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11)
卷六 (11)
1. 論瘡瘍無寐肉瞤筋惕
夫瘡瘍潰後無寐,發熱煩躁,血虛也。聖愈湯。自汗不止,無寐,氣虛也。四君子加黃耆、五味子。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血虛也,八珍湯。大渴面赤,脈洪大而浮,陰虛發熱也,當歸補血湯。肢體微熱,煩躁面赤,脈沉微,陰盛發躁也,四君子加姜附。
白話文:
瘡瘍癒合後睡不好,發燒煩躁,是血虛。用聖愈湯。自汗不止,睡不好,是氣虛。用四君子湯加黃耆、五味子。發燒煩躁,肌肉抽搐,是血虛,用八珍湯。很渴、臉紅、脈搏有力浮大,是陰虛導致發熱,用當歸補血湯。四肢微熱、煩躁臉紅、脈搏沉弱,是陰盛導致煩躁,用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。
2. 論瘡瘍出血
夫瘡瘍出血,因五臟之氣虧損,虛火動而錯經妄行也。當求其經,審其因而治之。若肝熱而血妄行者,四物加炒梔、丹皮、苓、術。肝虛而不能藏血者,六味地黃丸。心虛而不能生血者,四物加炒連、丹皮、苓、術。脾虛熱而不能統血者,四君加炒梔、丹皮。若脾經鬱結,用歸脾湯加五味子。
脾肺氣虛,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。氣血俱虛,用十全大補。陰火動,用六味丸加五味子。大凡失血過多,見煩熱發渴等證,勿論其脈,急用獨參湯以補氣。經曰:血生於氣,苟非參、耆、歸、術甘溫等劑,以生心肝之血,決不能愈。若發熱脈大者,不治。凡患血證,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。
東垣曰:形氣有餘,病氣有餘,當瀉不當補;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當補不當瀉。
白話文:
瘡瘍出血,是因為五臟氣虛,虛火旺盛導致經脈運行紊亂。治療時要找出病灶所在的經脈,了解病因再對症下藥。
如果肝火旺盛,導致出血,就用四物湯加炒梔子、丹皮、茯苓、蒼術。如果肝虛弱,無法藏血,就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心虛弱,無法生血,就用四物湯加炒連翹、丹皮、茯苓、蒼術。如果脾虛熱,無法統攝血液,就用四君子湯加炒梔子、丹皮。如果脾經氣滯,就用歸脾湯加五味子。
如果脾肺氣虛,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。如果氣血都虛弱,就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陰虛火旺,就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。總之,如果失血過多,出現煩躁、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不論脈象如何,都要緊急服用獨參湯補氣。經書上說:血的生成依靠於氣,如果不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蒼術等溫補的藥物來生血,是絕對治不好的。如果發熱且脈搏有力,則不宜治療。所有出血的疾病,都應該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。
李東垣說:如果身體氣血充盈,而病邪也盛,應該瀉血而不是補益;如果身體氣血不足,而病邪也不足,應該補益而不是瀉血。
3. 論瘡瘍類破傷風
大凡癰疽潰後,筋糜肉爛,膿血大泄,陽隨陰散,或筋脈拘急,惡寒惕搦,甚者舌強口噤,項背反張,痰涎壅盛,便閉出汗,不時發熱,此氣血俱虛而傳變。雖與破傷風相類,而主治之法,當大補氣血。若果系風證,亦須以大補氣血為本,而兼以治風之藥。若不審是非,而妄藥之,則誤矣。
澄曰:男婦小兒,但是額、顱、眉、囟、耳、項,無論是瘡是癤,潰後俱要用膏封貼,不可經風露。若不慎,頭面必發腫,宜外用紅升丹膏蓋提之,內服荊、防、殭蠶、天麻、白芷等味散之,自愈。
白話文:
癰疽潰爛後,肌肉腐敗,膿血大量流出,陽氣隨陰氣散失,可能伴隨筋脈拘緊疼痛、惡寒發抖,嚴重者甚至舌頭僵硬、口不能開、項部反弓,痰涎阻塞,便秘無汗,時而發熱,這是氣血兩虛導致的病變。雖然症狀與破傷風相似,但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大補氣血。即使是風證引起的,也應以大補氣血為基礎,再配合治療風證的藥物。如果不明辨虛實,胡亂用藥,就會造成錯誤。
此外,不論男女老少,額頭、顱骨、眉毛、囟門、耳朵、頸項等部位,無論是癰疽還是癤腫,潰爛後都必須用膏藥封貼,避免風吹日曬。如果不小心受了風寒,頭面部就會腫脹,應外用紅升丹膏治療,內服荊芥、防風、僵蠶、天麻、白芷等藥物,即可痊癒。
4. 論瘡瘍散走流注
大凡氣血不調,經絡不通,復感六氣七情,故毒氣乘風熱而走是也。此證因風盛而生熱之證,熱極氣盛,氣因熱之極而走於四散,急宜疏風定熱,則風自息。若元氣盛,初發者,速以艾灸七壯,四圍敷藥,內服流氣飲,無不愈者。若流注於腿腳者,死無疑矣。
白話文:
總之,瘡瘍的發生是因為氣血失調、經絡不通,又受到外邪(六氣)和情緒(七情)的影響,導致毒氣隨著風熱而四處流竄。這種病症是因為風邪盛行而產生熱邪,熱邪極盛,導致氣血隨著熱邪而散佈全身。應當迅速疏散風邪,清解熱毒,這樣風邪自然會消退。如果正氣充足,而且是疾病初期,可以迅速用艾灸灸七壯,在患處周圍敷藥,內服流氣飲,大多都能痊癒。但如果毒邪流注到腿腳,則幾乎必死無疑。
5. 論瘡瘍攣急牽陰入腹
《圖經》古方療惡瘡癰腫,或連陰髀間疼痛,急攣牽入小腹,不可忍者,一宿則殺人,用茴香苗葉搗取汁,一升,服之,日三四,用其滓以貼上,冬月根亦可用。此海外方,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古代治療惡性瘡瘍腫痛的偏方,如果疼痛蔓延到陰部和大腿內側,劇烈收縮牽扯到小腹,痛得無法忍受,甚至一夜之間就能致死,可以用茴香的嫩莖葉搗碎取汁,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到四次,將殘渣敷在患處。冬天也可以用茴香的根。這是海外流傳的偏方,從永嘉年間開始使用,屢屢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。
6. 論瘡瘍目斜視上
王肯堂曰:癰疽目斜視上,黑睛緊小,白睛青赤,此肝挾火邪也。(《準繩》)
蔣示吉曰:宜六味地黃丸料,加山梔、麥冬、北五味子治之。(《說約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癰疽長在眼睛上方,黑眼珠緊縮變小,白眼珠青赤,這是肝火旺盛所致。
蔣示吉說: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,再加入山梔子、麥門冬、北五味子治療。
7. 論瘡瘍發痙(痙當作痓)
夫瘡瘍發痙,因氣血虧損,外邪所摶,或內虛鬱火所致。其證牙關緊閉,四肢勁強,或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,其有汗而不惡寒者,曰柔痙。風能散氣,故有汗也,其無汗而惡寒者,曰剛痙。寒能澀血,故無汗也。皆由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,故傷寒汗下過多,與潰瘍產後多患之,乃敗證也。若大補氣血,多有復生者。若作風治,速其危矣。
白話文:
瘡瘍(皮膚潰爛)引起抽搐(痓),是因為氣血虧損,外邪入侵阻塞,或內虛鬱火(內在虛弱,鬱積的熱邪)造成的。症狀表現為牙關緊閉,四肢僵硬,或腰背反弓,肢體抽搐。其中,出汗但不畏寒的,稱為柔痙;不出汗而畏寒的,稱為剛痙。出汗是因為風邪能疏散氣機,不出汗是因為寒邪能阻礙血液運行。這些都是由於失血過多,筋脈缺乏濡養所致,所以傷寒病後汗出過多,以及潰瘍、產後更容易患此症,屬於病情危重的徵兆。如果大力補益氣血,很多病人可以恢復。如果單純用祛風的方法治療,則會迅速加重病情危急。
8. 論瘡瘍四肢逆冷
王肯堂曰:四肢逆冷,乃胃氣虛寒也。(《準繩》)
澄曰:寒熱之厥,辨在何處?蓋寒厥四肢逆冷,過乎肘膝,指甲青,脈沉細無力,有寒證見於外;若熱極而厥者,火極似水,雖厥而指甲尚溫,不似寒厥過乎肘膝,脈來沉實,大而有力,以此為辨。寒厥瘡必灰白下陷,熱厥瘡必紫暗乾枯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四肢冰冷,是因為胃氣虛寒。(出自《準繩》)
澄先生說:寒厥和熱厥的區別在哪裡呢?寒厥的症狀是四肢冰冷,冰冷感超過肘膝關節,指甲青紫,脈象沉細無力,這些寒證都表現在體表。如果是熱極而導致的厥證,則因為火氣極盛反而表現得像水寒一樣,雖然也有厥證,但指甲仍然溫熱,不像寒厥冰冷超過肘膝關節,脈象沉實有力。以此可以區分寒厥和熱厥。寒厥引起的瘡瘍,顏色會是灰白色,並且凹陷;熱厥引起的瘡瘍,顏色則會是紫暗色,並且乾燥枯萎。
9. 論瘡瘍胸痞
王肯堂曰:忿怒胸痞,肝氣滯也。倦怠胸痞,中氣虛也。胸滿多痰,脾氣虛也。(《準繩》)
書曰:凡胸痞,身上半屬陽,身下半屬陰,胸前乃清陽之分,非物也;若腹滿者,是有物而非邪氣也:但痞氣亦脹滿胸前,何以別之?曰:痞氣因邪在表,誤用硝黃、巴豆、牽牛下之,以致胸脹,必問其人曾經下否?若經下過,即是痞氣,未經下而胸前脹滿者,即半表半裡證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因為憤怒而導致胸部痞悶,是肝氣鬱滯的緣故;因為疲倦而導致胸部痞悶,是中氣虛弱的緣故;胸部滿悶且痰多,是脾氣虛弱的緣故。(出自《準繩》)
書中記載:凡是胸部痞悶的症狀,身體上半部屬於陽,下半部屬於陰,胸前是清陽之氣聚集的地方,並非有實物阻塞;如果腹部脹滿,則是有實物存在,而非邪氣作祟。但是痞氣也會造成胸前脹滿,要如何區別呢?答案是:痞氣是因為外邪侵犯肌表,如果錯誤地使用硝石、硫黃、巴豆、牽牛子等瀉下藥物,就會導致胸部脹滿。因此必須詢問病人是否曾經服用過瀉下藥物?如果曾經服用過,那就是痞氣;如果沒有服用瀉下藥物而胸前脹滿,那就是半表半裡的證候。
10. 論瘡瘍陽氣脫陷
夫瘡瘍陽氣脫陷,或因克伐之劑,或因膿血大泄,或因吐瀉之後,或因誤而入房,若發熱頭疼,小便淋澀,或滑數便血,目赤煩喘自汗,發熱氣短,頭暈體倦,熱渴意欲飲水,投水惡寒,憎寒身熱惡衣,揚手擲足,汗出如水,腰背反張,鄭聲不絕,此無根虛火之假熱證。或畏寒頭痛,咳逆嘔吐,耳聵目蒙,小便遺難,瀉利腸鳴,裡急腹痛,玉莖短縮,冷汗時出,齒牙浮腫,肢體麻痹,或厥冷身痛,或咬牙齧唇,舌根強硬,此陽氣脫陷之真寒證。皆勿論其脈,勿論其瘡,但見一二,急用參附湯補之,多有復生者。
大凡潰後勞碌,元氣虧損,或夢遺精脫,或滑數便血,或外邪乘之,或誤用寒涼,氣血脫陷而致斯證。治以前藥,亦有復生者。
白話文:
瘡瘍患者陽氣耗損,可能原因包括:過度使用寒涼藥物、膿血大量流失、嘔吐腹瀉之後、或房事過度。若出現發燒頭痛、排尿困難或尿頻、便血、眼睛紅腫、呼吸急促、自汗、發燒氣喘、頭暈乏力、口渴想喝水卻喝了又怕冷、怕冷又發熱、討厭穿衣服、肢體躁動不安、汗如雨下、腰背反弓、呻吟不止等症狀,這是虛火導致的假性發熱。
也可能出現怕冷頭痛、咳嗽嘔吐、耳聾眼花、排尿困難、腹瀉腸鳴、裡急腹痛、陰莖縮短、時有冷汗、牙齒腫脹、肢體麻痺、手腳厥冷疼痛、咬牙磨唇、舌根僵硬等症狀,這是陽氣耗損導致的真正寒證。
不論脈象如何,也不論瘡瘍的狀況,只要出現以上症狀中的任何一、兩種,就要立即使用參附湯來溫補陽氣,許多病人因此而得以康復。
總之,潰瘍癒合後過度勞累導致元氣損傷,或是夢遺精液流失、尿頻便血、外邪入侵、或誤用寒涼藥物,都會導致氣血耗損而出現上述症狀。使用前面提到的藥方治療,也有許多病人得以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