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22)

1. 寒火瘡門主論

王肯堂曰:寒火瘡生肛門外,潰爛如破,時流脂水,每晚發寒,繼如火燎,多癢少痛是也。(《準繩》)

澄曰:曾見江西班糧艘周姓患此,每晚必用礬末摻之,方能定癢安睡,想風濕相乘,濕邪化蟲使然也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寒火瘡這種病是長在肛門外面的,潰爛就像破洞一樣,會不時流出黏液,每到晚上就會感到寒冷,接著又像火燒一樣灼熱,主要症狀是癢多於痛。《(準繩)》這樣記載。

張澄說:我曾經看過江西運糧船上的周姓船員得過這種病,他每天晚上都必須用明礬粉敷在患處,才能止癢安穩入睡,我認為這應該是風濕互相影響,濕邪造成蟲害所引起的。

2. 脫肛門主論

林氏曰:或問方書云:脫肛有氣虛者,有血虛者,有血熱或火盛者,人患此四者甚多,何遂至於脫肛也?答曰:肛乃大腸之盡處,凡有形之糟粕從此而出,為人一身之門戶,虛滑則滯下不收,枯燥則堅澀而難於轉出,皆足以致病,而必責之於一氣。

蓋凡有形之物,全賴無形之元氣以轉運出入,且肺與大腸為表裡,而肺正統一身之元氣,故人之登圊,亦由元氣為之傳導,使大腸有形之糟粕,得以傳導而出,出已則清升之氣復自下而上達於臟腑腠理四肢,是為常度。若脾肺久虛,氣血虧損,則統運轉輸之機不利,全藉勉力努送而出。

久久氣滯,則肛門因之脫下矣。其次有病久氣虛,氣陷而自脫者;亦有氣虛不能傳導,而血隨因之枯澀,於是努力掙脫者;有陽明燥火亢極而熱結便燥難出,因用力強掙,火性下迫肛門脫出者;有老年血燥,或產後血虛,液燥結滯難下,氣弱無力以送,勉強掙脫者。有久瀉或久痢,氣血兩虛,濕熱下陷於大腸,因而滑脫者;有小兒亦因瀉痢氣虛,濕火下迫而脫者,總由氣血不和,失其轉輸傳導出入升降之常度,則有是證。自在醫者參其脈證,體其虛實以治之。

(《活人錄彙編》)

又曰:久病虛陷自脫者,脈必虛微無力,以補氣升提為主;氣虛血竭,努力掙脫者,脈必澀弱而虛數,當以益氣之中,加補血潤燥升清之劑;大腸實火燥結,肛門腫痛而下迫者,其脈洪大而數,或沉實有力,以清火解毒之中,佐以升提;老年產後,總由氣虛血少,脈必澀數無力,當以滋補升提;久瀉久痢,無論大小脈,必虛微沉弱,雖主補益升提;倘余病未清,則清補相兼。(《活人錄彙編》)

《醫論選要》曰:脫肛治法,內宜溫胃厚腸,收斂解毒之劑,外宜溫湯頻洗令和軟,然後摩挲而入,則自愈矣。

馮魯瞻曰:夫肺與大腸為表裡,肛者大腸之門也,肺實則溫,溫則內氣充而有所蓄。虛則寒,寒則內氣餒而不能收。是以腸頭出露矣。多得於久痢不止,裡急後重,努力肛開,外風所吹而致者;或伏暑暴注洞瀉,腸頭不禁者;或稟賦怯弱,易於感冷,啼叫努氣,大腸虛脫者。

蓋瀉痢未有不因風、暑、濕、熱傷脾,脾虛則肺氣即弱,大腸亦虛,土為金母,母虛不能生金,是以少被風冷,則腸頭即為虛脫。治宜補脾溫胃,使金受母之益而上升,次投固腸之劑。外用熏摻等方,若久出而堅者,先以溫暖藥湯澆軟,漸漸納入。

又曰:肛門為大腸之使,大腸受熱受寒,皆能脫肛。且大腸者傳導之官,腎者作強之官,酒色過度,則腎虛而盜泄母氣,肺因以虛,大腸氣無所主,故令脫肛。小兒血氣未壯,老人血氣已衰,皆有此證。

按丹溪所論,脫肛因氣虛血虛者固多,亦有因氣熱血熱者,宜兼脈候詳察。氣虛者補氣,參、耆、朮、草、制升麻之類;血虛者四物湯;血熱者涼血,四物湯加炒柏;氣熱者條芩、升麻之類,並宜升提。

白話文:

林氏說:有人問,醫書上說,脫肛有氣虛、血虛、血熱或火盛這四種原因,很多人都患上這些問題,怎麼會導致脫肛呢?我回答說,肛門是大腸的末端,所有有形的廢物都從這裡排出,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門戶。如果肛門虛弱滑脫,就會導致排泄不暢而難以收斂;如果肛門乾枯燥澀,就會難以順利排出,這些都可能導致疾病,但歸根結底都跟「氣」有關。

所有有形的物質,都要依靠無形的元氣來運轉和排出。而且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肺主管全身的元氣,所以人排便,也是依靠元氣來傳導,使大腸裡的有形廢物得以排出。排出之後,清氣又會從下往上回到臟腑、肌肉和四肢,這是正常的規律。如果脾肺長期虛弱,氣血虧損,就會導致運轉和輸出的功能失常,只能勉強用力排泄。

久而久之,氣機滯澀,肛門就會因此脫落。其次,還有因為久病導致氣虛,氣下陷而自動脫落的;也有因為氣虛不能傳導,導致血液也跟著乾枯澀滯,於是努力掙脫而脫落的;還有陽明燥火過於旺盛,導致熱結便秘難以排出,因為用力掙脫,火的性質向下迫使肛門脫出的;還有老年人血燥,或者產後血虛,體液乾燥凝結難以排出,氣弱無力運送,勉強掙脫而脫出的。另外,還有因為長期腹瀉或痢疾,導致氣血兩虛,濕熱下陷到大腸,因而滑脫的;還有小兒也是因為腹瀉痢疾導致氣虛,濕火向下迫使而脫落的。總之,都是因為氣血不和,失去了轉輸、傳導、出入和升降的正常規律,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醫生應該根據病人的脈象和症狀,辨別虛實來治療。

(《活人錄彙編》)

又說,因為久病虛弱下陷而脫肛的,脈象一定虛弱無力,治療要以補氣提升為主;因為氣虛血竭,努力掙脫而脫肛的,脈象一定澀滯虛弱而頻數,應當在益氣的基礎上,加上補血潤燥提升清氣的藥物;大腸實火燥結,肛門腫痛下墜的,脈象一定洪大而頻數,或者沉實有力,應當在清熱解毒的同時,佐以提升的藥物;老年人和產後婦女,總是因為氣虛血少,脈象一定澀滯頻數無力,應當用滋補提升的藥物;長期腹瀉痢疾的,無論脈象大小,一定虛弱沉細,主要以補益提升為主;如果還有其他疾病未痊癒,就要清補兼施。(《活人錄彙編》)

《醫論選要》說,治療脫肛的方法,內部應該用溫養脾胃、增厚腸道、收斂解毒的藥物,外部應該用溫水頻繁清洗,使其柔軟,然後輕輕按揉使肛門回納,就能自行痊癒了。

馮魯瞻說,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肛門是大腸的門戶,肺氣充實就會溫暖,溫暖則內氣充足而有所積蓄;肺氣虛弱就會寒冷,寒冷則內氣虛弱而無法收斂。所以腸頭才會脫出。大多是因為長期痢疾不止,裡急後重,用力使肛門張開,被外面的風吹到而導致;或者因為伏暑導致暴瀉,腸頭無法控制;或者因為體質虛弱,容易感受寒冷,啼哭用力,導致大腸虛脫。

腹瀉痢疾沒有不是因為風、暑、濕、熱損傷脾胃的,脾虛則肺氣也虛弱,大腸也跟著虛弱。脾是肺之母,母親虛弱就不能滋養肺金,所以稍微感受風寒,腸頭就會虛脫。治療應當補脾溫胃,使肺金得到母親的滋養而上升,再用固腸的藥物。外部用熏洗或外敷等方法,如果脫出時間長而且變硬,先用溫熱藥湯使其柔軟,再慢慢納入。

又說,肛門是大腸的通道,大腸受熱受寒,都能導致脫肛。而且大腸是傳導的器官,腎臟是主管強壯的器官。如果過度縱慾,就會導致腎虛而盜泄母親(指脾)的氣,肺也因此虛弱,大腸失去主導,所以導致脫肛。小兒的氣血尚未強壯,老人的氣血已經衰退,都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按照朱丹溪的論述,脫肛是因為氣虛血虛的原因固然很多,也有因為氣熱血熱的原因,應該結合脈象仔細觀察。氣虛的,就用補氣的藥物,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製升麻之類;血虛的,就用四物湯;血熱的,就用涼血的藥物,四物湯加炒黃柏;氣熱的,就用黃芩、升麻之類的藥物,同時都應該用提升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