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20)

1. 腸風門主方

通治腸風主方(《活人錄》)

防風(三錢),生黃耆,山藥(各一錢五分),茜根,槐米,秦艽(各一錢),黃連(五分),甘草(三分)

水煎空心午後服。(防風佐黃耆,達清升之氣以透表,山藥、甘草和中益脾,使血無虛滲之虞。秦艽、茜根清風熱以和血。黃連、槐米消蘊積之熱毒。初起加炒黑荊芥、黃芩各一錢,去黃耆之驟補。日久加黑荊芥一錢,烏梅肉、升麻各五分。再久則加生地三錢,白芍二錢,升麻五分。

已上氣血未虧,火盛便燥,可服剪紅丸,或犀角地榆丸。如臟毒加生地三錢,茜根、升麻、陳皮各五分,減防風一半,去槐米。日久氣血兩虛,加人參,白芍各一錢五分,當歸頭一錢,升麻、陳皮各五分,減防風二錢,去槐米、秦艽,服犀角解毒丸。如結陰便血,浮腫氣喘者,加茯苓二錢,人參、桑皮各一錢五分,炮薑、車前各一錢,陳皮五分,減防風二錢,去槐米、秦艽、黃連、甘草,兼服結陰丸。)

犀角地榆丸

犀角,黃芩,黃連,地榆,枳殼,槐米,當歸,防風(各等分),生地黃,烏梅肉,木耳(各加倍)

蜜丸。早空心滾湯吞服三錢。

犀角解毒丸

犀角,升麻,羌活,防風,甘草,荊芥,牛蒡子,連翹,土枸杞(各等分),金銀花,當歸身,生地黃,白芍藥(各加倍),蜜丸。早空心滾湯吞服三錢。

腸風便血。(壯實者宜。)

槐角子(五錢),黃連,陳枳殼,地榆,貫眾(各三錢)

水煎服。(昔潘大司馬患此,孫文垣用此方治之,一服即止,書其方於壁間,遇有便血者,治之無不立愈。)

大腸瀉血。(《普濟方》)

發灰(五錢),雞冠花,扁柏葉(各一兩)

研細末。臥時酒調下二錢。來早以溫酒投之,一服見效。

腸風下血秘方,豆腐末入袋濾出漿者,帶渣取出,鍋內炒燥研末,每用三錢,如下紫血塊者,白糖湯下,紅血塊者,砂糖湯下。雖遠年便血垂危者,每日用三次神效。

又方(唐云峰)。陳蕎麥麵和犍豬膽汁,為丸桐子大,每早空心開水送下三錢。

又方(昭隱寺浣塵和尚傳)。刀豆陰乾,陰陽瓦焙,三錢,臭梧桐白根(切片,三錢)。煎湯調服。

又方(吳韻清)。柿餅七個,用好醋一斤同煮,醋將干,取起曬乾。每早用開水細嚼一個,服至三四個即止。血痢亦效。

又方(懷德堂自驗。)

黃芩(炒黑,四兩研細),黑棗頭(半斤,煮爛去皮、核)

和搗為丸桐子大,每早晚各服二錢,終劑即愈。

便血。(江仍度。)

黃耆(蜜炙),白朮(土炒黃色),茯苓神(各二兩),棗仁(炒三兩),當歸身(酒炒,一兩五錢),蓮鼻(酒炒,二十四個),粉甘草(蜜炙七錢),山梔(酒炒,六錢),遠志肉(一兩,去心,甘草水炒),地榆(酒炒,五錢),姜灰(四錢),元眼肉(六兩,煨爛,搗膏)

白話文:

腸風的主要治療方(出自《活人錄》)

這個方子可以普遍治療腸風。

藥材組成: 防風(9克)、炙黃耆(4.5克)、山藥(4.5克)、茜草根(3克)、槐米(3克)、秦艽(3克)、黃連(1.5克)、甘草(1克)。

服用方法: 用水煎煮,在空腹時,下午服用。

說明: 防風和黃耆搭配,可以促進清氣上升,將體表的邪氣透散出去;山藥和甘草可以調和脾胃,使血液不致虛耗滲漏;秦艽和茜草根可以清除風熱,調和血液;黃連和槐米可以消除體內積聚的熱毒。

初期症狀: 如果剛開始發病,可以加入炒黑的荊芥和黃芩各3克,並減少黃耆的補益作用。

病程較長: 如果病情持續較久,可以加入荊芥3克,烏梅肉和升麻各1.5克。

更久: 如果病情更久,可以加入生地黃9克,白芍6克,升麻1.5克。

氣血未虧,火盛便秘: 如果身體氣血沒有虛弱,但體內火氣旺盛,導致大便乾燥,可以服用剪紅丸或犀角地榆丸。

有臟腑毒素: 如果有臟腑毒素,可以加入生地黃9克,茜草根、升麻、陳皮各1.5克,減少一半的防風用量,並去掉槐米。

氣血兩虛: 如果病情持續較久,導致氣血兩虛,可以加入人參和白芍各4.5克,當歸頭3克,升麻和陳皮各1.5克,減少防風用量6克,並去掉槐米和秦艽,改服犀角解毒丸。

結陰便血,浮腫氣喘: 如果出現大便帶血且帶有黏液,並且有水腫、氣喘的症狀,可以加入茯苓6克,人參和桑白皮各4.5克,炮薑和車前子各3克,陳皮1.5克,減少防風用量6克,並去掉槐米、秦艽、黃連、甘草,同時服用結陰丸。

犀角地榆丸

藥材組成: 犀角、黃芩、黃連、地榆、枳殼、槐米、當歸、防風(各等分),生地黃、烏梅肉、木耳(各加倍)。

服用方法: 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,早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9克。

犀角解毒丸

藥材組成: 犀角、升麻、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荊芥、牛蒡子、連翹、土枸杞(各等分),金銀花、當歸身、生地黃、白芍(各加倍)。

服用方法: 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,早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9克。

腸風便血 (適用於身體強壯者)

藥材組成: 槐角子(15克)、黃連(9克)、陳枳殼(9克)、地榆(9克)、貫眾(9克)。

服用方法: 用水煎煮服用。

說明: 以前潘大司馬患有此病,孫文垣用此方治好了,並將此方寫在牆上,之後凡是有便血的人,用這個方子治療都立即見效。

大腸瀉血 (出自《普濟方》)

藥材組成: 頭髮灰(15克)、雞冠花(30克)、扁柏葉(30克)。

服用方法: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睡前用酒調服6克,隔天早上用溫酒再服一次,服用一次即可見效。

腸風下血秘方

將豆腐磨成漿,用布袋過濾,取出帶有豆渣的豆腐,在鍋中炒乾並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9克,如果排出像紫黑色血塊,用白糖水送服;如果排出紅色血塊,用紅糖水送服。即使是多年便血,病情危急者,每天服用三次,效果顯著。

又一方(出自唐云峰)

將陳蕎麥麵和豬膽汁調和,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天早晨空腹用白開水送服9克。

又一方(出自昭隱寺浣塵和尚傳)

將刀豆陰乾,用瓦片烘焙,用量9克;臭梧桐白根切片,用量9克。將兩種藥材煎湯服用。

又一方(出自吳韻清)

用7個柿餅,和500克的醋一起煮,等醋快煮乾時,取出柿餅曬乾。每天早上用開水細嚼一個柿餅,服用到三、四個即可停止。對於血痢也有效果。

又一方(出自懷德堂自驗)

將炒黑的黃芩研磨成細粉,用量120克;黑棗頭煮爛去皮核,用量250克。將兩者混合搗成泥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晚各服6克,服用完一個療程即可痊癒。

便血 (出自江仍度)

藥材組成: 炙黃耆(60克)、土炒黃色的白朮(60克)、茯苓(60克)、炒棗仁(90克)、酒炒的當歸身(45克)、酒炒的蓮鼻(24個)、蜜炙的粉甘草(21克)、酒炒的山梔(18克)、甘草水炒的遠志肉(30克)、酒炒的地榆(15克)、薑灰(12克)、煨爛搗成膏的元眼肉(180克)。

服用方法: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,加入龍眼膏和少許煉白蜜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上用白開水送服12克。冬天可以多加一些白蜜,夏天則要少用。

便血(出自京城)

取茶館裡地下的瓜子殼一小把,煎湯空腹服用,數次即可痊癒。

腸風下血,久不癒者,兼面黃浮腫

如果腸風下血,久治不癒,並且臉色發黃、身體浮腫,可以使用以下配方:

藥材組成: 連根採集洗淨搗爛,用青鹽醃一晚曬乾的蒲公英(300克)、炒黃存性的木耳(30克)、炒黑的槐角子(30克)、炒焦存性的柿餅(60克)、鹿角膠(60克)、煅燒的陳棕(15克)、川連(4.5克)。

服用方法: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神麯糊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6克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

腸風下血,婦人血崩,男子血痔

藥材組成: 扁柏葉(30克)、明礬(30克)、炒黑的月月紅(9克)、煅燒的陳棕(9克)、廣三七(9克)。

服用方法: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製的蜂蜜製成藥丸,每次用白開水送服3克或6克。忌吃油膩葷腥食物。

腸風下血

藥材組成: 青羊糞、秋後茄蒂(各等分,都需焙黑)。

服用方法: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荷葉湯調入米糊做成藥丸,每次用白開水送服6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