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19)

1. 腸風門主論

陰者居於絡脈,專守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,若感內外之邪而受傷,則或循經之陽,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沮,漏泄經外,或居絡之陰,血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。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世俗率以腸風名之,不知風乃六淫之一耳。若腸胃受火熱二淫,與寒燥濕怫鬱其氣,及飲食勞力,傷其陰絡之血者,亦可謂之腸風乎?《針經》曰: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;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是也。不可純用寒涼藥,必加辛散為佐,久之不愈,宜理胃氣兼升舉藥。

蓋精氣、血氣,皆生於穀氣,大便下血,多以胃藥收功,徒用苦寒,而不理脾胃,是絕氣危生之下工也。

又曰:腸胃本無血,而有下血者,大腸之病也,大腸何以病下血,邪以感之也。蓋陰絡不傷,腸胃不虛,雖有外邪,亦不能患。惟醉飽房勞,坐臥風濕,恣啖生冷,以致濕熱陰絡受傷,外邪得以乘之。經云: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。又云:結陰者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

此言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滲入腸間,乃寒濕生災而陰邪之勝也。外邪者何?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熱是也。風喜傷肝,肝傷則不能藏血而下者;醉後飲冷,寒飲內傷,血為寒凝,滲入大腸而下者;內外傷濕,濕傷凝胃,隨氣下流而致者;膏粱人厚味、酒色,藜藿人勞役過度,以致熱積下焦而致者。然濕毒下血者,腹中不痛;熱毒下血者,腹中多痛。

更有內傷陽氣不足,下焦之陰無元陽以維之而下血者,書所謂病人面無色,脈浮弱,平按之絕者,下血是也。有脾虛陽氣下陷,不能統血,以致血隨氣降而下者。蓋陰必從陽,血必從氣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故必賴補中升陽,以胃藥收功。有以先便後血者為遠血,由足陽明隨經入胃。

先血後便者為近血,由手陽明大腸隨經下滲。有以心肺為遠血而屬陽,肝腎為近血而屬陰。以論者名為腸風臟毒,實非外感之風,腫熱之毒之謂,蓋陽明之氣不能上越,下陷大腸,腸胃之脈隨氣虛陷,陷久則濕熱蘊毒,隨氣陷而先至,其腹不痛,血清而色鮮者,名曰腸風。邪氣外入,隨感而見者也,謂之挾寒下血。

後人因古方多用荊防升散而窒之,為風寒,非風也。

又曰:凡下血身涼血寒者生,身熱血溫者死。

白話文:

陰氣存在於身體的絡脈之中,專門負責守護臟腑,滋養精神氣血,濡養筋骨。如果受到內外邪氣的侵襲而受損,就可能循著經脈的陽氣,使血液流到受傷的地方,卻被邪氣阻礙,導致血液從經脈外洩;或者停留在絡脈的陰氣中,血液因為受到邪氣的影響而潰破而出。這些都會滲入腸胃而從下方排出。世俗一般稱之為腸風,卻不知道風只是六淫邪氣的一種。如果腸胃受到火熱兩種邪氣的侵襲,或因寒冷、乾燥、潮濕而使氣機鬱結,以及飲食勞累損傷了陰絡的血液,也都可以稱作腸風嗎?《針經》說:陽絡受傷會導致血液外溢而嘔吐、流鼻血;陰絡受傷會導致血液內溢而從大小便排出。所以不應該只使用寒涼的藥物,必須加入辛散的藥物來輔助。如果久治不癒,應該調理胃氣,同時使用升提的藥物。

因為精氣和血氣都來自於穀物的精華,大便出血多半要靠調理脾胃的藥物來見效。只用苦寒的藥物而不調理脾胃,是危害生命、最下等的醫生才會用的方法。

又說:腸胃本身並沒有血,而出現下血的情況,是大腸的疾病。大腸為什麼會因為疾病而下血呢?是因為邪氣的侵襲。如果陰絡沒有受傷,腸胃沒有虛弱,即使有外來的邪氣,也不會發病。只有在酒醉飽食、房事過度、久坐潮濕之地、恣意食用生冷食物的情況下,導致濕熱損傷陰絡,外邪才會趁虛而入。經典上說:陰絡受傷,血液就會內溢而從大便排出。又說:陰氣結聚一次,就會排出一次一升的血,結聚兩次就排兩升,結聚三次就排三升。

這說明陰氣在體內結聚,不能向外發散,滲入腸道,是寒濕引起的災禍,陰邪戰勝了陽氣。外邪指的是什麼?就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熱。風邪容易傷害肝臟,肝臟受損就不能儲藏血液,導致血液下流;酒後飲用冷飲,寒邪侵入體內,血液被寒邪凝滯,滲入大腸而下;內外濕邪侵入,濕邪凝滯胃部,隨著氣機下流而導致下血;富貴人家飲食肥膩、沉迷酒色,貧苦人家勞累過度,都可能導致熱邪積聚在下焦而引起下血。然而,濕毒引起的下血,腹部不會疼痛;熱毒引起的下血,腹部則多半會疼痛。

更有因為體內陽氣不足,下焦的陰氣沒有陽氣來維護而導致下血的情況。《書》上說病人面色蒼白,脈象浮弱,輕按就感覺不到脈搏,就是這種下血的狀況。也有脾虛導致陽氣下陷,不能統攝血液,以致血液隨著氣機下行而出現下血的。因為陰氣必須依附陽氣,血液必須依附氣機,脾是氣血生化的源頭,所以必須依靠補中益氣、升舉陽氣的藥物,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達到療效。有先大便後出血的,稱為遠血,是從足陽明經,隨著經脈進入胃部;先出血後大便的,稱為近血,是從手陽明大腸經,隨著經脈下滲。有的認為心肺的出血是遠血,屬於陽;肝腎的出血是近血,屬於陰。以這來論述的,名為腸風臟毒,其實並非外感風邪,也不是腫脹發熱的毒邪。而是陽明的氣機不能向上升發,反而下陷至大腸,腸胃的脈絡隨著氣虛而下陷。下陷久了,就會積聚濕熱毒邪,隨著氣機下陷而先到,這種情況腹部不痛,血色清澈而鮮紅,稱之為腸風,是邪氣從外侵入,隨著感應而出現的,稱為挾寒下血。

後人因為古代的藥方多用荊芥、防風等升散的藥物來治療,就認為是風寒所致,其實並非真的風邪。

又說:凡是下血,如果身體發涼、血液也寒涼的,就是生病;如果身體發熱、血液也溫熱的,那就是病情危重,可能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