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12)

1. 體疽發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體疽發上至肺俞,(穴在第三椎下,各俠脊相去一寸五分。)下至肝俞,(穴在第九椎下,兩旁各一寸五分。出《出眺附經》)左右相同,在高骨之旁,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,八日可刺。如不潰二十日死,或初發時腫上如椒子者死。(《啟玄》)

王肯堂曰:竟體發,一名椒眼發。背上生疽,肉色不變,麻木微癢,頑如牛領之皮,二三尺,由盛暑時空腹感觸穢氣及憤怒積鬱所致。七日內未成膿,宜隔蒜灸,灸而起發,神清脈和者,可治;灸而不起,腹脹神昏,脈微或促或代者死。服汗劑得汗者生;無汗者死。服補劑紅潤起發知痛者生;膨脹不食,乾枯黑陷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體疽發門主論

申鬥垣認為:體疽發病,從上到下,範圍從肺俞穴(位於第三節胸椎下,脊椎兩旁各一寸五分)到肝俞穴(位於第九節胸椎下,脊椎兩旁各一寸五分,引自《出眺附經》),左右對稱,位於脊椎高起的骨骼旁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氣血不足所致,八天內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不潰爛,二十天內就會死亡;或者剛開始腫脹如椒子般大小的,也會死亡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王肯堂認為:遍體發生的疽,也叫椒眼發。背上長疽,皮膚顏色不變,麻木微癢,堅硬如牛頸皮一般,面積二三尺,是由盛夏時空腹接觸污穢之氣以及憤怒鬱結所引起的。七天內還沒化膿的,宜用隔蒜灸法灸治。灸治後能使疽瘍發出來,精神清爽,脈象和緩者,可以治癒;灸治後沒有反應,腹部脹滿,精神昏迷,脈象微弱或急促或代脈者,則會死亡。服用發汗藥能出汗者活,不出汗者死;服用補益藥,疽瘍紅潤突出並感到疼痛者活;腫脹不進食,皮膚乾枯發黑凹陷者死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2. 陰陽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陰陽疽,背上麻木不常,時腫時塌,忽軟忽硬,乍寒乍熱,由七情內乖,陰陽不和也。此證必大渴,神清脈定者可治;昏迷躁亂飲食不進者死。十日得黃白膿者可治;數日無膿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陰陽疽的症狀是背部麻木不適,腫脹消退反覆無常,忽軟忽硬,忽冷忽熱,這是由於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失調,導致陰陽失衡所致。這種病症必定口渴,如果神志清醒、脈象平和,就可以治療;如果神志昏迷、煩躁不安、飲食不進,就會死亡。如果十天內能排出黃白色膿液,就能治癒;如果幾天內都沒有膿液排出,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準繩》)

3. 特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特疽發肺俞及肝俞。不穴二十日死,八日可刺,其色紅赤,內隱起如椒子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特疽(一種皮膚病)如果長在肺俞穴和肝俞穴附近,如果不針灸治療,二十天內就會死亡;如果在發病八天內針灸,還有救。這種病的顏色紅赤,內部隱隱隆起像椒子一樣的,是會致死的。

4. 陰陽二氣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陰陽二氣疽,廣闊滿背,或大或小,不常腫熱脹大。十日可刺,導引出膿,不拘深淺多少,發渴體倦。十日外不見膿不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陰陽二氣疽,病灶廣泛,遍布後背,大小不一,腫脹發熱的情況並不總是明顯。治療上,可在發病十天后用針刺,引導膿液排出,無論膿液深淺多少,患者都會感到口渴乏力。如果十天後仍不見膿液排出,則無法治療。

5. 黃瓜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黃瓜疽,一名肉龜,生背側,高二寸,長尺許,狀如黃瓜,肉色不變,疼痛引心,四肢麻木是也。此證多不可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黃瓜疽,又叫做肉龜,長在背的兩側,突起大約二寸高,長度可能到一尺左右,形狀像黃瓜,肉的顏色沒有改變,會疼痛到牽引心臟,並且導致四肢麻木。這種病大多無法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