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5)

1. 痔瘡門主論

或曰痔漏,火是根源,何故而用濕澀?殊不知痔只出血,始終是熱,漏流膿水,始是濕熱,終是濕寒,不用溫藥,何以去濕而散寒乎!非止痔漏,百病中多有始熱而終寒者,即如瀉利嘔吐,初則腸胃氣實而熱,久則腸胃虛為寒。丹溪下血條云:下血久不愈者,後用溫劑,正此義也。

朱丹溪曰:漏瘡須先服補藥生氣血,參、朮、耆、歸為主大劑服之,隨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厚,以艾炙之,漏大炷大,漏小炷小,灸令微熱,不可使痛,干則易餅再灸,如困則止,來日又灸,直至肉平為效。亦有用附子片灸,仍用前補劑膏貼之,尤妙。(治漏法。)

李東垣曰:腸頭成塊者,濕也;作大痛者,風也;大便燥結者,兼受火熱也。是濕熱風燥四氣合邪,法當瀉火潤燥,疏風和血止痛,是其治也。(《十書》)

馮魯瞻曰:痔漏初起,須用芩、連之類,以涼大腸,枳殼以寬大腸。澀竅用赤白石脂、枯礬、黃丹、腦子之類。(《錦囊》)

又曰:痔漏若能味無味之味,正味足矣,事無事之事,百事備矣。若服餌調節謹慎合宜,未有不瘥者也,若不知謹慎,強治無功。

竇漢卿曰:大法治痔以涼血為主,如肛旁別有一竅出膿血,名曰單漏。治之宜溫暖之劑補其內,生肌之藥敷其外。

竇夢麟曰:竅在皮膚者易愈,臟腑有損而致竅者,未易治也。

《養生必效方》載:乾義傳,僧覺海少年患痔疾,其行業比冰霜,緣此飽食久坐,知痔疾者,不必酒色過度矣。故《素問》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三神丸治僧道痔疾,故治有不同也。

岐天師曰:人有糞門內拖出一條,似蛇非蛇,或進或出,便糞之時,又安然無礙,此乃大腸濕熱之極,生此怪物,長於直腸之間,非蛇也乃肉也。但伸縮如意,又似乎蛇,法當用逐邪殺蛇丹服之,外用好木耳一兩煎湯洗之,洗後用冰片一分,研末掃上,掃盡即縮進而愈,神驗。(《秘錄》)

澄曰:治痔漏鸛口等證,患者欲坐不能,須用定鋪極厚蘆花坐墊,中開一洞,將患處坐向洞中,自無壓擠傷瘡之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痔瘡跟瘻管,病根是火熱,為什麼要用收斂止瀉的藥呢?要知道痔瘡只是出血,從頭到尾都是熱,而瘻管流膿水,開始是濕熱,後來就變成濕寒,不用溫熱的藥,要怎麼去除濕氣和散寒呢?不只痔瘡和瘻管,很多病都是一開始是熱,後來變成寒,就像拉肚子和嘔吐,一開始是腸胃的氣實而熱,久了就變成腸胃虛弱而寒。朱丹溪說下血久了不好,後來要用溫補的藥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朱丹溪說:治療瘻管要先吃補藥來生氣血,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為主,大量服用,然後把附子粉用唾液和成餅,像錢幣一樣厚,用艾草在上面灸,瘻管大就灸大一點,瘻管小就灸小一點,灸到微微發熱就好,不要弄痛,乾了就換餅再灸,如果覺得疲倦就停止,隔天再灸,一直到肉長平就好了。也有人用附子片灸,再用之前的補藥膏貼在上面,效果更好。(這是治療瘻管的方法。)

李東垣說:腸子頭長出腫塊,是濕氣;很痛,是風邪;大便乾硬,是受到火熱影響。這是濕、熱、風、燥四種邪氣混合在一起,治療方法應該要瀉火潤燥,疏通風邪,調和氣血,止痛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(《十書》)

馮魯瞻說:痔瘡瘻管剛開始發作,要用黃芩、黃連之類的藥來清大腸的熱,用枳殼來寬鬆大腸。收斂止瀉要用赤石脂、白石脂、枯礬、黃丹、冰片之類的藥。(《錦囊》)

又說:痔瘡瘻管,如果能體會無味的味道,就夠了,能做到無事的事,就什麼都準備好了。如果能吃藥、調養、謹慎合宜,沒有不好的人,如果不懂得謹慎,硬要治療也沒用。

竇漢卿說:治療痔瘡的主要方法是用涼血的藥,如果肛門旁邊另外有一個孔流出膿血,叫做單瘻。治療方法要用溫熱的藥來補身體裡面,用生肌的藥敷在外面。

竇夢麟說:瘻管長在皮膚的比較容易好,如果是內臟有損傷而導致的瘻管,就比較難治療。

《養生必效方》記載:乾義傳說,僧人覺海年輕時得痔瘡,他生活清苦,卻因為吃太飽又久坐而得痔瘡,由此可知,得痔瘡不一定是因為酒色過度。《素問》說:因為吃太飽,筋脈鬆弛,腸子下墜而得痔瘡。三神丸是治療僧人道士痔瘡的藥,所以治療方法不同。

岐天師說:有人肛門裡面拖出一條東西,像蛇又不像蛇,有時跑出來,有時跑進去,大便的時候又沒事,這是大腸濕熱到了極點,才會長出這種怪東西,長在直腸之間,不是蛇,是肉。它能伸縮自如,所以看起來像蛇,治療方法要用逐邪殺蛇丹來吃,外面用木耳一兩煎湯來洗,洗完後用冰片一分磨成粉塗在上面,塗完就會縮進去好,效果很好。(《秘錄》)

澄說:治療痔瘡、瘻管、鸛口瘡等病,患者會痛得坐不下去,要用很厚的蘆花坐墊,中間挖一個洞,讓患處對著洞坐下去,就不會壓迫到傷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