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8)

1. 論瘡瘍痛癢麻木

經曰:諸痛癢瘡瘍者,皆屬心火。火之為物,能消爍萬物,殘敗百端故也。蓋人之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,若肉近火則痛,微遠則癢,此火之用也。或有癢痛如針尖輕刺者,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。然瘡瘍時炙之以火,漬之以湯,而癢轉甚者,是微熱助之所使也。有因而不癢者,是熱令皮膚舒緩,腠理開通,陽氣得泄,熱氣易散矣,故不癢也。

有癢用冷水沃之,暫時少退,良久復大癢者,乃寒主收斂,陽氣鬱結,不得散越,沸熱內作,故復癢轉甚也。又癢得抓而解者,抓主動,動為陽,陽屬火化,故輕輕抓而能癢,亦火之微也。重重抓則癢去者,是皮膚抓得辛辣,而屬金化,辛能散,故金化見火力而解,故不癢也。

經曰:痛者為實,癢者為虛,非為虛寒之虛,乃火熱微甚之意也。又有瘡瘍麻木而不知痛癢者,是氣虛而不運,又兼瘡毒壅塞,經絡不通,致令麻木,而不知有無也,亦分輕重耳。蓋麻者,木之輕,木者,麻之重也。假如人坐久之,腿膝木而不知有無,少頃舒伸,良久復疏,則麻乃壅之少,氣通血復行之意也。大抵未潰之先,有麻木者,毒塞輕重之分也。

已潰之後,而有麻木者,乃肌肉腐爛,血氣已虧,是虛之輕重也。

張景岳曰:凡癰毒焮腫,赤痛之甚者,雖內治之法,已具於前,然煎劑功緩,而痛急難當者,必須外用敷藥,既欲其止痛,必欲其敗毒,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。又曰:膿出反痛者,虛也。

李東垣曰:夫瘡疽之證候不同,寒熱虛實,皆能為痛,止痛之法,殊非一端,世人皆謂乳沒珍寶之藥,可住痛疼,殊不知臨病制宜,自有方法。蓋熱毒之痛者,以寒涼之劑折其熱,則痛自止也;寒邪之痛,以溫熱之藥熨其寒,則痛自除矣。

因風而有痛者,除其風;因濕而痛者,導其濕;燥而痛者,潤之;塞而痛者,通之;虛而痛者,補之;實而痛者,瀉之;因膿鬱而閉者,開之;惡肉侵潰者,引之;陰陽不和者,調之;經絡秘澀者,利之。臨機應變,方為上醫,不可執方而無權也。(《十書》)

澄曰:癰疽疼痛有五種,初起者,氣凝血聚也,宜活血行氣。已成跳痛者,此肉腐作膿也,宜內托排膿。將潰誤敷涼藥痛者,宜用芳香之藥淋溻之;已潰膿出反痛者,虛也,宜補氣血;潰後穢氣所觸而痛者,宜乳沒解之,其痛自止。

白話文:

論瘡瘍痛癢麻木

經書說: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過盛。火是一種能焚燒萬物、破壞一切的事物。人體皮膚附近被火灼傷就形成瘡瘍;如果肉體靠近火,就感覺疼痛;如果距離較遠,則會感到瘙癢,這就是火的特性。有些瘙癢疼痛像針尖輕輕刺一樣,就像飛濺的火星灼燒一樣。然而,瘡瘍有時用火炙烤,用熱水燙洗,瘙癢反而加重,這是微熱助長了病情。有些瘡瘍卻不癢,是因為熱力使皮膚舒緩,毛孔開通,陽氣得以宣洩,熱氣容易散發,所以就不癢了。

如果用冷水沖洗瘙癢處,雖然暫時減輕,但不久後又加重,這是因為寒邪收斂,陽氣鬱結,無法散發,內部熱毒加劇,所以瘙癢更甚。又有些瘙癢抓撓後能減輕,這是因為抓撓是主動行為,動屬陽,陽屬火,所以輕輕抓撓能緩解瘙癢,也是火的微弱作用。用力抓撓瘙癢消失,是因為皮膚被抓得辛辣,屬於金性,辛能散,所以金性克制火性而解除了瘙癢。

經書說:疼痛屬於實證,瘙癢屬於虛證,這不是指虛寒的虛,而是火熱輕微的表現。還有一些瘡瘍麻木而感覺不到疼痛瘙癢,這是因為氣虛不能運轉,又加上瘡毒阻塞,經絡不通,導致麻木,感覺不到疼痛瘙癢,麻木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。麻木,輕則稱麻,重則稱木。例如,人久坐後,腿膝麻木,感覺不到知覺,稍作舒展後恢復,過後又麻木,這是因為阻塞輕微,氣血流通恢復的緣故。總而言之,瘡瘍未潰之前,出現麻木,是毒邪阻塞輕重不同的表現。

瘡瘍潰爛之後,出現麻木,則是肌肉腐爛,氣血虧損,這是虛證輕重的表現。

張景岳說:凡是癰疽腫脹,紅腫疼痛劇烈者,雖然內服藥物的方法已在前面講述,但湯劑療效緩慢,而疼痛難忍時,必須外敷藥物。既要止痛,又要解毒,那就沒有比降癰散更神奇的藥物了。又說:膿液排出後仍然疼痛,是虛證。

李東垣說:瘡疽的症狀不同,寒熱虛實皆能引起疼痛,止痛的方法也並非單一,世人普遍認為名貴藥物可以止痛,殊不知臨證用藥,自有其方法。如果是熱毒引起的疼痛,用寒涼藥物降低火熱,疼痛就會自然停止;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疼痛,用溫熱藥物溫暖寒邪,疼痛就會自然消除。

因風而痛者,祛除風邪;因濕而痛者,疏通濕邪;因燥而痛者,滋潤乾燥;因阻塞而痛者,疏通經絡;因虛而痛者,補益身體;因實而痛者,瀉去邪氣;因膿液鬱積阻塞而痛者,疏通排膿;因腐肉侵蝕潰爛而痛者,引導其腐肉排出;因陰陽不調而痛者,調和陰陽;因經絡阻塞不通而痛者,使經絡通暢。臨症應變,才是上乘醫術,不可拘泥方劑而缺乏變通。(出自《十書》)

我補充說明:癰疽疼痛有五種情況:初期,氣血凝滯,宜活血化瘀;已成跳痛,是肌肉腐爛化膿,宜內托排膿;將要潰爛卻誤用涼藥而疼痛者,宜用芳香藥物溫敷;已潰爛膿液排出後仍然疼痛者,是虛證,宜補益氣血;潰爛後污濁之氣刺激而疼痛者,宜用乳沒藥等解毒,疼痛就會自然停止。

2. 論瘡瘍作渴

竇漢卿曰:夫瘡瘍作渴,若焮痛發熱,便利調和者,上焦熱也,用竹葉石膏湯。腫痛發熱,大便秘澀者,內臟熱也,用四順清涼飲。焮腫痛甚者,熱毒蘊結也,用仙方活命飲。漫腫微痛者,氣血虛壅也,用補中益氣湯。若因胃火消爍,而津液短少者,用竹葉黃耆湯。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,用補中益氣湯。

若因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,用七味白朮散。若因腎水乾涸作渴,或口舌乾燥者,用加減八味丸最妙。或先口乾作渴,小便頻數,而後患疽,或疽愈後,口渴飲水,或舌黃乾硬,小便數而疽生者,尤其惡也。苟能逆知其因,預服加減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,以滋化源,可免是患。

疽安服此丸則渴止,安而未渴者,服此丸,永不發渴,或未疽而先渴者,服此丸,不惟渴止,而疽亦不作。

朱丹溪曰:夫瘡瘍作渴,不言食味起火,怒氣生火,房勞激火,吾恐渴亦未易言止也。

《精要》曰:口渴與口乾不同,不宜妄用丹藥鎮墜,禍如反掌;惟取桑枝同五味子煎湯飲之,以救陰水甚妙。

馮魯瞻曰:夫癰疽愈後,忽發渴而不救者,十有八九,或先渴而患疽者,尤為難治。故宜多服八味丸,非特杜絕渴疾,抑亦大滋氣血,生長肌肉。

申鬥垣曰:夫渴者,乃消爍津液,因熱極生渴,心火煎燔所致。如瘡瘍未潰而作渴者,是瘡毒熾盛,其心肺脈必洪數實大者,宜降火清金,芩連內疏之劑;如尺脈洪大而無力者,宜滋陰降火,大補氣血等藥,或獨參湯;如潰後氣血大虛,而生渴證者,十有八九,宜用黃耆六一湯、加減八味丸;但癰疽已發,已潰未潰,加減八味丸治之,均有大效。如無癰疽,而肺脈洪數甚,作渴者,必發癰疽,此其候也。

伍氏云:瘡作渴甚,急與神仙追毒丸,取下惡物,如利後仍渴,卻用生津藥,津液生,氣血充,渴自止。(《精要》用嫩桑枝,細切一升炒,水煎,日服五七劑,更止大渴,多服尤妙。如治腎水枯涸,口燥舌乾,用五味子湯,即耆草六一湯、生脈湯合用,其效如神。)

張景岳曰:凡內熱之甚,則大渴喜冷,冰水不絕而腹堅便結,脈實氣壯者,此陽證也。

又曰:凡口雖渴,而喜熱不喜冷者,此非火證,中寒可知,既非火證,何以作渴,乃水虧故也。

又曰:凡病人問其渴否?則曰:口渴。問其欲湯水否?則曰:不欲。蓋其內無邪火,所以不欲湯水,真陰內虧,所以口無津液,此口乾也,非口渴也,不可以干作渴治。

又曰:凡陽邪雖盛而真陰又虛者,不可因其火盛喜冷,便雲實熱,蓋其內水不足,欲得外水以濟,水涸精虧,真陰枯也。必兼脈證細察之,此而略差,死生立判。余嘗治垂危最重傷寒,有如此者,每以峻補之劑,浸冷而服,或以冰水、人參、熟附等劑,相間迭進,活人多矣。

常人見之,咸以為奇,不知理當如是,何奇之有!然必其乾渴燥結之甚者,乃可以參附涼水並進,若無實結,不可與水,如癰疽亦不可與涼水並進也。

又曰:裡熱熏灼臟腑,必口渴便閉,或下利腸垢,而小水短赤。

白話文:

瘡瘍伴隨口渴的症狀,其原因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。

若瘡瘍伴隨發熱、疼痛、大便通暢的情況,屬於上焦熱盛,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若腫痛發熱,大便秘結,則屬內臟熱盛,需用四順清涼飲。若腫痛劇烈,則為熱毒蘊結,需用仙方活命飲。若腫脹輕微,疼痛不劇烈,則為氣血虛弱瘀滯,需用補中益氣湯。

若因胃火過盛灼傷津液導致口渴,可用竹葉黃耆湯;若因胃氣虛弱不能生成津液而口渴,則用補中益氣湯;若因胃氣受損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而口渴,則用七味白朮散。若因腎水不足而口渴,或伴隨口乾舌燥,則加減八味丸效果最佳。

若先出現口乾口渴,小便頻數,然後患上疽症,或疽症痊癒後仍然口渴,或舌苔黃厚乾燥,小便頻數且伴隨疽症,則病情較為嚴重。如果能事先預知病因,及早服用加減八味丸或補中益氣湯滋補元氣,便可避免此類疾病。

服用加減八味丸可以治療疽症引起的口渴,即使沒有口渴,服用此丸也能預防口渴和疽症的發生。即使在尚未患疽症之前就出現口渴,服用此丸也能止渴並預防疽症的發生。

瘡瘍伴隨口渴,不單純是飲食、情緒或房事導致的內火,其止渴方法也並非一概而論。

口渴和口乾不同,不可隨意使用峻猛的藥物,以免適得其反。用桑枝和五味子煎湯飲用,滋陰補水效果甚佳。

癰疽痊癒後突然出現口渴,且沒有得到及時救治,大多數情況下預後不良;若先出現口渴,之後再患上癰疽,則更難治療。因此,應多服用八味丸,不僅可以治療口渴,還能滋補氣血,促進肌肉再生。

口渴是因津液被消耗殆盡,熱極生渴,心火亢盛所致。若瘡瘍尚未潰破就出現口渴,說明瘡毒熾盛,心肺脈象必定洪數有力,此時應清熱瀉火,可用含有黃芩、黃連等藥物的方劑;若尺脈洪大而無力,則需滋陰降火,並大補氣血,可用參藥或獨參湯;若瘡瘍潰破後,因氣血大虛而出現口渴,則應服用黃耆六一湯或加減八味丸。無論癰疽是否已潰破,加減八味丸都有良好的療效。若沒有癰疽,但肺脈洪數明顯,且出現口渴,則預示著將要發生癰疽。

瘡瘍伴隨嚴重口渴,應立即服用神仙追毒丸,排出毒邪;若服藥後仍然口渴,則應服用生津藥物,待津液生成,氣血充盈後,口渴自然會消失。(《精要》中提到,用嫩桑枝切碎炒制後煎湯服用,每日服用五到七劑,能有效止渴,多服效果更佳。治療腎水枯竭、口燥舌乾,可用五味子湯,或將黃耆、六一散、生脈散合用,療效顯著。)

內熱嚴重者,會出現口渴、喜冷飲、腹部堅硬、大便秘結、脈象有力等症狀,這是陽證。

口渴卻喜熱不喜冷,則非實熱,而是寒邪導致津液虧虛。

口渴但不想喝水,說明體內並無邪熱,而是真陰不足,導致津液不足,這是口乾而非口渴,不可用治療口渴的方法。

若陽邪盛而真陰虛,不可單純因其喜冷飲就認為是實熱證,因為體內水分不足,需要補充水分,這是真陰枯竭的表现。必須仔細觀察脈象,稍有差池,就會造成生死攸關的後果。我曾治療過許多危重傷寒病人,出現這種情況的,我常會用峻補的藥物,用溫水或冰水送服,或用人參、附子、冰水等藥物交替服用,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。

常人覺得這很奇怪,其實這符合醫理,並無什麼奇怪的。只有在極度乾燥口渴的情況下,才能同時服用溫熱藥物並飲用涼水,否則不可輕易用水,癰疽患者更不能飲用涼水。

裡熱灼傷臟腑,必將導致口渴、便秘或下痢、小便短赤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