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53)
卷一 (53)
1. 至真要大論篇
病始心生,為陰凌犯,故云病本於心也。蓋太陽司天之歲,水剋火,故病如是。)神門絕,死不治。(神門在手之掌後銳骨之端,動脈應手,真心氣也。水行勝火,而心氣內絕,神氣已亡,不死何待?)所謂動氣,知其臟也。(所以診視而知其死者何?以皆是臟之經脈動氣,知神臟之存亡耳。
)司天之氣;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瀉之。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。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而止。火淫所勝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,熱淫同。
燥淫所勝,平以苦溫,佐以酸辛,以苦下之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苦甘,以咸瀉之。(此言六氣之司天、淫勝為病者,各有治之之法也。)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(太陽氣寒,少陰少陽氣熱,厥陰氣溫,陽明氣清,太陰氣濕,有勝復則各倍其氣調之也,故可使平也。宗,屬也。調不失理,則余之氣自歸其所屬,少之氣自安其所居。勝復衰已,則各補養而平定之,必清必靜,無妄撓之,則六氣循環,五神安泰。若運氣之寒熱,治之平之,亦各歸司天地氣也。
此總結言治勝復之大體者也。)
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。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。半,謂天樞也。(身之半,正謂臍中也。或以腰為身半,當伸臂指天,舒足指地,以繩量之,中正當臍也,故又曰半,所謂天樞也。司天者其氣三,司地者其氣三,故身半以上三氣,身半以下三氣也。
以名言其氣,以氣言其處,以氣處寒熱,而言其病之形證也。欲知病診,常隨氣所在以言之,當陰之分,冷病歸之,當陽之分,熱病歸之,故勝復之作,先言病生寒熱者,必依此物理也。《六微旨大論》云: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。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。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。
)
夫氣之勝也,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。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。皆隨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,此其道也。(隨,謂隨之,安之。制,謂止制。平,謂平謂。奪,謂奪其勝氣也。治此者,不以數之多少,但以氣平和為準度耳。此言復之,所以反病而有治之之法也。
)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折之,不足者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適其寒溫,同者逆之,異者從之。(高者抑之,制其勝也。下者舉之,濟其弱也。有餘者折之,屈其銳也。不足者補之,全其氣也。雖制勝扶弱,而客主須安。一氣失所,內淫外並,而危敗之由作矣。
白話文:
疾病的產生始於內心,是因為陰邪侵犯的緣故,所以說疾病的根本在於內心。這是因為在太陽主導天象的年份,水會剋火,所以疾病才會這樣產生。如果神門穴的脈象消失,就表示病人無法救治,必然死亡。(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,靠近手腕的銳骨末端,那裡的動脈會應手跳動,代表心臟的真氣。如果水行之氣過盛而壓制了火,導致心氣內竭,神氣消亡,那就只有死亡一途了。)所謂的「動氣」,是指診斷時可以藉此了解內臟的狀況。(診斷時,之所以能知道病人是否將死,是因為透過觀察各個臟腑的經脈動氣,可以判斷該臟腑的神氣是否存亡。)
當主導天象的氣是風過盛時,應以辛涼的藥物來調和,並佐以苦甘的藥物,用甘味來緩解病勢,用酸味來瀉除邪氣。當熱過盛時,應以鹹寒的藥物來調和,並佐以苦甘的藥物,用酸味來收斂。當濕過盛時,應以苦熱的藥物來調和,並佐以酸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燥濕,用淡味來滲濕。如果濕邪向上侵犯而產生熱象,則應以苦溫的藥物來治療,並佐以甘辛的藥物,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,病症改善後即停止。當火過盛時,應以酸冷的藥物來調和,並佐以苦甘的藥物,用酸味來收斂,用苦味來發散,用酸味來恢復平衡,與治療熱過盛的方法相同。
當燥過盛時,應以苦溫的藥物來調和,並佐以酸辛的藥物,用苦味來向下疏導。當寒過盛時,應以辛熱的藥物來調和,並佐以苦甘的藥物,用鹹味來瀉除寒邪。(以上說明六氣主導天象時,如果出現過盛而導致疾病,各有其治療方法。)治療過盛和復常的原則是:對於寒症,要用熱藥來治療;對於熱症,要用寒藥來治療;對於溫症,要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清涼的病症,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散的病症,要用收斂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抑制的病症,要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乾燥的病症,要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急迫的病症,要用緩和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堅硬的病症,要用軟化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脆弱的病症,要用強化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衰弱的病症,要用補養的藥物來治療;對於強盛的病症,要用瀉除的藥物來治療。要讓身體的各種氣都處於平衡狀態,保持清靜的心境,這樣病氣就會衰退,回到它原本的位置,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。
(太陽的氣是寒冷的,少陰和少陽的氣是熱的,厥陰的氣是溫和的,陽明的氣是清涼的,太陰的氣是濕的。如果這些氣出現過盛或復常的情況,就要用加倍的藥物來調和,使之恢復平衡。所謂的「宗」,是指歸屬。如果調和的方式不違背道理,那麼多餘的氣就會回到它所屬的位置,不足的氣就會安於它所居的位置。當過盛和復常的現象衰退後,就要用補養的方式來恢復平衡,必須保持清靜的心境,不要胡亂干擾,這樣六氣才能正常循環,五臟才能安泰。如果運氣出現寒熱偏差,也要用平和的方式來治療,使之回歸到它所主導的天地之氣。)
以上總結說明治療過盛和復常的大原則。
身體上半部,有三種氣,是天所主管的,由天氣來主導。身體下半部,也有三種氣,是地所主管的,由地氣來主導。以名稱來界定氣,以氣來界定所在位置,並據此來判斷疾病。所謂的「半」,指的是天樞,也就是肚臍的位置。(身體的「半」,正是指肚臍的中心。有人認為腰部是身體的中心,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將手臂向上伸直,腳向下舒展,用繩子測量,中心點應該在肚臍的位置,所以又稱為「半」,也就是「天樞」。主導天象的氣有三種,主導地面的氣也有三種,所以身體上半部有三種氣,身體下半部也有三種氣。)
以名稱來說明氣,以氣來說明所在位置,以氣所在的寒熱性質,來說明疾病的形態和症狀。想要了解疾病的診斷,應該根據氣所在的位置來判斷,當屬於陰的部分,寒冷的疾病就會歸屬於它;當屬於陽的部分,熱的疾病就會歸屬於它。所以,過盛和復常的產生,最先出現的是寒熱的症狀,這都是基於這個道理。《六微旨大論》說:「天樞之上,由天氣主導;天樞之下,由地氣主導;氣交匯的地方,由人氣來主導。」
當氣過盛時,如果情況輕微,就順應它;如果情況嚴重,就要制止它。當氣復常時,如果比較緩和,就用平和的方式來調和;如果比較猛烈,就要用強硬的手段來奪取它。都要順應過盛的氣,使其屈服平靜,不要管次數的多少,只要能達到平衡就好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(順應,就是順應並安撫它;制止,就是阻止和控制;平和,就是使之平衡;奪取,就是奪走它過盛的氣。治療時,不要考慮數量上的多寡,只要以氣的平和為標準。這說明復常的狀態,會反過來導致疾病,所以要用治療的方法來處理。)
過高的氣要抑制它,過低的氣要抬舉它,多餘的要削弱它,不足的要補足它,輔以對身體有利的藥物,用適合的方式來調和,必須安撫主客雙方的氣,使其寒溫適宜,相同的氣要反向治療,不同的氣要順應治療。(過高的要抑制,是制止它的過盛;過低的要抬舉,是扶持它的衰弱;多餘的要削弱,是削弱它的銳氣;不足的要補足,是補養它的氣。雖然要制止過盛、扶持衰弱,但是主客都要安和。如果有一氣失去平衡,內外都會受到影響,就會產生危險和失敗的根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