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10)
卷二十二 (10)
1.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
夫背癰何等之證,豈細小之劑所能補哉!必大劑始克有濟,余酌一方:人參、當歸各一兩,黃耆、熟地各二兩,白芍、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川芎、生甘草各三錢,肉桂二錢,水煎服。一劑有一劑之效也。
(人以此方絕不敗毒,如何毒化肉生,不知癰疽未潰,以化毒為先,癰疽已潰,以補正為急,縱有餘毒未盡,不必敗毒也,敗毒之味,非寒涼即消耗,消耗即損人真氣,寒涼敗傷人胃氣,胃氣傷則穀氣全無,真氣損則邪氣反盛,何能生肌肉哉!此方專助真氣以益胃氣,故能收全效。且此方不但治背癰已潰,凡瘡瘍已潰者,皆宜用之,惜世人未知也。
)
申鬥垣曰:上搭、中搭、下搭,皆由酒色過度,怒氣相干,寒熱壅盛而成。膿血稀少謂之裡虛,難於醫治。(《啟玄》)
胡公弼曰:按足太陽膀胱一經,始於睛明、攢竹,終於通谷、至陰,凡六十三穴,去脊中寸半之間,貼脊而行,自大杼而下,第三椎肺俞,五椎心俞,七椎肝俞,十椎膽俞,十一椎脾俞,十四椎腎俞。生髮背者上發則傷肺,中發則傷心與肝,名為對心發;下發則傷脾與腎,名曰對臍發。
家秘云:發背一日生,二日大,三日爛,一七出水。一七不遇良醫,爛開四圍,毒熾甚矣。若爛見心,透膜犯主,神手醫救亦難。余以為初起莫妙於灸,中間莫妙於熏,若有腐而不潰,白降紅升提腐去毒,俟毒盡肌生之時,再行生肌,自無鎖口之患。(《青囊》)
汪省之曰:凡辨發背,令患者以兩手上下摸看,搭不著著方是發背。若搭的著者,上為上搭,下為下搭,左為左搭,右為右搭,中為中搭,俱以手搭治之。若手摸不著,則是真正發背,必須內外相參,上緊醫救,方可保其無變也。(《理例》)
陳實功曰:心之以上多危險者,因屬於五臟故也。蓋心肝脾肺四臟,皆繫於背,惟腎經一臟,獨居於下,雖居於下,其本臟精華津液,元氣元神,盡行灌溉榮注於上,故四臟之火,皆賴一臟之水以濟之,所謂五臟根本,皆繫於背,即此之義也。況背乃太陽膀胱、督脈所主,太陽者,乃六經之首領,督脈者,十二經絡之統脈,瘡生於背,毒犯於此,須分陰陽虛實治之。(《正宗》)
又曰:發背在心之以下,腎俞以上者輕,因屬於腑分,故曰心之以下多成順,蓋其形在下,其氣主表,其病為癰。(《正宗》)
汪省之曰:癌發生於神道、靈臺二穴,乃督脈、膀胱經。初起時不作寒熱疼痛,紫黑色,不破里而先自黑爛,二十歲以後,房勞積熱所生,皮黑者不治。(《理例》)
胡公弼曰:對心發、蜂窠發、蓮子發、兩頭尖皆發背之別名,以瘡口開張深淺而言也。此證最忌香蕈、燒酒,豬、羊、牛、驢等肉,前後切忌寒涼之劑,以免毒攻內陷。(《青囊》)
白話文:
關於背部癰瘡,這可不是小藥方就能解決的!必須用強效的藥方才能有效。我提供一個方子:人參、當歸各一兩,黃耆、熟地各二兩,白芍、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川芎、生甘草各三錢,肉桂二錢,用水煎服。一帖藥就有一帖的效果。
(人們認為這個藥方絕對不會導致毒素蔓延,但毒素怎麼會使肉腐爛呢?要知道癰瘡還沒潰破時,要先以化解毒素為優先;癰瘡已經潰破了,則要趕緊補養身體。就算還有殘餘毒素,也不必急著解毒,因為解毒藥不是性質寒涼,就是會耗損身體,耗損就會損傷人體的元氣,寒涼藥則會傷害脾胃。脾胃受損,就無法吸收食物的營養;元氣受損,邪氣反而更加旺盛,那又怎麼能長出肌肉呢?這個藥方專門幫助身體的元氣並增強脾胃功能,所以能發揮完全的療效。而且這個藥方不只適用於背部已潰破的癰瘡,凡是其他已經潰破的瘡瘍,都適合使用。可惜世人還不知道。)
申鬥垣說:上部、中部、下部的背部癰瘡,都是因為過度飲酒好色,加上情緒不佳,導致體內寒熱之氣阻塞而形成。膿血稀少的,代表體內虛弱,比較難治療。(出自《啟玄》)
胡公弼說:足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、攢竹穴開始,到通谷穴、至陰穴結束,共有六十三個穴道,距離脊椎中心一寸半的地方,貼著脊椎行走。從大杼穴往下,第三椎是肺俞穴,第五椎是心俞穴,第七椎是肝俞穴,第十椎是膽俞穴,第十一椎是脾俞穴,第十四椎是腎俞穴。背部生長癰瘡,如果長在上部就會傷害肺,長在中部就會傷害心臟和肝臟,稱為對心發;長在下部就會傷害脾臟和腎臟,稱為對臍發。
家傳秘方說:背部癰瘡,一天就會長出來,兩天就會變大,三天就會腐爛,七天左右會流出膿水。如果七天沒有遇到好醫生,就會爛開擴散,毒素非常嚴重。如果爛到傷及心臟,穿透包膜,侵犯到主要臟器,就算神醫也難以救治。我認為剛開始發病時,用艾灸效果最好;中間階段用煙燻最好;如果已經腐爛卻沒有潰破,可以用白降丹或紅升丹來提腐去毒,等到毒素清除、長出新肉時,再用生肌藥,就不會有傷口癒合不好的問題。(出自《青囊》)
汪省之說:辨別是否為背部癰瘡,要讓患者用兩手上下摸看看,如果摸不到腫塊,才是真正的背部癰瘡。如果摸得到,摸到上面的叫上搭,摸到下面的叫下搭,摸到左邊的叫左搭,摸到右邊的叫右搭,摸到中間的叫中搭,都可以用手搭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手摸不到,才是真正的背部癰瘡,必須內外兼治,趕緊治療,才能確保不會惡化。(出自《理例》)
陳實功說:心臟以上的背部癰瘡通常比較危險,因為這部分屬於五臟。心、肝、脾、肺四個臟器都與背部相關,只有腎臟在下方。雖然腎臟在下方,但它的精華津液、元氣和元神,都會向上灌溉滋養其他臟器,所以四臟的火氣,都要依賴腎臟的水氣來調和,所謂五臟的根本都在背部,就是這個道理。而且背部是太陽膀胱經和督脈所主,太陽經是六經的統領,督脈是十二經絡的統脈,瘡長在背部,毒素侵犯到這裡,必須分清陰陽虛實來治療。(出自《正宗》)
他又說:背部癰瘡如果長在心臟以下、腎俞穴以上,情況就比較輕微,因為這部分屬於腑,所以說心臟以下的病大多會往好的方向發展。因為它的位置在下方,氣機主要在表面,所以病症是癰瘡。(出自《正宗》)
汪省之說:癌瘡如果長在神道穴或靈臺穴,屬於督脈和膀胱經。剛開始時不會有寒熱疼痛,呈現紫黑色,不從內部潰破,而是先從表面發黑腐爛。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二十歲以後,因為房事過勞、體內積熱所導致,皮膚呈現黑色者,通常無法治癒。(出自《理例》)
胡公弼說:對心發、蜂窩發、蓮子發、兩頭尖都是背部癰瘡的不同名稱,這些名稱是依照瘡口張開的大小和深淺來區分的。得了這種病,最忌諱吃香菇、喝燒酒,以及豬、羊、牛、驢等肉類,前後都要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毒素內陷。(出自《青囊》)