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11)
卷二十二 (11)
1.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方
發背毒瘡,用面調勻做圈,圈住瘡根,將黃蠟切薄片鋪平瘡內,勿使滲漏,以炭火炙化變青色,乃毒氣出也。再如法行之三五次,以黃蠟不變色為度,即消矣。
發背
滴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),白兒茶,銀硃,貞定粉,黃丹(各四兩),銅綠(三錢)
上研極細末。照瘡大小,用夾連四油紙戳孔,每張稱藥五錢,真麻油調攤,四圍用線縫好貼上,外用軟絹扎,自然止痛化腐生新,三日翻轉貼之。如對口調膏敷之。
發背,大狗牙炒焦黑,研細,搽之如神。
又方,不拘男婦頭髮一把,入真麻油一斤,將發熬化,令病人飲之,則毒氣漸消,不致傷生也。
白話文:
上中下三種治療發背(背部癰疽)的方法:
第一種:治療發背毒瘡,將藥膏調勻,圍繞瘡根畫圈塗抹,再將黃蠟切成薄片平鋪在瘡瘍內,注意不要讓藥膏滲漏,用炭火烘烤至藥膏變成青色,這是毒氣排出之象。重複此法三到五次,直到黃蠟不再變色,瘡瘍就會痊癒。
第二種:治療發背,將滴乳香、沒藥、白兒茶、銀硃、貞定粉、黃丹(各四兩)、銅綠(三錢)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根據瘡瘍大小,用夾連四油紙戳孔,每張紙上放五錢藥粉,用真麻油調成膏狀,用線縫好四周後貼在瘡瘍上,外面再用柔軟的絹布包紮。此法能自然止痛,化腐生肌,三天更換一次藥膏。也可直接用此藥膏調成膏狀敷貼。
第三種:治療發背,將大狗牙炒至焦黑,研磨成細粉,塗抹在患處,效果神奇。
第四種:不論男女,取一把頭髮,加入一斤真麻油,熬煮至頭髮融化,讓病人服用,就能逐漸消除毒氣,避免危及生命。
2. 對心發門主論
陳實功曰:對心發生於背,徑對前心者是也。此乃心火妄動熱極所致。心為君主之官,豈容毒邪干犯,誠乃毒剗君位,最易傷人,形截督經,害非輕淺。況心為一身之主宰,周身蘊熱流會於此,共結為患。且此穴背脊多坑,固難起發,瘡形落陷,腫不高尖,治當大降心火,急疏蘊熱,頂用針通,隨行拔法,務使毒氣內外宣通,各從門出,庶不內攻,方為成守。十五日後,內無變證,得膿為吉。
如至期變證漸生,堅硬漸大,不作膿者死,在二十二朝前後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對心發門主論
陳實功說:對心發(對心癰)發生在背部,正好與前胸的心臟相對應。這是因為心火妄動,熱極而導致的。心臟是人體君主之官,怎麼能容許毒邪侵犯呢?這就好比毒邪侵犯了君王的位子,最容易傷人,會阻斷督脈經絡,危害極其嚴重。況且,心臟是一身的主宰,全身的熱邪都彙集於此,共同造成病患。而且,這個穴位位於背脊,多坑窪不平,所以很難自行痊癒,瘡瘍形狀低陷,腫脹不高也不尖。治療應當大力降低心火,迅速疏散積聚的熱邪,用針在頂端刺通,然後沿著經絡拔罐,務必使毒氣內外都能宣洩通暢,各從穴位排出,這樣才能避免內部攻邪,算是成功守住了病情。十五天后,如果內部沒有出現新的病症,能夠化膿就是吉兆。
如果到了期限,病情卻逐漸加重,腫塊越來越堅硬,沒有化膿,那就會死,這情況通常發生在治療後的二十二天前後。
3. 蓮子蜂窩發門主論
王肯堂曰:蓮子發即太陰疽,生肩胛內,痛漸至潰爛,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致。赤色者可治,青黑者不治,喘嗽大渴,胸滿脈微者死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蜂窩髮狀如蜂房,十日平塌,寒熱痛楚。
《鬼遺方》云:蜂窩疽發髀背,起心俞及心包絡俞,若肩髃,二十日不穴死,十日可刺。其色赤黑膿清者,可治。
陳實功曰:蓮子蜂窩二發,此言其形似而名之也。多生於背,與心相近,與脊中平;輕者形長高腫,或偏半背,重則形斜平塌,兩脅俱傷,孔似蜂窩,突如蓮子。形雖可畏,常能多險多生,羸弱不堪,反取常安常穩,大規只怕不純陽,治法何妨瘡勢急,治宜護心護膜,謹防毒氣內攻。(《正宗》)
汪省之曰:蜂窩者,言其頭有五七十不止;蓮子者,頭不過一二十。通背腫者不救。(《理例》)
又曰:瘡頭向上發者名曰反,證最凶;瘡頭向下發者稍順;如無膿痰發及串流於肩膊者不治,穿膜者不治。又有兩頭開發者更凶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認為,蓮子發就是太陰疽,長在肩胛骨內側,疼痛逐漸加劇直到潰爛,是手太陰肺經積熱導致的。發炎處呈現紅色的可以治療,青黑色則無法治療,如果同時伴有喘息咳嗽、口渴、胸悶、脈搏微弱等症狀,則會死亡。(出自《準繩》)
蜂窩發的形狀像蜂窩,十天內會消平,期間會伴隨寒熱、疼痛等症狀。
《鬼遺方》記載:蜂窩疽長在臀部和背部,從心俞穴及心包絡俞穴開始,或者長在肩髃穴,若二十天不治療就會死亡,十天內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顏色是赤黑色,膿液清澈,則可以治療。
陳實功認為,蓮子蜂窩這兩種癰疽,名稱來自於它們的形狀相似。多發生在背部,靠近心臟,與脊椎平行;輕症表現為腫塊高而長,或者只長在半邊背部;重症則腫塊扁平,兩側肋部都受影響,孔洞像蜂窩,突起像蓮子。雖然看起來很可怕,但通常都能康復,體質虛弱的人反而容易痊癒。治療方法不拘泥於瘡勢的急緩,應當注重保護心臟和臟腑,謹防毒氣內侵。(出自《正宗》)
汪省之認為,蜂窩發的瘡頭數量很多,多達五七十個以上;蓮子發的瘡頭數量較少,通常只有一二十個。如果腫脹遍及整個背部,則無法治療。(出自《理例》)
此外,瘡頭向上生長的稱為「反」,預後最凶險;瘡頭向下生長的相對較好;如果沒有膿液,或者膿液流到肩部,則無法治療;膿液穿破臟腑膜也無法治療。如果出現兩個瘡頭同時生長的情況則更加凶險。(出自《理例》)
4. 兩頭尖疽門主論
申鬥垣曰:兩頭尖,又名滿天星,乃飲食辛熱,蘊釀鬱積毒壅所致。氣虛相沖,因虛成毒,故此證形口開而闊,上可至肩,下可至腰,此千無一有之證,治與癰疽同法。(《啟玄》)
王肯堂曰:兩頭髮又名滿天星,又名廣錦背發。兩頭小,四邊散,因積怒蓄熱所致。腫高紅闊者生,低陷黑暗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「兩頭尖疽,又名滿天星,是因飲食辛辣燥熱,導致毒素鬱積阻塞所引起的。由於氣虛,毒邪乘虛而入,因此形成這種病症。患處形狀如同張開的嘴巴,寬闊而長,向上可達肩部,向下可達腰部,這是非常罕見的病症,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。」(出自《啟玄》)
王肯堂說:「兩頭尖疽又名滿天星,也叫廣錦背發。患處兩端尖小,四周擴散,是因積怒蓄熱所致。腫脹高起、顏色紅亮者可以治癒,腫脹低陷、顏色暗黑者則預後不良。」(出自《準繩》)
5. 癭瘤發門主論
申鬥垣曰:癭瘤發,發於脊之正中,近於大椎、(穴在第一椎上陷中,三陽督脈所發。)陶道、(穴在項大椎節下間,督脈足太陽經之會,俯而取之自得。)身柱(穴在第三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三穴之端,)俱督脈所絡之處,甚利害,急早托之。此是陽維之海,督領百脈,若生癰疽,乃督脈不能統督之意,故凶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癭瘤如果長在脊椎正中間,靠近大椎穴(位於第一節頸椎的凹陷處,是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)、陶道穴(位於項部大椎穴下方,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的地方,俯身才能找到)、身柱穴(位於第三節頸椎下方,俯身才能找到,這三個穴位都是督脈經過的地方),那就非常危險,必須儘快治療。因為這是陽氣匯聚的地方,督脈統率全身經脈,如果在此長出癰疽(類似腫瘍的疾病),表示督脈失去了統攝經脈的功能,所以預後很差。(出自《啟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