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三 (4)

1. 痔瘡門主論

痔生必破,有隙可乘,而膀胱之血注之,久則以血引血,不但膀胱之血盡歸之也,乘大便之開關,血先奪門而出耳。治當急填其隙,使血出而無路,然私竇既開,漏卮易泄,不急清上游之源,而但截下流之隙,非計之善也。

清源散:黃連、槐花、地榆、人參各三錢,茯苓、白朮各五錢,車前子、葛根各三錢,白芷三分,穿山甲土炒一錢,研末,三七根研末三錢,水煎調末服,三劑血較前更多,減去黃連,又三劑血止痔愈。必須戒酒,終身勿服也。若女色只忌三月,永不再發。倘不能禁,不必徒治瀆吾方也。

此方炒在多用黃連以解酒熱之毒,所謂清源也。上游無病,下流自安,各藥又分派得宜,無非去濕化熱,堵截有方,故慶平成,何患洪流沖決哉。

蔣示吉曰:痔類不一,有牛奶痔、雞心痔、雞冠痔、菱角痔、蓮花痔、珍珠痔、珊瑚痔、蜂窩痔、雞肝痔、翻花痔、穿腸痔、鼠奶痔、櫻桃痔、鼠尾痔、核桃痔、蜆肉痔、內痔、外痔,因形定名,總不外乎醉飽入房,膏粱醇酒,負重致遠,以致濕熱風燥,濁氣瘀血流注肛門,俱能生痔。婦人產後用力太過,瘀血凝滯,亦能致此。

毒淺者其形正而平常,毒深者其形異而頑惡。久則崩潰成漏,新則墜重刺疼,甚者糞從孔出,血自竅流。氣血日虧,形容日削,治法當以涼血行氣為主,其外治法,須分內外,內痔以喚痔、枯痔之法治之,外痔疼甚者清之,頭大蒂小者線結之,頭小根大者枯之。(《說約》)

又曰:凡瘡久不收口,日流膿水,甚而醫家任意以紙捻紝入,日逐磨璘,漸生膿管,如燈草蔥管,遂名曰漏證。此皆氣血虧損,熱毒鬱結,使榮衛運行而失職也。遍身虛怯處多有之,惟痔瘡成漏最易。若用刀針掛線,徒受痛楚,不若以推車客散內消之為妙也。內服十全大補湯、補中益氣湯以培助之。

馮魯瞻曰:痔漏其名有五:曰牡,曰牝,曰氣,曰血,曰酒。又有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皆五痔之別名也。初生具在肛邊,狀如鼠乳,或結小核,癢痛注悶,甚者身熱惡寒,皆由房勞飲酒過度,久嗜甘肥,不慎醉飽,以致陰陽勞撓血脈,腸澼滲漏,沖注下部而成。治法,始覺便服秦艽、槐角、連翹、土貝之類,外用熏洗以取內消,倘仍姿情嗜欲,則腐潰膿血,逗留日久,傍穿竅穴,即變為漏。必須補氣血,慎調攝,方可以漸收功。

(《錦囊》)

又曰:痔者,肛門之傍生瘡腫痛者是也。亦有生瘡有孔,惡水不幹,而為漏者。皆由母食酒面煿炙,在胎受之,或因後天失調,心經蘊熱,熱傳於肺,注於大腸而成者。治小兒痔瘡,宜內服涼血解毒,外用熏洗可也。

又曰:痔漏之源,受病者,燥氣也,為病者,濕熱也。皆由酒色過度,濕而生熱,充於臟腑,溢於經絡,墜乎穀道左右,衝突為痔。雖見證於大腸,實陰虛而火實所致,經所謂開竅於二陰,久則潰而成漏。然痔輕而漏重,痔實而漏虛。治痔不過涼血清熱,治漏初則涼血清熱燥濕,久則澀竅殺蟲,兼乎溫散。

白話文:

痔瘡的產生,一定是有了破裂的地方,讓邪氣有了可趁之機,導致膀胱的血液流注到那裡。時間久了,就會因為血液互相吸引,而不僅僅是膀胱的血都流過去,而是會利用大便排泄時的開口,讓血液先從那裡流出來。治療的重點應當是趕快填補這個破裂的地方,讓血液沒有流出的路徑。然而肛門已經打開,就像容易洩漏的容器,如果不及早清理上游的病源,而只是堵截下游的破口,這不是好的辦法。

清源散的配方是:黃連、槐花、地榆、人參各三錢,茯苓、白朮各五錢,車前子、葛根各三錢,白芷三分,穿山甲用土炒過後磨成粉一錢,三七根磨成粉三錢,用水煎煮後加入藥粉服用。吃了三劑藥後,出血反而比之前更多,於是把黃連去掉,又吃了三劑藥後,血止住了,痔瘡也好了。必須戒酒,一輩子都不要再喝酒。如果是因為女色而得痔瘡,只要禁慾三個月,就永遠不會再復發。如果不能做到禁慾,就別白費力氣來治療,也別污辱我的藥方。

這個藥方之所以要多用炒過的黃連,是為了消除酒的熱毒,這就是所謂的「清源」。上游沒有疾病,下游自然就會安穩。藥方中的各種藥物分配得當,都是為了去除濕氣、化解熱毒、有效堵截,所以能使病情平穩,不用擔心像洪水一樣沖垮堤防。

蔣示吉說:痔瘡的種類很多,有牛奶痔、雞心痔、雞冠痔、菱角痔、蓮花痔、珍珠痔、珊瑚痔、蜂窩痔、雞肝痔、翻花痔、穿腸痔、鼠奶痔、櫻桃痔、鼠尾痔、核桃痔、蜆肉痔、內痔、外痔等等,都是根據形狀來命名的。總的來說,都是因為酒足飯飽後行房事,或是吃了太多油膩的食物和酒,或是負重走遠路,導致濕熱、風燥、濁氣和瘀血流注肛門而產生的。婦女產後因為用力過度,導致瘀血凝結,也會造成痔瘡。

毒性較淺的,痔瘡的形狀正常且平穩;毒性較深的,痔瘡的形狀就會奇異且頑固。時間久了就會潰爛形成瘡漏,剛發生的會感到墜脹和刺痛,嚴重的甚至糞便會從孔洞中流出,血會從竅口中流出。久而久之,氣血會越來越虛弱,身體也會日漸消瘦。治療方法應當以涼血和行氣為主。外治方法要區分內痔和外痔,內痔可以用喚痔和枯痔的方法治療,外痔如果疼痛劇烈,就用清熱的方法治療,頭大蒂小的可以用線結紮,頭小根大的可以用枯痔的方法治療。(《說約》)

另一種說法是:凡是瘡久不收口,每天流膿水,甚至有的醫生隨意用紙捻塞入,每天摩擦,逐漸形成膿管,像燈草或蔥管一樣,就叫做「漏」。這都是因為氣血虧損,熱毒鬱結,使身體的運行功能失調。全身虛弱的地方都可能發生,但痔瘡最容易發展成漏。如果用刀針、掛線等方式治療,只會白白受苦,不如用「推車客散」這種內服藥來消散為好。同時可以內服十全大補湯和補中益氣湯來增強體質。

馮魯瞻說:痔漏有五種名稱:牡痔、牝痔、氣痔、血痔、酒痔。還有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這些都是五痔的別名。剛開始痔瘡長在肛門旁邊,形狀像老鼠的乳頭,或是結成小的核狀物,會感到癢痛、墜悶,嚴重的還會發熱惡寒。這些都是因為房事過度、飲酒過量、長期吃肥甘厚膩的食物、不注意醉飽所造成的,導致陰陽失調、血脈不暢、腸道滲漏,向下衝注而形成。治療方法,剛開始感覺到不適時,就服用秦艽、槐角、連翹、土貝之類的藥物,外用熏洗來達到內消的目的。如果仍然放縱情慾,就會導致潰爛流膿血,時間久了,就會在旁邊穿孔成漏。必須補氣血,謹慎調養,才能逐漸痊癒。

(《錦囊》)

還有一種說法:痔瘡,是指肛門旁邊長出瘡腫疼痛的東西。也有的長出瘡口,惡水不斷,變成漏。這都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吃了太多酒、麵食、油炸燒烤等食物,胎兒在子宮裡就受到影響,或者是因為後天失調,心經蘊積熱毒,熱毒傳到肺,再向下流注到大腸而形成的。治療小兒痔瘡,應該內服涼血解毒的藥物,外用熏洗的方法就可以了。

還有一種說法:痔漏的根源,是受到燥氣的影響;表現出來的病症,是濕熱。都是因為酒色過度,濕氣生熱,充斥在臟腑中,溢出到經絡,向下墜落在肛門附近,相互衝擊形成痔瘡。雖然病症表現在大腸,實際上是因為陰虛而火旺導致的。正如經典所說,二陰是開竅的地方,時間久了就會潰爛形成漏。痔瘡較輕,而漏比較嚴重;痔瘡是實證,而漏是虛證。治療痔瘡的重點是涼血清熱,治療漏,剛開始要涼血清熱燥濕,時間久了則要收斂竅口、殺蟲,還要適當用溫散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