。第七種是狼疝,小腹和陰部互相牽引而疼痛,大便困難。這就是七種疝氣的症狀。此外還有所謂的心疝、飢疝、疝癖、小腸氣、膀胱氣、奔豚氣、橫弦、豎弦、偏墜、木腎、腎余、陰腫等不同的名稱,這些都屬於疝氣的範疇。探究疝氣發生的原因,沒有不是因為七情和四氣所影響。
任脈生病,男子會產生七種疝氣,女子會有帶下症狀。河間認為這是寒邪積聚,丹溪認為是濕熱引起,無擇認為是有寒有熱,子和認為完全屬於厥陰肝經。觀察《內經》的論述,則認為五臟都有可能產生疝氣,但以太陽小腸、膀胱和厥陰肝經為主。這些經絡的氣是相通的,而外腎與睪丸相連,這三條經絡是互相連結的。肝主筋,筋聚於陰器,疝氣發生的部位就在這裡,所以說疝氣的根源在肝經,治療的方法應該以疏通導滯為主,或是溫補,或是散邪,要根據不同經絡的症狀來進行治療,這樣才能夠痊癒。
古人使用五苓散,再加上一些行氣的藥物,像是豬苓和澤瀉可以分理陰陽,調和心和小腸的氣;白朮既能滲透腰臍間的濕氣和瘀血,又能幫助中氣運行藥力;茯苓可以淡滲並有利膀胱的水;桂枝能夠驅除肝邪並溫散通行;茴香治療小腸的氣;金鈴子和橘核可以去除膀胱的滯塞;檳榔能下氣開導;再少加一點木通來引導小腸的火。這個藥方可謂非常穩當。
疝氣的發生,沒有不是因為內虛而外感邪氣,但必須先疏通氣機,所謂「通則不痛」,如果貿然使用補益藥,反而會使邪氣攻入心腹,造成危險的狀況。
如果陰囊腫大,而陰莖反而縮到裡面,小便淋漓不盡,行走困難,這就是膀胱氣。因為腎和膀胱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腎氣虛不能藏精,邪氣就會入侵,遺留到膀胱,小便滲入腎囊。這種情況應該要滲利濕邪。如果陰莖完全縮進去看不見,而陰囊卻光滑腫大不痛,這是因為肝氣虛損,不能舒展。這種情況應該要溫補肝氣。
回回人很會保養身體,他們沒有其他方法,只是保護外腎,使其不受寒。看到南方人穿著夏布褲,覺得這樣不好,認為會讓外腎受涼。他們還說:晚上睡覺時要用手握住陰囊使其溫暖,認為這是人生命之根本,不可不加以保護。(出自《觚不觚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